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海拾贝

关紫兰(1903-1986)出生于上海,原籍广东省南海县。1927年毕业于上海中华艺术大学西洋画科,同年赴日本留学,入日本东京文化学院。其作品曾多次入选日本重要画展。关紫兰是中国较早接受野兽派影响的画家,早年她师从陈抱一,并与日本具有现代艺术倾向的油画家艺术家有岛生马、中川纪元等人过从甚密。1930年代回国后多次在上海举行个人油画展,1963年任职于上海文史馆,直至去世。

▲著名画家陈丹青如是感慨:

“当我看见关紫兰的画,真是惊异,画得多么清丽而饱满!你见过关女士的照片么?真的大家闺秀,比阮玲玉更美,更高贵。她一直活到80年代,和我同在一座城市,买菜做饭上街,可是上海美术界没人说起她,她也不让人知道她,记得她。”

在众多民国女性画家之中,让陈丹青最为佩服的两位女性艺术家:一位是留学日本的关紫兰(1903-1986年),另一位是民国决澜社主将庞薰琹的妻子丘堤(1906-1958年)。

▲关紫兰《富贵花开》 纸上粉彩 27×37.5cm 。

笔者偏爱素有“中国闺秀油画家”之誉的关紫兰,不单因为她优雅美丽,更因为她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立人格,既不炫耀自身风姿,更不降格趋炎附势,作品秀美华丽,用笔豪爽洗练,落笔之间透露出既坚强又柔和的气息。

陈丹青还曾盛赞道:“可是你瞧关紫兰的画,就忘了她相貌。她下笔的胆气和瓦拉东有一拼,且是纯然天生,比起刘海粟的霸悍,半点不刻意、不夸张,比起同样有胆气的陈抱一,犹有过之,徐悲鸿、林风眠、吕斯百、吴作人,单是论胆气,论概括力,论率性豪放,论天纵其才,依我看,都比不过关紫兰。”

▲关紫兰《 睡莲》 中国嘉德2013年春拍成交价:97.75万元

01

关紫兰是谁

关紫兰是中国第一代女油画家,从1949年到她逝世的1985年,始终居住在上海虹口区溧阳路清源里1号。之前,她除了到日本留学和外出,一直生活在上海。

她1903年出生于上海一个富裕家庭。从事纺织业的父母除经营外,还亲自为棉布设计图案。诞生在这样环境里的关紫兰,对美术表现出异常的兴趣。

父母让其接受良好教育的同时,有意识地往艺术方面培养。关紫兰十几岁时,便考入上海神州女校图画专修科,后转入中华艺术大学学画。

1927年,关紫兰以优异的成绩从中华艺术大学毕业。6月,该校举行美术展览会,200余幅师生作品风格各异、琳琅满目。当时有名的《良友》画报编辑梁得所和作家高长虹等应邀前往参观。关紫兰展出的是一幅名为《幽闲》的作品,旁边还附有她的照片,并配有文字说明:"关紫兰女士(本届优等毕业生)"。

▲照片中她左手优雅地托着下巴,安静地望着外面的世界,对未来充满了憧憬。

就这样,她的油画《幽闲》被选中,连同她的照片发表在当年《良友》画报第17期上。

02

去日本留学

大学毕业的关紫兰,并不满足,她还欲去法国留学。可是老师陈抱一却告诉她,学习西洋画,不一定都要去法国,并说他在日本有熟人。于是在陈抱一的介绍和引荐下,不久,关紫兰从上海来到了日本东京文化学院。

▲20世纪20年代陈抱一是中日西画交流的重要纽带,此为1928年有岛生马来沪期间的合影,陈抱一(右一)、陈范美(右二)、关紫兰(右三)、有岛生马(左一)。

果然,日本学堂的优越学习条件和治学环境,比上海的大学强多了。这里不仅有详实的美术史料,印刷精良的洋画片,还有不少欧洲油画原作的临摹手稿。同时,关紫兰还时常可以看到西洋大师们的原作画展,真正领略西洋油画的奥秘。在这里,她一方面学习日语,一方面广泛地接触起其他专业人士,对此她欣喜不已。

