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洲–吴起兵法网

作者:T.N.杜普伊 ·美国

美国(1800-1812年)

1801-1805年,美国加入的黎波里战争 (参见第十七章→非洲→北非→的黎波里→美国战争)

1803年,购买路易斯安那

1811年,印第安人在西北地区制造事端 肖尼酋长特库姆塞企图与其他部落结盟以将侵入其领土的白人驱逐出去。他们从英加皮毛贸易中得到经济支持。随着印第安人与白人摩擦的加剧,印第安那准州州长威廉·亨利·哈里森将军,率1000人向印第安人首都“蒂普卡努克里克”进军,该地位于文森斯以北约240公里。

1812年的战争(1812-1815年)

陆地战事(1812年)

1812年6月,美国的计划 以三个方向进攻加拿大的草率方案,因其他事件而迅即取消,而代之以美国继续防御的计划。

1812年11月,美军沿尚普兰湖远征 亨利·迪尔伯恩将军率领美国最庞大的军队5000人,从普拉茨堡出发,沿湖向劳西斯角进军。此次,其民兵再次坚持其权利,拒绝美军越境进入加拿大境内(11月19日)。迪尔伯恩在经过多次徒劳无功的谈判后仍遭拒绝。被迫返回其冬营地休整待命。

海上战事(1812年)

同非败即降的陆军作战相反,小而有效的美国海军(14艘军舰)同英国强大的海军(计1048艘战舰)在远海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战斗,特别是发生了许多单舰作战的壮举。

评论:美国舰船在单舰对单舰及单人对单人方面占有优势得以证实。但就整体实力及对峙火战的持续能力而言,美国舰队与英国舰队又相去甚远,故英国强大的海上力量仍然紧紧地封锁着美国的海岸线。这些英国军舰中,34艘为快速舰,其余为小型桅船。

1812年战争(北线)

陆地战事(1813年)

西线战事

1813年1-8月,开端 亨利·普罗克特率领的一支英国正规军、加拿大民兵及特库姆塞领导印第安人掌握了最初的主动权。威廉·亨利·哈里森奉命收复底特律,但他无计可施。当他正在集训部队时,其前哨部队遭普罗克军队的攻击,普罗克特并于1月22日攻占了雷辛河口的弗伦奇顿。美军有197人伤亡,另有737人被俘,许多受伤人员被英方杀害。英军还试图包围莫米河畔的梅格斯堡及桑达斯河上的斯蒂芬森堡,但未获成功。

1813年9月,向底特律进军 此时,哈里森将军已准备了7000训练有素的军队。但为攻占底特律美军必须控制伊利湖。不久的9月10日,哈里森接到佩里上尉在伊利湖之战取得胜利的消息(参见第十七章→北美洲→1812年的战争→海军作战(1813年))。哈里森立即向北机动,他派其骑兵绕湖160公里向北进军,其步兵和炮兵则从斯蒂芬森堡出发乘佩里的舰船过湖抵达阿默斯特堡。在佩里舰队的伴随下,双方会师底特律。普罗克特遂撤入加拿大。

评论:这次战争的闪光点在于陆海军的紧密配合,以及配备来复枪的肯塔基骑兵团的勇猛善战。这次胜利使英国的盟友印第安人建立联盟的全部希望破灭了。但由于同时将“蒂普卡努战役”之结果带入了白宫,因此,这次胜利被冲淡了。国防部命哈里森遣散其民兵,并将正规军并入尼亚加拉地区的美军。哈里森遂解职并成为平民。

北线战事

在尼亚加拉前线,美陆军部长约翰·阿姆斯特朗制定了一个两栖作战计划,以入侵上加拿大。作为前奏,在亨利·迪尔伯恩将军和伊萨克·昌西上尉的率领下,在安大略湖首先进行了一次两栖作战。

1813年3-4月,火毁约克镇 由泽布沦·M.派克率领的1600名美军,于4月27日,攻克上加拿大首府约克镇(今多伦多)。这位派克在萨其茨港的昌西舰队中比较有名气。在一座大弹药库爆炸时,有320名美军丧生,派克也是其中之一。尽管迪尔伯恩将军极力阻止,约克镇的许多建筑仍被烧毁。5月8日,这支远征军返回,他们除了带来了加拿大人的仇恨外一无所获。

