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历史上第一个敲开中国大门的国家就是英国,两次鸦片战争也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此后,英国又联合其他列强对中国进行瓜分和殖民。
但让人奇怪的是,如今当人们提起那个让中国人痛彻骨髓的鸦片战争时,人们往往没有表现出对英国的仇视,反而更多的是把愤怒发泄给了大清王朝。
其实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中国,当初被英国所侵略过的众多国家中,如今也没什么国家表现出对英国的仇恨,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难道英国当年的侵略行为是可以原谅的行为吗?
作为欧洲海外孤悬的一个岛屿国家,它长期奉行的政策就是联合欧洲大陆的老二揍欧洲大陆的老大,绝不允许欧洲大陆出现一个超级强权。所以,16世纪死磕西拔牙人,搞沉无敌舰队,因为那时候当时西班牙是老大。然后整个17-18世纪和法国打,最高峰是反法同盟,弄拿破仑,和法国打得那叫一个稀里哗啦。然后沙俄崛起,于是又和俄国死磕。打完之后打德国,谁让德国19世纪后半叶崛起了呢。
在学者经过长期的走访研究和调查之后,发现了其中的几个原因,而且也非常的简单。
三点原因
第一、当初英国在进行殖民时,喜欢使用和平安抚的政策。英国凭借工业革命发展成了世界霸主,成了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这个时候对殖民地与其是烧杀抢掠,远不如和平地做生意,自由贸易更挣钱。
按照这个逻辑,英国人在大清帝国不听话的时候,以有限的武力迫使他屈服。在太平军起义,大清国的秩序濒临崩溃的时候,英国人居然一边在打第二次鸦片战争,教训不听话的清政府,一边默认华尔的洋枪队在上海的郊外重创太平军,维持中国的秩序,事后华尔被派往非洲做了总督。看到了没有?一边是低价采购中国的棉花,烟草,茶叶,丝绸,一边向中国倾销他的棉纺织品。
生意人嘛,和气生财,武力更多是对生意的保障。对于中国人来说,他们的感受是,收入方面,参照鲁迅先生的文章 多收了三五斗,虽然收成稍微多了点,但是农产品价格在西方的挤压下不断下跌。消费方面,外国的洋米洋面洋布洋货质优价廉,充斥了中国的市场,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在解体,但老百姓也买到洋货了。
对这样一股力量,你看不见他,摸不着他。洋人没有直接来烧杀抢掠,但他们掠夺的财富比抢劫多得多。中国人对洋人只有充满着敬畏,恨不起来。
第二、英国殖民者没有采用屠杀的手段进行侵略,还带来许多先进技术设备甚至武器,比如曾经十分落后的非洲国家尼日利亚,在被英国殖民后的46年间,曾经野蛮的奴隶制被废除,社会环境逐步稳定,经济增长发展迅速。
第三,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这句话一点不假,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一大批国家开始逆袭,而英国也逐渐衰落,曾经的霸主地位也转交他人。
那么也就意味着英国已经没有能力去保护自己的殖民地。
随着独立解放运动的出现,大批曾经被殖民的地区提出独立。
面对这股不可逆的大潮流,英国坦然面对,不但没有做出任何刁难举动,还提出“英联邦”的概念。也就是说,如果独立出去之后觉得“不好混”,还可以加入这个联邦来共谋发展,继续保持很好的联系和往来。
所以对中国人来说,英国是敌人,也是老师,而最终成了一个战壕里的战友。 从敌人的角度来说,中国人逐渐发现,跟日本、俄国比较起来,英国其实并不是最凶恶的,因为它追求的主要是商业利益,没有灭亡中国的明确目的和计划。并且,英国人守规则,发动战争之前一定宣战,战争中不过分地滥杀无辜,逼签条约之后基本能够恪守等。 从老师的角度来说,英国堪称当之无愧。
这个国家为人类做出了三大贡献:1、近代民主制度;2、资本主义经济模式;3、大机器生产方式。可以说英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时代,曾经发挥的影响力至今没有一个国家能够超越。
中国跟英国打交道,吃了不少亏,也学到了不少东西,至今在有些领域已超越了老师,比如羽毛球等,当然,在有些方面尚有距离,比如足球。 在近代中国,中华民族参加了两次世界大战,巧合的是,中国跟英国都在一个阵营中,如果说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跑龙套的话,第二次世界大战则是一场硬仗,中国人民流血牺牲赢得了英国人的尊重,在东南亚,中英两国士兵终于携起手来,向共同的敌人开火。
考虑到英国的这三重身份,就难怪中国人心态复杂,一言难尽了。无论如何,跟英国打交道,中国不能说一无所获,至少能练练口语。奇怪的是,这种感受不仅中国人独有,想当年英国人打遍了全世界,把几十个国家沦为殖民地,现在已经独立的殖民地国家对当年的老东家似乎也不太仇恨。据说还组成了个英联邦,偶尔还开个派对,吉凶庆吊,走得还挺近乎。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