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史学史笔记()历史研究

第四讲:法国史学革命:年鉴史学

一年鉴学派的创立

所谓年鉴学派,是指法国自1929年以来主持、编纂《经济与社会史年鉴》的几代历史学家及其所创立的史学研究新范式。这些历史学家反对以兰克为代表的旧的史学传统,主张把新的观念和新的方法引人历史研究领域。他们的理论不仅震撼了法国的史学界,而且深刻影响了整个现代西方史学的发展,是20世纪西方史学的变革——新史学出现的重要标志。这表现在两个方面(1)从年鉴学派的研究范围看,它由历史学逐渐扩展到社会科学其他领域,并占据主导地位;(2)从年鉴学派的影响范围看,它以法国为中心,向西欧、北美、南美及亚洲部分地区辐射,成为20世纪世界历史研究的主流。

“当时不过是像在广阔的大西洋上的一个小小的玩具船,然而却使世界历史学改变了方向”。

“年鉴学派对史学研究和历史方法做出重大贡献,在20世纪任何一个国家里,没有一个学术团体能望其项背”。

二、年鉴学派的历史与理论渊源

约在18世纪中期,苏格兰、法兰西、意大利、德国等地为数众多的作者与学者,开始关注他们所谓的“社会的历史”。这种历史不囿于战争与政治,还包括了法律与贸易、伦理及风俗等内容。

1)年鉴学派在法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伏尔泰。他主张历史不应当是君主和伟人的历史,而应当是所有人的历史。他的《路易十四时代》是近代西方第一部文化史著作。《风俗论》(Essaisurlesmoeurs)

2)19世纪上半期的历史学家基佐对年鉴学派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认为历史研究的对象应当是人类过去的文明,这文明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乃至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3)19世纪中期的法国史学家米什莱其在《法兰西史》序言中指出,传统的由杰出人物组成的历史有两大主题并因此带来两大缺陷:第一,在物质方面,它只看到人的出身和地位,看不到地理、气候。食物、人的影响;第二,在精神方面,它只谈君主和政治行为,而忽视了观念、习俗以及民族灵魂的内在作用。

4)在米什莱之后,还有一个提倡新史学的经济史学家弗兰西斯•西米昂(1873-1935)。他在“历史方法与社会科学”一文中指出,历史学要发展,就必须打破传统史学的三个偶像:

(1)政治偶像,就是把研究重点放在政治事件上,夸大战争等政治因素的重要性。

(2)个人偶像,即孤立地描写某个历史人物,而不把历史人物同当时的制度和社会现象联系起来。

(3)年表偶像,即喜欢把历史事件按年表排列,不去对典型事实进行分析。

西米昂这一反传统史学的呼声,在当时法国的学术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5)对年鉴学派影响最大的当推法国历史学家亨利•贝尔

贝尔(1871—1954)是法国哲学家和史学家,同时对历史学兴趣颇大。20世纪初,他敏锐地看到历史学存在的重大问题。他指出,传统的文献学虽然是有效的、不可或缺的,但只是为历史研究做准备。“文献学者的研究虽然有宽窄之分,但都只是挖掘历史的一个角落,把所有的毗邻研究孤立起来分析,把学际间的联系切断,只有综合才是那种联系的桥梁”。他在1900年创办的《历史综合评论》杂志上提出以下史学观点:

(1)主张拓宽历史研究的领域,历史学家不仅要注意政治史、军事史、也要注意社会其他方面的历史;

(2)提倡历史学家打破过分专门化所造成的历史研究的狭隘性,主动同其他学科的专家进行合作,运用历史学、历史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方法解释历史;

(3)坚持史学研究必须依靠理论的指导。理论指导是历史学获得科学性的前提。

亨利•贝尔的史学观点后来得到了年鉴学派的高度评价。有人甚至把贝尔看成是年鉴学派的真正奠基人。

此外,亨利•贝尔主办的《历史综合评论》还直接培养了年鉴学派的历史学家,年鉴学派的第一代人物吕西安•费弗尔和马克•布洛克就曾于1907年和1912年先后参加了《历史综合评论》的编辑工作。

