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复习题phata

一. 名词解释:(很懒的人可以考虑不背括号里的文字)1. 系统: 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P522. 拉普拉斯决定论:是与机器的自然图景相联系的、关于宇宙的过程可以在一个简单的数学方程式中表现出来的理论。(P32)3. 系统思维方式:是把对象当作一个系统的整体加以思考的思维方式(,它根据系统的性质、关系、结构,把对象的各个组成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构成模型,研究系统的功能和行为,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定量化和精确化的特征)。(P50)4. 自组织: 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 (P65)5. 生态危机:主要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P76)6. 技术:可定义为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P184)7. 知识密集型技术:指生产这种产品所投入的活劳动不只是简单劳动,而更多的则是复杂劳动,因而该产品凝聚着更多的知识量,资源、能源耗费少,研究与开发的投资额大,其产品有少品种、大批量转向多品种、小批量、更新换代快等。(P194)8. 技术体系:是各种技术之间根据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社会条件,以一定的方式相互联结而组成的系统(,也就是说,技术体系是由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各项技术组成的)。(P195)9. 技术结构: 指技术内部各种构成要素的组织形态和彼此之间的联结方式。 (P197)10. 技术价值:是指应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概念来考察和评价技术对个人与社会的作用和意义,是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技术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P219)11. 高技术:界定为建立在科学技术研究基础上,处于当代科学和技术发展前沿,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能够对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文明产生重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技术或技术群。(P245)12. 社会建制:指为了满足某些基本的社会需要而形成的相关社会活动的组织系统。(一般而言,社会建制主要指社会组织制度,包括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组织系统、物质支撑四大要素)。(P255)13. 科学技术体制:是在一定社会价值观念支配下,依据相应的物质设备条件形成的一种旨在规范人类对自然力量进行探索和利用的社会组织制度。(P256)14. 范式:就是科学共同体全体成员所共有的东西,包括共同的信念、共同的价值标准、共同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公认的科学成就和范例等等。(P267)15. 无形学院:是迅捷的、非正式的学术交流系统,常常出现于学科的前沿和几个学科的边缘,为了尽快获得新的信息,研究人员大多通过直接交谈、通讯等个人联系的方式进行非正式的交流。(P268)16. 创新者网络:这个概念原出自技术创新经济学,意指一种特殊的创新者组织形态,即网络组织,它介于市场和企业组织之间,是两者互相渗透的产物。(P268)17. 技术共同体: 是以共同的技术范式为基础形成的技术专家群体。 (P268)18. 科学事实: 是科学认识主体关于客观存在、个别的事物的真实描述或判断,其逻辑形式是单称命题。(P97)19. 科学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自己的感官认识和描述各种自然现象,获取经验知识的基本手段。 (P115)20. 科学实验:是人们根据研究的目的,利用科学仪器、设备,人为地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排除干扰,突出主要因素,在有利的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的方法。(P115)21. 类比方法:根据两个对象在一系列性质、关系或功能方面的相似,从已知其中一个对象具有其他的性质、关系或功能,推出另一个对象也具有同样的其他性质、关系或功能。(P138)22. 科学共同体: 是指某一特定研究领域中持有共同观点、理论和方法的科学家集团。P17623. 理想实验方法:是在科学研究中为了排除各种次要的和非本质因素的干扰,在纯粹状态下对自然过程进行研究,而在思想中把实验对象与实验过程理想化的方法。(P137)

二. 填空:1.1543年哥白尼的 《天体运行论》一书的出版,揭开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序幕,引发了自然观的革命性变革。2.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具有直观性   、思辨性、猜测性的基本特点。3.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以牛顿的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1687)的出版为标志。4.系统自然观最深层、最基本的内涵,在于它阐发了自然界是 存在到演化,  确定性与随机性 、简单性与复杂性、  线性与非线性  的辩证统一的思想。5. 开放性 、 远离平衡态  、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  ,是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6. 恩格斯论证了劳动在人类起源中的决定性作用,提出了 劳动创造了人 和  整个人类社会的观点。(P2)7. 技术要素是技术本质的具体表现形态,这些要素可概括为经验形态  的技术要素、  实体形态的技术要素和  知识形态 的技术要素。 (P188)8.技术结构的历史发展经历了  单相技术结构 、双相技术结构  、  三相技术结构 三种结构模式。(P197-198)9.技术认识与科学认识的区别在于  认识目的不同、  认识对象不同  、认识过程不同  、解决的问题不同  。 (P203-204)10.技术方法的特点为  目的性与客观性、  功利性与折中性  、多样性与专用性  、社会性与综合性 。11. 技术价值具有  客观性 、  实践性、  历史性 、  相对性的特点。(P220-221)12. 知识的四种类型:  事实性知识、  原理性知识  、技能性知识 、 人力资源知识 。 (P295)