1813年5月28-29日,萨基茨港之战 由加拿大总督约翰·普雷沃斯特指挥的这次两栖强攻,被一小部守军击退,守军由雅各布·丁·布朗率领。

1813年9-11月,进攻蒙特利尔的计划 已代替迪尔伯恩任指挥的詹姆斯·威尔金森率部计划由萨基茨港口向圣劳伦斯进军。韦德·汉普顿将军则从尚普兰湖北推进。会师后,两部拟攻占由15000名英军防守的蒙特利尔。

1813年12月29-30日,焚毁布法罗 由戈登·德拉蒙德将军率领的1500名英军顺尼亚加拉河向南进军,到达布法罗后焚之,随后,又到达黑岩海军造船厂,并对其进行了破坏。

海军作战(1813年)

海上作战

由于美国海上力量的劣势,迫使美国海军减小,以至于其外海贸易已近毁灭的地步。但许多独立的船只仍避开英军的封锁游弋于海洋之上。作战中,许多私人船只参与了战斗。

湖上作战

战争爆发之时,英国在伊利湖和安大略湖已有几艘船只,而此时美国在湖上什么船只也没有。美海军上尉昌西已开始在安大略湖的伊利和黑岩建造船只。在极短的时间内,有经验的造船木工已建立起了一支江河舰队,船员则由大西洋水手但任。昌西仍指挥安大略湖的战斗,而将伊利湖的战斗委托给佩里指挥。到8月上旬,佩里已有2艘双桅船,6艘纵帆船和1艘单桅船,他已做好在伊利附近的普廷湾的战斗。在伊利湖的英军舰队则由罗伯特·巴克莱海军上校指挥,包括2艘战舰、2艘双桅船、1艘纵帆船和1艘单桅船。

评论:佩里的胜利是在西北战争中的转折点。他的信函(其开头为“我们碰到了敌人,他们已俯首听命……”)引发了哈里森收复底特律的战斗(参见第十七章→北美洲→1812年的战争→陆地战事(1813年))。

陆上战事(1814-1815年)

尼亚加拉战线

1814年2-3月,威尔金森发动攻势 他率4000人从普拉茨堡和萨基茨港进军。

1814年4-7月,美军新的指挥班子 接替威尔金森任指挥的是雅各布·布朗将军,布朗将军迅速开始整编和训练其军队。这一任务在新提的斯科特将军的直接领导下得以圆满完成。布朗的军队得以完善的装备并穿上了新式绿色制服,不过由于供应商不能完全供应绿色制服,斯科特之旅穿灰色制服。

1814年7月2-3日,入侵加拿大 布朗率3500人穿越尼亚加拉河,控制了伊利堡,并着手准备向北进发。

1812的战事

尚普兰湖战线

切萨皮克湾地区

1814年7-8月,英军威胁华盛顿 在美国在东海岸,由海军上将约翰·科伯恩率领的英军舰队一直骚扰沿岸地区(参见第十七章→北美洲→1812年的战争→海上作战行动(1814-1815年))此时,由于半岛战争的结束,英国得以派遣5400名老兵组成的远征军开赴美国,同约翰·科伯恩会合。远征军由罗伯特·罗斯将军指挥,他们在帕图克森登陆后,于8月19日向64公里远的美国首都进军。

1814年8月24-25日,英国攻占华盛顿 美国政府官员已逃亡。英国人烧毁了国会大厦、白宫和其他同几座公共建筑。同美国人烧毁约克镇的情况一样。英国入侵者随后撤到他们的船上。为平息国内的愤怒之情,约翰·阿姆斯特朗辞去陆军部长一职,由詹姆斯·门罗接替。

1814年9月12-14日,进攻巴尔的摩 英远征军随即向北进发,穿过了帕塔普斯科河。罗斯率部在距巴尔的摩26公里处登陆,与此同时,海军进攻麦克亨利堡。当地民兵在壕沟后面击溃了登陆部队的进攻。罗斯受致命伤。麦克亨利堡成功地抵抗住了英军的炮击。弗朗西斯·斯科特·基热情地歌颂了这次美国人的胜利,即抒情诗《星条旗》。英远征军遂于10月14日后撤。

南方战线

1814年2月,杰克逊再次发起进攻 他组织起一支由志愿者及少数正规军组成的队伍。

新奥尔良战役(1814-1815年)