亨利•贝尔虽然迈出了第一步,但这一步无疑是不大胆的,他只是梦想把历史学同社会学结合起来,而对经济学却一无所知。这一遗留工作正是由吕•费弗尔和马•布洛克完成的。1929年,费弗尔和布洛克退出了《历史综合评论》编辑部,联合创办《经济与社会史年鉴》,从此开创了一个与传统史学截然不同的新史学流派——年鉴学派。

6)此外,还有强调社会事实的社会学家迪尔凯姆(1853-1917)和探讨自然环境、人口因素对社会影响的人口地理学家维达尔•德-拉布拉什(1845-1918)等。

费弗尔和布洛赫都有深厚的地理学素养,都把地理学用于历史研究。1922年,费弗尔在“大地和人类的进化:地理历史学导论”一文中认为应该把人类历史的研究同对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的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探讨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布洛赫同样对地理学给予极大注意。在1913年出版的《法兰西岛》一书,对巴黎周围地区的地理和历史进行了探索。1920年,他又出版了博士论文《国王和农奴》,把地理和历史结合起来,对照历史和现状,研究了加佩朝王室领地上农奴的解放问题。

布罗代尔认为,气候、生态和人口统计以及长时段的经济波动趋势都是社会的基本决定因素。他对地理环境的作为极为重视,他指出,“地理因素和气候因素并不能决定历史,而人却要给地理空间留下自己的特性”。他的观点被称为“地理历史结构主义”。

三、年鉴学派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29-1945):

1)1929年《经济与社会史年鉴》创刊,年鉴学派正式出现;

2)主要代表人物

【吕西安•费弗尔(LucienFebvre,1878—1956)】生于法国洛林地区南锡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02年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1911年获巴黎大学博士学位。主要著作有《腓力二世与孔德省:政治、宗教和社会史研究》、《地理历史学导论》、《马丁•路德:一种命运》、《16世纪的不信神问题:拉伯雷的宗教》、《为历史而战斗》(其中汇集了他1929年后在年鉴杂志上发表的大量关于史学理论的文章,全面系统地表达了年鉴学派的观点)等。

【费弗尔的治史之道与影响】

(1)费弗尔认为,并不存在历史学家一寻找就会发现的所谓客观的、现成的历史,必须通过现在和过去的相互作用来考察历史。“人并未记牢历史;人总是在构造它他没有把过去保存在自己的记忆中,像北冰洋冷藏住百万年之久的猛犸似的。他从现在出发,他总是通过自己来认识和理解过去”。历史既是关于过去的科学,也是关于现在的科学。历史学家要借助过去研究现在,也要根据现在来探索过去。“通过今天生活在人类现实中的人们并且为了他们而重视过去人类的社会和状态”(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第57页)。

(2)在费弗尔的努力下,年鉴学派的观点、方法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已波及欧洲各国。1971年,一位比利时史学家回忆说:“战争结束时,我发现大批大学生充满了《年鉴》的精神。我从未搞清怎么会发生这种事。它同教授们绝无关系,肯定是同空气中的某种东西有关”。费弗尔的思想极大地影响着年轻的史学家,如同布罗代尔指出的,费弗尔一直是他们知识上的“银行家”。

【马克•布洛赫(MarcBloch,1886-1944)】出生于法国里昂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908年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1920年在巴黎大学获博士学位,曾长期在斯特拉斯堡大学担任中世纪史教授。主要著作有《国王的触摸:创造奇迹的国王们》、《欧洲社会历史的比较研究》、《法国农村史》、《封建社会》和《为历史学辩护》(或《历史学家的技艺》)等。

【马克•布洛赫的治史之道与影响】

第一,把“综合史学”的设想变为现实。布洛赫在《封建社会》一书中指出:“一个社会像一种精神一样,是由无穷的相互作用力交织而成的,经济和精神状态的分析对于研究社会结构的历史学家来说,它们都是一种出发点”。在布洛赫的笔下,封建社会不再仅仅是一种政治名称,而是包括经济、文化、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结构的整体社会形态。他不仅对欧洲各地区的封建制度及日本的封建制度做了比较分析,而且深入探索了封建时代群体心理结构的差异。布洛赫把欧洲封建社会作为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呈现的人们面前。