三. 选择题

19.科学理论的主要特征有(A)(P102)A.客观真理性、全面系统性、逻辑完备性、科学预见性B.怀疑与批判性、全面系统性、逻辑完备性、科学预见性C.客观真理性、全面系统性、逻辑完备性、开拓创新性D.客观真理性、全面系统性、结构严密性、科学预见性20. 下列不属于科学假说的主要特点是(D)(P100)A.科学性与猜测性的统一B.   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统一C.多样性与易变性的统一D.   解释性与预见性的统一21.  科学的本质属性是(A)(P95)A.   客观真理性、可检验性、系统性和主体际性B.   客观真理性、逻辑性、系统性和主体际性C.   客观真理性、可检验性、系统性和预见性D.   客观真理性、可检验性、系统性和相对性22.  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不包括(D)(P149)A.相容性评价B.   自洽性评价C.简单性评价D.   系统性评价23.  形成假说的基本条件是(  B)(P121)A.假定性、可检验性、系统性B.   一致对应性、可解释性、可预见性C.客观真理性、可解释性、可预见性D.   客观真理性、可预见性、系统性

四.问答题:1、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特点是什么?P27-28答:基本特点是: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

2、为什么说牛顿力学是机械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基础?P30-31答:牛顿力学正确地反映了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规律,是机械论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基础。第一,惯性是物质的本质属性,物质自身没有改变状态的能力,物质要改变状态,只有依靠外力。第二,“哲学的全部任务看来就在于从各种运动现象来研究各种自然之力,而后用这些力去论证其他的现象。”第三,物体的运动只能改变物体的速度与位置,而不能改变其质量。第四,存在“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第五,可以用严格的数学方程式来表示机械因果性公式,人们根据它可以精确预言运动的结果。第六,物质微粒“可以无限地分割,而且是可以无限地把它分离开来的”。3、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形成的自然科学前提。P35-38答:1.生产方式的发展与理论自然科学的产生;2.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理论自然科学的主要成就:(1)“星云说”; (2)地质“渐变论”; (3)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4)尿素的人工合成;(5)细胞学说; (6)生物进化论; (7)电磁场理论;(8)元素周期律

4、何谓演化与进化?怎样理解自然界的进化是一个不断发生对称性破缺的过程?(P59/61-62)答:所谓进化,是指事物的上升的、从无序到有序、从低序到高序的不可逆过程或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增长。演化除包括进化的含义外,还包括了事物的下降的、从有序到无序、从高序到低序的过程即“退化”和从宏观有序态到远离平衡的“混沌态”以及不同远离平衡态的“混沌态”之间的更替。自然界的系统进化即有序化,大体上由宇宙、地球、生命、人类的起源与进化所构成。与自然系统有序化相联系、相对应的是对称性破缺。自然界的有序化是对称性破缺的结果,正是由于对称性破缺才使系统向有序化、组织化和复杂化演化。宇宙的演化到形成地球、地球上的生命以至人类,就是一个从完全对称到对称性逐步丧失、非对称性逐步形成的过程。由此可见,自然界的进化就是一个不断发生对称性破缺的过程。

5、阐述系统自然观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P49-50答:首先,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层次性,指出整体性是自然界最基本的属性。丰富和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其次,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开放性、动态性和自组织性,指出自然界的任何客体都是动态的开放系统。极大地丰富和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再次,系统自然观揭示了时间的不可逆性,提出了“内部时间”的概念。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最后,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在循环发展中有序与无序、进化与退化的辩证统一,论证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关于运动、发展的大循环思想。

6、怎样理解自然界循环发展的无限性?P67-69答:① 恩格斯提出宇宙演化的永恒循环的深刻思想。他指出,宇宙的演化是“物质赖以运动的一个永恒的循环”。②自然界的演化,既不是单调地走向有序和进化,也不是单调地走向无序和退化。有序与无序的不断转化,进化与退化的不断交替,使自然界处于永恒的物质循环之中。③现代宇宙学的研究表明,宇宙未来演化的趋势取决于宇宙的质量密度。

