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明代中国与哈布斯堡王朝的西班牙

本节比较明代中国与哈布斯堡王朝的西班牙,是为了两项考虑:一则,两者的时代跨度几乎相当;再则,二者都承受新大陆白银大量流入其经济体的影响。然而,两个国家的政治制度与其发展模式却完全不同。

明代享祚几乎三百年(1368—1644),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也延续了近二百年(1516—1700)。尤其16世纪至17世纪,两国在经济发展方面都有巨大改变,于国际活动方面也都十分活跃。

朱元璋建立明皇朝政权,在元之后恢复了汉族为主流的中国政权。皇帝的权威与儒家思想培育的文官制度,已在中国根深蒂固。元代是蒙古人建立的政权,其本质与中国传统王朝并不相同,即使忽必烈及其子孙的统治,已吸收了不少中国皇朝的传统特色。朱明则是恢复了中国大一统帝国的统治,其领土大致与中国前朝的疆域相同,民族成分以汉族为主体,文化则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系统。

简言之,中国的文化与社会经过长期的整合,呈现相当程度的一致性。在这一整体结构中,专制的皇权掌握了主要的政治权力,儒家理念则是中国思想方式的主要形式。明代中叶以后,南方经济十分发达,南北人口分布及财富分配都呈现巨大差异,而阳明心学的兴起,与明代后期南方文化以个人为主体的趋势,都可能挑战上述的一致性,甚至撕裂其整体的格局。但是,这些发展似乎只是削弱了明代中国的体质,却没有演化为多元性的文化与政治格局。

是以,中国北方的贫穷孕育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事,“流寇”在北方流窜十余省,终于拉垮了大明皇朝,但却只能扰及江西、湖南,不能深入富庶的南方。在满洲入关之时,八旗铁骑在北方几乎未遭遇抵抗,而南方的抗争则延续了数十年之久。然而,中国终究是一个整合的整体,北京政权解体,犹如中枢断裂了,南方的抗清活动还是不得不失败!

西班牙的历史完全是另一番情势。西班牙的崛起是经由错综复杂的婚姻与继承,将许多不同的区块集合为王朝疆域。腓力二世(Felipe II,1527—1598)在位时是西班牙的极盛之世。西班牙王室统治的领土,有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半岛中部、欧洲的低地(今荷兰与比利时),海外领土则有东方的菲律宾(从腓力的名字命名),及美洲广大的殖民地。中欧的奥地利也是由同源的哈布斯堡王室统治,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冠也在同一家族手中。英国的皇室与西班牙皇室有婚姻关系,两国曾由腓力二世夫妇分别统治。法国与西班牙毗邻而居,双方竞争甚烈。哈布斯堡王朝终于由法国系统的波旁王朝取而代之。英、法、奥三个强权与西班牙的关系离合不定,昨为姻娅,今为寇仇。西班牙统治的这一大片领土中,人民种族不同,语言不同,信仰不同,经济形态不同,各地封建贵族各有其权力上的基础。西班牙是十足的多元混合体,其皇室从未有过真正号令全国的权威,也未能熔铸为一个整体。

西班牙战争不断。初起时,西班牙人花了不少气力将伊斯兰教的势力逐出伊比利亚半岛,但是终哈布斯堡王朝之世,改宗基督教的摩尔人是西班牙无法融合的不安成分。西班牙在北方的臣民之中,有不少新教的信徒,例如中欧的加尔文派,而西班牙王室矢志保卫天主教的正统信仰,为此而有宗教裁判法庭,致力于压制新教。各地贵族领主,又各有其地方势力,并不心甘情愿地接受王朝号令。

腓力二世西班牙帝国疆域及大洋商业路线图

凡此内部的不安与动乱之外,西班牙还必须面对伊斯兰教势力的竞争。奥斯曼帝国在苏里曼一世(Süleymān I,1494—1566)时,其舰队横行地中海,欧洲国家不能抗衡。直到1571年,西班牙舰队在希腊南部外海勒班托(Lepanto)海战,击溃奥斯曼舰队,基督教国家才不再担忧奥斯曼在地中海的海上势力。然而,西班牙的无敌舰队(Armada)却于1588年征伐英国之役,被英国海军击溃。

西班牙的两百年霸权,在17世纪末叶已经黯淡。西班牙从新大陆掠夺的财富支撑了西班牙的霸权,却没有为西班牙带来经济繁荣。新大陆的黄金与白银,分别流向西班牙与中国。在中国,活跃的国际贸易壮大了东南沿海的经济,丝绸、陶瓷诸工业的发达,使东南的繁荣惠及一般小民百姓。江南与闽粤富庶,人民生活舒适。元代与明代,使用“宝钞”作为货币,自从新大陆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白银代替宝钞成为大额通货。白银与铜钱同时流通的双重币制,为明清经济发展提供了充沛的货币。中国外销市场与货币增加,两者皆刺激了中国南方经济,造成三百年持续增长的景气。

明代政府的财政似乎并未因为南方经济繁荣而有所裨益,一则对外战事耗费不少,二则官员贪黩成风,三则政府税源仍以田赋与徭役为主,并未合理开拓商税及工业税。这三者之中,最后一项事涉财政结构,也许是关键所在。