第二,完善并发展了历史比较方法。在1928年召开的国际历史学家第二届代表大会上,布洛赫作了《欧洲社会历史的比较研究》的报告。他极力呼吁史学家们重视比较方法,认为“普及和完善该方法是当今历史研究的一项最为迫切的必要任务”。他指出,“比较就是在一个或数个不同的社会环境中选择两种或数种一眼就看出它们之间的某些类似之处的现象,然后描绘出这些现象发展的曲线,揭示它们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并在可能的范围内对相似点和不同点做出解释”。布洛赫不仅对比较方法在理论上做了阐述,而且把这种方法付诸实践,提出和解决了不少重大问题。美国史学家小威廉•西威尔指出:“马克•布洛克是以往比较史学流派中一位最杰出的名家,他在1928年发表的题为《欧洲社会历史的比较研究》一文至今仍不失为一篇对比较方法理解得最透彻,在理论上最令人信服的文章”。

第三,首创了回归式研究方法。布洛赫认为,历史真相不是现成地提供给历史学家的,历史学家应该像任何科学家一样,面对众多纷杂的实证进行挑选,做出科学的分析。由于以往的历史资料都带有主观性因而不十分真实,再加上史料记载难免有遗漏。因此,尽管“历史学首先是一门变化的科学”,但他认为,有时候“必须用晚近时期的证据来帮助理解遥远的过去,在涉及农业制度时尤其如此”。这就是布洛赫的回归式研究方法。他在研究农村史时就大量运用这种方法。这一方面是因为农村史的资料比较缺乏,直到18、19世纪才有较为丰富的调查资料;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农业制度变化较慢,现代农业制度中的某些因素往往起源于古代。因此,地名、田野景观、甚至航口摄影,都可用于历史研究,这些现代的东西能帮助历史学家认识过去。

3)年鉴学派第一代学者历史研究的特点:

(1)提倡总体史学,把研究的触角伸人到人类历史的每一个细节;

(2)提倡对历史学进行跨学科综合研究,广泛应用历史学方法以外的社会学方法、心理学方法、计量方法和比较方法,并注意开拓史料的来源。在《经济与社会史年鉴》创刊号的《告读者》栏目中,他们指责历史学家和其他社会科学家处于分裂状态,“现在,在历史学家之间,在从事其他研究的专家之间,存在一种不相往来的闭塞状况。当然,各行的研究家,都致力于自己的专业,在自己的庭院中辛勤劳动,如果他们再关心一下邻居的工作,就十全十美了。可是却被高墙堵住了。我们之所以站出来大声疾呼,就是针对这种可怕的分裂的”;

(3)对经济史、社会史和心理史给予足够的重视,其中经济史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启发;

(4)强调历史学与现实的联系和历史学家的不断进取精神;

(5)用问题史学代替传统的叙述史学。所谓问题史学即不是让史料自己说话,而是史学家带着现实中提出的问题进行研究。在语言表达形式上也由描述转向解释和分析。

第二阶段(1945-1968)

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年鉴学派进人其发展的第二阶段。标志是1946年《经济与社会史年鉴》更名为《经济、社会与文明年鉴》,这一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费尔南德•布罗代尔(1902-1985);1947年,法国高等实验研究院设立第六部。

2)布罗代尔生于法国东部的农村,20岁大学毕业后被派往阿尔及利亚一所中学教书,1935年又到巴西圣保罗大学任教。1947年,布罗代尔接替费弗尔任年鉴杂志主编。布罗代尔最著名、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是《菲利普二世时期(1551—1598)的地中海与地中海世界》。该书的出版在年鉴学派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全书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描写地中海地区10个国家的地理环境,包括山脉、平原、海岸、岛屿、气候、城市、交通等,力图说明地理与历史、空间与时间的辩证关系;

第二部分主要研究16世纪地中海地区的社会和经济状况,包括人口、劳动力、货币流通、物价、商业、财政。交通、人民生活、宗教等;第三部分涉及16世纪地中海地区的政治、军事史,主要描述土耳其和西班牙两大帝国争霸地中海的过程。显然,布罗代尔的地中海具有与传统史学不同的鲜明特色,这就是他力图把16世纪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在位时期的地中海世界作为一个密切相联的整体加以考察,而社会、文化和经济则随着漫长的历史缓缓的流动,传统的政治事件和军事冲突似乎对局部历史并不发生根本的影响。布罗代尔的这种写作方式,深刻反映了他的历史观,这就是长时段的理论。

