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编年体史书之典范中工理论

如果说《史记》是纪传体史书的典范之作的话,那么《资治通鉴》就是编年体史书的典范之作。

《资治通鉴》文笔生动,常有传神的细节描写,尤其擅长叙述战争和动乱,能够把错综复杂的混乱局面展现得有条不紊,使读者犹如置身其中,能够获得完整、清晰和多方位的认识。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如果说《史记》是纪传体史书的典范之作的话,那么《资治通鉴》就是编年体史书的典范之作。正因如此,《资治通鉴》的主编司马光,与《史记》作者司马迁在中国史学史上并称为“两司马”。

司马光(1019—1086年),北宋名臣,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他很早考中进士,仕途比较顺畅。大约40多岁的时候,司马光已经立下志向,计划编纂一部在时间上接续《左传》,记载由战国至五代史实的编年史著作。治平三年(1066年),他向宋英宗上呈了这部编年史的第一部分,内容包括战国和秦朝,一共八卷,名为《通志》。英宗看后十分欣赏,鼓励司马光继续完成后面的内容,并且下令为编纂工作创造一系列便利条件,包括配备助手、提供文具和勤杂服务、开放宫廷藏书、发放编纂津贴等等。次年英宗去世,新即位的神宗同样对此事十分重视,特赐书名《资治通鉴》,意思就是期待这部通史著作能够发挥“有资于治道”的借鉴作用。当时王安石得到神宗信任,主持改革,推行“新法”,司马光与其意见不合,受到排挤。从熙宁四年(1071年)起,司马光到洛阳担任闲职,专心从事《资治通鉴》的编纂工作。元丰七年(1084年),全书完成。次年神宗病卒,哲宗即位,新法废除,司马光入朝拜相。这时他的身体状况已经不好,又过一年就去世了。

《资治通鉴》全书294卷,300余万字。这样一部巨著,并不是司马光一个人独立完成的,几位助手在编纂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是:刘攽(1023—1089年)、刘恕(1032—1078年)、范祖禹(1041—1098年)和司马康(1050—1090年)。司马光先期完成的战国和秦朝部分,在全书当中仅占很小的比例。以下全书的绝大部分,亦即西汉至五代的内容,均由刘攽、刘恕、范祖禹三人编纂初稿。他们都是在相关史学领域造诣很深的学者,是由司马光亲自挑选的。司马康是司马光的儿子,主要负责校正文字的工作。中国古代史书向来有官修、私修之分,《资治通鉴》的情况稍微复杂一些,既带有官修的一些特点,但就总体而言仍然属于私修。称其带有官修特点,是因为朝廷为其编纂提供了人力和物力支持;称其总体属于私修,是因为它的选题和编纂计划都出于司马光个人,编纂工作也是自由的,基本没有受到朝廷的干预。而且,虽然助手由朝廷配备,但人选都出自司马光的推荐。

《资治通鉴》编纂工作有一套非常详细的计划。首先,广泛搜集史料,标明事目,删汰重复,按时间顺序逐条加以排列,形成“丛目”,也就是兼具提纲性质的资料索引。其次,在对相关资料认真研究、辨析异同的基础上,本着宁繁勿略的原则编写出初稿,称为“长编”。其编纂方法,是按照时间次序,每遇一事,即查阅“丛目”列举的有关资料,融会贯通,形成文字。如果各项资料在这件事情的记载上有矛盾,就要选择其中较为可靠或接近情理者为主撰写,而将其余内容有异的资料以附注方式列于其后,并且说明舍此取彼的理由。以上两个步骤的工作,由刘攽等三人分头完成。接下来的第三步工作属于司马光,他的任务是对长编进行剪裁删订,形成定稿。将长编删订为定稿这一“去粗取精”的工程,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何况除了剪裁内容外,还要进一步考核史实,订正疏误,润色文字,统一体例,撰写评论,任务非常繁重。司马光在洛阳居住14年,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这项工作上。

《资治通鉴》的编纂原则,主要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

首先,《资治通鉴》是编年史。用编年方式撰写历史,看上去比较简单,其实并不尽然。困难之一,是有许多历史事件发生时间不明,或是记载歧异。如果采取其他方式修史,对此或许可以进行模糊处理,但编年史不允许这样做,而是要把每件事情都尽量按照时间坐标放在合适的位置。《资治通鉴》编纂者在这方面下了很大功夫,《资治通鉴考异》中有大量内容都是辨析时间的。今天看来,在日期等细节上还有一些疏误,不过大体准确。困难之二,是编年体史书会将一些时间跨度较大的事情前后割裂,妨碍读者总体上的理解。针对这一问题,《资治通鉴》在遵守编年史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又采取了一些相对灵活的处理方式。有时使用追叙法,记载本事后再追溯原因和背景;有时使用补叙法,记载本事后直接说明其后果和影响,有时采用附叙法,由一事连带述及相关史事。这样,尽管《资治通鉴》还无法完全避免编年体本身造成的叙事缺陷,但已经尽可能将这种缺陷降到了较低的程度。