1814年12月23-24日,美军夜袭英军 这支美军侦察小分队扰乱了英军集结,但旋即被击退。

海上作战行动(1814-1815年)

1814年,英军封锁 英国对美国贸易产业严密而有效的封锁几近导致美国濒临财政崩溃的边缘。英登陆部队的劫掠极大地破坏了沿海地区。7月18日,英军将领所下达的战斗命令这样写道:“只要你们能发现村镇和街道,便摧毁并使之成为废墟。”

1814年,美国人的游击战 尽管受到英军封锁的限制,仍有少量美军舰只和私掠船在世界各地打击英国商船。到夏季中旬,约有800艘英商船被捕获,英国在英格兰及爱尔兰的交通运输只能在海军护航下进行。

同普雷沃斯并肩向普拉茨堡进军的还有由海军上校乔治·唐尼临时凑集的英国舰队。该舰队由4艘三桅船和12艘炮舰组成。同英军一样,美军上尉托马斯·麦克多诺也临时拼凑了一支由4艘三桅船和12艘炮舰的舰队,用于保护普拉茨堡的面湖阵地。美舰队在沿岸抛锚。从吨位数看,两支舰队完全一样,但美军火炮射程较大。当英军舰队绕过坎伯兰角,准备好进攻时,普雷沃斯在地面发起强攻,但美舰队已用其加长火炮向英舰队射去了愤怒的炮弹。经两小时激战,麦克多诺之装有26门炮的舰船“萨拉托加”号遭到唐尼旗舰的沉重打击,麦克多诺另一艘有37门火炮的快速舰“坎菲恩斯”号机警地通过固定抛锚来调转船头,向唐尼旗舰撞击。唐尼被杀,其船员有180人伤亡,其旗舰也被撞成碎片。英舰队余部遂投降。美军损失约200人,英军则伤亡300人。曾参加过特拉法尔加海战的老兵说那次海战同尚普兰湖之战相比简直是一场“儿戏”。

评论:这次战斗消除了英国人从北面入侵的所有危险,毫无疑义地具有决定意义。这次战斗也排除了美国被征服和肢解的可能性。当这次战斗胜利捷报后来于10月21日传到根特时,对根特和平会议产生了强大的影响。

1814年9月26-27日,“阿姆斯特朗将军”号经受考验 这艘有9门炮的两桅船在中立的法亚尔、亚速尔遭到英舰队的围攻。成功地逃出包围圈后,上校塞缪尔·C.里德将其船员送上岸,自己驶船至葡萄牙港,葡萄牙人为防止遭到英国人的地面强攻,命其驶离。

1814年10月,美“小黄蜂”号失踪 瑞典舰船曾于10月9日目击该船,随后该船便永久地消失了,成为海洋史上的谜团之一。

战争结束

评论:这次战争并未解决任何根本问题,直至新奥尔良之战结束,英国人才因此而有所让步。此后英国海军再也没在海洋上称霸,而美国再也没有试图征服加拿大。

美国(1815-1816年)

1815年,德凯特远征地中海 这次远征的目的主要是制止北非巴巴拉诸国的劫掠行为。

1818年,第一次西密诺尔战争 在1812年的战争中,西密诺尔族印第安人已站在了英国人的一边。战争结束后,西密诺尔族人继续其进攻行为。1817年11-12月,其在阿巴拉契科拉河畔的所谓的内格罗堡(主要由逃亡的奴隶据守)被美正规军摧毁。在西属佛罗里达的印第安人对美国领土大肆侵袭、烧杀和劫掠。杰克逊将军于3月9日率1800名正规军6000名志愿者从纳什维尔出发前往佐治亚-佛罗里达边界,以解索特堡之围。

1818年4-5月,入侵佛罗里达 4月7日,杰克逊率1200人攻占西班牙要塞圣马克斯,5月24日,再次攻占西班牙的彭萨科拉基地。西班牙总督逃至圣巴兰卡斯,在那里杰克逊挑衅使之出城,随后杰克逊攻占圣巴兰卡斯。与此同时,另外几路美军已摧毁了印第安人的村落,并粉碎了西密诺尔族的力量。当发现两名英国商人在圣马克斯曾帮助印第安人时,这两人被军事法庭起诉并处死。最后的结局是,美国人未经当局许可便攻占了西班牙属佛罗里达,并差点与英国发生战争。但由于西密诺尔战争业已结束,杰克逊的霸权行径遭到当局的制止,攻占的港口重新归还西班牙,谈判也随即开始,以便从西班牙手中收回佛罗里达全部地区。

