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紫兰(1903-1986)出生于上海,原籍广东省南海县。1927年毕业于上海中华艺术大学西洋画科,同年赴日本留学,入日本东京文化学院。其作品曾多次入选日本重要画展。关紫兰是中国较早接受野兽派影响的画家,早年她师从陈抱一,并与日本具有现代艺术倾向的油画家艺术家有岛生马、中川纪元等人过从甚密。1930年代回国后多次在上海举行个人油画展,1963年任职于上海文史馆,直至去世。
▲著名画家陈丹青如是感慨:
“当我看见关紫兰的画,真是惊异,画得多么清丽而饱满!你见过关女士的照片么?真的大家闺秀,比阮玲玉更美,更高贵。她一直活到80年代,和我同在一座城市,买菜做饭上街,可是上海美术界没人说起她,她也不让人知道她,记得她。”
在众多民国女性画家之中,让陈丹青最为佩服的两位女性艺术家:一位是留学日本的关紫兰(1903-1986年),另一位是民国决澜社主将庞薰琹的妻子丘堤(1906-1958年)。
▲关紫兰《富贵花开》 纸上粉彩 27×37.5cm 。
笔者偏爱素有“中国闺秀油画家”之誉的关紫兰,不单因为她优雅美丽,更因为她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立人格,既不炫耀自身风姿,更不降格趋炎附势,作品秀美华丽,用笔豪爽洗练,落笔之间透露出既坚强又柔和的气息。
陈丹青还曾盛赞道:“可是你瞧关紫兰的画,就忘了她相貌。她下笔的胆气和瓦拉东有一拼,且是纯然天生,比起刘海粟的霸悍,半点不刻意、不夸张,比起同样有胆气的陈抱一,犹有过之,徐悲鸿、林风眠、吕斯百、吴作人,单是论胆气,论概括力,论率性豪放,论天纵其才,依我看,都比不过关紫兰。”
▲关紫兰《 睡莲》 中国嘉德2013年春拍成交价:97.75万元
01
关紫兰是谁
关紫兰是中国第一代女油画家,从1949年到她逝世的1985年,始终居住在上海虹口区溧阳路清源里1号。之前,她除了到日本留学和外出,一直生活在上海。
她1903年出生于上海一个富裕家庭。从事纺织业的父母除经营外,还亲自为棉布设计图案。诞生在这样环境里的关紫兰,对美术表现出异常的兴趣。
父母让其接受良好教育的同时,有意识地往艺术方面培养。关紫兰十几岁时,便考入上海神州女校图画专修科,后转入中华艺术大学学画。
1927年,关紫兰以优异的成绩从中华艺术大学毕业。6月,该校举行美术展览会,200余幅师生作品风格各异、琳琅满目。当时有名的《良友》画报编辑梁得所和作家高长虹等应邀前往参观。关紫兰展出的是一幅名为《幽闲》的作品,旁边还附有她的照片,并配有文字说明:"关紫兰女士(本届优等毕业生)"。
▲照片中她左手优雅地托着下巴,安静地望着外面的世界,对未来充满了憧憬。
就这样,她的油画《幽闲》被选中,连同她的照片发表在当年《良友》画报第17期上。
02
去日本留学
大学毕业的关紫兰,并不满足,她还欲去法国留学。可是老师陈抱一却告诉她,学习西洋画,不一定都要去法国,并说他在日本有熟人。于是在陈抱一的介绍和引荐下,不久,关紫兰从上海来到了日本东京文化学院。
▲20世纪20年代陈抱一是中日西画交流的重要纽带,此为1928年有岛生马来沪期间的合影,陈抱一(右一)、陈范美(右二)、关紫兰(右三)、有岛生马(左一)。
果然,日本学堂的优越学习条件和治学环境,比上海的大学强多了。这里不仅有详实的美术史料,印刷精良的洋画片,还有不少欧洲油画原作的临摹手稿。同时,关紫兰还时常可以看到西洋大师们的原作画展,真正领略西洋油画的奥秘。在这里,她一方面学习日语,一方面广泛地接触起其他专业人士,对此她欣喜不已。
▲年轻时代的关紫兰。
关紫兰很有人缘,在日本留学期间,她又遇到两位日本前卫画家的点拨。他们是油画家有岛生马和中川纪元,两人均是留学法国的才子,谙熟各种油画技术,尤其擅长法国野兽派的艺术,以形写意的笔触和大胆泼辣的色彩,简约又热烈的形体"变异",冲击着当时的日本画坛上的阴阳怪气。关紫兰深得野兽派的放诞无拘之精髓,她用笔豪放,潇洒自如,加上对色彩的极其敏感,使她在她的画作中越发透露出坚强与宏伟,一派大家风度。
▲关紫兰《少女像》1929 90×75cm 布面油画 中国美术馆藏。
03
关紫兰画风沿袭
关紫兰留下的作品不多,中国美术馆收藏了4件作品,其中3件均是20世纪30年代的作品,这些作品是中国美术馆从关紫兰手中征集的。
