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前年,史前“文化中国共识圈”正式形成陶寺良渚凌家滩玉文化大汶口中华文明

从公元前4000年左右起,历经1700年,史前中国形成了一个频繁交流的互动圈。从长江流域到辽河流域,从黄河上游的甘青地区到黄河下游的山东半岛,各主要文化区在几乎同步上演着跨越式的发展的同时,彼此之间的交流互动也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

史前中国交流互动圈

南北相距将近1500公里的安徽含山凌家滩和辽宁朝阳牛河梁出土了在形制上高度相似的玉器,诸如玉人、龟、箍形器(抽象的龟体)、玉龙、双联璧和鸟猪合体器等;以晋、陕、豫为主要覆盖地区的庙底沟文化,以山东半岛、豫东和安徽东南部为生存土壤的大汶口文化和主要分布在长江中游西段两岸地区的大溪文化,在他们的大型墓葬中共同流行兽骨和象牙的箍形器;而作为社会上层葬仪和祭礼中的盛储器,大口缸也跨地区分别盛行于上海地区的崧泽、安徽地区的凌家滩和晋陕豫的庙底沟大墓中。

此外,像钺作为表明权力和身份的通用标志,也广泛盛行于这些地区。

种种证据表明,公元前4000~前2300年期间,史前中国形成的这个交流互动圈其实就是最早的“文化中国共识圈”,其共识所体现的恰恰是后世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质。

首先是“独占地中以绍上帝”的“逐中”文化。

尽管到目前为止,考古学还拿不出足够的证据证明各文化区域在这个期间有“逐中”思想存在,但从整个黄河上中下游流域考察,这样的遗迹、遗址、传说和相关记载在沿途各省市却比比皆是。譬如横贯新疆、西藏间的昆仑山,位于甘肃天水境内的小昆仑山和伏羲庙,位于陕西蓝田的华胥陵,位于山西晋南和晋东南的人祖山、析城山,位于山东境内的泰山,等等,其名称和传说所表达的正是古人“逐中”而居“以绍上帝”的最原始最朴素的“逐中”思想。事实上,陶寺遗址中期大墓发掘出来的圭表及其所背靠的崇山,正是古人作为“地中”标记的建木和昆仑的变种——这是陶寺古国之所以被认定为“最初中国”的主要依据之一,说明陶寺人继承了先祖数千年来视为主要精神传承的“逐中”思想。

陶寺圭表

其次是代表中国或代表中国人精神的龙文化。

龙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它是八九千年以前华夏族先人综合彼时各部落图腾——多种动物的生理特点,以及雷声、闪电等自然现象而形成的一个复合想象体。

汗牛充栋的文献记载和层出不穷的考古学成果互相印证,使龙的传说不再是飘荡在天空中一抹虚无缥缈的云彩。早在陶寺文化之前的6500年前,一幅仰韶文化时期三组蚌砌龙虎图案,就摆放在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一座大幕内。经勘探,这条由蚌壳摆塑的龙位居墓葬群第一组45号墓穴的一男性骨架右侧,头北面东,昂首弓背,前爪扒,后腿蹬,尾作摆动状,似遨游苍海。左侧则由蚌壳摆塑一虎,头北面西,二目圆睁,张口龇牙。此图案疑似与古天文学四象中东宫苍龙、西宫白虎相符。

濮阳西水坡蚌砌龙虎图案

1993年6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黄梅新石器时期的焦墩遗址进行首次发掘时,在遗址西北部发现了距今约为5000至6000年用鹅卵石摆塑的一条石龙。石龙全长7米,躯干长4.46米,高2.26米。侧面全身,头东尾西,鹿头、鱼尾、蛇身、兽爪。龙首高昂,躯干横陈,扬角张口,腹下有足,背部有鳍,尾端上卷,鳞片层层。

而几乎与此同时,距长江流域的焦墩遗址数千公里之外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也发现了龙的另一个身影——用玉石磨制而成的C形龙,俗称玉猪龙。红山文化玉龙已在多处发现,其中尤以内蒙古三星他拉出土的玉龙刻划得最为栩栩如生。这条玉龙墨绿色,有四种动物的特征:鹿眼、蛇身、猪鼻、马鬃。高26厘米,完整无缺,体蜷曲,呈C字形。吻部前伸,略向上弯曲,嘴紧闭,有对称的双鼻孔,双眼突起呈棱形,有鬣,身体呈墨绿色。龙背有对称的单孔,经试验此孔用于悬挂,龙的头尾恰好处于同一水平线上。

红山文化C形龙

6000年前到5000年前,正是中国文献所记载的炎、黄、蚩尤时期,从中原到北方的辽河流域,再到南方的长江流域,龙的身影屡有发现,说明彼时的各个文化族团,不仅有刀光剑影的鏖战碰撞,更有心心相印的交流融合,基于对龙的崇拜而形成了共同的龙文化圈。