1825-1832年,美国向西部的扩张 这次扩张主要是侵入印第安人认为属于他们自己的土地。美国正规军打着探险和保护殖民的旗号,逐步扩张,并在边界地区建立要塞。先前同各个部落签订的条约合法或不合法地被废除,红色人种被白色人种替代的长期进程开始了。这导致了连绵不断的小规模战争,并持续了长达75年之久。

1832年4-8月,黑鹰战争 位于伊利诺伊州之内,沿密西西比河沿岸的萨克族和福斯族印第安人,在首领布莱克·霍克(黑鹰)的领导下,企图夺回被占土地。8月2日,在巴德阿克斯之战中,印第安人在丛林地被400名正规军和900名民兵打败,美军由亨利·阿斯金森统领,直接指挥战斗的为卡里·泰勒中校。

第二次西密诺尔战争(1835-1843年)

佐治亚州、亚拉巴马及佛罗里达州之西密诺尔族和克里克族印第安人,反抗当局将其迁往密西西比河以西的企图。在奥西奥拉领导下,他们袭击佛罗里达的居民区。当地守军数量有限,不能镇压印第安人的起义。

1836年2-4月,斯科特发动镇压西密诺尔族人的战役 少将温菲尔德·斯科特之东遣部队被派去镇压起义,以解救其政治对手埃德蒙·P.盖恩少将所率领的西路军。他们在威斯拉库奇河被印第安人击退。此前,未经允许,埃德蒙·P.盖恩于2月27日-3月6日间到达那里。斯科特随后率其正规军及志愿者,两次攻击西密诺尔人的领土,直至其停止反击为止。斯科特报告说,要取得胜利必须再派强大的正规军。

1836年6-7月,斯科特反克里克族人的战役 5月,陆军部命斯科特布置平息克里克族印第安人在佐治亚及亚拉巴马的起义。在托马斯·S.杰瑟普的帮助下,斯科特以较小的代价迅速平息了起义。

1844年2月28号,“普林斯顿”号灾难 这是一艘由螺旋桨驱动的战舰,上面有一门炮由该舰指挥官兼合作设计者之一罗伯特·F.斯托克顿设计。在这艘舰第一次下水时发生爆炸,国务卿、海军部长及几位国会议员当场炸死,另有几位负伤,但在船上的约翰·泰勒总统却未负伤。

得克萨斯“独立”战争(1835-1836年)

1836年,戈莱德大屠杀 戈莱德的300名得克萨斯守军被杀。

美国-墨西哥战争(1846-1848年)

北线战役

1846年5月3-8日,包围泰勒堡 布朗少校成功地阻止了墨西人的进攻,但布朗阵亡,泰勒堡遂改名为布朗斯维尔。

美国-墨西哥战争

1846年5-7月,迟滞于马塔莫罗斯 泰勒将军不得不在此滞留3个月,以等待运输部队的到达,美国政府此前已承诺给泰勒将军征集这支部队。与此同时,他加紧训练由众议院征募的志愿兵。

1846年8月,泰勒向南进军 泰勒的军队有6000人,其中一半为正规军,一半为志愿兵。泰勒的另外6000名志愿兵留在后方继续训练。

1846年9月20-24日,蒙特雷之战 蒙特雷要塞由墨西哥将军佩德罗·德阿姆帕迪亚将军率7000名正规军和3000名民兵防守。在3天的战斗中,美墨双方展开激烈巷战,最后将墨西哥军军队压缩于该城市的中心地区。德阿姆帕迪亚将军有条件投降,美军允许其出城,并接受了墨西哥要求停战8周的要求。墨西哥军队损失367人;美军损失较大,120人阵亡,368人负伤。后来,詹姆斯·K.波尔克总统拒绝了停战要求,泰勒通知了墨西哥人,遂即再次向南进军。

1847年1-3月,斯科特的计划与战争准备工作 在坦皮科地区,斯科特的两栖远征军已达1万多人,其中包括泰勒之大部老兵。后来,斯科特仅率5000名战斗力极强的正规军向维拉克鲁斯进发。泰勒受命组织防御,而斯科特之主力通过机动战,转而向墨西哥中部进军。

