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毛中特》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本期考点提醒:✨

第二题:常考

第五题:容易将十三大、十五大、十九大、二十大结合,考察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大家要能把整个脉络大致串通下来。

第七题:可以结合或者使用新思想第五章——全面深化改革的意义和有关知识回答

23版《新思想》 | 第五章——知识梳理

第八题:与新思想第六章——实现高质量发展中第二节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今年新增考点)有融通点,可以结合起来记忆。

2023版《新思想》 | 第六章——知识梳理

简答题/论述题

1.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条件

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二战后,美苏两极对抗的冷战格局出现重大变化,两大阵营的力量对比更趋平衡,长期被冷战阴云笼罩的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的渴望更加强烈。新科技革命推动下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使各国人民更加珍惜发展的机遇,求发展的愿望更加强烈。求和平谋发展,逐渐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愿望。

(2)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顺利地恢复了国民经济,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探索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时期,我们也犯了不少错误,走了不少弯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果断地纠正了这些错误,深刻地分析了它出现的原因,同时又坚决地维护和继承了过去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所取得的一切积极成果。

(3)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

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实践,是人民群众生机勃勃的伟大创造,是理论发展的源泉。邓小平始终站在时代潮流的前面,热情地支持、鼓励、保护、引导群众的这种创造。他领导全党从总结群众成功实践的经验中,也从总结工作的某些失误的教训中,把经验上升为理论,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从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2. 邓小平理论回答的基本问题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一新的革命过程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关键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总结性理论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这一科学概括,既包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问题,又包括了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①它突出地强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纠正了过去忽视生产力发展的错误观念,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整个历史阶段尤其是初级阶段特别需要注重生产力发展的迫切要求,明确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还要通过改革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体现了在世界新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条件下,社会主义为应对资本主义严峻挑战所必须采取的战略决策。

②它突出地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以及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基础,指出了我们发展生产力与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根本不同。

(2)这一科学概括,为我们坚持公有制又完善和发展公有制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毫不动摇地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维护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前提。在改革中,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归根到底只能根据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实际要求,根据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实际进程来确定。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遵循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廓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这对于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推进改革,指导改革沿着合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方向发展,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3. 邓小平南方谈话的主要内容

第一、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的提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联系起来,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突破,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历史性的突破奠定了基础。

第二、阐明了社会主义本质。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裕。”社会主义本质论,一是突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二是突出了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共同富裕。

第三、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重要论断。

邓小平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他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高科技领域,中国也要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

第四、提出判断改革开放和各项工作成败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

邓小平强调,“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开放和各项工作成败的得失,“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第五、强调加强党的建设。

邓小平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入。”“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对这个问题要清醒。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第六、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和前途。

邓小平强调“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进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在重大历史关头,科学地总结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明确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4.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邓小平和我们党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我们讲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

(1)党的十三大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初级阶段。

(3)在中国这样一个东方大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伟大的胜利,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已经无可辩驳地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状况,又决定了我们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还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使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基于对中国国情的准确把握,揭示了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重大发展和重大突破。

5. 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党的基本路线高度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基本途径和根本保证、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方针,既紧紧抓住了中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又体现了运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全面推动历史进步,实现民富国强、民族振兴的要求。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

第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

第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体现了发展生产力的本质要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回答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政治保证问题,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坚持改革开放”,回答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和外部条件问题,体现了解放生产力的本质要求。

第三,“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紧紧依靠全国各族人民,有了这两者的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就必定能够胜利。

第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也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奋斗精神。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必须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

党的基本路线在改革开放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党的十七大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了基本路线。党的十九大提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不仅将“美丽”纳入了基本路线,而且将“现代化国家”提升为“现代化强国”,扩展了党的基本路线的内涵,提升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

6.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理论

(1)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我们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我们确立的基本路线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路线。