再次是华夏民族数千年以来一以贯之的祭祖文化。

祭祖是祖先崇拜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人们尊崇祖先的亡灵,定期举行祭祀,认为祖先的亡灵会保佑子孙后代,赐予他们幸福。同时祭祖还蕴含着教化的思想在内,即感恩祖先赋予了后人血肉生命,后人应该慎终追远,返本报德。

在原始社会,由于氏族、部落都拥有同一个祖先,祭祖就又起着凝结人心的作用,所以祭祖就像祭天一样,在原始社会各氏族、部落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氏族、部落首领甚至是靠着垄断祭天祀祖的权利,来维护和加强其统治权威。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统治阶级继承并发扬光大了这种精神信仰,并以此作为“家国同构”的基础来维护其宗法制度,祭祖文化因而成为中华文明的一根主线,贯穿于中华文明历史的始终,成为中华文明历数千年而弥新的不死基因。

考古发现,早在距今五六千年的时候,中国人敬天祭祖就有了庄严的规制和仪式,并且具有了相当大的规模。这主要表现在祭坛的出现上。祭坛是古代用来祭祀神灵、祈求庇佑的一种特有建筑。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圆是天的形象,方是地的形象,所以祭祀时便“圜丘祭天”“方丘祭地”。

东山嘴红山文化大型祭坛

20世纪80年代,在辽宁省喀左县东山嘴遗址,发现了一座大型祭坛,坛址是用很讲究的石材加工砌筑而成,占地总面积约2400平方米。址中建筑呈中轴对称分布,中轴线南北两边分别各竖立一座祭台。南边祭台呈圆形,直径约2.5米;北边祭台呈方形,东西长11.8米,南北宽9.5米。遗址中还分布着以石板、石块积砌而起的葬骨墓穴,随葬品只有用于祭祀祖先神灵的礼器——玉。这表明尚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红山文化,就已经以敬天祭祖为其核心内容了。

几乎同时,以礼制为特点的祭祀文化在长江流域也陆续粉墨登场。譬如,在浙江余杭瑶山,属于良渚文化时期的祭坛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祭坛被修建在山顶之上,居高临下,肃穆威严。整个祭坛是一个近乎方形的三重台面。在祭坛的南半部,依规模大小一溜排列着12座墓,越靠近祭坛中心的越大,随葬品也越丰富。像这样的祭坛墓地,在长江流域一带已经发现了好几处。

瑶山祭坛

实际上,在长江下游地区,早在良渚文化之前的崧泽文化时期,祭坛墓地就出现了。譬如位于浙江省嘉兴县的南河浜遗址和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的钱桥遗址等,都发现有大小不等的祭坛和墓地。另外,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也发现了一处距今5500年、面积约600平方米的祭坛墓地。祭坛同样被建在丘陵的最高处,墓葬品有大批精美的玉器、石器和陶器等,其中多是具有宗教意义和用于祭祀的器物。

在史前中国这一“文化中国共识圈”里,敬天祭祖是彼时各古国和酋邦所共同尊奉的不二法则。

凌家滩祭坛

此外,这个史前“文化中国共识圈”还有一个共享的玉文化,从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到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包括同时代的大汶口文化及其后来的龙山文化,玉文化盛行于各个文化区域,而这其中,红山玉文化和良渚玉文化又成为中国史前玉文化的两座高峰。

作者简介

李琳之,历史学者,出版有《中华祖脉》《家国往事》《祖先,祖先》《元中国时代》《前中国时代》等十余部著作。其中,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前中国时代:公元前4000~前2300年华夏大地场景》《元中国时代:公元前2300~前1800年华夏大地场景》和由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晚夏殷商八百年:大历史视野下的早中国时代》三部著作,构成了其从公元前4000至前1046年一个完整的上古史体系,是国内外第一套用考古学结合文献学揭示出黄帝至商亡这三千年历史发展脉络的系列图书。

《前中国时代》入选商务印书馆官方发布的“2021 历史好书 60 种”榜单。

《元中国时代》入选“2020 百道原创好书榜年榜·人文类 ”,同时在 2020 年 “商务印书馆人文社科好书读者投票评选”活动中获得第二名,在“历史的回响”类别中高居榜首。

