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1948年开封战役爆发,处在战火中的国立河南大学因国民党军队的暴行,教学秩序被打乱,校园被摧毁,校内师生分裂,面临着严重的办学危机。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活动,校长姚从吾奉国民政府教育部命令,率校南迁苏州。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河大遵从行政指令迁校,实属无奈之举。
1948年6月,开封战役爆发。因国民党军队破坏校园的暴行,国立河南大学(以下简称“河大”)在国民政府教育部的命令下,南迁江苏苏州。直到次年7月苏州解放,师生才得以北返开封。关于这段南迁的经历,河大校史著作有所涉及,但许多历史细节着墨不多,关键之处语焉不详。本文结合相关档案、报刊、年谱、回忆录、文史资料等,梳理河大这段南迁历史,探究在国共军事决战、国民党统治衰颓的时期,河大南迁的背景和经过。战火下的河大校园
国民党军的轰炸,造成开封城内平民死伤六七万人[10]。河大师生死伤惨重,多位学生被炸伤,校本部一位老师中弹身亡[11],经济系学生张钦,教育系学生刘书善、刘士燮当场被炸死[12]。
校区被毁,师生伤亡惨重,而河大校长姚从吾却临阵脱逃,使学校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在中共方面,战事结束后,华野派出部队维修被国民党军队焚烧的河大农学院房屋,抢救该院剩存的图书与实验仪器。[13]中共军队保护文化的措施,使得原本持观望态度的部分河大师生,打消了心中的疑虑。6月26日国民党军队重新占领了开封,约79名河大师生在开封中共地下党员郭海长的帮助下[14],于6月29日由教授嵇文甫、王毅斋、李俊甫、罗绳武带领,秘密投奔了豫西解放区。[15]河大师生刚到达中共中央中原局驻地豫西宝丰县,陈毅等首长就为他们接风洗尘,表达欢迎之意。[16]其后又有不少青年学生陆续来到宝丰。为了安置这批师生,也为了给中原解放后的建设工作作准备,陈毅、邓小平等决定在宝丰创办一所新型的革命大学,并命名为“中原大学”。中原大学筹备委员会由陈毅、刘子久、嵇文甫、王毅斋、罗绳武、张际春、张柏园七人组成,陈毅为主任委员,刘子久、嵇文甫、王毅斋为副主任委员。由于陈毅为中原局领导,分身不暇,筹备工作实际由嵇文甫、王毅斋、刘子久三人负责。[17]中原大学的大部分师生来自河大。
战争期间,对于国统区的知识分子,中国共产党采取开明的文化政策,获得了知识分子的好感。而国民党则采取威逼利诱的手段,一方面扬言凡不跟随国民党的师生,一律停发其薪水、助学金,解聘教职,开除学籍,另一方面制造谣言,说“共产党对于公教人员一律列为三级战犯”。[18]在国民党的威逼利诱、宣传蛊惑下,国统区部分知识分子对共产党心存戒备,故河大部分师生选择留在了开封。这样,河大师生就分成了两大派,投奔解放区的师生奔赴宝丰,屈从于国民党的师生留在了开封。国民党军队重新占领开封后,留在开封的河大师生,面对的是被战火损毁的校园。校园被毁、校长失职、师生分裂,河大处在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河大南迁的政治考量
国民政府教育部作出河大南迁的决定,不仅是希望借此缓和开封解放造成的舆论冲击,也试图化解潜在的学潮压力。
对于国民党政府而言,面对河大遭受的困境,如果置之不理,将会受到更多的非议。而化解潜在的学潮危机,又是不得不认真对待的另一个因素。内战开始后,国内学潮不断。1946年底,因抗议美军强奸女大学生沈崇,北平2000多名学生游行示威。1947年5月起,国统区又爆发了大规模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学生运动。[30]频发的学潮,令国民党政府头痛不已。因此,若处置河大失当,很可能引发新的学生运动。加之在开封战役期间,不少师生选择投奔解放区,若对河大置之不理,河大亦有可能被所谓“赤化”,于舆论宣传也不利,会给国民党政府控制中原地区的政局带来被动。南迁苏州的缘由
河大南迁的决议,从提出到实施,再到确定最终的落脚点,经过了一番曲折。虽然教育部作出了南迁的决策,亦被姚从吾接受,但落脚何处尚未明确。
6月17日开封战役开始后,自行南下逃难的河大师生越来越多。为了安置南下的师生,学校在商丘、徐州、南京三地设置接待处。[31]在国民政府交通部的帮助下,河大的部分师生乘坐火车,经陇海铁路到达南京浦口。[32]截至6月底,到达浦口的河大师生已有600余人。他们冒着枪林弹雨,辗转来京,十分狼狈。南京一下子涌進这么多师生,住宿问题亟待解决。不少旅店老板出于利益考虑,谎称客满,不予安排。有些师生找不到住宿的地方,只能在街头流浪。师生逃难来京,不少人仅仅携带少量的衣物,衣食无着,忍饥挨饿。[33]《苏报》的一则报导就感慨道:“所有南来之学生,除一身以外,别无长物,情况凄惨。”[34]为安抚南来师生,蒋介石下令拨三千条军毯、两千六百套军服给予河大。[35]但给予的军毯、军服不仅破旧,有的还血迹斑斑,散发霉味。河大师生的住宿问题得不到解决,衣食又没有着落,引起了不少学生的强烈不满。7月8日,河大300余名学生前往教育部请愿,高喊“我们要吃饭,我们要上课”,提出要见教育部部长。面对学生的请愿,教育部常务次长田培林允诺解决,并派人在教育部附近的饭馆包饭。学生得到允诺,方才离去。[36]
