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年前的西方炮火轰开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大门,闭关、没落、衰败的满清政府与英帝国主义签下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清政府赔款,割地,五口通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与西方开展自由贸易。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福州仓山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而为外国势力所盘踞,逐步形成福州的领事区、外贸基地和航运中心。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英国在仓山首设领事馆,至20世纪初,境内共有英美法德俄荷等17个国家的领事馆(或代办处)。
光绪年间,仓山已有外国商行30多家,如汇丰、渣打银行仓山分行等。西方基督教会、天主教会也纷纷派传教士来仓山建教堂、办学校、开医院。
而当时一些有身份地位的仓山人因受西方文化的濡染,也喜好采用西式建筑风格构筑民居。数以百计的西式民居,风格多样,典雅美观,各有千秋。这些西式民居都以初建者的喜好或志趣冠以雅名,如可园、以园、梦园、硕园、复园、德园、陶园、陈庐、拓庐、忠庐、鼎庐、亦庐、清河庐、无逸山庄、东山别墅等,也有不少中西合璧建筑风格的民居。
风格迥异、造型美观的近代西式建筑如雨后春笋般的拔地而起,星罗棋布在依山傍水的仓前山。环境优雅,成为当时洋人及当地阔绰者们的集中居住地。
仓山的近代建筑可以说是西方建筑风格的浓缩,建筑及装饰风格多为东、西欧样式,如哥特式、罗马式、洛可可式等。风格多样的近代建筑云集仓山,因此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会'。
昔日的老洋房,历经百年沧桑变化,见证了中国的近代历史。如今,在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当中,旧城改造,老房拆迁,八成以上仓山的西式民居被拆除和损坏非常严重,保存下来的不到二成。
一幢幢现代建筑不断的拔地而起,透射出现代化的都市文明气息。当代人生活在快节奏的时代,无遐去顾及,去理会,去追忆那些过去的人和事。
然而,历史需要铭记,文化需要传承,那些历经百年沧桑,斑驳累累的老建筑依然具有宝贵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每一幢老房都有它自己的记忆。
2019年6月份,我探寻掩藏在老福州人熟悉的街坊小弄间的老仓山洋房,聆听不为人知的历史小故事,找回昔日满满的往日情怀。
对湖街道马厂街
马厂街,东起石岩路,西至对湖路,北邻师大附中,南与康山里新村相邻,南北各有一条小巷子,称为“马厂前街”和“马厂后街”。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冬,抗倭名将戚继光带领戚家军入闽,部分军队驻扎在桃花山下龙眼树林一带,即沿桃花山脚北起对湖乡、南至程埔头乡的一条通道周边(今马厂街地带),搭马棚养马,这就是今日马厂街名称的由来。文革期间马厂街曾改名文革二支路,1979年恢复原名,马厂社区也因马厂街而得名。
马厂街长450米,宽2.5—3.5米,两旁为高墙院落,有不少近代建筑。这些建筑多以庐、园命名,始建于上世纪20—30年代。中西结合砖木结构,每座独立成院,配有花园,为当时买办商人和高级教师的住宅。现存历史建筑12幢,其中忠庐、可园、以园、梦园、拓庐、爱庐、硕园7幢建筑被列为仓山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建筑。
沿着上三路至福建师大,对面一条路为“康山里”,通往了马厂社区。
可以看到一块大幅宣传标牌悬挂于砖墙上。