▲年轻时代的关紫兰。

关紫兰很有人缘,在日本留学期间,她又遇到两位日本前卫画家的点拨。他们是油画家有岛生马和中川纪元,两人均是留学法国的才子,谙熟各种油画技术,尤其擅长法国野兽派的艺术,以形写意的笔触和大胆泼辣的色彩,简约又热烈的形体"变异",冲击着当时的日本画坛上的阴阳怪气。关紫兰深得野兽派的放诞无拘之精髓,她用笔豪放,潇洒自如,加上对色彩的极其敏感,使她在她的画作中越发透露出坚强与宏伟,一派大家风度。

▲关紫兰《少女像》1929 90×75cm 布面油画 中国美术馆藏。

03

关紫兰画风沿袭

关紫兰留下的作品不多,中国美术馆收藏了4件作品,其中3件均是20世纪30年代的作品,这些作品是中国美术馆从关紫兰手中征集的。

其中《少女像》是恩师陈抱一之女,陈绿妮小时候的肖像画,画的背景为绿色,从斜侧方刻画了一位穿中式服装、着背心,抱一只布狗的少女。色彩更加明快,令人联想到马蒂斯的色彩感觉,堪称杰作。

作品色彩仍然沿用了中国民间传统配色“大红大绿”的原则,却出色地升华了原有的鄙俗之感,催生了一种无可名状的高贵的美。其师中川纪元是野兽派马蒂斯的弟子,关紫兰则可以说是“马蒂斯的徒孙” 了,这一点通过作品一览无余。

▲年轻时代的关紫兰。

1998年10月,关紫兰作品《少女像》,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选中,参加在美国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举办的“中华五千年文化展览”,这是中国早期女油画家入选的唯一作品,它也让陈丹青为之念念不忘。

▲关紫兰《西湖》布面油画 1929年作。

04

关紫兰的生活态度

关紫兰一生主要生活在上海,西湖对她来说是一个特别的地方。关紫兰女儿曾在采访中提及:“我妈妈敢率先开车、敢去骑马,她到老的时候,都没想过要遵循别人的样子去生活。连后来要办身后事的时候,她和我们小辈说,把她骨灰撒去西湖好了,离上海又近。她说以后也不拘泥是清明或冬至,想她了就去西湖边走走,又算祭祖也是旅游,岂不风雅别致。活着的时候开开心心,等到死的时候何妨潇洒一回。”

▲年轻时代的关紫兰。

与大多数民国人一样,这颗冉冉升起的“艺术之星”,因两年后爆发的淞沪战争,工作、绘画与个人幸福生活,瞬间都成了泡影。

到了抗战时期,介于关紫兰的留日背景,日本人几次三番动员她为日本人工作,还要给她举办画展,但是都被她严词拒绝了。

而令她伤心的是,在战乱中,两位恩师均英年早逝,陈抱一的日本夫人与孩子回日本,以及洪野先生的孩子上大学,都得过关紫兰的出谋划策与鼎力资助。

▲关紫兰《慈菇花》1941 49×60ccm 中国美术馆藏。

在那个战乱年代,像她这般才貌出众的女子,当年不知道有多少簇拥者,但她却直到35岁才结婚,有人说是被绘画事业耽误了,可她没有找志同道合的艺术中人,而是嫁了一位医生,婚后夫妻恩爱,伉俪情深,后来诞下一个女儿,如她一般美丽温婉。因为她很清醒,男人的好不在他所从事的事业,而在那无可比拟的心地。

▲上海百年老相馆、沪江照相馆于三十年代为关紫兰拍的照片。

05

关紫兰的艺术成就

1930年,关紫兰学成回国,在上海唏阳美术院任教。在教学的同时,她没有忘记自己的创作,把在日学习的野兽派风格移植到中国文化的土壤中。关紫兰具有把复杂造型简约、单纯化的能力,她能把东方的优雅含蓄与西方野兽派的激情奔放相结合,兼备中国民间艺术的色彩和造型。且善于运用装饰性纹样,使作品具有韵律感。