西班牙方面的情形,则又与中国不同。西班牙与葡萄牙地滨地中海与大西洋,在开辟新航道的事业上,既是前驱,也获利最早。新大陆的黄金、白银及东方商货的利润,撑起了西班牙霸权。但是,西班牙本土并未因为大量财富流入而改变产业结构。西班牙的牧羊业,为贵族领主的传统收入,他们甚至没有将牧业改变为农业之想,遑论以财富投资于工业生产了。于是,大量黄金、白银,一部分用于皇室及贵族的豪华生活,大部分辗转流入中欧及地中海的商业城市。这些城市只生产消费品,吸收皇帝及贵族的财富,又以所得之收入投注于生产。欧洲的工商业经济,随着重商主义而增长,得益者不在西班牙,而在其分散各处的城市与商港。到西班牙势力衰退时,荷、葡与英国均以“东印度公司”的公司组织,为其经营市场与开拓殖民帝国的工具,这种运作方式与海口商港及商业城市的繁荣,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西班牙、葡萄牙开拓了许多新航道,航海事业刺激了造船业及相关的事业,与此相关的实用数学、天文学与地理学都有相当进展。不过,在学术方面,当以天主教耶稣会为最著。西班牙皇室是天主教中保守教派的主要护法。当时耶稣会与多明我会斗争极为激烈,在华传教的多明我会教士攻击耶稣会不遗余力。西班牙皇室自始至终都护持保守的多明我会,疏远耶稣会。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耶稣会会士介绍欧洲学问的贡献,厥功甚伟,不能忽视。耶稣会会士的通信,也大量介绍中国的知识与工业技术。但中华文化的影响,却在法国展开,而未见于西班牙。此中原因,当与天主教保守教派的反智主义有关。

在明代晚期,中国在思想与文化活动两个领域,有过崇尚个性的运动。这一潮流,出现于东南,后来未能滋长为类似欧洲的启蒙运动,更未转化为政治上的自由主义,当然有中国历史条件的限制。同时代的西班牙,其实也面对正在酝酿的族群民族主义与市民意识,前者终于成为建构民族主权国家的动力,后者在日后滋长为民主与人权的思想。但是西班牙的统治阶层,完全没有察觉二者正在逐渐茁壮,而当时的新教活动及工商城市经济实为其嚆矢。

这一现象,与中国的情形有些相似。明代皇权以宦官为税监,收夺民间财富,激发民变。这些群众活动,其实也是新兴现象。同时,明代江南东林、复社等知识分子的大规模集会结社,也是值得注视的新兴现象。明代统治阶层及知识分子中的正统保守者,都未察觉其可能孕育的动力。明代晚期的新潮,在清军入关后未有进一步开展,中国历史走入停顿。相对的,欧洲的新潮风云际会,兴起此后启蒙运动与民主革命的洪流。欧洲历史为之丕变,西班牙却失落于历史的巨变之中,终于为西欧及中欧的重大转变,挤到了历史的边缘。

西班牙曾经拥有庞大的财富,现在只有旧日皇宫的金碧辉煌,见证一时的烜赫。西班牙极盛时的巴洛克艺术风格,富丽烦琐,装饰重于内涵,倒与清乾隆时代的风格有异曲同工之处,远远不如明代家具的素朴与明代青花瓷器的淡雅!

明代晚期的文学,曾有过辉煌成绩:小说、散文、戏曲……都在崇尚个性的运动中,提出对于传统与权威的反思。相对而言,当时西班牙文学有塞万提斯(1547—1616)的《堂吉诃德》,也是针对时代的消逝,投下最后一瞥,其中既有惋惜,也有讥讽——也许是两者的混合,留下非凡的效果,颇符合《诗经》哀婉的风味。塞万提斯这位西班牙永垂不朽的文学家,曾参与过勒班托海战,而且在战火中丧失了他的左臂,由这样一位人物担任西班牙盛衰的见证人,也令人低回于历史的变化。

THE END
0.哈布斯堡皇朝简史胡安娜公主(Joanna the Mad),开创了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不过,菲利浦将母亲勃艮迪公爵的领地也赠与西班牙王室,种下了西班牙王位继承权战争的导火线。 马西米连一世的孙子,日后的神圣罗马皇帝费迪南一世(Ferdinand I)于1521年5月25日 迎娶了波希米亚的安妮公主(Anne of Bohemia),次年,费迪南的妹妹玛利亚公主(Maria of jvzquC41yy}/5?5fqe4dp8rkr1749@796;9/j}rn
1.哈布斯堡王朝(豆瓣)哈布斯堡王朝由此跻身欧陆最强大的王朝。 靠联姻“征服世界”: 1496年哈布斯堡的王子腓力迎娶西班牙公主胡安娜。结果西班牙王国绝嗣,哈布斯堡家族继承了庞大的西班牙王国,成为首个“日不落帝国”。 翻开本书,看哈布斯堡王朝如何用联姻一步步称霸欧洲、征服世界! ◆“《哈布斯堡王朝》一书扣人心弦、丰富多彩且富有戏剧性,简练jvzquC41dqul0mtwdct/exr1kuho1B<:/9366@
2.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豆瓣)《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以“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为主线,讲述了1701年到1714年以法兰西波旁王室为中心的利益集团与以奥地利哈布斯堡王室为中心的利益集团的大混战。为什么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是波旁王室与哈布斯堡王室争夺欧洲霸权的决战?路易十四的战略失误与法兰西霸主地位的动摇存在怎么的关系?战争期间,心怀鬼胎的列强为了谋求jvzquC41dqul0mtwdct/exr1uwhkgly156>85?531
3.哈布斯堡王朝(豆瓣)他的博学睿智,奠基于扎实的研究和广泛的游历。为写作《奥斯曼帝国》(The Ottomans)和《哈布斯堡王朝》,他曾跨越全球,对土耳其、北非、西班牙、意大利、匈牙利、捷克共和国、奥地利、德国、法国和美国等历史现场进行实地考察。 他现定居于苏格兰的邓弗里斯郡,执教于斯特林大学。 jvzquC41dqul0mtwdct/exr1uwhkgly149673@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