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内容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话说世界》20卷丛书
革命结束了革命时代
欧洲在革命中新生
1848革命的起因可以追溯到数十年前,启蒙运动、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使得自由主义呼声在欧洲不断高涨。欧洲保守派的领导力量,主要包括君主、贵族、国家宗教团体以及军官团等,他们极度反对自由主义,力主维持现状。19世纪40年代欧洲各国普遍发生工业萧条和农业危机更加剧了革命的爆发。粮食歉收,物价飞涨,欧洲农民挣扎在死亡线上,陷入深深的绝望,但政府无力也不愿意去缓解社会下层民众的痛苦,于是反抗现存统治秩序的革命行动爆发了。
革命之火烧遍哈布斯堡领地
1848年3月,匈牙利爆发反奥地利统治的民族起义。起义者提出进行资产阶级改革的《十二条》政治纲领,鲜明地表达了匈牙利人民要求自由、平等、博爱、和平、团结的愿望。在奥地利国王求助下,作为欧洲最保守的统治者----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迅速抓住机会镇压革命。他向匈牙利派遣了14万军队,匈牙利革命遭到残酷镇压。同期,维也纳革命也遭遇挫折:1848年10月再次爆发骚乱后,中产阶级终于决定抛弃革命。就在此时,奥地利陆军元帅温迪施格雷茨发动了军事反击。10月底,哈布斯堡王朝再次掌控了维也纳。
普鲁士革命的终结
1848年革命也波及到了德语地区。巴黎和维也纳不断传来革命的消息,加上经济严重衰退,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不愿实行改革,所有这一切导致了普鲁士的暴动。国王很快选择了妥协,但军队向示威者开枪,造成了数十人死伤,并随后引发了混乱。尽管普鲁士军队掌控着大局,但是受到惊吓的国王命令军队撤出柏林,他也不知不觉间成为俘虏。在群众的压力下,腓特烈•威廉四世任命温和的自由派组建内阁,同意选举负责撰写宪法的国民议会。
1848年5月,国民议会召开,但真正的权力仍然掌控在军队手里。腓特烈•威廉四世逐渐重获权势,他拒绝交出独裁权力。由于国民议会选举进程缓慢,同年6月,柏林的下层阶级再次涌向街头,游行示威。许多原本希望进行适当政治改革的温和派见此情景,开始不再支持革命,期望国王和军队能够恢复法律权威和社会秩序。同年11月,腓特烈•威廉四世决定坚决打击革命残余势力,解散国民议会,把军队重新召回柏林。小规模骚动迅速被镇压,普鲁士的革命彻底终结。
法国二月革命是1848年欧洲的革命浪潮的重要部分之一,法国人民成功推翻了国王路易·菲利普的统治,鼓励了欧洲其他地区的革命运动。图为画家贺拉斯·贝内特(Horace Vernet)于1848年创作的画作《街头的路障》,背景为巴黎先贤祠。
欧洲革命的历史遗产
1848年欧洲革命在历史上意义非凡。革命浪潮从未如此之大,整个革命过程中共发生过50多次起义和暴动,其中一些起义获得了相当意义上的成功。1848年革命最明显的特征是所有的革命都有着共同的命运----失败。到1848年夏天,大部分起义失去了前进的动力,革命分子之间在方法和目标上出现了严重分歧,这使得反革命力量有机会重新积聚力量卷土重来。到1849年,只有匈牙利和维也纳的革命分子还有能力抵抗保守派的进攻,但不久也在哈布斯堡王朝和沙俄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了,这象征着1848年革命的彻底失败。尽管欧洲革命轰轰烈烈,但是革命者没有确立革命政权来稳固权力,大多数欧洲贵族依然在上流社会拥有稳固的地位。除法国外,其他国家革命前的政府重新掌权,并加强了专制统治。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镇压革命的人最终选择采纳1848年革命者提出的许多观点。毕竟旧的统治秩序和统治方法在经历了欧洲革命风暴的洗礼后再也无法照样统治下去了,因此保守派要想自己的统治权力稳定,需要制定新的更为有效的策略和方法来应对革命思想带来的巨大挑战。
民族主义力量是1848年革命保留下来的最重要的遗产之一。革命后的几十年里,民族主义目标的实现导致欧洲势力和国际格局出现重大变化。尽管意大利和德意志地区都没能在1848年实现民族和国家统一,但是民族主义和国家统一观念逐渐被人们广泛接受。最终意大利在撒丁王国的主导下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方式于1860年实现了民族和国家统一,结束了千余年的分裂局面,成为欧洲大国之一。德意志各邦国则在普鲁士的领导下通过王朝战争和铁血政策实现了国家统一,结束了数百年来的分裂局面,实现迅速崛起。德意志第一帝国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欧洲力量局势,成为世界秩序的挑战者和一战爆发的战争策源地。
