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奥匈帝国新论第一则:1867年奥地利为什么与匈牙利“联邦”?中我们介绍了奥匈帝国成立前奥地利帝国即一元制时代的基本政治架构: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北上统一德意志和西进统一欧陆的梦想受挫,奥地利王室为了维持自身对军队的实际控制和相对捷克等不安分省份的相对优势以便弹压,就需要占领更多的外部土地来保证财政,但是这些地区一来贫瘠,二来也是异族,所以也有与波西米亚相同的危险,所以奥地利实际上出现了“异族的内卷”,不停的为了弹压旧异族来兼并新异族,结果恶性循环,治理成本不断攀升,其实后期它的一系列兼并都是为之前的消化不良买单。吃了总不能在吐出来,所以它只能不停地吃消食片,但是这些不是真的消食片,而是大窝头,越吃越噎得慌。粗糙的统治最终会带来粗糙的后果,奥地利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这才是哈布斯堡王朝时期奥地利非德裔与德裔地区之间的真正关系。为什么匈牙利会成为奥地利的合作者,而非其他帝国境内的族群呢?除了卢森堡时期的特殊分封关系,笔者认为肯定还有现实因素。匈牙利人崇信天主教,而国王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教会的支持,哈布斯堡虽然不再是阿尔萨斯的小主教领,但是对内统治仍然十分仰赖教会的支持,特别是与西班牙联姻之后,卡斯蒂利亚的亲教皇国政策传统大大加深了这种影响,特别是在应对法国等反教会势力的国际强权上,这种合作就更加必要。
当然,1848年欧洲革命也是重要因素,布达和佩斯都发生了起义。“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裴多菲的句子主要就是在那个时代红起来的,他和拜伦不一样,拜伦是先写诗成名,而后投笔从戎,献身异国希腊的葛明的,而裴氏则不同,他是葛明与写诗一起出名的。
其实最严重的矛盾除了利用其它兼并部分压制捷克的经济精英、利用“归化”的经济精英来压制无人可有效遏制的军方势力两大矛盾外,奥地利与匈牙利分享权力,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上述两个路径出现了问题,第一是没有足够实力的经济精英来接棒,所以奥地利的军方事实上没有任何真正制约力量;第二,一个近因就是普奥战争的爆发,使得皇帝不得不增强军方的势力,使得原本就不平衡的国内集权状况更加失调,所以与匈牙利土地贵族分享权力,实际上不是削弱自身,而是拉拢一个新的盟友来对抗军方过快增长的实力,保证新时期的绝对君主制的相对稳定。
因此,在奥地利被取消的形式,实际上在匈牙利被恢复,而这种恢复就是为了保证改革进行下去的權力基础,否则改革者连自身的位子都保不住,谈何改革的进行?所以匈牙利地位的提升除了表面上应对1848年以来闵租解放思潮的骚动,以及1860年代对普战争失败而急于团结国内势力之外,更根本的考量在于内部绝对君主制的维稳与巩固。
1848-1849年的葛明对奥地利当局的震撼也是巨大的。与法国、普鲁士相比,奥地利起义者的分离主义要浓厚得多。外喀尔巴阡乌克兰、特兰西瓦尼亚、加利西亚、斯洛伐克、匈牙利、伏伊伏丁那、斯洛沃尼亚、捷克、摩拉维亚、威尼斯、克罗地亚都爆发了闵租漆艺;克拉科夫、利沃夫、佩斯、米兰、威尼斯、布拉格和赛格德都是欧洲革命的主要中心;外喀尔巴阡乌克兰、卡波尔纳-德布勒森至维拉哥什、日耳曼什塔特(锡比乌)都爆发了秾闵漆艺。1849年俄军深入奥地利境内,镇压了卡波尔纳至德布勒森和维拉哥什的漆艺。而奥军则忙于在北意大利、捷克和维也纳东郊、布达以南的暴动。俄国也有几处漆艺,如桑多梅日以东的波兰人暴动、基辅附近的乌克兰秾闵漆艺等,但是很快被俄国平定了;但是奥地利的问题就焦头烂额一点。熟悉地理的读者不难想象,在奥地利的领土上混乱几乎无处不在,甚至连维也纳的梅涅特首相官邸都被围攻,可见当时奥地利混乱之剧。
有意思的是,俄国为什么要援助奥地利呢?除了对付拿破仑时期所形成的“同盟关系”,更重要的是对“瓦拉几亚模式”的复制。是什么是“瓦拉几亚模式”,说白了就是对罗马尼亚的摩尔达维亚模式的复刻。摩尔达维亚虽然与瓦拉几亚合体成为罗马尼亚,但是其内部关于法纳尔人与土人经济弟煮之间的矛盾并未化解,特别是库扎亲王以来扶持经济弟煮对抗商业精英法纳尔人与东正教会地产势力的做法是,使得他们希望更多地获得外国势力的干涉与介入,维持自身的利益与地位。而摩尔达维亚就成为最好的窗口——引入俄国势力,而且理由也很充分,就是维护东正教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这种内部精英之间利益再分配不平衡的状况所引发的勾结外部势力的倾向,就是“瓦拉几亚模式”(罗马尼亚农村调查第三则:以法纳尔人与弟煮矛盾为中心的早期政治、罗马尼亚国王政体的崩解:金融再封建化体制形成与军方狗急跳墙)。
奥地利东部的情况,特别是东正教和斯拉夫人的区域,俄国都有理由介入。所以说俄国对奥地利的“帮助”实际上是以一种“友好”的方式将奥地利“奥斯曼化”,也就是逐步践踏奥地利在帝国内行使管辖权的方式,以“师出有名”的形式使得奥地利被迫承认自己在奥地利境内行使干涉权的自由,这样逐步把东部从奥地利身上撕下去。瓦拉几亚与摩尔多瓦已经做了示范。因此,即便不是东正教或者斯拉夫人聚居区,他们也可以通过这种协同治安的借口介入,这样自己还能美其名曰是“被请进来”的,所以俄国喜欢这种温水煮青蛙的方法。
因此匈牙利的“建国”与“联邦化”,也有防止俄国进一步将奥地利“半殖民化”的考量——给各地闵租势力自治的权利多了,他们向外部要干涉的借口就少得多。所以表面上说对付分离主义的,其实是说对付分离主义可能勾结的俄国、法国等外部势力的干涉,但是后半句话不能说,这样会恶化外交关系,他们之所以能干涉就是因为实力比奥地利强,所以维也纳再恨,也只能吃哑巴亏,不能在公共舆论中公开讲出来。这和英国被迫进行自治领的改革是一样的心态,都是害怕领地附近的列强参与干涉,像北美战争一样给干涉掉。(两次世界大战间的英国自治领概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