康山里小弄
沿着这条街巷往里走,进入康山里。这是马厂街的一条支巷,民国时期康山里兴建了一批带有独立花园的洋房别墅,康山里老洋房的门面不起眼,却各有“来头”。
沿着曲折的街巷走来,来到了“爱园”。
这个院落建于民国时期(约1930-1932),是一座三层砖木结构、具有典型殖民地外廊式风格的近代建筑,爱园是建筑建造者刘道岸听取其子刘祁端的建议设计,原拟作为诊所使用,但建筑尚未完工,刘祁端就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因救护伤员惨遭日军射杀。此后,该建筑始终作为刘氏家族住宅使用。
门关着,未曾进去,紧邻着爱园的就是可园。古朴的木门,石彻的门框,泛白的墙体,墙头布满了青苔。
可园始建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左右,英式建筑,钟氏民居。老房主叫钟景竹,曾是清末至民国时期盐务系统的官员。两座建筑组成,均为红砖砌筑的三层砖木结构公寓。内楼占地540平方米,外楼占地300平方米,分成四个公寓单元,每单元一开间,院落呈哑铃形,大门为石库门式,位于外楼前院。
1928年8月,著名建筑学家、作家林徽因新婚燕尔回到故乡福州探母,曾寓居于此。林徽因虽为福州望族,但生于杭州,
(2年前我曾来到杭州西湖,见到西子湖畔至今留有她的靓影)
游学欧美,定居北京,避难西南,终其一生,只有这次回到自己真正的故乡——福州。
民国十七年(1928年)3月,林长民长女林徽因与梁启超之子梁思成于加拿大中国总领事馆结婚,同年8月,林徽因回福州探母(根据福州习俗,新娘出嫁后须回到祖居地拜祖,更重要的是此刻林徽因母亲独居福州无人照料,此行需接其团聚)。
林家祖宅原在福州三坊七巷塔巷,然而深受西学熏陶的林徽因却被这里浓厚的文化氛围所吸引,选择住在烟台山的可园里。
在可园住下的日子里,林徽因受到私立法政专科学校同人们的欢迎、宴请;她与叔父林天民及弟妹们欢乐相聚,在该校大门口合影留念;她为叔父林天民设计福州东街文艺剧场;应乌石山第一中学之邀,为该校学生作《建筑与文学》的讲演;应烟台山上的英华中学之邀,作《园林建筑艺术》的讲演。
梦园的主人叶见元先生,是著名马来西亚华侨,长期致力于革命、慈善和教育工作。是中国同盟会会员,曾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辛亥革命,并将梦园作为联络据点。孙中山先生来福州时叶先生请他来此住过。由两座建筑组成,正座为两层带地下室英式建筑,面阔三间,木桁架小青瓦歇山屋顶。
小巷通幽,墙头可见“梦园别径”,一段小径上坡通往了马厂街。
马厂街文化长廊
这条450米长,不足4米宽的街巷,两侧围墙挂有《弟子规》、《千字文》、《三字经》、《论语》等国学经典著作绘画宣传。
图文并茂,以宣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主要内容。这些传统经典文化,教会小巷居民许许多多的做人道理和文明礼仪,教育他们在家出外、待人接物应该恪守的行为规范。
漫步在马厂街巷,仿佛置身于思想政治课讲堂,绚烂多彩的思想道德文化长廊对每一个经过这里的人都发挥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这里的院落,绿树成荫,街巷幽静,民风纯朴,形成了一个独有的古香古色,庭院式的住宅小区。
马厂街2号意园原为康山里2号意园,1980年代拆除建意园新村。如今早已看不出其原来的样貌了。原来的马厂街“意园”有5栋楼,当年那里几乎住着大部分福建师大响当当的一代学术名师,像黄寿祺、檀仁梅、谢投八、曾雨音、朱维干、陈祥耀等。
拓庐位于仓山区马厂街4号,为三层砖木结构、具有殖民地外廊式风格的近代建筑。建筑占地面积300平方米,长18米,宽17米;一层窗发券,外廊采用的木质仿铸铁拱廊保存完好,在仓山地区也不多见。
原主人金文泳曾任职于英国大东电报局,在原对湖江南金氏茉莉花园旧址建造拓庐。1949年初,金文泳去台湾为儿子举办婚礼,因福州解放而滞留台湾,拓庐由他的另一个在福州的儿子金章汉居住,并传承至今。