其中《少女像》是恩师陈抱一之女,陈绿妮小时候的肖像画,画的背景为绿色,从斜侧方刻画了一位穿中式服装、着背心,抱一只布狗的少女。色彩更加明快,令人联想到马蒂斯的色彩感觉,堪称杰作。
作品色彩仍然沿用了中国民间传统配色“大红大绿”的原则,却出色地升华了原有的鄙俗之感,催生了一种无可名状的高贵的美。其师中川纪元是野兽派马蒂斯的弟子,关紫兰则可以说是“马蒂斯的徒孙” 了,这一点通过作品一览无余。
▲年轻时代的关紫兰。
1998年10月,关紫兰作品《少女像》,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选中,参加在美国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举办的“中华五千年文化展览”,这是中国早期女油画家入选的唯一作品,它也让陈丹青为之念念不忘。
▲关紫兰《西湖》布面油画 1929年作。
04
关紫兰的生活态度
关紫兰一生主要生活在上海,西湖对她来说是一个特别的地方。关紫兰女儿曾在采访中提及:“我妈妈敢率先开车、敢去骑马,她到老的时候,都没想过要遵循别人的样子去生活。连后来要办身后事的时候,她和我们小辈说,把她骨灰撒去西湖好了,离上海又近。她说以后也不拘泥是清明或冬至,想她了就去西湖边走走,又算祭祖也是旅游,岂不风雅别致。活着的时候开开心心,等到死的时候何妨潇洒一回。”
▲年轻时代的关紫兰。
与大多数民国人一样,这颗冉冉升起的“艺术之星”,因两年后爆发的淞沪战争,工作、绘画与个人幸福生活,瞬间都成了泡影。
到了抗战时期,介于关紫兰的留日背景,日本人几次三番动员她为日本人工作,还要给她举办画展,但是都被她严词拒绝了。
而令她伤心的是,在战乱中,两位恩师均英年早逝,陈抱一的日本夫人与孩子回日本,以及洪野先生的孩子上大学,都得过关紫兰的出谋划策与鼎力资助。
▲关紫兰《慈菇花》1941 49×60ccm 中国美术馆藏。
在那个战乱年代,像她这般才貌出众的女子,当年不知道有多少簇拥者,但她却直到35岁才结婚,有人说是被绘画事业耽误了,可她没有找志同道合的艺术中人,而是嫁了一位医生,婚后夫妻恩爱,伉俪情深,后来诞下一个女儿,如她一般美丽温婉。因为她很清醒,男人的好不在他所从事的事业,而在那无可比拟的心地。
▲上海百年老相馆、沪江照相馆于三十年代为关紫兰拍的照片。
05
关紫兰的艺术成就
1930年,关紫兰学成回国,在上海唏阳美术院任教。在教学的同时,她没有忘记自己的创作,把在日学习的野兽派风格移植到中国文化的土壤中。关紫兰具有把复杂造型简约、单纯化的能力,她能把东方的优雅含蓄与西方野兽派的激情奔放相结合,兼备中国民间艺术的色彩和造型。且善于运用装饰性纹样,使作品具有韵律感。
对此,国内刊物争相报道刊载她的作品,他们不约而同地都把注意力放在她的作品和才情上,一点也不炒作,更不拿花边、绯闻之类的作调料。
▲《良友》杂志封面
《良友》更是情有独钟,分别在8月、10月两期刊物上对她重点介绍。不仅有作品,有她本人照片,还有大篇幅的文章评价。
▲渐进中年的关紫兰。
当时评论家金冶先生清晰地预见到关紫兰绘画的长久意义,他在《时代》杂志上著文称:"关女士的画,富有色彩而不辨轮廓,完全用直觉去表现图象,所以在关女士的画风中,只有一种很简单的形式,就是,幽秀华丽,大方新鲜。她的用笔奇特得很,是近代的浪漫派,实在的内容,离我们目下所要求的相差甚远,可是她是远处的一盏明灯。"
▲画美人美关紫兰。
06
求变创新的关紫兰
1941年,关紫兰再次举行画展。人们此时惊奇地发现她的画风有点改变,关紫兰已经放弃了变形、夸张,而转入到写实的手法中去,可是这种写实,绝对不是庸俗,而是表现的、单纯的、洗练的写实。
1931年前粗健的力与雄壮的气势,好像消失了,确实变成了像新女性的美一样的画面。关紫兰的内心,蕴藏着无限的强力,所以画面比1931年前更明快,更妩媚,更甘甜,而内在的一切更真挚、更亲切、更结实、更深沉了。
▲关紫兰 《洋房》 中国嘉德2015年春拍成交价:345万元 拍场上最贵的关紫兰作品。
▲关紫兰《静物花卉》布上油画 。
▲关紫兰《太阳花》布上油画。
1941年,关紫兰举办的画展中,大部分作品都是描写祖国的大好河山,旨在唤起人们对美好家园的沉深热爱,渴望和平到来的愿望。她出现于公众场合时,总是穿着中式服装。她说,"越是在这个时候我越要表现出一个中国女人的端庄与优雅,我不怕,因为我是一个中国人。"表现出特有的勇敢坚强与爱国热忱。