7、现代生态学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提供了哪些科学结论?P80-82答:现代生态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人类生态学的研究彰显了人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具体而生动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一,人在生态系统中处于杂食性消费者的生态位上。第二,人还是生态系统的调控者和协同进化者。

8、简要阐述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P82-83答:其一,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其二,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其三,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其四,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其五,生态平衡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

9、科学的技术化与技术的科学化。(P9-10)答:一方面,现代科学必须依靠一定的技术手段才能进行深入的研究;另一方面,现代技术的发展又必须以现代科学为基础;在内容上,技术要应用科学研究的成果,在形式上,技术要应用科学研究的方法。

10、技术的特征。(P186-188)答:技术的特征显现出独特的辩证性质:1.自然性和社会性;2.物质性和精神性;3.中立性与价值性;4.主体性和客观性;5.跃迁性和累积性

11、技术体系的特征。(P195-196)答: 1,功能的整体性。2,目的的社会性。3,构成的层次性。4,环境的制约性。

12、工程与技术的区别和联系。(P202-203)答:工程与技术同属于改造自然的实践范畴,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工程一般强调的是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尤其指有较大规模且有着复杂的组织系统的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而技术虽然也指技术活动,但对技术活动的规模没有要求,而且往往强调的是技术活动中的手段和方法。任何一项工程都包含了若干数量的技术活动。技术与工程是不可分离的,没有不依托于工程的技术,也没有不运用技术的工程。

13、从科学理论到技术开发可简单分为几个阶段?(P203)答:第一阶段,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形成技术理论,即形成人工自然的理论与方法;第二阶段,根据技术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设计制造出产品与工艺,即通过技术理论的实施制造出人工自然;第三阶段,把新产品或新工艺应用于社会经济,即技术理论的运用。14、技术的二重属性。(P219—220)答:技术的属性是二重的,可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技术属性是二者的对立统一体:一方面技术作为实现自然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变换的手段、方法和活动,具有自然属性,并且是自然过程。另一方面,技术作为社会的人所创造、所应用,服务于一定的社会目的并满足其需要的手段、方法和活动,它具有社会属性,并且是社会过程。

15、熊比特提出的创新的五种表现形式。(P235-236)答:1.生产新的产品; 2.引入新的生产方法和新的工艺过程;3.开辟新的市场4.开拓和利用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供给来源;5.采用新的组织方法

16、技术创新具有哪几方面的特点。(P239-240)答:第一.创造性; 第二.效益性; 第三.风险性; 第四.周期性;第五.集群性;第六.系统性

17、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P244)答:第一.产权激励; 第二.市场激励;  第三.政府激励; 第四.企业激励

18、科学事实的特点及作用(P98-99)答:特点:其一.科学事实具有可重复性;其二.科学事实渗透理论;其三.科学事实应该是比较系统的;其四.科学事实具有相对独立性作用:首先,科学事实是形成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假说,建立科学理论的基础。其次,科学事实是确证或反驳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的基本依据,是推进科学进步的动力之一。

19、科学定律的作用(P100)答:科学定律在科学知识构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一,科学定律揭示了事物的本质或规律。其二,科学定律有助于科学概念和科学理论的形成。其三,科学定律是科学解释和预测的有效工具。

20、科学假说的作用(P101)答:其一,科学假说是形成和发展科学理论的必经途径。其二,假说是发挥思维能动性的有效方式。其三,不同假说的争论有利于科学的发展。

21、科学理论的特征有哪些(P102—103)答:第一,客观真理性; 第二,全面系统性;第三,逻辑完备性;第四,科学预见性

22、科学选题的基本原则有哪些(P111-112)答:(1).创新性原则; (2).科学性原则; (3).可行性原则; (4).社会需求原则

23、科学实验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P116)答:第一,可以简化复杂的现象;第二,可以使实验对象处于强化的条件;第三,运用实验方法发现自然规律和寻求新的技术方法、技术手段是可靠的和经济的。

24、简述科学的否证发展模式(P171-173)答:可以把理论不断经受否证检验而发展的过程简略地表示为: 。其中 代表问题, 代表试探性理论, 代表排除错误,代表新的问题。科学就这样循环往复的进行。