(2)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邓小平强调发展是硬道理。必须充分估量国际环境对实现我国战略目标的有利和不利因素,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握发展机遇,千方百计地发展自已,发展经济。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离不开发展;振兴中华民族,使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离不开发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离不开发展;解决中国国内各种问题,保持稳定局面,做到长治久安,离不开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离不开发展;强加精神文明建设,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离不开发展;坚持“一国两制”,实现祖国统一,离不开发展。

(3)中国要发展,离不开科学。邓小平指出,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劳动生产率的大幅提高,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和技术力量,他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反映了科学技术在当代发展的新形势和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

7. 为什么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邓小平明确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1)改革的实质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各种具体制度,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无论从改革在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看,还是从引起我国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变革的深度和广度看,都可以说是开始了一场新的革命。

(2)这是相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的。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的目的同过去的革命一样,是为了扫除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落后的状态。改革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3)改革不是对原有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从由此引起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改革是一场伟大的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是一项崭新的事业,是一个大试验。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

8.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已经提出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1992年他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一精辟论述,从根本上解除了传统的思想束缚。邓小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者.他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

(1)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前提。

(2)计划与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优势和长处,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要把两者结合起来,优势互补,克服两者不足,如计划经济不能有效解决效率和激励问题.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会引发恶性竞争、短期行为、道德缺失等。

(3)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与不同社会制度结合具有不同的性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色所在。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是:

①明确界定了市场经济的属性,它是资源配置的手段,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基本标志。

②解除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思想束缚。

③为我国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极大地推动了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变。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9.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1)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①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②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③邓小平理论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一系列独创性的思想、观点,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

①邓小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响亮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从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一以贯之的主题。

②邓小平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做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③邓小平开创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改革开放、“一国两制”等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新概念新范畴,建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框架。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理论体系为我们坚持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根本遵循。

(3)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①邓小平理论指导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做出的这一系列重大决策,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步一步推向前进。

②邓小平理论使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迎来了思想的解放、经济的发展、政治的昌明、教育的勃兴、文艺的繁荣、科学的春天。邓小平理论的贡献,是历史性的,也是世界性的,不仅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而且改变了世界的历史进程。邓小平理论之所以能够如此,就在于看清了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大势,深刻了解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深沉愿望,把握住中国发展的历史规律。

