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彪:宋代的修史机构

唐代以前,私家修史较为普遍,即便是一些人奉诏修史,实际上也与私人修史没有多大差别。唐朝建立以后,出于集权统一的政治需要,封建政权加强了对史书修撰的控制。贞观三年(629),唐太宗李世民设史馆于禁中,选任史官,由宰相监修,确立了官修史书的制度。宋承唐制又有所发展,逐步建立起完善的修史制度和修史机构。

宋初沿袭五代旧制,以史馆为修史机构,自宋太宗置国史院后,修史机构逐渐增多,有起居院、日历所、国史院、实录院等,各个机构分工较细、复杂重叠,各自负有不同的职责。

(一)起居院

起居院是起居注编修之处。宋初虽设起居院,但并不负责修撰起居注,太宗淳化五年(994),徙起居院于禁中,起居院才正式开始修注工作。北宋前期,虽然门下省、中书省有起居郎、起居舍人之设,但只是寄禄官,并不负责修撰起居注,而是另外派遣其他官吏领其事,称为“修起居注”或“同修起居注”。元丰官制改革之后,起居郎、起居舍人才开始实任其职。起居郎、起居舍人官职虽低,但由于接近皇帝,得以预闻朝廷大政,因此选任时例以制科进士高第与馆职有才望者兼用。正因如此,记注官例来被视为荣耀的职务,是馆职升迁的台阶,“选三馆之士当升擢者,乃命修起居注”。

宋代所修起居注除记录皇帝言行外,还包括朝廷命令、制度更改、奖惩群臣、封拜除授、四时气候、州县废置、户口增减,以及祭祀、燕享、临幸、引见之事,日月、星辰、风云、气候之兆,郡县祥瑞之符,闾阎孝悌之行等内容。宋代所修起居注至今大部分早已散佚,现存有周必大《起居注稿》一卷,记载了有关高宗禅位、孝宗向高宗问安等事;另有宋末周密所辑《德寿宫起居注》(一称《乾淳起居注》)十二条,记载孝宗乾道、淳熙年间宫廷请安宴游诸事。

宋代针对起居注修撰的规定十分严格,各省、台、寺、监及各地机构都要及时向起居院供报文字,以供起居院引用,否则要受到相应处罚。修注官如果出现差误,也要受到降级的处分,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同修起居注张复、崔遵度等人就因修注差误被免除了修注官之职,并受到了降官处分。这些规定客观上保证了起居注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起居注也因此而成为修史必须参考的资料。起居注作为当代史,主要记述帝王的言行,帝王本人是不应查看的。但宋初修起居注要先经皇帝审阅,然后交付史馆,这样导致很多重要的内容因为担心会引起帝王的反感而不敢写进去,“事关大体者,皆没而不书”,影响了起居注的客观性。

(二)日历所

日历所的职责是将起居注、时政记等史料按时间顺序会集编撰成日历。宋初日历所属门下省编修院,又称“史院”,负责编修日历、实录、国史。元丰四年(1081),废编修院归史馆,隶属秘书省国史案。元祐五年(1090),改属门下省国史院。绍圣二年(1095)复归秘书省。日历所由著作郎、著作佐郎主管,北宋前期为寄禄官,不修日历,元丰官制改革后始实领其职。

编修日历以宰相提举,根据时政记、起居注及诸司报状等按日月编撰,集为一书。编修日历所需的时政记始于唐代,由宰相修撰。五代以后,中书省、枢密院都有时政记。宋代修撰时政记自太宗以后基本没有中断,不过最初并不书时政记之名,只题“送史馆事件”,正式题为时政记是在真宗景德元年(1004)以后。

宋代编修日历史料丰富,又力求详备,因此卷帙浩繁,如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修成的《至尊寿皇圣帝日历》,多达两千卷。但至今多已散佚,现存仅有王明清所辑《熙丰日历》八条。

(三)实录院、国史院

实录院和国史院都是国家修撰正史的机构,实录是官修当代编年体史书,国史是官修纪传体史书,但参与修书的人员往往是相同的。宋初的修史机构是史馆,仁宗天圣年间,又在门下省置编修院,由宰相或执政负责编修国史和实录。元丰官制改革后,每修前朝国史、实录,则分设国史院、实录院,以宰相提举,以别曹帖职学士专门修史。南宋初年,国史院、实录院“皆寓史馆”。绍兴九年(1139),因为要修《徽宗实录》,下诏以实录院为名,又因为未修正史,所以诏罢史馆归实录院。绍兴二十八年(1158),《徽宗实录》修成,又下诏修《三朝正史》,复置国史院。此后,修实录则置实录院,修国史则置国史院,直到宁宗时才又并设国史院、实录院。