对此,国内刊物争相报道刊载她的作品,他们不约而同地都把注意力放在她的作品和才情上,一点也不炒作,更不拿花边、绯闻之类的作调料。

▲《良友》杂志封面

《良友》更是情有独钟,分别在8月、10月两期刊物上对她重点介绍。不仅有作品,有她本人照片,还有大篇幅的文章评价。

▲渐进中年的关紫兰。

当时评论家金冶先生清晰地预见到关紫兰绘画的长久意义,他在《时代》杂志上著文称:"关女士的画,富有色彩而不辨轮廓,完全用直觉去表现图象,所以在关女士的画风中,只有一种很简单的形式,就是,幽秀华丽,大方新鲜。她的用笔奇特得很,是近代的浪漫派,实在的内容,离我们目下所要求的相差甚远,可是她是远处的一盏明灯。"

▲画美人美关紫兰。

06

求变创新的关紫兰

1941年,关紫兰再次举行画展。人们此时惊奇地发现她的画风有点改变,关紫兰已经放弃了变形、夸张,而转入到写实的手法中去,可是这种写实,绝对不是庸俗,而是表现的、单纯的、洗练的写实。

1931年前粗健的力与雄壮的气势,好像消失了,确实变成了像新女性的美一样的画面。关紫兰的内心,蕴藏着无限的强力,所以画面比1931年前更明快,更妩媚,更甘甜,而内在的一切更真挚、更亲切、更结实、更深沉了。

▲关紫兰 《洋房》  中国嘉德2015年春拍成交价:345万元   拍场上最贵的关紫兰作品。

▲关紫兰《静物花卉》布上油画 。

▲关紫兰《太阳花》布上油画。

1941年,关紫兰举办的画展中,大部分作品都是描写祖国的大好河山,旨在唤起人们对美好家园的沉深热爱,渴望和平到来的愿望。她出现于公众场合时,总是穿着中式服装。她说,"越是在这个时候我越要表现出一个中国女人的端庄与优雅,我不怕,因为我是一个中国人。"表现出特有的勇敢坚强与爱国热忱。

▲步入中年的关紫兰。

07

人生转折点的关紫兰

1949年10月后,关紫兰住进了上海虹口区溧阳路上的寓所,与鲁迅居住的大陆新村的山阴路仅一条小马路之隔。在这里,她度过了她的后半生。

1958年丈夫去世后,她很少提笔作画。1963年,她成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她绘画走的是印象派、野兽派的路数,几乎每一幅作品都充满了小资情调,这与主流和时代相悖。于是,在画与不画之间,关紫兰选择了忠实于自己,不再作画。

▲关紫兰《自画像(侧面)》成交价:125,000 港币

新中国的诞生和建国初期的建设高潮,着实地感染了关紫兰,她开始尝试画一些反映时代变化的新题材。1963年她被聘为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同时又成为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和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在美协的组织下,她积极参加采风和各项创作活动。

▲关紫兰《南湖红船》油画。

关紫兰来到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地——嘉兴南湖,她年事虽高,却精神矍铄,即兴画了多幅铅笔画速写,并在现场画了油画创作底稿,回沪后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有名的油画《南湖红船》的创作。

▲关紫兰上世纪40年代的一张素描《湖边写生》(纸本铅笔)。

08

关紫兰的晚年生活

关紫兰与世无争,却有着简单而坚定的做人原则。她似乎知道"文革"要来临似的,在这之前已经很少再画什么了。据女儿梁雅雯介绍,大致在"文革"前后,经常有人找她调查其他画家的社会背景材料,使得她非常害怕绘画这个她曾经热爱至极的事业。

有一点是肯定的,她是有意识把自己藏起来,她搁笔了,她不愿意像有些人那样违背内心画一些迎合之作,她更不愿意引起别人的注意,向她打听别的画家,出面作证。她希望被遗忘,她不在乎落寞与沉寂。

不过,她果真猜对了,汹涌的"文革"浪潮席卷全国。为防止画作遭遇不测,家人们将旧作分散保存在家中不显眼处,甚至无奈地把画布从画框中取下包卷起来。她的外孙叶奇告诉说,好在他们家的墙壁是板条墙,内层是空的。于是,他们将不少画作密封后放进隔墙,然后在外面重新糊上石灰。所幸后来未遭盛行的"抄家"灭顶之灾,否则这内墙中的画作恐怕也难保不遭劫。

