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多头并进的跌宕历程
四十年代末到五十年代,美国电影开始下滑呈现颓势。首先,1948年5月美国最高法院根据反托拉斯法对拖延多年的“派拉蒙案”作出裁决,判定大公司垄断为非法,要求制片公司放弃发行和经营电影院的业务。这就切断了大公司的主要财源,迫使公司大幅度减少影片生产。其次,美国电视发展迅速,到1953年电影观众人数与1946年相比减少了一半,而好莱坞梦幻工厂的市场也出现萎缩。为争夺观众,早在20年前发明出来的宽银幕电影此时开始成为与电视竞争的手段。最甚者是自1947年起,“非关活动调查委员会”开始针对好莱坞进步人士进行政治迫害,极大地损伤了美国电影的创作元气。
但受迫害的电影界人士克服重重困难,摄制出描写锌矿工人罢工的影片《社会中坚》(1954,Herbert J. Biberman导演),至今仍受到电影研究人员的重视。主要发生在40年代中期至50年代初期的美国“黑色电影”,就有《加倍赔款》和《日落大道》。《邮差总是按两次铃》和《以夜维生》亦是在这种政治气候的特殊条件下产生的,并随着50年代末政治迫害的消退而逐渐消逝。
二战结束后,反法西斯斗争仍然是苏联电影创作的重要主题,导演格拉西莫夫于1948年根据法捷耶夫的同名原著拍摄了影片《青年近卫军》表现了苏联青年的反法西斯斗争。同一题材的影片还有《侦察员的功勋》《真正的人》等。直至50年代前期,苏联电影创作仍处于低潮状态。由于战争的影响、政治上的个人迷信和创作理论上流行无冲突论,影片产量减少,1940年苏联故事片年产量54部,1951年则不到5部。
青年创作力量得不到成长的机会,与国外的文化交流陷于半停顿状态,在创作中,出现了一些过分颂扬领袖人物的影片,一些表现当代生活的影片则回避生活矛盾,粉饰现实。公式化、概念化成为这一时期电影创作的显著特点。1956年苏共二十大批判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和独裁专制,开始反思和平反冤案。1958年举行第一届亚非电影节和全苏电影节,影片题材、产量都得以扩大。
△《青年近卫军》剧照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各国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灾难,各国经济政治社会千疮百孔。但是自古以来“国家不幸诗家幸”,意大利电影并没有像英法德等欧洲强国一样陷入一片死寂,反而在废墟与硝烟中掀起一场声势浩大并极大的影响甚至改变世界影史的电影革命——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
新现实主义代表影片《偷自行车的人》,故事来自于一个极其普通的新闻报道,描述了一位失业多时的父亲和他的孩子在罗马街头奔波了24小时,寻找他们那被丢失的自行车,结果却是一场空的故事。这段在报纸上只有两行字的内容,在德·西卡的影片中,却形成了一幕极为感动人的悲剧,影片揭示了当时意大利社会失业的困扰、道德的堕落及现实的混乱。
△《偷自行车的人》剧照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关注下层人民生活,表现了电影工作者的人道主义关怀以及对人性和社会的思考。其鲜明的美学特征,标志着有声电影以来电影趋向于现实主义美学追求的最突出的成就,同时还改变了西方电影与美国电影之间的力量的较量,并向传统的戏剧电影挑战,创造出更为电影化的艺术作品。
1958年是法国“新浪潮”的诞生年,有两部处女作问世:弗朗索瓦·特吕弗的《顽皮鬼》与克洛德·夏布洛尔的《漂亮的赛尔日》;1959年是“新浪潮”的幸福年,弗朗索瓦·特吕弗凭《四百击》在当年获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新浪潮”电影以表现个性为主,弗朗索瓦·特吕弗的《四百击》是较早出现的代表作,他用现代主义手法叙述了他童年时代的悲惨遭遇。他信奉所谓“非连续性哲学”,认为生活是散漫而没有连续性的事件的组合,在电影创作上否定传统的完整情节结构,以琐碎的生活情节代替戏剧性情节。让-吕克·戈达尔是以蔑视传统电影技法闻名的“破坏美学”的代表人物,他的影片在破坏传统结构方面比特吕弗走得更远,著名的《精疲力尽》就是其创作风格的最好体现。
