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五代:唐朝灭亡后依次定都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始于907年朱温在中原地区建立的后梁,定都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960年,后周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篡后周建立北宋,五代结束。

伶官传:记载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门高等败政乱国的史实;伶(líng)官:古代乐官,此指供奉内廷、授有官职的伶人。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1、原:推究,考察; 2、庄宗:指后唐庄宗李存勖(xù),晋王李克用之子,908年,李克用病死,存勖袭晋王,又于后梁龙德三年(923年)称帝,国号唐,同年灭后梁,同光四年(926),在兵变中被杀,在位仅3年; 3、可以知之:可以了解这个道理,即国家的盛衰主要取决于人事。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1、晋王:指李克用,本是沙陀部族首领,因带领沙陀兵镇压黄巢起义军,任河东节度使,封晋王; 2、将终:将死; 3、三矢:三支箭; 4、梁:指后梁太祖朱温,本是黄巢义军将领,后降唐,镇压义军,封梁王,赐名全忠,因扩充势力与李克用明争暗斗,结下深仇; 5、燕王:指刘仁恭、刘守光父子,仁恭原为燕将,后投晋,受到晋王信用,晋王荐其为卢龙军节度使,后背晋归梁;后梁太祖朱全忠开平三年(909年)封守光为燕王,这时李克用已死,文中称“燕王”是作者追述语; 6、契丹:晋王李克用曾与契丹主阿保机会于云州,约为兄弟,共同举兵攻梁。后阿保机毁约,并派使者赴梁,约共同兴师伐晋; 7、与尔:给你;乃父:你的父亲。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shào)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1、庙:太庙; 2、从事:本官名,此泛指僚属; 3、少牢:古代祭祀,只用一猪一羊作祭品叫少牢; 4、告庙:帝王外出或遇大事,依例应向宗庙祭祀祷告,称告庙,这里指出征的事; 5、及:等到;纳之:意谓把箭送回宗庙。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1、“方其”句:913年,李存勖破幽州,擒刘仁恭父子;系:拴住;组:绳索; 2、“函梁”句:923年,李存勖破后梁,梁末帝朱友贞(朱温之子)命亲信皇甫麟将自己杀死,李存勖诏取其首级献于太庙;函:木匣,作动词,即用木匣装; 3、还矢先王:指李存勖胜利归来后,把三支箭还给已去世的父王李克用; 4、告以成功:向先王报告完成他临终时的嘱托。

及仇雠(chóu)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1、仇雠:仇敌; 2、一夫:指皇甫晖;同光四年(926年),贝州(治所在今河北清河县)军士皇甫晖煽动军队哗变,邢州、沧州也相继发生兵变,河北大乱,李存勖派遣李嗣源带兵平叛,李嗣源却在乱兵拥戴下称帝,即后唐明宗; 3、士卒离散:指李存勖闻听李嗣源叛,匆忙率军出洛阳奔开封,途中叛军已占领开封,遂又折回洛阳,所率军队两万余,沿途叛逃殆尽; 4、“君臣”二句:是说后唐君臣已面临穷途末路,无处可归; 5、誓天断发:李存勖见诸军离散,十分沮丧,面对随行臣属元行钦等痛哭流涕,此时诸将亦号泣,并拔刀裁发,对天发誓要效忠后唐; 6、抑:或者;本:考察;迹:事迹,道理。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1、书:指《尚书》;引文出自《尚书·大禹谟》,据孔颖达疏“自以为病,人必损之。自谦受物,人必益之”; 2、逸豫:安逸享乐; 3、数十怜人困之:李存勖灭梁后,纵情声色,宠信乐工、宦官。926年四月,从马直指挥使郭从谦(以优进,而尝有军功)突然发动叛乱,率所部攻入兴教门,史称兴教门之变,李存勖亲率宿卫出战,杀死数百乱军,最终被流矢射中,死于绛霄殿,时年43岁; 4、忽、微:都是古代极小的计量单位,此为细小之意; 5、所溺:所溺爱的人或事。

《五代史伶官传序》全文: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shào)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chóu)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清 唐德宜《古文翼》评:

庄宗以英明之主,而溺于优俳之贱,其亡也忽焉。文极抑扬顿挫,慷慨激昂,末段收束,尤为名论不磨。

THE END
0.五代史伶官传序原文翻译及赏析拼音版及朗读展开阅读全文 ∨赏析 《五代史伶官传序》作为欧阳修史论中的巅峰之作,以五代后唐盛衰兴亡的史实为根基,深刻揭示出“国家兴亡非由天命,实系于人事”的核心主旨,更提炼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警世箴言,字里行间满含对北宋统治者的劝诫——当吸取历史教训,居安jvzquC41o0mvuqnygp4dp8xjkykoxh;ef6k64Bfh334buy}
1.《古文观止》卷十宋文·五代史伶官传序在这一高潮迭起的时刻,作者突然收束全文,“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难道仅仅是伶官造成的吗?”以画龙点睛之笔,深刻揭示了《伶官传》的写作旨趣和现实意义,令人回味无穷、深思不已。 《五代史伶官传序》在语言运用上堪称典范,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语言委婉而气势磅礴 作为一篇旨在总结历史经验jvzquC41iwuywn3jvvvdp7hqo1nuou4dqqq0Z_UYMQQP1LVZXVHYXJ_MQ0yivvq
2.文言文《五代史伶官传序》原文及译文文言文《五代史伶官传序》原文及译文 【#少儿综合素质训练# #文言文《五代史伶官传序》原文及译文#】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祖籍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北宋政治家、文学家。jvzquC41yy}/7:yguv4og}4ujq}0;?;298=/j}rn
3.五代史伶官传序五代史伶官传序 【题解】 五代后唐时期,庄宗李存勖宠幸优伶,这些伶人参与朝政,败坏朝纲,还发动叛乱,使后唐由盛转衰。这篇文章就是对伶人乱政作的一番评论,它节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欧阳修在文中除了叙说这段史事之外,还总结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历史教训。 【原文】 呜呼!盛衰之jvzquC41yy}/gjjklob0lto1cxuklqg/663:660jvsm
4.《伶官传序》原文与翻译《伶官传序》原文与翻译 伶官传序 作者欧阳修,本文是为《伶官传》所作的序言。《伶官传》是《新五代史》中的一篇合传。记伶人(古代音乐工作者和演员的称号)景修、史彦琼、郭门高等人的事迹。本文通过对后唐庄宗得天下、失下天的典型事例,阐述了国家盛衰主要是由人事的道理。作者作此序是为了告戒当时北宋王朝jvzq<84yyy4vpsx0eqs0y88434:10qyon
5.伶官传序原文翻译及赏析伶官传序原文翻译及赏析 《五代史伶官传序》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史论。此文通过对五代时期的后唐盛衰过程的具体分析,推论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说明国家兴衰败亡不由天命而取决于“人事”,借以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jvzquC41okv/t~nygp4dqv4iwlo07:>25:=/j}rn
6.古代文学作品赏读·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在这种情况下,欧阳修忧心忡忡,很担心五代惨痛历史即将重演。于是自己动手,撰写了七十四卷的《新五代史》,通过对五代政治与历史人物的记述和批判,表现了他对北宋王朝的忧虑和对当时的弊政及当权派的不满。这篇《伶官传序》既是史评,也可以说是针对北宋的现实而发的议论。jvzquC41yy}/5?5fqe4dp8ftvkimg88273>46=d;7;<99;830jznn
7.2.50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在史学方面,他也有很高的成就,曾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 史》。他的古文简洁流畅,对后世古文有很大的影响。 童:《五代史伶官传序》中都写了什么呢? 师:《新五代史·伶官传》记叙后唐庄宗宠幸伶官败政乱国的史实,本篇是它的序,旨在提纲挈领,总结后唐盛衰的经验教训,表明一个王朝的兴亡,完全事在jvzq<84ortk/nrkgygkl0lto0et0j>4ctvodnn4fgvgjn7iqAcxuKmB465:89
8.宋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赏析|国学百科《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书》28 (《书》:《书经》。下引二句,见《大禹谟》。) jvzquC41zwk/imokp|nv0lto1yolkh76974ivv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