25、假说形成的基本条件有哪些(P120-121)答:(1).一致对应性;(2).可解释性;   (3).可预测性

26、科学观察的基本原则有哪些(P115)答:第一,坚持观察的客观性; 第二,坚持观察对象的全面性

27、获取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有哪些(P114)答:观察和实验是获取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

28、如何保证观察的客观性(P119)答:第一,在标准条件下,观察者所得到的感觉图像是能够重演的,当然要排除观察者主观意愿的歪曲。第二,观察中渗透的理论要经受过实践的检验。第三,观察中使用的仪器设备和方法手段,是符合科学理论原理的。

29、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主要区别有哪些(P142)答:1.概念思维的基本要素是抽象的概念,而意象思维的基本要素是形象的意象。2.抽象思维的推理过程是在概念及其判断的基础上完成的,而形象思维的推理过程是在意象及其联想和典型化的基础上完成的。

30、科学理论必备两个基本条件是(P148)答:第一,逻辑条件。 第二,经验条件。

31、什么是科学精神?举例说明其重要性(P107-108)答: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与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求真务实的精神;其二,有条理的怀疑精神;其三,开拓创新精神。科学精神的实质就是实事求是、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坚持科学精神,坚持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以此来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这将对熔铸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有着无法估量的意义。

32、科学问题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如何(P109-110)答: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科学研究从科学问题的提出开始。问题在科学认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着支配作用。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就使科学认识不断地发展。在科学研究中如果没有问题,科学也就停滞不前了。

33、科学的评价和检验的复杂性表现在哪些方面(P162-163)答:首先,这种复杂性是由于观察的易谬性。其次,这种复杂性来自科学理论的复杂结构。再次,这种复杂性还在于评价和检验受制于评价者和检验者的社会环境和个人因素。最后,这种复杂性还在于科学共同体从表达方式及其社会形象方面对科学理论的确认。

34、科学理论的否证模式如何看待科学理论的竞争(P174)答:科学的进步有两方面的标志。一方面的标志是理论的可否证度。另一方面的标志是确证度的增加。否正模式更加强调科学的成长,在其看来,确证的意义更在于它提供了证据表明被确证的理论有理由否证并且取代旧理论。

35、如何正确地理解直觉灵感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P143-145)答:直觉和灵感都是顿悟的心理现象,都具有偶然性、突发性和深刻性的特征,突然产生于某一随机过程,是对事物规律的掌握。它们的全部内容都是涉及对事实的理解问题,是对客观规律性的一种把握,是瞬间达到对事实本质的心领神会。在创新过程中,前者着重强调的是未经渐进的精细的演绎推理而对规律性的快捷洞察,后者着重强调的是在百思不得其解时顿悟现象间的规律性的奇效。

36、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的社会角色的演变的主要过程(P255-258,三个阶段)答:1.古代:科学技术社会体制化前史。该时期无法形成独立的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的社会角色,但自然哲学家和工匠却是后来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的雏形。2.近代:科学技术社会体制化的肇始。这一时期出现了近代科学家角色和近代技术专家角色。3.现代:科学技术社会体制化的确立。这个时期现代科学家角色和现代技术专家角色确定。37、对现代科学家社会角色确立具有重要意义的三个方面的因素。(P258)答:一是大学教学和科研体制的改革。二是企业中工业实验室的大量涌现。三是国家直属科研机构的兴起。

38、正式和非正式的学术交流。(P263)答:正式交流主要指在正式出版物和会议上发表、报告学术成果,它体现为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受群体研究范式的制约比较大,因此频率较低且缺乏弹性。非正式交流是科学家通过个人通信和非正式讨论交流信息,具有专门、迅速、双向反馈等正式交流不可替代的优点,还会导致科学家中非正式群体“无形学院”的出现。

39、科学家互动中的学术和非学术的冲突。(P264)答:科学家互动中的冲突形式可以分为学术性和非学术性两类,不掺入个人社会属性偏见的学术性冲突即学术论战,能够促进对学术问题更为全面的考察,是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但科学家是现实社会中活生生的人,各种社会因素不可避免地会影响他们,由此产生的非学术性冲突负功能居多。

40、科学研究中的马太效应。(P267)答:马太效应是科学研究中的优势积累效应,它表现为某些科学家一旦具有一定优势后,因为荣誉背景放大的作用,就会有更多的机会进一步获得成果和承认,反之则变得更加默默无闻。