马厂街11号的忠庐建造于1932年,为福州市西洋建筑艺术风格突出建筑典型,是福州市近现代建筑城市发展的载体。其选用的青砖、混凝土建材,是上世纪30年代全世界最时尚的建筑材质,其中的洋灰也是托人从邻国日本海运过来的。占地245平方米,高三层,整个建筑独立完整。翠竹簇拥,灰墙竹影,宁静幽雅,彰显肃穆。
忠庐的原主人许世光曾留学日本,归国后为光禄坊“电光刘”(当年福州城首富)掌门刘永业、刘洪业工作,任职总会计师多年。当时福州城有钱人家的电费单据无一不从他的手上经办。许世光的后代大部分赴国外工作,忠庐逐渐已无人居住。
忠庐在那革命岁月中,曾经迎来客居于此的孙中山机要秘书黄展云。抗日战争爆发后,黄展云流亡到武汉,1938年在汉口逝世,是名忠烈之士。
蒋介石、宋美龄的英文秘书吴淑贞曾在忠庐居住长达十年。
建园位于马厂街17号,曾名“玉庐”,为二层砖木结构的殖民地柱廊式建筑,建于1919年前后。
原主人林璞臣先生原为民国邮政系统(大东电报局)的高级职员,现为林氏后裔居住。原福建师范大学副校长丁汉波教授幼时也曾住此。根据丁友玲女士(原福建师范大学副校长丁汉波之女)回忆,丁汉波教授幼时曾跟随母亲林玉瑛在古田县幼儿园接受教育,1919年,丁汉波随全家迁居福州市仓山区马厂街玉庐(建园),就读于福州培元小学。其母林玉瑛女士,猜测也应与本建筑的林氏家族属同族。
经受长年累月的风雨洗礼,昔日坚固的围墙也都泛白,留下斑驳印记,我就这样静静的走在街坊小弄间,倾听着老建筑那曾经的故事。
这样的木屋已经少有人居住,只有那些年长者还在一直守护着,眷恋那往日的时光。
洁净的街道,清幽僻静,漫步其中,触目而及的每一扇门,每一道围墙,每一块砖瓦,满满的怀旧情怀。
马厂街基督教堂,本想进去参观,铁将军把门,只好作罢。
其前身是陶园路十二间排聚会所,发起人为海军退休军官王载和三一英汉书院学生倪柝声、王畏三。1923年开始正式聚会。翌年,称“基督教会堂”。1936年才移址马厂街,改称“基督徒聚会所”。原先租用信徒家做礼拜。1955年华侨邱少陵将私房献给教会,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该堂是不受外国教会控制而由中国人自办的教堂,属基督教聚会处会派。现名“马厂街基督教堂”。
宜园建于民国廿三年(公元1934年),是一幢二层砖木结构建筑,立面呈类似殖民式风格,共四个开间,一楼券廊、二楼拱窗,装饰朴素,仅一二层间及檐口处有叠涩线脚装饰主人叶赞林先生,古田人,曾在华林坊(今华林路)基督教道原堂担任牧师。
看到园外左侧围墙上挂有几个非洲雕塑,造型各异。
鼎庐,始建于民国1920年左右,砖木结构,英式建筑风格。
木门虚掩着,轻轻推开,顺着斜坡石阶,迈入院中。
西洋建筑特有的高大、通透窗台
二层建筑,高度足有八米,明显超过现代住宅楼层设计标准。
砖墙砌筑整齐,看起来非常的厚实,坚固
此建筑的原主人是李景洋,字德鼎,长乐岭顶人。他原在马尾、厦门造船,精通航海业务,先后在福州、厦门等地开办造船、修船公司。对船体的各个部位和机械,都了如指掌,也懂英语口语,熟悉各条航道,懂英语口语,熟悉各条航道,连洋人都怕他三分。
李景祥业务大发展后,就充分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每次空船回归时,顺便购买了大批的“福安”红砖(据说是外国人烧制的)带回,并亲自设计、建造了这座主楼。楼层之所以这么高,是他根据斜坡地形,在一层下面又砌了2米高的地窖,后来,为了防止土匪抢劫,干脆用石块堆砌加固封死。
虽然历经近百年,墙体依然如此密实,坚固如初。
走在马厂街,可以感受到浓浓的老福州的氛围,勾起人们尘封已久的往日回忆。目睹着一座座老建筑,仿佛时光在倒流,使人穿梭到了民国时代。
'仓前山差不多一座花园,一条路,一丛花,一所房屋,一个车夫,都有诗意。尤其可爱的是晚阳淡淡的时候,礼拜堂里送出一声钟响,绿荫下走过几个张着花纸伞的女郎。……'叶圣陶先生的笔下,勾画出了昔日老仓山如此美丽的一幅画卷。
下篇预告,探寻福建师大洋房旧址,林森故居,泛船浦天主堂,领略风格迥异的异国情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