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材把以乱伦为主题的《百年孤独》作为课文,真的合适吗小说百年孤独马尔克斯

现行的高中语文课本,共有五册。其中,高一所学的上下册,冠名为“必修”教材,之后年级所学的,定名为很为饶口的“选择性必修”,这是安排在高二与高三来学的。

什么叫“选择性必修”?按教材的编写者的解释,其实也是“必修”的,是凡上高二、高三的,都必须读这些课本。至于那些上了高一不再读书的可以不必读了,这就是“选择性必修”这个名词的背景涵义。

相对于过去的高中语文教材共计六册,现在的五册语文教材,确实有一点标新立异,得费一番功夫才能理解它的本真含义。

在“选择性必修”语文教材的“上册”中,赫然将《百年孤独》列入第三单元的小说组中。

让这样的很多读者感到读不懂的小说,列入到语文教材中,实在有一点令人大跌眼镜。

而更大的问题是,《百年孤独》的主题乱伦,对于中学生来说,更是一种危机四伏的定时炸弹。

在“选择性必修”语文教材的学习提示中,也是强调了《百年孤独》的正面意义。这个提示里王顾左右而言它地用中学生的积极而上进的语调,归纳了《百年孤独》的内容核心:

“小说讲述了一座虚构的城镇‘马孔多’里一个家族的百年历史,借此展现了拉丁美洲人民几个世纪的生活和奋斗历程”。

而且,《百年孤独》里,隐伏着一个作者马尔克斯身为侵略者之后的“为先祖讳”的软肋尴尬。小说里对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后,给印第安人带来的灭顶之灾,虚晃一枪,不置一词,反咬一口地强调给当地原生状态带来危机的是吉卜赛人、阿拉伯人等散兵游勇,而对西班牙当年的武装到牙齿的入侵者,却略而不提,从而成功地为作者的祖先们侵犯拉丁美洲的行径,进行了完美的脱罪处理。

马尔克斯根本不敢写“几个世纪”,如果写到几个世纪,那么,当年的西班牙祖先们对印第安人的灭族行径,要比小说里的香蕉园大屠杀,更加惨不忍睹,触目惊心。

拉丁美洲的历史,正是因为有着灭绝当地土著的“原罪”,所以,拉美作家,尽管看似气势汹汹,以揭开历史的内幕为已任,但最早的侵入新大陆、扫荡当地原住民的血与火的真相,他们不敢触碰。

而事实上,拉美人正因为心中怀着这样的鬼,对“历史真相”他们能不碰就不碰。

我们在美国传记作者斯塔文斯著的“加西亚·马尔克斯传:他创造了《百年孤独》”(现代出版社,2015年版)一书中可以读到这样的“集体无意识”:

——作为一种文学类型,传记文学在西班牙语世界不如在英语世界那么流行。到了20世纪70年代出版商才把传记文学作为营销的项目,投入资金。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拉美人的心态。拉美人不喜欢公开坦白自己的罪恶,诉说个人的内心经历是件很私密的事。政治人物和文化名人的继承者们也不让逝者的秘密生活公之于众。——

可以说,《百年孤独》里“孤独”,是一个欧洲远征民的后代,抛离他们祖居欧洲的热土,身处陌生的拉丁美洲的土地所带来的人生地不熟的“孤独”。

拉丁美洲的作家,很多呆不惯他们自己的国家,还是要到欧洲去寻找他们的热闹与文化之根,在那里的文化情境里如鱼得水。

拉美作家的孤独,在中国人这里难以获得共鸣。因为中国人,向来没有夺人土地、杀人种族的殖民习惯。中国人信奉“热土难离”,在自己的故土里,享受天下大同的和美。从拉美的“孤独”里寻找同情心,那是一种错会,或是一种赶时髦。

更大的问题是,《百年孤独》的主题是乱伦,对于中国人来说,更是要来一次大喘气,才能有足够的心胸来接受。

当然,有人会反驳,你误读了《百年孤独》,它哪里有乱伦了?