学生请愿活动暂时平息,不过教育部意识到,河大众多师生滞留在南京,若不妥善安置,可能会引起激变。南京文化机构林立,实在无力安置河大,虽可以暂时解决师生的吃住问题,但终非长久之计。综合考虑,教育部决定将河大迁往苏州。为什么要迁往苏州呢?原因有三:第一,苏州环境优美,是理想的读书学习地点。第二,苏州经济发达,文教昌盛,河大迁苏可以利用当地的公共建筑解决校舍问题,也可以依靠苏州丰富的物产,解决师生的衣食困境。第三,苏州靠近上海,可从沪上名校选聘专家学者来河大兼课,解决办学中师资不足的难题,亦可从上海选购图书、实验器材充实学校的资源设备。[37]
经教育部批准,1948年7月上旬,河大正式迁往苏州,并委派训导长马百非、代理总务长杜新吾、教授李承藩三人前往苏州联系校舍,同时要求师生于8月1日前到达苏州,逾期者一律除名。在苏州各界的协助之下,经过近三个月的筹备,河大在苏州的校舍问题全部得到解决,总办公处设在怡园,图书馆设在湖南会馆,文学院设在沧浪亭三贤祠,理学院设在怡园后面的顾家祠堂,法学院设在金城银行仓库,农学院设在西北街104号狮子林后院,医学院设在中正路饮马桥,工学院设在丁家祠堂。[38]
1948年是国共内战、政权鼎革的关键年份,波及范围之广,远超军事、政治、外交等层面,还渗透到文化教育领域。河大在开封战役中,受战火影响,由于国民党军的暴行而损失惨重,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活动,只能选择整体南迁,异地办学。从行政的隶属关系来看,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国立大学,服从政府的指示,逃离战火之地,选择南下是奉命而为,但结合当时的大环境来看,河大南迁实属无奈之举。而河大师生的分裂,则反映了师生因政治立场不同而去留倾向的差异。
注释与参考文献
[1][2]中共开封市委党史办公室,中共商丘地委党史办公室编.豫东战役[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3,15.
[3]河南大学校史编写组编.河南大学校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180.
[4][7][10][12][13][15][16][20][22][25][26][28]开封市博物馆编.开封战役资料选编[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0:53,179,182,179,127,156-157,158,180-181,9,184,188,177.
[5][11]杨泽海主编.国立河南大学1948-1949纪实[M].北京:时代教育出版社,2014:2-3,10.
[6]陈宁宁编.河南大学忆往[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343-346.
[9]陈明章.学府纪闻——国立河南大学[M].台北:南京出版有限公司,1981:150.
[1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河南文史资料 第27辑[M].1988:21.
[17]陶军主编.中原大学校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4.
[18]河南教育通史编纂委员会编.河南教育通史(中)[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454.
[19]王德毅编.姚从吾先生年谱[J].“国立”台湾大学历史系学报,1974(1):128.
[21][31][37]河南大学校史编纂研究室,河南大学档案馆编.河南大学史料长编(第五卷)[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4:360.
[23] 吕芳上主编.蒋中正先生年谱长编(第九册)[M].台北:“国史馆”、“国立”中正纪念堂、中正文教基金会,2015:102.
[30] 华彬清.五二〇运动史:1947年伟大的正义的学生运动[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7:2-3.
[38] 河南大学校史修订组.河南大学校史[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