1848年3月,普鲁士军队向柏林的示威群众开枪,激起了武装起义。尽管普鲁士军队掌控着大局,但受到惊吓的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下令停战,并宣布召开国民议会。图为示威群众与普鲁士军队在柏林的亚历山大广场展开街垒战。
1848年是一个时代的开端。革命提出的问题以及目标虽没有及时解决实现,但却成功地成为之后政治和社会秩序的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政治民主、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促进了现代政治意识的发展。1848年被称为“人民之春” 、“民族之春”,许多民族将这一年视为民族觉醒的时刻。这些变革并不是在一夜之间发生的,但1848年革命的确为封建社会向具有现代国家结构的工业社会过渡奠定了基础。从这方面讲,1848年革命确实改变了欧洲,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成为时代潮流,不仅重塑了欧洲,而且改变了世界,虽然改变的步伐没有像革命分子想象的那样迅速。
“革命时代”随着1848年革命的结束画上了句号。自此以后,除了战争时期,欧洲没有发生过重大的革命。革命提出的问题以及目标虽没有及时解决实现,但却成功地成为之后政治和社会秩序的组成部分。
《话说世界》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由著名世界史专业教授和研究员组成编委会,由世界史专业教授和博士为主组成创作队伍。《话说世界》共20卷,每卷约25万字,并配450幅左右精美图片,内容囊括了从史前至2018年的世界历史。详实充沛地介绍世界历史的方方面面,全景展示世界历史的曲折发展轨迹,并以丰富精美的图片再现历史现场。
【内容介绍】
《帝国时代》是《话说世界》的第13卷,主要是指殖民主义的帝国时代,大致涵盖1815—1914年这段时期,跨越百年时间,而帝国主义则通过吞并他国领土或对他国建立经济、政治、军事、文化霸权等,建立有形或无形的帝国,从而扩大本国势力范围。1815年维也纳会议确立了新的国际秩序,欧洲各主要大国在均势外交原则下基本相安无事,但欧洲列强却在欧洲之外的亚洲和非洲等地区展开了新一轮的殖民争夺,甚至不惜发动局部战争。自大航海时代西方世界就一直进行海外殖民扩张,但19世纪晚期以来,西方列强走上了帝国主义道路。到1900年前后,西方列强已经瓜分了大半个世界,1900年的一张世界地图要用九至十种颜色来显示它们各自所占领的地区。
【主编简介】
颜玉强,南京大学历史系1989届英国史硕士。毕业后在人民出版社担任编辑。1995年,与出版界前辈共同创立北京大江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担任总编。2015年至今为独立图书策划人。代表性的策划并主编有《西方哲学画廊》(7册,贵州人民出版社)、《中外文明同时空》(6卷,入围第11届上海图书奖,获得首届文汇•彭心潮优秀图书出版基金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再现世界历史》(100册,台湾畅谈出版社)、《再现世界地理》(100册,台湾畅谈出版社)、《再现中国地理》(100册,台湾畅谈出版社)。 著作:《戊戌变法》(台湾莎士比亚出版社)、《五四运动》(台湾莎士比亚出版社)、《海上人事》(鹭江出版社)、《青田人在荷兰》(中国华侨出版社)、《安徽人文地理》和《安徽城市地理》(台湾莎士比亚出版社)等。译著:《牛津英国史》(合译,商务印书馆)、《里根自传》(合译,东方出版社)。
【作者简介】
曹瑞臣 ,菏泽学院人文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2005年获南京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2015年获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近年来主要致力于近代英国消费革命、消费社会兴起等相关问题的研究。主持并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一项,参与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主持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在《世界历史》《史学理论研究》《世界民族》《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华读书报》等权威期刊、报纸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出版《话说世界—帝国时代》(卷13)著作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