实录院以日历、时政记、起居注、诸司关报等有关材料为依据,还要征集大量的私家撰述及元老旧臣的回忆录等,整理加工编成编年体的某朝或几朝实录,包含的资料、内容都十分丰富。宋代历朝都有实录的修撰,共计二十部,大多都已散佚,仅存钱若水、杨亿监修的《宋太宗皇帝实录》残本二十卷,另有《名臣碑传琬琰集》中实际附传二十七篇。

宋代所修国史,属于后一朝修前一朝的正史,是由国史院根据实录等史料加工成的纪传体史书。从太宗雍熙四年(987)开始修太祖朝正史,到南宋理宗宝祐五年(1257)修成高、孝、光、宁四朝国史,两宋共修十三部正史,但皆已散佚,现只有少数传记、志序及片段文字保存在类书及文集中。国史由当代人编修,具有一定程度的可信性,但其间难免受政治形势、意识形态诸因素的影响,再加上皇帝御览的陋规,因此出现“国史凡几修,是非凡几易”的情况。

(四)会要所

会要所,与日历所、实录院、国史院一样,都是秘书省下设置的修史机构,行政上属同一套组织,只是因为编修官及所修书不同,而各有不同的机构名称。会要也由宰相或执政提举监修,初由崇文院三馆官员修撰,北宋末始于秘书省设会要所,南宋因之。会要具有档案汇编的性质,记录一代典章制度及文献掌故,是当代处理政务的依据,所以对资料的搜集整理非常重视,除日历、实录、国史之外,还要调集各种诏令等政府文书档案,比修国史所掌握的资料更为丰富。会要所最后把搜集到的各种资料分类编集成书,以供参考,由于会要中许多内容涉及朝廷机密,因此严禁传抄雕印。宋朝先后编撰会要十余种,然多已散佚,现存《宋会要辑稿》仍是清代人徐松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一部残书,但仍然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五)玉牒所

“玉牒”之名始于秦汉,是皇帝封禅所用之物。古人以玉为通神之宝,因此以玉为材,刻以祈祷文字,称为“玉牒”。玉牒作为皇室宗牒,其制始于唐朝。宋代玉牒所设局置官始于太宗至道初年,当时命官修撰《皇属籍》,由于未能修成,于是在真宗年间续修,最终于咸平四年(1001)奏上。大中祥符六年(1013)诏以《皇宋玉牒》为名,其修书之所设在秘阁。元丰改官制后,玉牒隶属宗正寺。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始复玉牒所,于宗正寺置局,以宰臣一人提举。绍兴二十九年(1159)诏玉牒所并入宗正寺,仍以宰臣提举,以本寺少卿驻丞同领编修事。玉牒所虽属修史机构,但因其内容专记宗室,所以规模要比实录院、国史院、日历所、会要所小得多。宋代所修玉牒有四种(一说五种),即皇帝玉牒、仙源积庆图、宗藩庆系录、宗支属籍,其中“皇帝玉牒”专门记载一代的大事,类似正史中的帝纪。宋代玉牒今存者有刘克庄所修宁宗朝《玉牒初草》二卷,收入《后村先生大全集》及《藕香零拾》中。

作者游彪,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师从著名史学家漆侠先生和著名学者王曾瑜先生。1999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部撰写博士论文,2000年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博士学位。多年来,一直从事辽宋西夏金史研究,主要集中在宋代兵制、佛教寺院经济、政治制度、宋儒与佛教的关系等领域。著有《宋代荫补制度研究》《宋代寺院经济史稿》《靖康之变》《赵宋:十八帝王的家国天下与真实人生》等,已发表论文一百余篇。

作者简介

游彪,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宋史研究会理事。长期从事宋辽夏金史研究,重要著作有《宋代荫补制度研究》、《宋代寺院经济史稿》《中国民俗史(宋辽金元卷)》《宋代特殊群体研究》《宋史:文治昌盛 武功弱势》《宋史十五讲》《庙堂之上与江湖之间――宋代研究若干论题的考察》等,主要论文有90余篇。科研成果《中国民俗史(宋辽金元卷)》获得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特等奖(2011)、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2013)。2008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曾经应邀前往德国、日本、韩国、以色列等国家和港台地区进行学术讲演、交流。