3)“长时段理论”

1958年,布罗代尔发表了一篇重要论文,题为《历史与社会科学:长时段》,全面阐述了他的长时段历史观。他认为,历史学所以不同于其他社会科学,主要体现在时间概念上。历史时间就像电波一样,有短波、中波和长波之分,布罗代尔分别称为短时段、中时段和长时段。所谓短时段,也叫事件或政治时间,主要是历史上突发的现象,如革命、战争。地震等等;所谓中时段,也叫局势或社会时间,是在一定时期内发生变化形成一定周期和结构的现象,如人口的消长、物价的升降、生产的增减;所谓长时段,也叫结构或自然时间,主要指历史上在几个世纪中长期不变和变化极慢的现象,如地理气候、生态环境、社会组织、思想传统等等。他认为短时段现象只构成了历史的表面层次,它转瞬即逝,对整个历史进程只起微小的作用。中时段现象对历史进程起着直接和重要的作用。只有长时段现象才构成历史的深层结构,构成整个历史发展的基础,对历史进程起着决定性和根本的作用。因此,历史学家只有借助长时段的观点,研究长时段的历史现象,才能从根本上把握历史的总体。这一观点成为布罗代尔全部历史思想的出发点。

4)布罗代尔晚年主要有两部著作,第一部是《15-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与资本主义》。这部书共分三卷,第一卷《日常生活的结构》主要讨论15-18世纪人类的物质文明,也就是人们的日常生活,包括这一时期人们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和细节。除此之外,还谈到了人口、气候、耕作技术、能源状况等等。这一卷是全书的重点。布罗代尔说,他的目的就是要把过去被传统史学所忽视的日常生活引入历史研究领域。第二卷《交易的规则》主要讨论市场经济,包括生产、交换、经济组织等等。第三卷《世界的时间》主要谈资本主义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按地区和年代顺序,从意大利的威尼斯开始,直到英国工业革命结束。

从书的结构来看,其中仍然贯穿着布罗代尔“长时段”的思想。他认为,资本主义的出现并不是一朝一夕的现象,而是千百年来人们日常物质生活演变的结果。布罗代尔说,人们的日常生活虽然都是一些不加注意的小事,但是却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次,并规定了社会存在和社会行为的各种方式。因此,日常生活本身就是一种长时段的现象,而市场经济向资本主义的过渡则主要决定于生产与交换机制的发展,这种生产与交换机制是属于中时段的。至于资本主义的中心从意大利到荷兰、到英国的转移都是一些无足轻重的短时段现象。

5)布罗代尔晚年的另一部著作是《法国史》,原计划写三卷,但到逝世时只完成了第一卷,题目叫《法兰西的特性》。第一卷又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叫《空间与历史》,第二部分叫《人与物》。在这部著作中,布罗代尔主要表达了两个观点:首先,他认为法国的民族特性只能从长时段的深层历史中去寻找,象农业、村落、人口、种族、语言、习俗等长时段现象在新石器时代就存在了,因此,他非常重视法国新石器时代的历史。其次,他不认为法国人应当对法国在历史上的命运负责,法国在二战中的迅速败北和二战以后的迅速繁荣,都不是人的行为所能决定的,而是法国长时段的深层结构和中时段的局势演变的结果。因此,首先是历史创造了人,然后人才能创造历史,历史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6)布罗代尔的贡献:

(1)长时段理论冲击了传统史学狭隘的政治史观,进一步体现了年鉴学派总体历史学的思想。它不仅从内容上扩大了历史研究的对象,广泛涉及地理、生态、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科技在内的各方面,而且从地域上延伸了历史研究的范围,把历史学的视野投向整个地中海和全世界。因此,他的《地中海》和《15-18世纪的物质文明与资本主义》两部著作,成为现代西方新史学的典范。

(2)布罗代尔还发展和完善了费弗尔首创的地理历史学,强调地理因素对人类活动的极大限制作用,并把生态环境作为人类社会的一个系统引入历史研究领域,但他同时又反对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类生存发展的过程就是摆脱自然控制的过程。这一阐述无疑是具有一定合理性的。

