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贾喷空儿第250喷·历史、文学史的分期分歧(上)】
中国历史、文学史的分期有哪些分歧?‖老家许昌
文‖贾凤翔 图‖网络
中国历史的分期:有奴无奴
现行教材对中国历史的分期是三分法:古代史(1840年鸦片战争前),近代史(1840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现代史(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
这个分法是没有争议的,但如何根据社会形态分期,却经历了旷日持久的论战。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观点,被有的人发展成人类社会必然要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五个阶段的理论体系。由此引起论战。讨论的焦点是:奴隶社会是否人类社会必然经历的阶段?中国历史上是否存在过奴隶社会?也就是有奴无奴之争。郭沫若等认为存在过,而李季等坚决否认。(想看看老贾上回喷哩啥空儿?欢迎点击以下链接欣赏:1.走红网络的张雪峰得罪人是难免的;2.五十多年前的农村生活是怎样的?)
1930年,郭沫若出版《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提出中国历史可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四个阶段。此后,以《读书杂志》为中心展开论辩,后由于抗日战争爆发,论辩暂停。1938年,《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提出,人类历史上先后存在过原始公社制、奴隶占有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五种基本类型的生产关系,不同声音消失。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家争鸣,百花齐放。1957年6月,南开大学雷海宗教授在天津社会科学学会作了题为《世界史分期与上古中古史中的一些问题》的演讲,提出“世界历史上并没有一个奴隶社会阶段”。同年,李鸿哲在《文史哲》杂志第10期发表《“奴隶社会”是否社会发展必经阶段》,表示“奴隶社会说在理论上站不住脚”。不久,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出现了可想而知的结果。
改革开放,论战复出。1979年,黄现璠发表《我国民族历史没有奴隶社会的探讨》(《广西师范大学学报》第2期)。随后,张广志、胡钟达、沈长云等纷纷发文。他们表示了对“五阶段论”的质疑。
1988年7月,全国史学理论讨论会在烟台召开,讨论四个问题:五种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吗?奴隶社会是人类社会的必经阶段吗?划分社会形态的标准及对宏观社会构架的设想有哪些?对中国近现代社会性质如何认识?
1990年代,相当一部分学者放弃五阶段论。1999年11月,中国社会形态及相关理论问题学术研讨会在天津召开,会议主要议题有三项:关于传统社会形态理论及相关理论的再认识,关于中国社会发展形态及演进过程的新思考,关于中国历史研究的理论范式与概念系统的新探讨。张分田、张荣明在《历史研究》2000年第2期发表《中国社会形态及相关理论问题学术研讨会述评》一文,对这次会议研讨情况进行了总结。
除了主张不再使用奴隶制、奴隶社会阶段理论外,很多学者还主张应该复归“封建”一词“封邦建国”的本意。冯天瑜在《中华文化史》上刊文,后出版《“封建”考论》。日知、李慎之、何家栋等也纷纷撰文。
武汉大学举办“封建社会再认识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经济研究所和《历史研究》编辑部联合举办了“封建社会名实问题与马列主义封建观学术研讨会”,参会论文以《“封建”名实问题讨论文集》为书名结集出版。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和苏州科技学院人文学院在苏州联合召开“封建与封建社会问题学术研讨会”,参会论文以《中国封建社会再认识》为书名出版。经过讨论、商榷,“封建”的译名及古今含义、“封建社会”的名不副实等问题基本廓清。
关于中国历史分期,不少学者也提出自己的见解。
晁福林提出,中国由原始社会直接进入封建社会,夏商是氏族封建制,西周是宗法封建制,东周及其以后是地主封建制。
田昌五提出,中国历史可分为洪荒时代、族邦时代和封建帝制时代。叶文宪提出,中国历史分为酋邦(五帝时期)、封建王国(夏商西周时期)、转型(春秋战国时期)和专制帝国四个时代,其中专制帝国时代又可分为汉民族第一帝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汉民族第二帝国(隋唐)和多民族帝国(宋元明清)三个时期。
郭沂提出,就社会政治形态的演变而言,中国经历了圣权时代、王权时代、霸权时代、皇权时代和民权时代。
冯天瑜将中国历史划分为氏族、封建、皇权、共和时代,具体细分为原始群和氏族共同体时代(先夏及夏代)、宗法封建时代(商代及西周)、宗法封建解体时代(春秋战国)、皇权时代前期(秦至中唐)、皇权时代后期(中唐至清)、共和时代(民国、人民共和国)。
焦培民提出中国历史可分为游群、部落、封建、郡县、共和五个时代。不过,学界公认的中国历史分期理论体系尚未形成。
这场争论对宣传和教育产生了影响。中国国家博物馆1988年前采取的是五阶段布展原则,1988年至1997年改成了既按社会发展分期又按朝代排列,2011年改为全按朝代顺序布展。中学历史教学大纲1988年提出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强调历史发展规律性的同时,关注历史发展的特殊性。1990年恢复到了1988年前的表述。1992年又回到了1988年的表述模式。浙江2018年使用的《历史与社会》中,对秦朝用“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大帝国”表述,不见“封建”二字,甚至在整个中国古代史部分都未提“封建”二字。
中国文学史的分期:有近无近
大学教材多采用三分法,没有近代文学史的说法。
根据三分法,中国古代文学史有三古七段。上古期。第一段:先秦;第二段:秦汉。上古文学有三期,孕育形成与奠基。中古期。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唐天宝末年);第四段:唐中叶至宋末;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年)。中古文学有三期,变化鼎盛与成熟。近古期。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年);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年)。近古文学有三变,市商个性与文体。“市商”指文人的市民化和文学创作的商品化,“个性”指创作主体的个性高扬,“文体”指文学体裁的变化。
有人把中国现代文学史分为三个时期:开拓期(1919年至1927年),丰收期(1927年至1937年),转折期(1937年至1949年)。
中国当代文学史可分为三个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前十七年(1949年至1966年),十年(1966年至1976年),新时期(1976年后)。
【未完,明天请继续欣赏“历史、文学史的分期分歧(下)”的精彩内容】
【作者简介】贾凤翔,曾获河南省高等院校毕业统考汉语言文学专业全省第一名,进修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现为许昌市老干部大学文学教师。在小说、散文、戏剧、影视、曲艺、诗歌、文艺评论、历史研究、书法、音乐、摄影、演讲、表演诸领域均曾在国家级、省级发表作品或获奖。出书三十余本。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曲艺家协会会员。名列《中国当代文艺家辞典》。博客被新浪总部评为全球十大新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