1847年1-2月,圣安纳的作战计划 墨西哥总统从俘虏口中得知了斯科特的作战计划后,决定在斯科特登陆之前击溃泰勒。他率2万人从圣路易斯波托西穿越大沙漠,这正是泰勒一直想实行却没有实行的计划。这次行军是在严寒的冬季进行的,圣安纳于2月19日到达萨尔蒂略。此时,其军队已损失了4000余人。

1847年2月22-23日,布埃纳斯塔之战 泰勒在遭到圣安纳军队的突然进攻后,立即择地防御,美军在萨尔蒂略以南约13公里的狭窄山口占据了防御阵地。第一天,圣安纳派一骑兵旅从东北长途迂回,以切断泰勒之供给线,同泰勒之前哨部队接战。第二天,圣安纳以其主力部队进攻泰勒的防御阵地,最初取得了成功。圣安纳经屡屡重复和脱节的进攻,缴获两门大炮,并迫使志愿兵团后撤,但正规军炮兵顶住了墨西哥军的进攻。在这里人们猜想泰勒曾发出命令:“多发射一点葡萄弹,布拉格上校!”当勇敢的墨西哥步兵快到达炮口下面时,美军火炮才开火。与此同时,第一密西西比志愿团在杰弗逊·戴维斯中校的率领下,已阻止了墨西哥军队对泰勒左翼的进攻。随后,美军发起反攻,将圣安纳军队赶出了战场。与此同时,包围美军后翼的墨西哥骑兵,在同萨尔蒂略的后卫部队短暂冲突后,被击退。圣安纳遂撤向南方,从而结束了北方的战役。在这次战斗中,美军有267人被杀,456人受伤,23人失踪,另有两门大炮被缴,估计墨西哥军队有500人亡,1000人伤。

西线战役

卡尼的远征军

自1842年美海军准将托马斯·阿普凯兹比·琼斯在蒙特里率部登陆以来,加利福尼亚就已不再平静。这次登陆并未得到美国政府的认可。早在战争爆发前,加利福尼亚的美国移民在西线先头远征军统领约翰·C.弗雷蒙特的煽动下,已举行了多次暴动。

1846年6-12月,卡尼的进军 西线指挥官斯蒂芬·瓦茨·卡尼将军奉命占领新墨西哥及加利福尼亚。卡尼遂率1700人从利文沃思出发,进而控制了新墨西哥。得知加利福尼亚已和平的消息后,卡尼将大部军队留守新墨西哥,亲率120名龙骑兵于9月25日离开圣菲,到达加利福尼亚南部时,该地已发生暴乱,而且到圣迭戈的道路被500名墨西哥骑兵的封锁。

布埃纳维斯塔之战

多尼芬的远征军(1846-1847年)

卡尼的另一支作战部队由亚历山大·W.多尼芬上校指挥,12月12日,多尼芬率850名士兵从圣菲出发向齐瓦瓦进军。

墨西哥中部战役

墨西哥中部战役

1847年5年15日,占领普埃布拉 随后,斯科特驻留此地,该地距墨西哥城约120公里。此时,斯科特仅有5820名士兵,另有4000名士兵已因服役期满被送回家。

1847年5-8月,在普埃布拉待命 斯科特得到新的补充,从美国紧急征召的军队使斯科特的军队数量已达11000人,另有3000名伤病员。

1847年9月-1848年2月,和平谈判 当和谈在瓜达卢佩伊达尔戈进行之中,华盛顿政治分歧又再次卷入,斯科特受指控被解职,并命其回国接受调查,后来指控被撤回。斯科特回国后受到盛大欢迎,国会也因其成功的入侵而授予他金质奖章。当然,波尔克总统不得不亲手将奖章佩戴给斯科特。

加拿大

1812-1815年,1812年战争 (参见第十七章→北美洲→1812年战争)

1837年11月,帕庇诺起义 在法籍加拿大人路易·约瑟夫·帕庇诺的率领下,在低加拿大(今魁北克省)的法籍人由于不满英王的统治而起义,不久的11月22日,同英军在圣但尼发生激战,起义被镇压。帕庇诺逃亡美国,后又逃至法国,1847年,加拿大大赦后又返回。