▲步入中年的关紫兰。
07
人生转折点的关紫兰
1949年10月后,关紫兰住进了上海虹口区溧阳路上的寓所,与鲁迅居住的大陆新村的山阴路仅一条小马路之隔。在这里,她度过了她的后半生。
1958年丈夫去世后,她很少提笔作画。1963年,她成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她绘画走的是印象派、野兽派的路数,几乎每一幅作品都充满了小资情调,这与主流和时代相悖。于是,在画与不画之间,关紫兰选择了忠实于自己,不再作画。
▲关紫兰《自画像(侧面)》成交价:125,000 港币
新中国的诞生和建国初期的建设高潮,着实地感染了关紫兰,她开始尝试画一些反映时代变化的新题材。1963年她被聘为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同时又成为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和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在美协的组织下,她积极参加采风和各项创作活动。
▲关紫兰《南湖红船》油画。
关紫兰来到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地——嘉兴南湖,她年事虽高,却精神矍铄,即兴画了多幅铅笔画速写,并在现场画了油画创作底稿,回沪后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有名的油画《南湖红船》的创作。
▲关紫兰上世纪40年代的一张素描《湖边写生》(纸本铅笔)。
08
关紫兰的晚年生活
关紫兰与世无争,却有着简单而坚定的做人原则。她似乎知道"文革"要来临似的,在这之前已经很少再画什么了。据女儿梁雅雯介绍,大致在"文革"前后,经常有人找她调查其他画家的社会背景材料,使得她非常害怕绘画这个她曾经热爱至极的事业。
有一点是肯定的,她是有意识把自己藏起来,她搁笔了,她不愿意像有些人那样违背内心画一些迎合之作,她更不愿意引起别人的注意,向她打听别的画家,出面作证。她希望被遗忘,她不在乎落寞与沉寂。
不过,她果真猜对了,汹涌的"文革"浪潮席卷全国。为防止画作遭遇不测,家人们将旧作分散保存在家中不显眼处,甚至无奈地把画布从画框中取下包卷起来。她的外孙叶奇告诉说,好在他们家的墙壁是板条墙,内层是空的。于是,他们将不少画作密封后放进隔墙,然后在外面重新糊上石灰。所幸后来未遭盛行的"抄家"灭顶之灾,否则这内墙中的画作恐怕也难保不遭劫。
但尽管如此,关紫兰对生活依然充满了信心。可能已成她的习惯,她会经常散步到南京东路上的德大西餐馆和东海西餐馆去喝咖啡,有时兴致高,就到地处铜仁路上的上海咖啡馆去喝一杯浓浓的咖啡。关紫兰这种做人的逍遥心态,在激烈的阶级斗争年月里,也是迫不得已的最好方法。
关紫兰的一生,可谓既清高又矜持,到了晚年,还每月去长春路拐角上的斯维美理发店修饰自己,时常不忘记在身上洒些高档的进口香水,保持一种飘逸、清丽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丈夫去世后关紫兰对绘画有了更透彻的看法。
尤其,她容不得那些"歌功颂德"的作品,认为那不过是垃圾一堆。1958年,关紫兰相濡以沫的开牙科诊所的丈夫去世,使她对人生,对绘画有了更透彻的看法,也使她更加坚定地践行着自己对艺术纯洁性的坚守。始终不流于时俗,保持着自己的独立人格。
"文革"后,她对中国美术的发展重新燃起希望,但毕竟年事已高,力不从心了,所以对年轻人充满期待。1978年,她最疼爱的外孙叶奇参军入伍。叶奇说,我能够通过"政审"进入部队,这对我外婆是种信任和鼓励。
第二年春天,关紫兰不顾76岁高龄,风尘仆仆地来到野战军某部驻地,看望外孙,还抽时间指导有艺术爱好的战士们作画和辅导出黑板报。
▲关紫兰不顾76岁高龄,风尘仆仆地来到野战军某部驻地,看望外孙。
新华路时光
青峰叠嶂绿水隐现,利落甩袖隐而不见,身穿青绿曳地长裙,头梳高耸发鬓入云。点击视频右下图标可全屏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