THE END
0.首页OCT 08 中古史荐读|郑小悠:张祖基及其《宦海闻见录》初研 地址: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北京,中国 , 100871 电话:010-62751655 地图路线 ----友情链接---- © CopyRight Center for Research on Ancient Chinese History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TOP jvzq<84|iijt0ypw0gjv0ls1kpjfz7mvo
1.古代史所召开2024年度学科动态报告会中国社会科学报讯1月1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主办的2024年度中国古代史学科动态报告会在京举行。古代史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杨艳秋出席会议并讲话,古代史研究所副所长周群主持开幕式。 杨艳秋表示,在院党组的领导下,古代史研究所聚焦本学科领域的重大理论和热点问题,坚持前沿性、基础性和理论性并重,取得了不jvzq<84yyy4dc|x0pgz/ew4mg{gofxsivco0z~jujwnvk‚n142862:4v42862:76a7>54:>30unuou
2.治学之道丨理论、方法是提货单——历史学家何兹全的治学之道在何兹全先生的学术研究中,他始终坚守的“研究中国史的主流”问题最为人称道。他所论及的领域,所关注的问题,一是与国计民生有关的大事,二是将中国历史放在世界历史总进程中进行考察,三是关乎社会发展、历史规律、社会性质、发展道路的大问题。 以《中国古代社会》为例,这是中国史研究领域的唯一一部为“魏晋封建说jvzquC41yy}/f||z{l/q{l0ep5o3872455239>1e4:57:;/62726?:90jznn
3.民族史学科片与中国民族史学会联合党支部和古代史研究所第三为加强党支部建设、增强党对学会工作的领导,增进支部及所在处室科研人员政治学习、思想交流和科研工作交流,2024年3月26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以下简称“古代史所”)第三党支部、第四党支部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以下简称“民族所”)民族史学科片与中国民族史学会联合党支部共同举行以“jvzq<84kgc4du|s0ep5n||}y1o€t{€4424:158y424:15;>a79:3;A60ujznn
4.近代史研究所联合古代史研究所、考古研究所组织学习《百年党史与2022年6月14日上午,近代史研究所联合古代史研究所、考古研究所党委举办党日活动,进一步深入领会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关于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工作要求。会议由古代史研究所党委书记赵笑洁主持,特别邀请历史理论研究所所长、六中全会宣讲团成员夏春涛为全体党员讲党课。考古所所长陈星灿,古代史所所长jvzq<84lfu4dc|x0ep5og€zfv532;7281z32;7283<`7=64976/uqyon
5.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2018年公众科学日在国图举行讲述古代指南针的前世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5月18日讯 5月18日,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2018年公众科学日暨国家图书馆“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名家讲座”(第六讲)在国家图书馆文会堂举行。本期讲座主题为“中国古代指南针实证研究——兼谈磁技术的历史与文化”,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黄兴副研究员主讲。此次活动也是中科院自然jvzq<84yyy4dg7hp1e{mv~wg1ij0496:2752:8y423>17:=a4;794=8;0unuou
6.遗世独立瓷艺史柱——从惠婉女史所藏古彩瓷系列循证瞻礼段茂发欧阳光等——从惠婉女史所藏古彩瓷系列循证瞻礼 段茂发欧阳光等古彩巨匠的审美境界和文化成就 万仁辉 内容提要: 民国乃至四九后,古彩瓷领域几个中坚史柱式人物横空出世,令古彩得以绝地勃发,重焕生机。 古彩是一门难倒众匠,令许多艺术家望而却步或望尘莫及:古彩,无嫁接移植,更无可与之争锋者;古彩,超凡高迈而遗世独立且无jvzq<84hkpgoen3ukpg/exr0ep5kl|14285/97/425eql2kpcotttf8:8667<3ujvsm
7.综述丨2023年的中国古代史研究2023年的中国古代史研究,较往年有不少推进。各类史料整理出版,传统领域持续发展,新领域不断开拓,新视角、新方法的研究成果推出,整体态势良好。 1 史料的整理与出版 文献整理是史学研究的根本,是历史学得以创新发展的源泉。本年度历史文献的整理研究在多个断代、领域有不少成果推出。 jvzq<84nkunju~t0ecyt0ls1nukuh}ufv532;9321z32;9323=`7@>6:7;/uqyon