其次,《资治通鉴》是跨朝代的通史。这个“通”又有上下限制,上限为东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限为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上限的选择理由,是周天子在这一年册命晋国大夫韩、赵、魏三家为诸侯,司马光认为这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标志着战国的开始,而《资治通鉴》正是计划从战国写起,在内容上延续《左传》。下限则是五代的最后一年,次年北宋就建立了。北宋作为当代史,是不在《资治通鉴》写作范围之内的。因此《资治通鉴》涵盖的时间共有1362年,包括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几大历史时期。就史料价值来说,战国秦汉距北宋最远,传世史料在北宋能见到的已经不多,因此《资治通鉴》的这部分内容大都取材于《史记》《汉书》《后汉书》几部正史,虽然也用其他一些零散资料进行了补充,但比较有限。而隋唐五代邻近北宋,大批资料尚有保存,诸如唐朝和五代皇帝的《实录》等等,多为后世所未见,因此《资治通鉴》这部分的记载许多出于正史之外,相关的考证部分(称为《考异》)也保存着大量失传文献的片断佚文,史料价值最高。魏晋南北朝部分的取材广度和史料价值,则介于两者之间。诸多史料时代悬隔,性质有别,因而文风各异,但经过司马光等人的融汇和笔削,《资治通鉴》在文字上做到了风格一致,如出一人,是相当不容易的。而且,《资治通鉴》继承了《左传》《史记》的优秀叙事传统,文笔生动,常有传神的细节描写,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尤其擅长叙述战争和动乱,能够把错综复杂的混乱局面展现得有条不紊,使读者犹如置身其中,能够获得完整、清晰和多方位的认识。这也是它大大高出后代同类著作的地方。

再次,《资治通鉴》的编纂目的是“资治”,即为现实政治提供借鉴。因此,它主要是一部政治史,记载重点是朝代兴亡始末、重大事件、君臣事迹、政见政论、战争战役、计谋策略。经济史的内容,尽管也有一些,但大都比较零散,缺乏集中和整体的表述。文化史的内容更少,著名文学家如屈原、陶渊明、李白,在《资治通鉴》中都没有出现过,杜甫也只是被间接提到一次。韩愈、柳宗元、白居易虽然有正面记载,但也都是从政治史角度来写的。一部书有一部书的写作范围,对此我们并不能苛求《资治通鉴》。

出于“资治”的考虑,《资治通鉴》在叙事之外偶尔也发表评论。散见于书中的评论,共有218篇,长者上千字,短者仅20余字。其中又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引用前人议论,共99篇;另一种是司马光自己撰写的评论,共119篇。因为有一事两论的情况,所以这218篇评论分别隶属于206项史事。《资治通鉴》所载史事,以项计不止万数,附有评论者仅206项,可见它并不是一部乱发议论的书,凡是加以评论的地方都经过认真选择。选择标准大致有二:一是认为某人某事看似平常,实则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因而以评论形式提醒读者予以重视;二是某人某事在评价上可能产生歧义,因而发表评论阐明自己的观点,并对读者进行引导。

《资治通鉴》问世之后,因其取材详赡、考订精确、体例严谨、叙事生动,历来受到高度赞誉。清人王鸣盛称赞它是“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四库全书总目》也说:“其书网罗宏富,体大思精,为前古之所未有。”就编纂计划之详细、进程之严格、工作之艰辛、编者之才学等方面而言,《资治通鉴》在古代史书中都是首屈一指的,其成功实非偶然。

《伍珀河谷来信》写于1839年3月,匿名发表在青年德意志运动机关报《德意志电讯》刊物上,它是恩格斯深入家乡伍珀河谷地区的巴门和埃尔伯费尔德出身于纺织工厂主家庭的恩格斯,并没有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上去审视工人的状况,而是表达了对工人处境的深切同情和关心,他怀着对工人诚挚的感情深入工厂开展调查研究,探究工厂工人真实的生活。

2012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将财经素养首次纳入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引发了我国教育界的重视。财经素养教育回应时代之需今天,我们之所以把财经素养作为立德树人的时代内容,从国家层面来说,是因为中国作为第二大经济体,公民需要在创造、管理和使用财富方面养成必要的财经素养。

提升劳动力市场平衡性水平的主旨在于保障劳动力市场健康、均衡发展,缩短城乡间、区域间、行业间劳动力市场发展差距劳动力市场发展存在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问题,三个问题以平衡性为首。提升劳动力市场平衡性水平的主旨在于保障劳动力市场健康、均衡发展

通过借助人社部和国家统计局数据得出的我国劳动力市场平衡性指数,反映了诸多我国劳动力市场平衡性的特征。具体来看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平衡性是较好的,不过依然存在动态提升空间。随着国力增强、劳动者收入提高、脱贫工作深入、社会福利改善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定力学习时报:您认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新要求,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应重点抓好哪几个方面的工作?