△《四百击》剧照
(1960一至今)
巴西在1960年代兴起的新电影运动。以低成本的方式,创造具有地方色彩的电影文化,以挣脱外来尤其是美国电影文化的主导局面。因此,如果从美学观念来说,它是一种尝试以现代电影技法去拍摄具有社会启发性电影作品的文化运动。
巴西“新电影”对于国家、社会现实的观点较为犀利,美学原创力亦非常丰富。最早以格劳贝尔·罗恰领导的电影合作社方式经营,重要导演还有鲁伊·盖拉、尼尔森·皮瑞拉等。他们的电影既反映了社会现实,也极力寻求大胆甚至古怪的美学风格,如格劳贝尔·罗恰的《黑上帝白魔鬼》(1969)等。本片是一部人物刻画生动、给人深刻印象的电影杰作,多来一直被认为是巴西乃至整个南美电影史上永恒的一部杰作。1964年巴西军事叛变,检查制度变严,而重要创作者如罗恰到海外拍片,新电影运动就此没落。但巴西新电影对于其它拉丁美洲国家的电影运动有不少的影响。
△《黑上帝白魔鬼》剧照
20世纪60年代的捷克相比东欧共产主义阵营的其他国家而言政治空气相对宽松,文艺界、小说界更是空前活跃。而在电影界,顺着50年代伊里·维斯和众多前辈在三大电影节频频获奖的气势和英国自由电影运动、法国新浪潮的鼓励,捷克斯洛伐克电影异军突起,从1960年到1968年,捷克有将近60位新锐导演推出了自己的影片,平均年产剧情片40部,其中一些影片频频在国际获奖,并受到追捧。这一时期,史称“捷克电影新浪潮”。
继雅斯尼的《一日一猫》获得1964年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后,卡达尔和科洛斯的《大街上的商店》以及耶日·闵采尔的《严密监视的列车》又接连获得了1966年和1968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捷克电影新浪潮随即在世界影坛名声大震。
1969年5月,无视苏联当局的极力阻扰,数名新浪潮导演的作品还是在戛纳电影节登场米兰。包括亚洛米·涅尔斯执导、米兰·昆德拉亲自编剧的《玩笑》,薇拉·齐蒂洛娃导演的寓言故事《天堂禁果》,以及获得了本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的沃依采克·雅斯尼的《一切善良的市民们》,这甚至是一部直接涉及到苏联入侵捷克的电影。
△《一切善良的市民们》剧照
忍无可忍的苏联决定不再纵容捷克电影界的行为,通过其在捷克扶持的傀儡政权的帮助下,1969年底,捷克最大的制片厂巴兰道夫制片厂总经理的职务被解除,各制片厂下所有电影创作小组和电影电视工作者协会也被强行解散,宣告“捷克电影新浪潮”的结束,不到十年间,捷克电影人超越艺术边界,并在斑斓的世界电影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二十世纪60年代初期,德国电影所出现了政府对电影停止实行经济保险导致了大公司的倒闭或合并、影片质量下降,同时又对娱乐片所缴纳的税却不降低以及电视的发展和竞争等一系列危机。在1961年,“德国电影奖”评委会竟然找不到一部值得授予“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奖”的作品。德国电影在经济与艺术上处于了最低点,年产量仅为60部影片,观众人次也降为1亿人左右。
1962年,来自慕尼黑的26个大都从拍摄短片开始走上影坛的电影导演、摄影师和制片人,带着一纸宣言来到国际短片电影节所在地奥伯豪森,参加第八届国际电影节。他们对60年代的美国电影和德国商业片表示出不满,宣称要“创立新德国电影”,提出了“奥伯豪森宣言”。宣言标志着西德电影的转折点,此后,德国青年电影创作者拍摄出了在国际上产生影响的至今仍有意义的作品。
德国新电影前后跨越三个时期,从六十年代持续到八十年代,是世界电影史上引人注目的电影现象之一。出现了沃纳·赫尔佐格、沃尔克·施隆多夫 、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和维姆·文德斯等艺术成就杰出的电影导演。“运用国际性的语言”“创造从形式到思想都是新的电影”等美学上的追求确实在新德国电影导演日后的创作中得以体现,同时他们的创作风格殊异、各具特色,因而德国新电影成为西德电影的主流,在人们心中已成为一个流派的标志。