(3)布罗代尔思想中最有价值之处是他十分重视历史研究中的时间因素,并对历史上的时间作了多元化的理解。从这种历史事件的多元性出发,布罗代尔又对整个历史进程做了多层次的解释。然而,正是这种时间的多元性和历史解释的多层次性,构成了现代西方史学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布罗代尔强调历史上的深层结构对整个历史进程的长期影响,这一点是正确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长时段理论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之间具有某种相似之处。正因为如此,布罗代尔的著作也得到了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高度评价。

但是历史学家们也尖锐批评了布罗代尔历史思想的缺陷,例如没有充分阐明三个时段之间的联系,否认人在历史中的主体地位,看不到政治事件对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的反作用,以及历史观中的宿命论色彩。这些批评实际上已经隐含了新史学所面临的危机。

7)年鉴第二代其他重要成员及其成就

(1)恩斯特•拉布鲁斯(E.Labrousse),主要研究经济史(计量史学);代表作有《价格总体运动史》--“历史学家的枕边书”、《18世纪法国物价与收入的变动》。

(2)罗伯尔•芒德鲁和米歇尔•弗费尔:精神状态史

(3)雅克•儒而塔、迪•施纳佩、让•埃克:将口碑史学引入法国

(4)路易•昂利和比埃尔•古贝尔:人口史《博韦与博韦人》(BeauvaisandtheBeauvaisis)

8)年鉴学派第二代史学家的基本特点:

他们继承了第一代学者的一些特征,如总体史学、跨学科综合研究、重视理论建设与指导等等。此外,他们还有自己的一些特点:

A.比第一代更具开放性,广泛接纳不同流派的学者参加工作;

B.观念更为开放,在年鉴杂志上刊登不同观点,甚至反年鉴学派的文章;

C.积极开展学术交流;

D.研究重点在历史的深层结构上,并注意对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进行考察;

E.史料范围也在逐步扩大:口碑资料和私人档案的应用;

F.数量经济史和历史人口学得到迅速发展。

G.在计量方法的推广上,拉布鲁斯有突出贡献。他对18世纪末法国物价进行统计分析,进而揭示物价变动对法国革命的影响,取得了一定成果。

年鉴学派的第二代学者在提高史学的社会地位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功。他们加强对历史著作的宣传,注意研究成果的信息反馈,不断调整研究的目的和方向,注重研究者和使用者的挂钩。由于他们的努力,法国历史学在20世纪50年代一直处于兴旺的状态,并走在了整个西方史学的前列。

第三阶段(1968—)

1968年,布罗代尔辞去了《年鉴》杂志主编的职务,由年轻一代的史学家雅克•勒高夫和勒瓦•拉杜里接任,这标志着年鉴学派进人了第三个阶段。

1)勒高夫(1924-)被公认为第三代年鉴学派的领袖,他生于法国南部的土伦,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曾到捷克、意大利和英国留学,1962年开始担任高等实验研究院第六部的教授,主要研究欧洲中世纪史,著有《中世纪的商人和银行家》、《中世纪的知识分子》、《中世纪的西方文明》等。这些著作大都注重长时段和社会经济史的研究,着力描写人的日常生活。勒高夫一反对中世纪的传统认识,认为中世纪既不是一个毫无成就的黑暗时代,也不是神话史诗般的光辉时代,而是欧洲各民族觉醒和形成的时期。这一认识和上述著作奠定了他在法国史学界的地位。

2)拉杜里(1929一)生于法国西北部的诺曼底地区,1951年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1963年获巴黎大学博士学位。70年代以后在巴黎大学文学院任教,并参与了第六部的研究工作。拉杜里的第一部重要著作是1966年出版的《朗格多克的农民》,主要通过税收档案研究法国朗格多克地区的农村社会,被认为是年鉴学派的重要代表作。1975年出版的《蒙塔尤》,主要研究14世纪初法国蒙塔尤地区异端教派加达尔教教徒的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并大量应用当时对异教徒的审判记录,成为法国几十年来最畅销的历史著作之一。1979年出版的《罗马人的狂欢节》主要描写1580年法国境内罗马人的起义,并通过这一事件剖析当时整个法国的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状况。除此之外,拉杜里还有两本关于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的论文集,分别是《历史学家的领域》和《在历史学家中间》。拉杜里是当代法国最杰出的史学家之一,他的成就不仅得到了法国史学界的承认,而且得到了国际史学界的高度评价。

