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历史小说的取材,几乎除却日本历史,便是中国历史。本国历史写得滥了,转向他国历史是很自然的,至于为什么是中国,大约还是由于文化上的亲近感。
据王向远的统计,日本“战后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题材的历史小说,光长篇作品大约就有二百种左右,短篇作品数量更多,收编成集的短篇小说就有几十部”;而在“中国题材历史小说中,获得直木奖等各种文学奖的作品,成为畅销书或常销书的作品,所占比例也不小,影响也相当大”。因中国历史小说而得名的作家,主要有陈舜臣、伴野朗、宫城谷昌光和塚本青史。其中,中国台湾裔作家陈舜臣被誉为“日本中国历史小说第一人”,影响了后来的伴野朗等人。
这些中国历史小说,所偏爱的都是中国古代史,这固然与日本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尴尬角色有关,但更深层的原因恐怕还是文化上的,因为时代越往后,中国的历史就越难以被整合进日本的文化体系中。
就中国古代史而言,总体上,日本人对西汉之前的历史比较了解(归功于平安时代传入的《史记》),其次是西汉以后、宋代以前的历史(归功于室町时代传入的《十八史略》)。其中,一般日本人的主要兴趣和关注点在三国时期,这不但是由于《三国志》、《三国演义》的广为流传,还要归结于动漫游戏等亚文化的传播。
历史小说家们的取材倾向,与日本国民对中国古代史的了解大体是一致的。在日本的中国历史小说中,写得最多的是三国,尤其是诸葛亮和曹操这两个人物:
陈舜臣就写有《诸葛孔明》(1991)和《曹操——曹魏一族》(1998)。
《诸葛孔明》通过诸葛亮的一生描绘了波澜壮阔的三国图景,一大亮点是合理猜想了诸葛亮的高超智谋来源于其构筑的情报网。另外,诸葛亮是一个有弱点的人,并非《三国演义》中我们熟知的那个“多智而近妖”的形象,而突出人性,也正是这些日本中国历史小说的共性。不过也有中国读者反映,这个诸葛亮未免太过人性以致令人不适——当然,我们也可以把“这时候孔明突然觉得空气间飘荡着继母的香味”这种描述归咎于日本式的变态元素。
司马辽太郎的《项羽与刘邦》(1980)最初于《小说新潮》刊载,原题“汉风楚雨”。单行本出版后,它很快就成为了日本史上最畅销的小说,这一纪录直到1987年才被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打破,可谓是在日本出版史上卓有影响的一本著作。小说以性格完全不同的“双雄”项羽与刘邦为主角,牵扯出萧何、张良、韩信等一系列历史人物。史料翔实、考据扎实向来是日本这一类小说的最大特点,这本书当然也不例外;而过于温情、连乱世故事也不够热血,又是中国读者对日本此类小说常感不适的一大原因,这本书也有这样的特点。另外,因为司马辽太郎写得更多还是日本本土的历史小说,所以他笔下的中国历史常常带有浓厚的日式思维。
另外,比较常见还有取材于盛唐的故事,主要集中在帝王后妃和当时的中日交流上:
井上靖的代表作之一《天平之甍》(1957)讲的是鉴真渡日。“天平之甍”,是日本对鉴真的尊称,意为“天平时代文化的屋脊”,小说描绘了鉴真东渡的故事,却没有落入空泛地溢美鉴真或歌颂中日友谊的庸俗套路中去:井上靖用他带有淡淡的疏离感的文字,描绘了在残缺中求圆满的灵魂,既大胆思考了东渡的无意义,也不放过这无意义的意义。
上面举出的一些小说,仅标题就已经暗示了日本的中国历史小说多重在塑造一人或描绘一事,而这样强的故事性,势必不仅仅是为了解中国历史而服务的。像所有历史小说一样,它们其实都是作者借历史以表达某种历史观(或其他观点)的工具,一些中国读者埋怨其间的日式逻辑和阴谋论色彩,这就所托非人了。况且他们中有一些是写推理小说起家的,如陈舜臣、伴野朗和塚本青史,还有写科幻小说的如田中芳树,写架空小说的如酒见贤一。
事实上,日本也有一些通史类的中国历史小说,比如陈舜臣的《小说十八史略》(1977-1983),题名就意在视自己的这本书为曾先之《十八史略》的小说版。和《十八史略》一样,此书从上古传说时代一直叙述到南宋末年,是日本难得的中国“通史”小说。
【参考文献】
王向远:《为有源头活水来——日本当代中国题材历史小说简论》(《社会科学家》2007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