1837年12月,麦肯齐起义 威廉·麦肯齐一直是一位上加拿大(今安大略省)或整个加拿大共和政体的倡议者,此前,他已同帕庇诺遥相呼应,但他们的起义却没有直接联系。起义后,他在多伦多建立了临时政府,但被约翰·科尔伯恩爵士于12月6日打垮。麦肯齐遂逃亡美国。在布法罗,他搜集了一部加拿大军队,并控制了尼亚加拉上游的内维岛。其追随者仅仅发起了几次小规模的袭击,当1847年加拿大军队逼近后,全部溃散。1849年加拿大大赦后,麦肯齐返回加拿大。

1838年,阿鲁斯图克“战争” (参见第十七章→北美洲→美国→第二次西密诺尔战争)

THE END
0.从殖民地到超级大国,美国仅花400年的时间,结合历史了解下原因|英国|北美洲南部,屹立着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自冷战结束,苏联解体,美国成为当之无愧的霸主,其地位无人可以撼动。有着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身份和强大军事力量,使得其在联合国有着绝对的话语权。而《独立宣言》的提出至今仅仅只有两百年的历史,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能完成如此重大的创举? jvzquC41yy}/3?80eqs0f‚4ctvodnn4IPXQO5W;2769:V:<0jvsm
1.最早发现北美洲的中国移民(豆瓣)新知文库(新版)(共197册),这套丛书还有 《洞穴奇案》《书的大历史》《茶:嗜好、开拓与帝国》《香水史诗》《百变小红帽》等。 喜欢读"最早发现北美洲的中国移民"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支持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上海之声 29.99元 忍辱负重的使命 48.00元 希特勒的克里斯玛 49.99元 jvzquC41dqul0mtwdct/exr1uwhkgly152914B631
2.欧美历史教育培养学生国家归属感中小学各年级的历史教育有不同主题,一年级是美国的统一与多样性;二年级是美国移民与文化;三年级是马萨诸塞州的历史;四年级为结合地理学习北美洲的历史;五年级是美国内战史与现代民权运动;六、七年级是世界地理与古代文明;八年级是美国和马萨诸塞州政府与公民生活;高中阶段则为美国历史及世界历史。jvzq<84yyy4k{k3ep1xnvƒll{d532;5271z32;52748`5;=;584ivvq
3.加拿大版的"北上广"城市,你了解吗留学资讯1+3留学预科大概所有姐妹城中,这两座是最有缘的,魁北克城有着400年的历史,是北美洲法语文化的发源地;西安是中国的13朝古都,是承载着华夏闻名的文化古都,在各自的历史长河中,这两位都已经是泰斗级了。 魁北克城和西安于2001年结为友好城市,其实两座城市的相似之处还在于同时拥有城墙的城市。魁北克城是北美唯一一个有城墙的城jvzquC41vwld0|mkuw4ff~3ep1Oohxwocvopp8;93;4ivvq
4.历史上跨洲大帝国的兴衰俄罗斯帝国地跨欧亚两大洲,面积达到2288万平方公里(1914年),略小于北美洲,远大于南美洲,是当时世界上面积第二大国,仅次于大英帝国。 其领土东起白令海峡,囊括整个西伯利亚和东欧平原,西抵波罗的海,南至高加索山脉、里海和兴都库什山脉。 隔阿穆尔河(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与中国相望,陆上与李氏朝鲜(1910年前)、日本jvzquC41dnuh0lxfp0tfv8Gcd{Ljuq651cxuklqg1fkucrqu13899;<495
5.趣说美国史连载#3:美洲的古文明现代的普韦布洛风格建筑 总体来说,北美洲的古印第安人产生了上千个不同语言、不同习俗的部族,他们之间若即若离,时而联盟,时而争斗。这种一盘散沙的局面,甚至延续到今天的美国。美国现存500多个印第安部族,分散在美国全境,也是一种历史的见证。 卡霍基亚土墩 ———jvzquC41yy}/fxzdcp4dqv4pqvk09B99;5?:58
6.世界地图变迁史—北美洲巴拿马我们分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北冰洋,南极洲分国家和地区逐一对比。 第五篇:北美洲—巴拿马 【国名】 巴拿马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Panama【历史】原为印第安人居住地。1501年,沦为西班牙。1821年,独立并加入大哥伦比亚共和国。1903年,在美国支持下“第二次独立”。同年,巴美签订《运河条约》,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412=2485313>96:882a715B:339880|mv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