41、科学的社会规范(P270)答:科学的社会规范以公有主义、普遍主义、无私利性、独创性和有条理的怀疑主义为标准。

42、技术的社会规范(P272)答:技术社会规范具有所有者的、局部的、权威的、定向的和专门的特征。

43、国家创新系统(P278)答:国家创新系统是国家层次上对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过程,即科学技术知识的产生、交流、传播与应用过程的体制化,它是在国家的总体规划下,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中各有关部门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动创新的网络。

44、带头学科交替理论的主要内容。(P282)答:带头学科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上走在其他学科前头,并对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学科。带头学科可以是单一学科或一组学科,它们交替领先且具有周期性。

45、后工业社会的五个特征。(P293)答:1.从产品生产经济转变为服务性经济。2.职业分布上专业与技术人员阶级处于主导地位。3.“中轴原理”,理论知识成为社会的核心,是社会革新的基础和社会决策的根据。4.未来的技术发展是有计划的,也是有节制的,技术评估占有重要地位。5.“智能技术”非常重要,制订各种政策都必须通过“智能技术”。

46、知识资源的特点。(P296)答:1.不可替代性;2.不可加和性;3.不可逆性;4.非磨损性;5.不可分性;6.可共享性7.无限增值性

47、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含义。(P302)答: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从根本上来看,是一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世界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它是指各国的商品、服务、资本、技术和人员的流动高速度大容量地跨越国界,在世界范围内相互开放、相互融合,并不断向纵深发展的趋势。

48、建立我国的知识创新系统的主要内容。(P319)答:主要包括:1.知识创新系统;2.技术创新系统;3.知识应用系统;4.知识传播系统

四. 论述题:1. 知识经济时代国家竞争力的新变化。(P306)(问答)答:关于国家竞争力的研究成果表明,面向知识经济时代,以物品为基础的生产明显地转向以高性能、高技术和以服务为基础的生产;人们的经营观念也从高产量向高价值转化,转向更高层次的专门化的产品和服务;丰富的自然资源在竞争力提高中的作用已大为下降,甚至不起主要作用。与此相反,各国科学技术、知识经济的发展程度则成为其国际竞争力提高的中坚力量,成为该国经济能否获得长足发展的关键性因素。而且,当代国际竞争力的发展,已经从注重比较优势,进一步发展到注重全系统竞争力,即建设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发和培育国家竞争优势。

2. 信息技术革命引起的产业结构变化。(P313-314)(问答)答:信息技术革命引起了产业结构发生了以下深刻的变化:第一,产业结构由工业为主导转变为信息业为主导。产业结构是一个国家的劳动力、资本,以及其他资源在国民经济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分配状况以及互相制约的方式。新产业革命产生了一种新的社会生产力,在劳动发展史上形成了三大生产力,即农业生产力、工业生产力、信息生产力。第二,产业类型从劳动力密集转变为知识密集。信息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信息化,使生产要素的投入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诸多的生产要素中,知识、技术、信息占据头等重要的地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成为信息时代社会生产的一个主要特征。第三,消费结构从硬化转向软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吃、穿、住等基本生活费用的硬性开支在居民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逐渐降低,对精神生活和服务方面的软性开支所占比重逐渐增大。第四,就业结构的改变。原来的就业结构是三大类:第一类广义的农业;第二类工业;第三类服务业。信息业的出现改变了就业结构,信息业就业人口的比重大大超过其他三类产业,专门以知识、信息为劳动对象的智力劳动者越来越多。现在发达国家已经从传统的工业化转向以信息化为主导,以工业化为基础的道路,并据此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3. 研究型大学体制的基本特点。(P265)(问答,可以出成联系实际的问题)答:研究型大学体制主要是系的建立,研究生院制度的形成和以课题为中心的研究组织的产生。系的建立扩大了教授的容量,从而使新的学科和新的人才得以迅速成长;研究生院制度的形成,训练了一大批高质量的研究人才,为科学技术研究活动输送了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以课题为中心的研究组织克服了把全部学术权力集中于教授一人的弊端,提高了科研活动的灵活性。(若出成联系实际的问题,比如:如何把我校建成一所研究型大学,可参考下面的内容回答)一、聚集一流学术人才,吸引高质量的生源,投入充足科研经费并完善教学和研究设施。二、给研究以较高优先地位,开展研究性教学,拥有一流学科和学科成长能力,并具有卓越的校长和良好组织氛围。三、要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培养高层次社会精英,促成高科技转移,促进高科技园区繁荣,构成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很高的学术声誉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承担起培养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领袖的重任。