但尽管如此,关紫兰对生活依然充满了信心。可能已成她的习惯,她会经常散步到南京东路上的德大西餐馆和东海西餐馆去喝咖啡,有时兴致高,就到地处铜仁路上的上海咖啡馆去喝一杯浓浓的咖啡。关紫兰这种做人的逍遥心态,在激烈的阶级斗争年月里,也是迫不得已的最好方法。

关紫兰的一生,可谓既清高又矜持,到了晚年,还每月去长春路拐角上的斯维美理发店修饰自己,时常不忘记在身上洒些高档的进口香水,保持一种飘逸、清丽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丈夫去世后关紫兰对绘画有了更透彻的看法。

尤其,她容不得那些"歌功颂德"的作品,认为那不过是垃圾一堆。1958年,关紫兰相濡以沫的开牙科诊所的丈夫去世,使她对人生,对绘画有了更透彻的看法,也使她更加坚定地践行着自己对艺术纯洁性的坚守。始终不流于时俗,保持着自己的独立人格。

"文革"后,她对中国美术的发展重新燃起希望,但毕竟年事已高,力不从心了,所以对年轻人充满期待。1978年,她最疼爱的外孙叶奇参军入伍。叶奇说,我能够通过"政审"进入部队,这对我外婆是种信任和鼓励。