8.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乌云高娃研究员应邀为历史文化学院2022年11月8日晚,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乌云高娃研究员做了题为“元代狩猎习俗与高丽鹰坊”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是我院“史学名家系列讲座”第136期暨21级中国史硕士研究生“中国史研究方法及论文写作指导”第十一讲,由尚衍斌教授主持。来自全国10余所高校及科研单位的近200位师生在线参与了讲座。 jvzquC41jkyuq{~0owi/gmz0ep5jpot132821=8530nuo
9.使命在肩,防疫有我│中国古代史研究所研究生党支部党员防疫先锋队为压紧压实学校常态化疫情防控责任,筑牢校园疫情防控屏障,在征求多方意见的基础上,历史学院(筹)中国古代史研究所研究生党支部委员会决定招募组建党员抗疫先锋队,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的作用,让新时代青年用实际行动肩负起使命和担当。 在发出组建抗疫先锋队的通知后,学生党员们积极响应、踊跃报名,9名党jvzquC41nu4{l~3gfw4dp87244518;81e8;35>f47;<62<4rcik/j}r
10.法律史研究所参观国家典籍博物馆“庞贝神话”珍品文物展10月17日下午,为开阔拓展研究视野、促进师生间交流学习,法学院法律史研究所(以下简称“法史所”)党支部组织法史所师生参观展览,深入了解古代西方文明的发展脉络。此次活动特邀法学院党委书记刘大炜、辅导员王家启和郭虹参加,师生一同前往国家典籍博物馆,参观“庞贝神话——意大利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藏古希腊古罗马珍品jvzq<84hz{4dwyq0gf{/ew4kphu039=913998A3jvo
11.古代史研究室当初成立上海历史研究所的初衷虽然是在上海搜集整理中国近现代史资料和研究中国近代史,但由于筹备处的几位负责同志如李亚农先生、周予同先生都是古代史研究的名家,因此从历史研究所成立伊始,中国古代史研究便成为重点的研究学科。1958年专门设立第一组,以研究古史为主要任务。1959年7月,根据上海市委和市政府的决定,原jvzquC41kj4tc|x0qtm/ew4476=0nrxv0jzn
12.“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初评结果揭晓湖北八项考古发现入围终评湖北入围“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终评的8项考古发现,有的为研究人类起源和发展提供重要史料,有的为长江、黄河同属华夏文明提供实物见证,有的为中国科技史、文字史提供重要物证。 来源:长江日报(记者万建辉) 【编辑:熊展平】jvzquC41|v4dlw3ep1€u49731fsir8yvzy532;62;1z4:?588;4ivv
13.古史辨:一场牵动全局的学术革命!汪晖教授(清华大学)以《古史辨》与鲁迅《故事新编》这两部经典文本对于古史与故事的不同处理为线索,通过比较、分析鲁迅的“拟古史”叙述与顾颉刚等人的层累说分析框架,阐述了在不同时间观和历史观中神话、传说、史实的位置,分析了截断众流的古史观所依据的历史概念及其与欧洲、日本近代史观的关系,可谓独具慧眼。孟jvzquC41yy}/tlf{l/umz0gf{/ew4kphu03:>617<727mvo
14.齊斎书话|从《古史辨》到《古史考》——古史研究论争八十年第七卷“道统的偶像”,对古代的道统、正统问题展开论述。第八卷“神守社稷守”围绕神权、王权的分化,并涉及国家起源问题。第九卷“民间论三代”,对夏商周三代年历、文明起源研究展开讨论。全书共收入上起1949年,下至21世纪初,重点对建国后史学界(兼及文学界、哲学界等)研究成果、特别是以李学勤为首所提出的“jvzquC41yy}/5?5fqe4dp8ftvkimg8657;:64
15.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点2022年招生简介根据本校教育资源的特点,目前共开设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历史文献学、专门史4个二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专业,每个专业又根据导师研究专长及学科建设需要分设了3-4个研究方向,形成了多层次的专业建设体系。 中国史学科师资团队目前由人文学院历史研究所和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共同承担,现有教师27人,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11名,讲师9 jvzq<84tyz/e~un0gjv0ls1kplp1:5981=6893jv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