1、根据我国古典文献的传说,史官起源于黄帝时代。史官初以记事为务,后记录天子言行,草拟朝廷文书诏令,并掌管国家的图籍和法典。《世本作篇》:“沮诵、苍颉作书,并黄帝时史官。”沮诵、苍颉是造字始者,也是黄帝时的史官。黄帝时发明干支的大挠、历法的隶首和数术的容成,也是史官。
黄帝之世,始立史官,至于夏商,乃分置左右。右史记事,左史记言。皆为记载天子言行的史官。
《吕氏春秋·先识览》说:“夏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执而泣之,夏桀迷惑,暴乱愈甚,大史令终古,乃出奔如商。”又说:“殷内史向挚。见纣之愈乱迷惑也,于是载其图法,出亡之周。”所谓图法,就是邦国的典章制度。
《史通·史官·建置》说:“史官之作,肇自黄帝,备于周室,名目既多,职务咸异。”
《周礼·春官》就有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和御史之名,《尚书·大传》称之为五史。《周礼·春官》说:“大史掌建邦之六典,以逆邦国之治。掌法以逆官府之治,掌则以逆都鄙之治。”又说“小史掌邦国之志。凡国事之用礼法者,掌其小事。”又说:“内史掌王之八祊之法。掌叙事之法,掌书王命。”又说“外史掌书外令,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书,掌达书名于四方。”又说“御史掌邦国部鄙及万民之治,令,掌赞书。”五史所掌,乃是国家的法典、志书、图籍和诏令。
《周礼》六官所属,又都有史官。郑玄注:“史掌书者。”《宰夫》八职说:“六曰史,掌官书以赞治。”郑玄注:“赞治,若今起草文书也。”又《御史》说“掌赞书”,郑玄注:“若今尚书作诏文。”以史者,又是起草国家文书诏令之官。史官初以记事为务,后记录天子言行,草拟朝廷文书诏令,并掌管国家的图籍和法典。
2、“史”字从造字看可解释为记事之官。《说文》说:“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认为中是中正、公正之义,但亦有不同意见:
一种意见,释中为笔,以为史官是一种拿笔杆的人。
一种意见,以中为簿书,以史为掌文书之人。一种意见,以中为简册,以史为持简记事之人。
一种意见,以中为盛算之器,以史为持书之人。
无论以中为笔聿,为簿书,为简册,或为盛算之器,其最后得出的结论,仍然是以史为记事之官。
3、史官司职有多种说法。顾实《释中史》,以为“史之本义,当训日官也,天官也。”
姜亮夫《释中史》,以为“古者巫史同为领导庶民辅冀君上之知识阶级”。
沈刚伯《论语上所说的文、史与文学》,以为史是祝史之事,掌丧祭之礼,撰读祝词诔文。
劳榦《史字的结构及史官的原始职务》,认为“史字从又持钻,象钻龟而卜”。
日本内藤湖南《中国史之起源》,以为史字实含武事之义。
陈家梦《史字新释》,认为“史为田猎之网,而网上出干者,搏取兽物之具也;古者祭祀用牲,故掌祭祀之史亦即搏兽之吏,而猎兽之事与战事无异,故战兽并从单(亦即干,田猎和战争之工具),是以祭事为有事,而战事亦曰有事。司祭者为史,司敌国相战媾和传达之事者为使。卜辞使亦以事为之。然后知古人以祭祀猎事战事为大事也”。
有人以为“史象史官执节出使之形”,史官是使者,代表君王出使外邦。
4、夏商时代史官是武官。从甲骨文看,史官本为武官,并无执笔记事之义。殷商甲骨文中的史官是武官,率部驻外,散居东西南北四方,镇抚一方或一地,所以武丁时卜辞称东史、西史等。南方有三方面军,故立三大史,而西方也立大史,这是因为武丁时的主要敌人来自西方和南方。
上溯夏代,史也是武官。《甘誓》是夏王启在甘地发布的征讨有扈氏动员令:
大战于甘,乃召六卿。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汝不恭命。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予则孥戮汝。”
古“史”与“事”在书写上为一字。六事之人,就是六史之人。史掌一方面军。《甘誓》是夏启召集各方面军统帅(史)的战争训令。
5、夏商时代掌各方军事的武官也负有记事之职责,故也称史。夏、商、周三代非常重视历史记录和珍藏历史文献,因为史书可以使后人知先王之务,知废兴而戒惧,从而昭明德而废幽昏焉。
专家指出,中国历史上最初产生的文字恐怕比八千多年前的贾湖契刻还要早,而最早创设文字的人,可能就是“史”。由史转变为史官,是从夏朝开始的。夏朝建立了国家,设置一系列官职,其中的“宅准”实际上就是史官,负责祭祀、记事、制律、册命等。后来宅准又分成多种称谓的史官,《吕氏春秋·先识》载:“夏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执而泣之。”说明夏朝末已设太史令。
今考殷甲骨文所见史吏名目甚繁,如史,尹、王史、寝史、大史、三大史、小史及东、西、南、北四方史等。西周时期国家机构有太史寮,太史寮中有等级不同、分工明确的'五史':
主官太史属六卿之一,兼管神职与人事。
小史“掌邦国之志,奠系世,辨昭穆”(《周礼·春宫》)。“志”谓记也;“奠”音定,或为“帝”,即谛,审慎也;系,指姓氏;世,指谱牒。小史之职是非常谨慎负责地记录系与世。小史一官职,殷既有之,故殷代先公先王世系在卜辞中见到的非常完整。
内史也称'作册',为内部文书,并管理典籍和册命。
外史'掌书外令,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书,掌达书名于四方'(《周礼·春官·大宗伯》),其职为书写天子下达京畿以外的命令,掌理四方邦国的史记以及三皇五帝的典籍。
女史为专记后宫之事者。
西周墨子说,夏有《夏书》,商有《商书》,周有《周书》或《周春秋》,燕、赵、齐诸国也各有春秋,有时更说“吾见百国《春秋》”。徐彦《春秋公羊传疏》引闵因叙云:“昔孔子受端门之命,制《春秋》之义,使子夏等十四人求周史记,得百二十国书。” 说明自夏以降,无论大邦抑或小国,皆有其历史。《孟子·离娄下》说:“王者之迹息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 尽管价值观不完全相同,文体有流变,内容有虚实,记录有侧重,但史不绝书。
盖夏商时代掌一方军事的武官也负有记事之责,故称史(各方之史),而从西周起史官就与武官彻底分离了。西周后史官世袭且要进学堂学习,毕业要考试,择优安排、晋升,对史官的要求极为严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