政贵有恒,治须有常。治理“新官不理旧账”是改善营商环境关键一环。自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提“政府要带头讲诚信赵长茂:听了报告后有很多感想,这里只谈一点。我对报告中的“政府要带头讲诚信守契约,决不能‘新官不理旧账’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讲话,为当前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根本遵循。要以高度清醒的政治自觉、坚定有力的工作措施抓好贯彻落实3月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甘肃代表团审议时,重点就打好脱贫攻坚战发表了重要讲话

今天的中央档案馆保存着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物——毛泽东亲自填写的中共八大代表登记表。在登记表的“入党时间”一栏1920年初,毛泽东身处北京,正忙于驱逐湖南军阀张敬尧的运动。张敬尧是皖系军阀,1918年3月就任湖南督军

THE END
0.中国十大史书排行榜推荐理由:左传是由左丘明所创作的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作为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而且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展开】 jvzquC41ygh/rqg3454dqv4ujgthj~t1uj{kk8{vn|ti3:=830nuou
1.古代史书古代史书 古代史书 史记(131) 宋书(100) 后汉书(120) 三国志(65) 晋书(130) 元史(211) 新唐书(249) 明史(333) 清史稿(473) 敦众活动 最新书籍jvzq<84yyy4tjr}kw0tfv8|gpj{b1piuu1
2.梁启超、胡适等人的历史入门读物,是一部怎样的书?|胡适|纲鉴易知中国古代的史书典籍,汗牛充栋,百家争鸣。无论是惊天动地,还是平淡无奇,皆诉说着自己的故事。 我们常说“读书破万卷”,但想达成这个目标,假设我们能活到八十岁,也要自出生起到离世前,平均每三天读完一卷书 ,由此看来“读书破万卷”难度系数高达五颗星。 jvzq<84m0uooc7hqo0io1jwvkerfa@:396618=
3.纪言述事之祖《尚书》《尚书》记事的内容,上起原始社会末期的唐尧,下至春秋时的秦穆公。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尚书》的知识,欢迎阅读。 最早的史书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史书,也是古代世界著名的历史典籍之一。古人"尚"与"上"通用,"书"原来就是史,上古时,史为记事之官,书为史官所记之史,由于这部书所记载的是上古的jvzquC41o0xvk€jp0eun1pzlk171:@8560nuou
4.溯源甘肃古代甘肃的防疫药物丝路文化东汉人许慎《说文》解释说,“疫,民皆疾也”。就是说,所有人都得的病就叫作疫,显然指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古人认为,疫病是由疠气引起的,疠气指空气中的毒气、异气、杂气、邪气等。这种疠气因自然运行失常所致。所以,在中国古代史书中,疫情出现被记入《祥异志》《五行志》。jvzquC41yy}/i|jk0eun0ls1jvsm1:;761814;22;/691ltpvgtu/<>794>/j}rn
5.吴玉贵:古代突厥汉文史料整理刍议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几在总结中国古代史书的撰著称:“夫为史之道,其流有二,何者?书事记言,出自当时之简;勒成删定,归于后来之笔。”他称前者为“当时草创者”,即类似董狐、南史等记录当朝政事的史官;称后者为“后来经始者”,即类似班固、陈寿等后来的史书编纂者。刘知几的认识,对隋唐五代汉文文献的史料学分jvzquC41kcnt0ozfcp4ff~3ep1oohx4338905;590jzn
6.匈奴——是故事还是历史罗新把蒙古高原分隔为南北两个地理单元的蒙古戈壁,在中国古代史书中被称作“大漠”,清代的内蒙古和外蒙古,今天的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与蒙古国,就是由这片巨大的荒漠区分开来的。古代大漠以南的蒙古高原被称为漠南,以北的称为漠北。历史上的游牧帝国大多以漠北为中心,以漠南为前线,形成与长城以南的中原王朝之间的对抗。如果jvzq<84|iijt0ypw0gjv0ls1ztrx{ƒo184;1:7mv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