3)第三代年鉴史学的新趋势:年鉴学派发展到第三阶段,出现了一些引人注目的变化

(1)传统的年鉴学派提倡总体史学,把社会看成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而第三代学者却认为历史的间断性是决定一切的因素,否认各种历史事件之间有任何联系。因此,他们研究的也都是一些历史上孤立的现象。另外,传统的政治史和人物史也开始复兴,以至于许多人反对把第三代学者划人年鉴派范围,而笼统称为“新史学”。

(2)与此同时,历史人类学研究得到重视。所谓历史人类学,就是把历史学和人类学结合起来,在历史学领域内回答人类学所提出的问题。由于历史人类学着眼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历史学家的写作往往又通俗易懂,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读者欢迎。

(3)精神形态史也有了进一步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后,更多的学者开始转向精神形态史研究,涉及的问题有集团心理、生死观、对性和宗教的看法等。年鉴学派史学家的学术路径出现多元化,从经济基础走向了文化的“上层建筑”,“从地窖到顶楼”。

(4)跨学科的研究倾向得到进一步加强。第三代史学家的抱负是在历史学的基础上统一整个人文科学,所以,历史学在法国的社会科学中一直居于领导地位。

5)系列史:肖努夫妇《1504-1650年的塞维利亚和大西洋》(有史以来最长的一篇博士学位论文-十二卷、三千页)、《私人生活史》(6卷)

6)史学的边界拓展到儿童(菲利普•阿里埃斯《儿童的世纪》CenturiesofChildhood)、死亡(菲利普•阿里埃斯《我们死亡的时刻》(TheHourofOurDeath))、梦、身体甚至是味道、人的罪恶感和恐惧感等等;传统的政治史和人物史开始复兴;

7)对来自法国国外(特别是美国)的观念更为开放;跨学科的研究倾向得到进一步加强;

8)出现一批具有卓越成就的女性学者(克里斯蒂安•卡拉皮斯、阿勒特•法杰、莫娜•奥祖夫和米歇尔•佩洛等);

9)多中心化趋势:a.没有人像当年费弗尔与布罗代尔那样,在这一群体众占据主导地位;b.历史写作的中心不再是巴黎。在全球的不同地区,几乎同时发生了类似的创新。创新的中心并不止一个,或者说,中心不存在。

四、年鉴学派的缺陷

1)反对和排斥历史哲学、片面追求方法论的革新;

2)忽视政治史,片面追求结构和长时段的研究;

3)对古代史、现代史和对欧洲以外的历史涉及不多;

4)用不变的观点看待历史,忽视对人物和事件的研究。

五、年鉴学派的国际影响

20世纪50年代以后,年鉴学派的理论和方法开始渗透到欧美各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整个西方史学的变革。

1)德国:一批战后成长起来的年轻史学家接受了年鉴派的主张,创办《历史与社会》杂志,宣传年鉴派的观点,倡导作为整体的社会史研究。

2)英国:社会史学派和年鉴学派保持了密切联系,利用计量方法研究历史人类学和社会结构史。

3)美国:在美国,年鉴派的观点得到了历史学界的高度评价,著名的研究年鉴派的著作有伊格尔斯的《欧洲史学新方向》、斯多雅•诺维奇的《法国史学方法:年鉴模式》,都是在20世纪70年代出版的;在纽约州立大学还成立了布罗代尔研究中心。斯多雅•诺维奇认为,年鉴学派对史学研究和历史方法作出的重大贡献,在20世纪任何一个国家,没有任何一个团体能望其项背。

4)在日本、拉美,在东欧的波兰,年鉴学派都扩大了自己的影响。

5)中国:1980年,张芝联先生在北大历史系主办的系列讲座“青年世界史学”上介绍法国年鉴学派,布罗代尔是讲述的重点。从此,知道年鉴学派和布罗代尔的人越来越多,谈论年鉴学派和布罗代尔的人也越来越多,而且并不限于史学界。布罗代尔成为最受国人关注的几位当代西方学者之一。他的几部代表作,包括《菲利普二世时期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15-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法兰西的特性》,以及他的史学文集《论历史》等,均已有了中文译本;乃至他那本写给青少年的《文明史纲》也被翻译成中文出版。