第二年春天,关紫兰不顾76岁高龄,风尘仆仆地来到野战军某部驻地,看望外孙,还抽时间指导有艺术爱好的战士们作画和辅导出黑板报。

▲关紫兰不顾76岁高龄,风尘仆仆地来到野战军某部驻地,看望外孙。

新华路时光

青峰叠嶂绿水隐现,利落甩袖隐而不见,身穿青绿曳地长裙,头梳高耸发鬓入云。点击视频右下图标可全屏收看

THE END
0.多么熟悉的番号575我们小时候的乒乓球台案 仔细看看是什么材料的? 这栋楼的位置,曾经是校长和老师们的办公室(平房)。 00:05 575建厂初期的回忆: 高光春 前言: 那是一亇火红的年代,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575厂虽然己破产20多年了,但他的潘号并没有消失,永远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经过半亇世纪的风雨历程,他的名字仍然影响jvzquC41yy}/onnrkct/ew43zwyn;x>
1.东部边境掠影—东北边境游(二)北大荒是建国初期对于辽宁以北的东北大平原的称呼。主要是指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但是严格意义上来讲,北大荒是以前农垦总局的开荒者们对三江平原、兴凯湖平原以及完达山的称呼。 漂亮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可惜无人无车,冷冷清清。 汽车在公路上疾驰,窗外连片的农田里倒映着蓝天白云,我不禁想起在网上曾有人这样描述如今的jvzquC41yy}/onnrkct/ew44cpr3mm<
2.党史学习感想范文6篇(全文)而在经济建设时期,通过建国初期的 社会主义改造,直自后来的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开端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以对我们国情的审慎考量和认识,基于对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界定,我们党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领导全国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大力发展国民经济,不仅人民的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 jvzquC41yy}/;B}wgunv0lto1c5{rBypj5jron<0jvsm
3.入党积极分子培训新教材(通用16篇)我们党自建党以来,经历了革命战争年代、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年代以及二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年代,涌现出了无数优秀党员,在他们身上,充分体现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我们每个共产党员都要牢记邓小平同志的告诫:“坚持党的优良作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共产党员都要植根jvzquC41yy}/fr~khctxgw3eqo5ecwlvwct0eqjpiz{09:6;8:9/j}rn
4.《沉睡的蝴蝶》个人解读与推理分析(沉睡的蝴蝶)书评成都市在建国初期有一所负责生产无线电通讯类产品的719厂,最初的生产方向正是为航天部配套的导航通讯系列产品,比如飞机上的电台、航海用的罗盘等,与文中提到的各类实验用品有关。△推测成都的理由三:作者张勇老师是地地道道的成都人。☆不符合现实情况的改编:发展兵工厂的时间不符合。成都的地理位置不占优势,在jvzquC41dqul0mtwdct/exr1tg|jg€4382?58>>1
5.北京的终极秘密!北京的老城区!建国门、复兴门、和平门、水关门这四座门可不在老北京城门的说法里都是后来为了便利扒城墙才盖的门 3. 北京城缺个角 看北京城在明清时的地图就能发现北京城是没有西北角的当时建城墙的时候怎么建怎么塌索性也就绕开了,而这一块也就是积水潭 4. 景山是座人造山 过去的景山只能算是个小土堆在明朝永乐年间,把挖护城河 jvzquC41yy}/onnrkct/ew45;cl3o=>
6.马家润:严谨求精,做中国病案管理的守业者北京协和医院因为我在病案科工作时,姓名索引排列是按罗马拼音顺序的,我对b、p、m、f什么的比较熟悉,正好那时候祁建华[6]创办了速成识字法,我知道可以用汉字发音来代替拼音发音教大家,比如用“八”代替ㄅㄚ,一个声母、一个韵母。我就利用在病案科学到的知识,把三十几个国音字母用病案科的废卡片给学生和4个辅导老师共约50jvzquC41koy/r~rej0io1mjvckr04A<280nuou
7.亲情家事里的周恩来周恩来纪念网建国初期,周恩来胞弟周恩寿的孩子周秉德、周秉钧和周秉宜因家中房小住不开,曾跟着周恩来、邓颖超在中南海西花厅生活了十几年。周恩寿的其他几个年纪较小的孩子,周秉华、周秉和、周秉建也曾在西花厅见证过许多亲情轶事。作为与周恩来夫妇关系最为密切的晚辈,周家的第二代人都认为伯父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没有任何特权想jvzq<84|jq{fpufk0rkpruj0ep5o387242524;81e66:3:9;0jznn
8.亲情家事里的周恩来党史频道建国初期,周恩来胞弟周恩寿的孩子周秉德、周秉钧和周秉宜因家中房小住不开,曾跟着周恩来、邓颖超在中南海西花厅生活了十几年。周恩寿的其他几个年纪较小的孩子,周秉华、周秉和、周秉建也曾在西花厅见证过许多亲情轶事。作为与周恩来夫妇关系最为密切的晚辈,周家的第二代人都认为伯父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没有任何特权想jvzq<84fcpmtjr3rgqvmg7hqo0io1w614278199281i97989/4?2;;:;80nuou
9.陈赞:我还能工作的时候,应该为九亿人口着想然而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国家财力、物力、设备、经验都十分缺乏,要建水电站,只能土法上马,最开始都是靠人工肩挑手挖出来的,工程的艰难可想而知。 1956年冬,刚刚完成官厅水电站大坝建设的陈赞受上级调派,带领2500多号人,从北京奔赴浙江建德新安江,担任新筹建的新安江水利工程发电局党委副书记。 jvzq<84eu0€kqu3eqo4dp8v1ziumicujn0lpvj146349;1v46349;23a855:899;4tj}rn
10.文人高山流水:这事发生在建国初期的时候,一对母子相依为命,她的文人高山流水:这事发生在建国初期的时候,一对母子相依为命,她的老公去世早,留下娘俩,过着艰难的生活,因此母亲特别疼爱自己的儿子,生活中没有任何边界感,儿子十几岁了,还跟他妈妈在一个被窝里睡觉,到jvzquC41yy}/5?5fqe4dp8ftvkimg8737674:h6384918;630jznn
11.我们现在流行的一日三餐制从什么时候开始的?首先,正确的农业政策让宋朝粮食盛产。宋朝建国初期,两位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与宋太宗赵光义就制定了正确的农业政策。因为他们见证了前朝五代十国爆发的多次饥荒,颗粒无收的土地让整个国家笼罩在饥饿的阴霾里,因此历代宋朝皇帝都格外的重视农业发展。 《宋史》上记载:大中祥符五年五月戊辰:“帝以江、淮、两浙稍旱即水jvzquC41yy}/5?5fqe4dp8ftvkimg862;8<36;:6a36:8?7647:/j}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