1968年,法国导演柯斯塔—加夫拉斯的《焦点新闻Z》,推动了世界范围的政治电影热,“政治电影”一词即发端于这部影片的问世。该片被公认为电影典范作品,该导演也被公认为政治电影鼻祖。而《焦点新闻Z》的摄制年份——1968年则被电影史学家们认为是“世界政治电影重新涌现的决定性的一年”。
《焦点新闻Z》简介
影片根据希腊左翼议员兰布拉斯基被右翼军人势力暗杀这一真实事件拍摄,引起世界影坛强烈反应。导演巧妙地把纪实与虚构有机地结合起来,用侦探片的形式来表现严肃的政治内容,既保证影片的真实性,又照顾到观众的欣赏口味。该片在希腊曾长期禁演,但在世界上却获得巨大成功:获1969年戛纳国际电影节大奖和最佳男演员奖,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和最佳剪辑奖 ,纽约影评协会最佳影片和最佳男演员奖 ,好莱坞外国记者评选的最佳外国影片奖。
90年代,世界电影迎来了电影史上的黄金时期,当时世界电影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美国电影在全球取得绝对的优势,好莱坞影片凭借自己雄厚的实力占据了世界各地的电影市场,各国电影在好莱坞影片的冲击下面临危机。
这一时期好莱坞最盛行的是用数码技术参与制作的科幻片与灾难片。随着数码技术越来越成熟和越来越多地运用于电影之中,好莱坞的电影特技制作令人惊叹,如《终结者》里液态金属转化为人的景象,《侏罗纪公园》里史前生物恐龙的形象,这一切影像制作所给人的真实感和震撼力大大超出了人们的想象,深受观众的欢迎。
灾难片也是运用电影特技较多的一类影片,在70年代曾经兴盛过一时。到90年代,数码技术的运用使灾难片重现生机,再次兴盛起来。天灾人祸、洪水猛兽纷纷在银幕上肆烈,如《龙卷风》《天崩地裂》《大洪水》《哥斯拉》等。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反映人类历史上空前的海难事件,获得1998年奥斯卡金像奖等11项大奖,制作成本高达两亿美元之巨的《泰坦尼克号》,该片风靡全球,获得12亿美元的票房收入。
此时的日本电影也颇引人注目。日本电影在战后曾经兴盛过一段时期,出现了一代电影大师黑泽明。1951年,他的《罗生门》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金奖,轰动国际影坛。此后他又拍摄了许多具有鲜明特色的影片,代表作有《影子武士》《乱》《七武士》等。
到了90年代,随着一批导演的作品获得成功,日本电影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1995年,导演新藤兼人拍摄《午后的遗书》后,表现普通人生活情感的影片受到了以中老年人为主的观众的欢迎。1996年的《我们来跳舞吧》,1997年的《失乐园》都获得了成功。这两部影片描写中年人的生活感情,表达了中年人希望突破平淡无奇的生活,找回纯真爱情、感受爱的激情的心态,受到了观众的欢迎。1997年5月,在法国戛纳电影节上,今村昌平导演的《鳗鱼》获得大奖,河濑直美导演的《萌之朱雀》获得导演新秀奖。同年9月,北野武导演的《花火》也在第54届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得金奖。这一系列的成功,都说明日本电影开始进入了第二个黄金时代。
从第一部商业电影问世的1895年至今,伟大的电影历史已经历了120余年。在最后为大家推荐一部值得一看的视频来小结一下世界电影史,从而向世界电影致敬。
在Joris Faucon Grimaud 的剪辑下,这支混剪收集了影史大量经典以及里程碑式的作品,将之汇总到一起浓缩在短短的7分钟的视频里。从史上第一部仅有两秒钟长度的赛璐珞电影《朗德海花园场景》,到电影学专业必修课之一的《月球旅行》;从首次上映就把没见过电影的观众吓到落荒而逃的《火车到站》,到让我们嚼着爆米花尽情享受眼前声光爆炸的《黑客帝国》。在这个视频中,可以看到电影史120年来那些最值得铭记的面孔与最值得回味的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