4. 在人类历史上,自然观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形态?答: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方,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同自然科学的萌芽、产生与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17世纪、18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1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发展的三个历史形态。

5. 评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特征及其重大意义。答:基本思想: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万物的本原和基础,自然界除了运动着的物质及其表现形式之外,什么也没有;运动无论是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意识和思维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即人脑的属性和机能;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矛盾的统一体;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处于永久的产生和消亡之中,处于不断的运动和转化过程之中;在自然的发展过程中,在自然的特定领域发展的特定阶段上,产生了人类和人类社会;随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展开,使原有的自然部分领域不断得到认识和改造,于是出现了一个与外在于人的活动的“纯天然”所不同的具有新质的“人化自然”,这种人化自然也就是进入人类文化或文明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基本特征:1、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2、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3、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4、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重大意义:第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第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第四,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6.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劳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的观点提出哪些重要的思想观点?(P6-8)答: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劳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的观点提出了以下重要的思想:1.劳动工具是区分人和动物的根本标志。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发生物质变换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通过劳动工具来进行。一旦人类开始生产自身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人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2、劳动工具的不同划分了不同的历史时代。劳动工具不同,对生产劳动者的要求也不同。3、先进的劳动工具代表先进的生产力。4、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市场竞争力、经济发展动力之所在。

7. 马克思把技术的本质界定为人类自然的能动作用和改造作用,其深刻的原因是什么?(P184-186)答:马克思把技术的本质界定为人类自然的能动作用和改造作用,这个观点是十分深刻的,因为:第一,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即人利用和改造自然,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而技术就是人的实践活动所不能缺少的工具、手段和方法。第二,人能动地作用于自然的实践活动,是在理性的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是在改造客观世界中实现主观的目的。第三,技术作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推动着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演化,并改变着人自身的自然。第四,技术作为人对自然的一种能动关系,不仅存在于物质生产过程中,还表现在社会生活条件方面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与过程中。

8. 试论述技术结构的演化机理。(P199-200)答:技术结构的演化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其中交织着各种矛盾,正是这些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形成了技术结构的演化机理。1、技术活动要素与技术结构的矛盾,决定了技术结构的转变。在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的个体生产方式中,经验型技术结构与其要素是互相匹配的,它们之间处于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近代工业技术革命中出现的新型的实体技术要素打破了原来的和谐局面,导致了技术结构由经验型向实体性的演化,奠定了近代社会的技术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新出现的技术要素——机器起了主导作用。2、技术结构与社会的物质技术基础之间的矛盾,决定了主体技术结构的异位。在主体技术结构异位的过程中,新的技术结构与原有的社会技术基础的矛盾起着制约作用,同孕育它的技术基础之间发生了深刻的矛盾,原有的技术基础不能满足新型技术结构的需要,从而要求建立起与自己相适应的技术基础,以保证自身的生存。3、社会的物质技术基础与经济基础的矛盾,影响到主体技术结构异位的时机和速度。首先,社会的物质技术基础与经济基础的矛盾,影响到主体技术结构异位的时机。其次,技术基础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还影响到主体技术结构异位的速度。