我们不妨看一看《百年孤独》的专门研究者的定论。

在美国传记作者斯塔文斯著“加西亚·马尔克斯传:他创造了《百年孤独》”一书中,直接写道:

——小说的主题是乱伦:那些布恩迪亚似乎在各自之外找不到性欲的目标。哈伊罗尼穆斯・伯斯画笔之下的恶行如同俗世花园里的欢喜以炫目的风格讲述出来,但叙述人依然镇定自若,仿佛这是见怪不怪的故事。小说里提到海盗和冒险家,如弗朗西斯・德雷克和沃尔特・雷利,此外还描述了十六七世纪来美洲的西班牙探险者和传教士。——

——故事描写马孔多稀奇古怪的布恩迪亚家族,马孔多是哥伦比亚加勒比海边上一座没人顾念的小镇,故事长度超过100年(虽然小说名字用的是百年),从小镇神话般的开始讲到小镇的覆灭。情节上的环状结构、全能的第三人称视角、一个个事件的魔幻色彩,为这部作品打上了《圣经》的烙印。故事的核心问题正是《圣经》里最大的诅咒:乱伦。布恩迪亚家族出自乱伦,还将永远为乱伦所诅咒。小说里的语言能使人想到巴别塔、兄弟相残,如同该隐和亚伯、约瑟和他的兄弟们,故事里还有大于生活的帝王式人物,如奥雷良诺・布恩迪亚上校,他能使人想起那些古代以色列的国王们,此外就是神秘的疾病,比如流行性失眠症,以及大灾大难,如近乎癌疫的蝴蝶雨。——

这名美国学者的概括,根本没有中国语文教材里提示中所说的“展现了拉丁美洲人民几个世纪的生活和奋斗历程”,也就是说,中国教材编写者添加的“奋斗”,在国外学者的思维里是丁点儿也看不见的,能够看到的只是“核心问题是乱伦”。

也许中国语文教材编写者的目的是淡化《百年孤独》里的难以为中国读者接受的那一种伦理情感,而添加了一点正能量的亮色。从中可以看出,中国教材编写者的一厢情愿的善意。

即使在中国作者所著的《马尔克斯传》中,也不得不承认《百年孤独》里存在着密集的乱伦情节。

在陈众议所著的《加西亚・马尔克斯传》中毫不留情地揭开了《百年孤独》中的“变态”元素:

——在马孔多这个野蛮、落后的世界里,不但弱肉强食的森林法则得到了充分体现,而且滋长着动物的原始本能和变态情欲。妻不忠于夫、夫不忠于妻是司空见惯的和公开的,上蒸下报也不为偶然。如霍・阿卡蒂奥和奥雷连诺对乌苏娜(子与母)、阿卡蒂奥对皮拉・苔列娜(子与母)、阿玛兰塔对奥雷连诺・霍塞(姑姑与侄子)、阿玛兰塔・乌苏娜对奥雷连诺・布恩蒂亚(姨妈与外甥)都不同程度地怀有乱伦的欲望。最后,外甥和姨妈发生乱伦,终于导致预言应验,“猪尾巴儿”出生。然而这个畸形儿居然“是百年里诞生的所有的布恩蒂亚当中唯一由于爱情而受胎的婴儿”!——

这种多如串珠的不伦之恋,是中国人的文化语境能够接受的吗?是中国人的文化传统能够感受的吗?

将这样的小说,引入中国的中学生教材,是否合适,值得我们讨论。

而值得注意的是,《百年孤独》的评析,是中国的大学语文教材里的重要一章。现在下放到中学语文教材里,即使抛开小说的出格内容不论,就是从语文的学习角度来看,也值得存疑。

