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皇帝是天下最有权势的人,掌管着整个国家的生杀大权。但奇怪的是,这些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却对一个小小的史官心存畏惧。那么,史官到底是做什么的?为什么连皇帝都对他们有所顾忌?
中国古代一直有专门写历史的官员,这些史官主要分两种:写实时记录的和编历史书的。刚开始这两种工作差不多,后来慢慢就分家了,变成起居注官和史馆官。起居注官天天跟着皇帝,把皇上说的话、做的事都记下来,连皇帝本人也不能看这些记录;史馆官专门负责整理编写前朝的历史。
聪明的帝王怕史官漏记自己的功劳,无能的君主又怕被写进史书遭后人唾骂,所以历代皇帝通常都不敢轻易招惹记录历史的官员。
举个例子,宋朝的宋太祖赵匡胤有一次在花园里玩弹弓打鸟,正玩得高兴,突然有人跑来报告说御史张霭有急事要禀报。宋太祖立刻放下弹弓接见张霭,结果发现张霭说的不过是件鸡毛蒜皮的小事。
宋太祖一听就火冒三丈,厉声责问他为何如此行事。张霭不慌不忙地回应,说他禀报的事情虽然不算重大,但总比打麻雀这种小事重要得多。这番直白的讥讽让赵匡胤勃然大怒,抄起手边的东西就朝张霭砸去,当场把他的两颗牙齿打落了。
张霭挨了皇帝的打,只能忍气吞声。他一声不吭地跪着,把被打掉的牙齿捡了起来。赵匡胤见状讥讽道:"你收着牙齿是想留着当证据告状吗?"可皇帝就是天,张霭能上哪儿告状去?就在赵匡胤洋洋得意时,张霭突然开始反击了!
张霭慢条斯理地回应,作为臣子自然不能状告皇上,不过史官定会把这件事原原本本写进史书。赵匡胤一听这话立刻变了脸色,想到后人若得知自己为点小事就动手打御史,会怎么评价他这个皇帝?想到这里他马上压住火气,不仅向张霭赔不是,还赏赐了金银绸缎。
巧的是,汉武帝对史官也特别提防。这位皇帝确实很有本事,在历代帝王里都算得上出类拔萃,可缺点也不少:性格暴躁、疑心重、错杀大臣、沉迷炼丹求仙这些事都没少干......正因如此,他经常故意不让史官跟在身边记录。
举个例子,汉武帝去泰山举行封禅大典时,特意没带史官上山,还命令所有大臣都在山脚下等着,只带了霍子侯一个人随行。后来可能是疑心太重,汉武帝甚至对史官司马迁下手了。司马迁这个职位是子承父业,他父亲司马谈生前就是史官,去世前推荐儿子接替了自己的工作。
汉武帝有一次问司马迁对李陵战败投降匈奴这件事怎么看。司马迁只是帮李陵说了几句好话,汉武帝就给他扣上"同党"的罪名抓了起来,还对他实施了宫刑。这么做既是为了羞辱司马迁,也是想断了司马家世代当史官的传承。
有意思的是,汉武帝发完脾气后,马上又像没事人似的,不仅给司马迁升了职,每次出巡还都带着他。这种一边惩罚一边重用的做法,恰恰暴露了汉武帝对史官制度的深深忌惮!
历史记录虽然由专门的史官负责,但过去确实出现过人为修改历史的情况。
唐朝那会儿出了件大事,就是著名的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为了夺权,亲手除掉了亲哥哥和弟弟,连他们的家眷都没放过。这种事传出去肯定不好听,李世民就想看看史书是怎么写的。但负责记录的史官褚遂良硬是顶着压力不让他看。李世民不死心,三番五次讨要,还拉上宰相和其他大臣帮忙说情,最后总算看到了记载。结果发现史官确实如实记录了整件事。李世民哪能接受这么直白的描述,于是经过"加工"的美化版玄武门之变就出炉了,把这场血腥政变包装得冠冕堂皇。
可老百姓的嘴是封不住的,这事最终还是流传下来了。其实像这样乱改历史的事情,在古代并不多见。绝大多数时候,历朝历代的史官们都特别较真,坚持实话实说。他们有个好传统——宁可掉脑袋,也绝不写假话,就算面对权贵也敢说真话。
齐国史官如实记载崔抒杀害国君的事,结果被崔抒处死。他二弟接任后,还是坚持写崔抒弑君,同样被杀。轮到三弟时,依然如实记录。崔抒气得没办法,只能愤怒地离开宫殿,结果碰上了史官的四弟——原来要是三弟也被杀,这个弟弟就会接着写。所以说杀人根本没用,反倒让这些史官留下了刚直不阿的好名声。
翻看中国几千年历史,就算皇帝们再讨厌史官,也从来没谁敢废掉这个职位。多亏这样,咱们今天才能看到完整的历史记录,这真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