THE END
0.第五章邓小平理论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条件 1.时代背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邓小平根据世界形势的变化,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1.时代背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2.历史根据: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历史经验——新中国成立后,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 jvzquC41yy}/lrfpuj{/exr1r1g58=7592l1cB
1.马克思理论论文汇总十篇这里,马克思从“三个从属于”的角度揭示了近代以来世界历史系统内基本要素之间的相关性特征,真实地反映了世界历史条件下不同文明之间的真实关系。马克思认为,这种关系的形成,主要原因是资产阶级为增殖资本而拼命扩展的结果。马克思说:“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jvzquC41iy~nz7}wgunv0lto0et0jjtygp547B90jvsm
2.世界经济格局论文大全11篇国际产业转移是随着科技革命的到来进行的,他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上许多国家或者地区都被卷入到了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到目前为止,国际产业转移经历了四个阶段,许多理论界人士称之为“四次浪潮”。国际产业转移浪潮的形成,应有两个基本的判断条件:一是国家产业转移时间长,要持续很长的一段时间;二是国家产业转移jvzquC41yy}/hjgkcq4dqv3ep1nbq€jp15;4;A3jvor
3.林代昭:2004年考研政治预测试题及答案(五)新浪教育A. 企业是价格形成的主体 B. 竞争是价格形成的条件 C. 价格形成的主要依据是市场供求 D. 价格形成的基本形式是企业定价 E. 价格的运行不受政府的监督和管理 22. 中国新民主主义文化特征是 A. 民族的 B. 科学的 C. 大众的 D. 现代的 E. 世界的 23. 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具体方针是 A. jvzquC41gf{/ursc0eun0ls1n1812<234/771>=2964ivvq
4.依托西南交大,申报海外优青西南交大材料学院诚邀全球青年英才我们将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薪酬福利和优越的科研条件,真诚欢迎您的加入! 一、关于我们(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介绍) 学院历史 西南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历史悠久,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06年的唐山路矿学堂矿冶科。110多年办学历程中,学院孕育了一大批优秀的材料学科专业人才,包括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和16位jvzquC41en~z0||lvw4ff~3ep1oohx4336;0499680nuo
5.2022下半年自考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答案分享!3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在经济上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在经济上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是:一是大量有人身自由但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二是少数人手中积累起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大量货币财富。 32.说明人与社会是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jvzquC41yy}/gxq0ep5ccxpcq1€l/€~y146359:2:39:3@3jvor
6.经济史研究社会主义社会作为共产主义理想实现过程中的阶段性社会形态,实现了对此前所有社会形态公平正义理念的历史超越。新中国成立后,非常注重人民在基本权利上的平等,使大多数社会成员形成了高度的价值认同,并将男女平等、教育公平等社会公正理念制度化,极大地改善了社会公平的程度,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较高程度jvzq<84keey/e|xp0et0u|qy1lptn€44248148y424814:5a75?44B:0ujznn
7.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笔记4这些都为资本输出提供了基本条件。 2.什么是新殖民主义? 答: (1)新殖民主义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过去的殖民地和附属国纷纷独立,成为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帝国主义的老殖民主义体系分崩瓦解。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的统治由旧殖民主义转为新殖民主义。所谓新殖民主义,一般地说,不是采取赤**的军事侵略和武装jvzquC41yy}/7:yguv4og}4ujq}099>3434ivvq
8.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世界历史思想TheThoughtofWorld3.1. 世界历史的基本条件:生产物质生活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着重论述了物质资料的生产。他们指出,“一当人开始产生自己的生活资料,即迈出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这一步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 [1] “个人是什么样jvzquC41koghg7mcpuvvd7tti1nuou467/84:9:8:a;43<:0jvs
9.红河职业技术学院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1、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把握基本国情和我国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2、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入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3、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分析国际形势、顺应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jvzq<84yyy4ijye0et0U~glgez0\\]Z1Cxuklqg17H62;JFC/?FHO2F84K.2=::/36DG@9EF8>4;7mvon
10.城市地理部分复习城市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与历史条件对城市形成发展、布局的影响 2.城市化研究 概念、类型、动力、过程、问题、以及各国各地区城市化比较研究 3.城市分类研究 规模分类,形态分类,功能分类,分类依据,指标,方法 4.城市体系研究,规模体系,空间分布体系,空间相互作用 5.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 研究城市内部土地利用模jvzquC41yy}/fr~khctxgw3eqo5kkjtcp1mbqƒmqpijjnrokcqgo1:9635619?8366742;<9:3860qyo
11.发展经济学知识点总结2、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贡献 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资本形成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前提,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起飞”的先决条件,是实现工业化的物质基础。在一定的条件下,资本形成的大小决定着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因而资本形成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或约束条件。 基本结论:资本投入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发展jvzquC41o0972mteu0tfv8iqe1:5;9:8526/j}rn
12.电子科技大学期末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复习资料(必考/1.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发生严重的政治风波,国际上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的曲折,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面临空前的巨大压力,党和国家处在决定前途命运的重大历史关头。 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冷战后国际局势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 jvzquC41dnuh0lxfp0tfv8|gkzooa>84:67348ftvkimg8igvcomu864;4776A:
13.2021考研政治试题答案解析(哈尔滨新东方)D.交换过程中形成了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正确答案】AB 【解题思路】考点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商品经济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为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社会分工的出现机器存在,故选项AB正确,大纲原文。 jvzquC41mcuzcw3zfh4dp87242731:635:<9;7mv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