进一步阅读文献

1.[英]彼得•伯克著,刘永华译:《法国史学革命:年鉴学派,1929-1989》,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法]弗朗索瓦•多斯著,马胜利译:《碎片化的历史学——从〈年鉴〉到“新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问题与思考

·1.试述年鉴学派几个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2.试论布罗代尔的“长时段理论”。

·3.年鉴学派的历史渊源。

夏日特价优惠中。。。。。

如果大家还没看统考11本教材,可以结合笔记看一遍教材!然后用笔记代替教材反复看!!

提高读书效率!313统考经典教材11本教材笔记!!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李侃《中国近代史》王桧林《中国近现代史》笔记!!吴于廑六卷本世界史笔记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笔记(共计131页),李侃《中国近代史》笔记+王桧林《中国近现代史》笔记(共计170页)

六本教材共计融合3本笔记!分古代史(141 页)、近代史 (118 页)、现代史 (151 页)

对于历史学考研 , 阅读教材是重中之重! 前期复习,必须从阅读教材开始,但是很多同学抓不住重点,我们的笔记,完全按照教材的体系,同时把 重要的考点都标重。教材讲的不清楚的, 也都有大量补充! 可以保证知识点的全面。力求帮助大家梳理教材并明确考点。可以迅速帮助大家掌握重点!同时可以帮助大家反复阅读教材,把考点寓于整个教材的逻辑体系中,可以帮助大家理解和梳理知识!!因为每年都有很多新题!但是对教材的梳理可以以不变应万变!在统考中尤其突出!一切教辅都源于教材!!!

本笔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选用历史学考研最经典的教材!实践证明,313统考,统考11本基本涵盖真题!!本套笔记好评如潮,目前正在出中!!