大学教材中学化,可以说在中学教材里是一个相当突出的问题了。而这本质的背后,是语文教材悖离了语文教学的目的。

THE END
0.百年孤独作者是哪国人百年孤独作者是哪国人 近期关于《百年孤独》作者国籍的讨论持续不断,人们还对剧情设定、演员表演及特效制作等话题表现出浓厚兴趣。加布里埃尔·加西亚·马尔克斯是1927年出生的哥伦比亚作家,在拉丁美洲乃至全球文学界都留下了深刻印记。他以独特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闻名,《百年孤独》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讲述了布恩迪亚家族几代人的故事,jvzquC415i4djrsc0eun1jhv1gtu1:6264;1587246723;4697<82@90jvsm
1.拉美作家及部分作品他们同时指出,“印第安式”巴洛克风格(一股席卷 17世纪新大陆的艺术风潮)的诗人和艺术家恰恰将自己美洲人的身份视作巴洛克风格的精髓。这些殖民时期的经历多次被写入小说,使读者对这一时期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在一些特定的文学作品如《漫歌》和《百年孤独》中,作家呈现出对拉丁美洲的整体性思考,摆脱了对西班牙帝国或jvzquC41yy}/fxzdcp4dqv4pqvk0:=<43;?578
2.《百年孤独》作者百年孤独作者及作品简介本文共计1770个字在时光中静守孤独的花开 ——《百年孤独》书评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史上的一部极具拉丁美洲色彩的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还被戏称为最难读懂的巨著之一。今年暑假之时,我带着敬畏的心态缓缓地打开书页,透过密麻的小字间,在马尔克斯的魔幻jvzquC41yy}/7;~wgt4dp8vkcqsfp8jkenbpp438:89:?>58;:86:960jznn
3.《百年孤独》读书笔记(精选36篇)《百年孤独》读书笔记 11 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前后写了18年,他最终凭借该部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获得了拉丁美洲地区的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我国作家莫言也以魔幻现实主义作品成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第一人,所以我对百年孤独这本书产生了兴趣。 读后体会到了此书的伟大之处,一是魔幻现实主义手法,二是揭示的孤独主题,三在于它发 jvzq<84yyy4vpsx0eqs0f|gl17?87A780jznn
4.《百年孤独》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因病去世作品年表[摘要]《百年孤独》加西亚·马尔克斯17日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因病去世。 4月17日,哥伦比亚著名作家、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西亚·马尔克斯17日下午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因病去世,享年87岁。 哥伦比亚总统曼努埃尔·桑托斯当天在其个人微博上说,马尔克斯是史上最伟大的哥伦比亚人,伟人永远不会与世长辞。 jvzq<84yyy4np€3ep1tfy|4yqtre1@96977/j}rn
5.剧集《百年孤独》开播,原著如何在中国卖了1200万册?马尔克斯凭借《百年孤独》等作品于1982年摘得诺贝尔文学奖桂冠。 《百年孤独》在中国与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学的黄金时代迎头撞上。彼时任何翻译作品一旦出版,在社会上都会产生很大的轰动,《百年孤独》以及拉丁美洲文学大爆炸的余波也震撼了包括莫言、余华、格非在内的一代作家。 jvzquC41pg}t0‚hyd0ipo872463248641euovnsva7923>=650nuo
6.拉美“文学爆炸”60年:回响从未停息世界文坛20世纪60至70年代,拉丁美洲文学优秀作品大量涌现,因而被称作“拉美文学大爆炸”,一大批拉丁文学作家风行于欧洲并最终流行于全世界,其中的许多作品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如《百年孤独》《阿尔特米奥·克罗斯之死》《酒吧长谈》《跳房子》《污秽的夜鸟》等。马尔克斯、卡洛斯·富恩特斯、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胡里奥·科jvzq<84yyy4djrscytoug{3eqo4dp8s314634854395d6992;2344<:644?/j}rn
7.没有鲁尔福,或许就没有《百年孤独》,“鲁尔福三部曲”中文版首次“文学爆炸”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传入中国,大批作家开始大量阅读拉美文学,借鉴创作。作家阿乙风趣地说:“胡安·鲁尔福是非常多作家的源头。一块著名的坟头,香火不灭。”评论家、作家邱华栋表示,“《佩德罗·巴拉莫》迄今仍旧被很多作家、评论家们认为是20世纪拉丁美洲小说的巅峰之作,只有《百年孤独》等少数小说才可与之争jvzq<84m0uooc7hqo0io1jwvkerfa:<48;793=8a88kfcmkh24613
8.22人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作者以《百年孤独》为题,意在引起读者思考:马孔多(实际上是拉丁美洲的缩影)百年孤独的原因,以及打破这种状态的根本途径。“百年”表示年代久长,“孤独”的反义词是团结。四、语言基础(一)记字音(1)镀金(dù) (2)怪癖(pǐ)(3)吮吸(shǔn) (4)沁染(qìn)(5)汗渍(zì) (6)狡黠(xiá)(7)铁砧(zhēn) (jvzquC41oc~/dxtm33>/exr1jvsm1;54316:2A4752946=8452652960ujz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