③邓小平理论经过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检验,已经被证明是指导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证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系统的科学理论。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THE END
0.第五章邓小平理论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条件 1.时代背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邓小平根据世界形势的变化,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1.时代背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2.历史根据: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历史经验——新中国成立后,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 jvzquC41yy}/lrfpuj{/exr1r1g58=7592l1cB
1.马克思理论论文汇总十篇这里,马克思从“三个从属于”的角度揭示了近代以来世界历史系统内基本要素之间的相关性特征,真实地反映了世界历史条件下不同文明之间的真实关系。马克思认为,这种关系的形成,主要原因是资产阶级为增殖资本而拼命扩展的结果。马克思说:“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jvzquC41iy~nz7}wgunv0lto0et0jjtygp547B90jvsm
2.世界经济格局论文大全11篇国际产业转移是随着科技革命的到来进行的,他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上许多国家或者地区都被卷入到了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到目前为止,国际产业转移经历了四个阶段,许多理论界人士称之为“四次浪潮”。国际产业转移浪潮的形成,应有两个基本的判断条件:一是国家产业转移时间长,要持续很长的一段时间;二是国家产业转移jvzquC41yy}/hjgkcq4dqv3ep1nbq€jp15;4;A3jvor
3.林代昭:2004年考研政治预测试题及答案(五)新浪教育A. 企业是价格形成的主体 B. 竞争是价格形成的条件 C. 价格形成的主要依据是市场供求 D. 价格形成的基本形式是企业定价 E. 价格的运行不受政府的监督和管理 22. 中国新民主主义文化特征是 A. 民族的 B. 科学的 C. 大众的 D. 现代的 E. 世界的 23. 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具体方针是 A. jvzquC41gf{/ursc0eun0ls1n1812<234/771>=2964ivvq
4.依托西南交大,申报海外优青西南交大材料学院诚邀全球青年英才我们将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薪酬福利和优越的科研条件,真诚欢迎您的加入! 一、关于我们(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介绍) 学院历史 西南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历史悠久,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06年的唐山路矿学堂矿冶科。110多年办学历程中,学院孕育了一大批优秀的材料学科专业人才,包括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和16位jvzquC41en~z0||lvw4ff~3ep1oohx4336;0499680nuo
5.2022下半年自考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答案分享!3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在经济上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在经济上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是:一是大量有人身自由但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二是少数人手中积累起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大量货币财富。 32.说明人与社会是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jvzquC41yy}/gxq0ep5ccxpcq1€l/€~y146359:2:39:3@3jvor
6.经济史研究社会主义社会作为共产主义理想实现过程中的阶段性社会形态,实现了对此前所有社会形态公平正义理念的历史超越。新中国成立后,非常注重人民在基本权利上的平等,使大多数社会成员形成了高度的价值认同,并将男女平等、教育公平等社会公正理念制度化,极大地改善了社会公平的程度,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较高程度jvzq<84keey/e|xp0et0u|qy1lptn€44248148y424814:5a75?44B:0ujznn
7.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笔记4这些都为资本输出提供了基本条件。 2.什么是新殖民主义? 答: (1)新殖民主义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过去的殖民地和附属国纷纷独立,成为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帝国主义的老殖民主义体系分崩瓦解。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的统治由旧殖民主义转为新殖民主义。所谓新殖民主义,一般地说,不是采取赤**的军事侵略和武装jvzquC41yy}/7:yguv4og}4ujq}099>3434ivvq
8.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世界历史思想TheThoughtofWorld3.1. 世界历史的基本条件:生产物质生活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着重论述了物质资料的生产。他们指出,“一当人开始产生自己的生活资料,即迈出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这一步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 [1] “个人是什么样jvzquC41koghg7mcpuvvd7tti1nuou467/84:9:8:a;43<:0jvs
9.红河职业技术学院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1、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把握基本国情和我国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2、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入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3、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分析国际形势、顺应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jvzq<84yyy4ijye0et0U~glgez0\\]Z1Cxuklqg17H62;JFC/?FHO2F84K.2=::/36DG@9EF8>4;7mvon
10.城市地理部分复习城市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与历史条件对城市形成发展、布局的影响 2.城市化研究 概念、类型、动力、过程、问题、以及各国各地区城市化比较研究 3.城市分类研究 规模分类,形态分类,功能分类,分类依据,指标,方法 4.城市体系研究,规模体系,空间分布体系,空间相互作用 5.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 研究城市内部土地利用模jvzquC41yy}/fr~khctxgw3eqo5kkjtcp1mbqƒmqpijjnrokcqgo1:9635619?8366742;<9:3860qyo
11.发展经济学知识点总结2、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贡献 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资本形成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前提,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起飞”的先决条件,是实现工业化的物质基础。在一定的条件下,资本形成的大小决定着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因而资本形成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或约束条件。 基本结论:资本投入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发展jvzquC41o0972mteu0tfv8iqe1:5;9:8526/j}rn
12.电子科技大学期末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复习资料(必考/1.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发生严重的政治风波,国际上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的曲折,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面临空前的巨大压力,党和国家处在决定前途命运的重大历史关头。 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冷战后国际局势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 jvzquC41dnuh0lxfp0tfv8|gkzooa>84:67348ftvkimg8igvcomu864;4776A:
13.2021考研政治试题答案解析(哈尔滨新东方)D.交换过程中形成了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正确答案】AB 【解题思路】考点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商品经济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为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社会分工的出现机器存在,故选项AB正确,大纲原文。 jvzquC41mcuzcw3zfh4dp87242731:635:<9;7mv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