THE END
0.交叉融合双向互动:西方史学新趋势之分析理论进入21世纪以来,西方史学界推陈出新,出现了不少新变化,足以证明历史学这一传统学问,正在不断革新和更新。依笔者管见,这些变化或许可以用本文的正题来略加概括。“交叉融合”指的是新兴史学流派层出不穷,但相互之间又没有明显的界限,而是呈现借鉴融合之势;“双向互动”指的是专业史家与读者之间,产生了远比之前更jvzq<84vjgus{7ugqrrf0lto0et0IK4p31814<4232?0e=5753344?5458>/j}rn
1.欧洲史学新方向伊格尔斯.欧洲史学新方向[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9-10.格奥尔格*伊格尔斯 . 欧洲史学新方向[M]. 北京: 华夏出 版社,1989.伊斯格尔.欧洲史学新方向[M]. 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141.乔治*伊格尔斯 ,1989《, 欧洲史学新方向》,北京 :华夏出版社 .jvzquC41yy}/|qfpisobqtj{cp4dqv4dqqq.ew42:3;15@:6827/j}rn
2.《欧洲史学新方向》读书报告本书共有五章,按内容分的话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章是第一部分,传统史学的危机,可以看作是对年鉴学派之前旧的史学传统的回顾,主要以18世纪德国哥廷根学派和柏林大学的兰克学派为主,前者称为博学学派,重视对原始材料的搜集,将对证据的精密考证和对一系列事件的叙述性重现结合起来,企图建立一种能把握事件相互联系的历jvzquC41dqul0mtwdct/exr1cptpvjykqp523;=:54761
3.西方史学的四大转向、文学的五大转向及哲学的八大转向美国史学发展的总体特点是后发先至,最后引导西方史学的发展。美国史学的早期流派大都受欧洲史学的影响产生,直到特纳的“边疆学派”的兴起,美国的史学才真正走上了独立发展之路。其思想受欧洲正在流行的经济史观的影响,也受到了当时流行的庸俗进化论的影响,片面强调了地理环境的决定作用等。 历史哲学 这一时期的历史哲学可以分为思辨的历史哲学和批 jvzquC41yy}/5?5fqe4dp8ftvkimg8<877862Ad332999?;7;0nuou
4.欧洲史学新方向欧洲史学新方向定价:¥4.95作者: (美)格奥尔格·伊格尔斯(Georg G.Iggers)著;赵世玲,赵世瑜译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丛编项: 二十世纪文库 第二批 标签: 史学史 史学流派ISBN: 9787800531750 出版时间: 1989-03-01 包装: 开本: 19cm 页数: 267页 字数: jvzquC41yy}/f~xjw0ipo8gqqm522=685;60
5.欧洲史学新方向.pdf.pdf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欧洲史学新方向.pdf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猜你喜欢 2024年大班科学教案吹泡泡 5页 2024年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地球的模样 5页 2024年大班美术公开课秋天的树林教案 6页 2024年大班美术活动腊梅花教案 6页 2024年大班语言教学活动教案 5页 2024年太阳的颜色的小班语言jvzquC41yy}/vjtfqey/exr1r/873;=8924ivvq
6.趋新反入旧:傅斯年史语所与西方史学潮流摘要:20世纪前期的世界史学正处于传统史学向新史学过渡的前夜。以兰克为代表的传统史学危机四起,针锋相对的批评质疑之声遍布欧美各国,新史学的崛起已不可遏制。达到巅峰的欧洲汉学也非语文考据派一枝独秀,同样孕育着变革的因素。法国汉学内部分化出以葛兰言为首的社会学派,主张社会科学化的美国中国学也正处在上升时jvzquC41yy}/nqu0uf{/gmz0ep5jpot132641:8340nuo
7.大西洋史学研究新趋势作为当代西方史学的重要分支,大西洋史学主张把大西洋内部及其周边的岛屿、国家和区域等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在大西洋史学家看来,传统的以国家为中心的历史叙事有着明显的局限性,且难以解释跨国界或跨大西洋层面的各类历史现象。因而部分历史学家提出,应从大西洋视角来研究南美洲、北美洲、非洲和欧洲在各领域的互动jvzq<84yyy4dc|x0pgz/ew4zwgyiwlmgpimvq8}ueiemu‚o{14632:61v4632:646a;349::40yivvq
8.西方史学的发展趋势word文档在线阅读与下载新的技术和方法的应用,为史学研究带来 更多可能性和深度。 4. 关注历史的意义与应用:西方史学越来越关注历史的价值与应用,包括历史 的政治意义、公共历史教育、历史记忆与和解等。同时,也越来越关注历史与其 他学科的交叉研究,如历史与文学、历史与人类学等。总的来说,西方史学发展趋势体现了专业化、全球化、多样化jvzquC41o0}fpmfpiygoi7hqo1jpe8h24ch4dli:;766eojghh89d=:6;;98;l>5g7>:g;
9.王晴佳丨史学史研究的性质演变和未来:一个全球的视角在新的思想环境下,史家对历史的性质、范围和方法论有了新的理解,与前代人的理解截然不同。格奥尔格· 伊格尔斯(Georg Iggers,1926—2017)在其《欧洲史学的新方向》(1975 年)切时分析了那个年代历史学的重新定位,并提出了如下看法:“在现代社会科学以及不断变化的社会和政治现实的影响下,19 世纪以来指导了一大jvzq<84nnu4du|s0ep5{v‚o1|vka€luznrzux142823:4v42823:56a7983@880jznn
10.在反思中成长的外国史学史学科美国的新史学对19世纪传统史学进行反思,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和方法,推动了美国、欧洲乃至世界史学的发展。法国年鉴学派的兴起、发展和持续影响,就是这波史学反思的重大成果。思辨的历史哲学、批判的和分析的历史哲学、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后现代主义历史哲学、近年来方兴未艾的全球史学等,纷纷登场、jvzquC41euyo0ls1fm€hzy4|izv`|pxjmzvk1;544pj5sh653:>61;545290v;5452918h:823;197xjvor
11.超越“欧洲中心论”的总体史在主张“历史综合”的亨利·贝尔的支持下,受社会学涂尔干派和地理学拉布拉什派等的影响,布洛赫提倡用比较的方法探索历史上的各个社会如何相互影响,最终找到社会中历史现象的多重原因,开出一条有别于实证主义史学的新路。例如,将法国的历史放到欧洲史中,将欧洲史放到全世界范围内考察,“指出它们的共同性的同时指出其jvzquC41yy}/e|xp0et0utl|1d}ze87246661}7246663>d79773393ujv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