《晚夏殷商八百年:大历史视野下的早中国时代》自2022年6月由研究出版社出版后,先后入选了长安街读书会2022年6月第5期好书、百道网2022年7月好书、中国出版集团2022年7月好书,以及中国社会科学网“社科好书”、今日头条好书、长安街读书会推荐干部书单(经典篇)“2022长安街十部好书”等推荐榜单。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探秘上海唯一史前文明遗址考古工作站,“何以中国”第二展即将开幕昨天是“国际古迹遗址日”,上海博物馆福泉山遗址考古工作站在青浦区重固镇揭牌。这是继青龙镇遗址考古工作站后上海成立的第二家考古工作站,也是上海唯一史前文明遗址考古工作站。 据透露,去年大获成功的“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之后,上海博物馆“何以中国”系列的第二展“实证中国——崧泽•良渚文明jvzquC41gzvpt}3ujqhtg{{gt0ipo8gcklobjjt1jvsm1?5622
1.中华文明“史前”揭秘我们身为中国人,只有了解中华文明,才能眼里有更大的世界,心里有更广的格局。 然而,中国文化浩瀚如海,博大精深,我们应该从哪里开始探索呢? 欲了解中华文明精华,不妨先从史前文明开始。 根据考古依据、遗址和文物佐证,可以真实清晰地展示中华民族演进的伟大历程,映射出炎黄子孙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 jvzquC41yy}/onnrkct/ew46|xhesƒk
2.西安研学6日营丨梦回长安,解读周秦汉唐,领略千年古都魅力|古城|大雁如果要在中国找一座城,曾拥有不可企及的荣耀,流淌着炎黄的文化血脉,保留着周秦汉唐的风骨,撑起汉人的脊梁…… 那么这座城一定叫西安!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的陕西,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最具代表性城市西安,是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有“天然历史博物馆”的美誉。 从史前文明到周秦汉唐 ✔ 课程主题 课程jvzquC41yy}/3?80eqs0f‚4ctvodnn4K8G66ES6273
3.科技考古视野下的东夷史前文明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大汶口文化晚期,东夷社会已经复杂化,因此,运用多学科手段推动东夷文化研究走向深入,对于中国文明起源的探索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系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中国先秦史学会东夷文化研究基地主任) 关键词:科技考古;东夷史前文明jvzquC41euyo0ls1mi~d1ugv146359=1v46359=33a;79A8:60yivvq
4.专家: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根源可追溯到史前文化原标题:专家: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根源可追溯到史前 著名考古学家张光直曾在《论中国文明起源》中精辟地指出:“谈中国文明起源问题,第一步是决定‘文明’该如何界说,下一步便要决定什么是‘中国’文明。”提示我们在对中国文明起源的探索中,不能只执着于什么是文明,也应关注什么是“中国”——这既包括关注中国文jvzq<84ewnzvtn3rgqvmg7hqo0io1w4423:02;6;1e834:>/46:16:=90jznn
5.赵辉: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总体进程这是基于中国历史考古资料总结出来的文明标准,也是对长期缺少中国历史内容的人类早期文明理论的重要补充。这几条标准没有强调国外主要是在西亚、埃及文明资料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冶金术和文字这两项内容,表明中国史前文明既有人类历史发展普遍性的一面,也有自身特殊性的一面。总体而言,经过近40年的探索,学术界在揭示中华jvzquC41pg}t0ypw0gjv0ls1zy€i1n7f8f?83<7f36:::Ag3d86b;n98ch62d7mvo
6.哈民文化:西辽河流域5500年前文明曙光哈民遗址的发掘,实证了在中华文明起源的过程中,西辽河流域科尔沁地区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探寻:中国史前先进的聚落 盛夏草原,碧波荡漾,野旷天低,长调空灵,古老的西拉木伦河静静流过科尔沁草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左中旗西部的哈民艾勒嘎查,南望西辽河,北靠新开河,距通辽市区50公里,居于大兴安岭东南边缘,jvzq<84po0vfqyqg0eun0ls1p4532;712:791l6;88>8/=52:7;867mvon
7.大仰韶:一个世纪的考古探索依据现在所获得的考古资料,研究者认为在仰韶中晚期出现了社会复杂化现象,开启了中国早期文明化进程。 王仁湘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jvzq<84yyy4djrscvqjb{7hqo0io1ƒ|423>0n‚d6;:8049732:5u49732:7:aA5247;:993jvor
8.文博日历丨仰韶文化先民“玩泥巴”,玩出了花样!还将中国史前文明“向前推进”了至少两千年 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文明的 起源、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这一刻,不妨与人头壶对视 穿越6000年时空 感受到文明的脉动 找寻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监制丨唐怡 制片人丨毕磊 文案丨王丹妮 视觉丨喻偌洢 技术丨蔡子旭 审校丨左中明 统筹丨刘莹 武贺 特别鸣谢丨西安半坡博物馆 总台陕西总站 中国文物报社 责任jvzquC41eqtugwy/uvgukl3eev|og€x0eezw0lto1utpy6gqqm5jpmjz0jznnHnvgoejfF6869767?7494>73@;::2
9.会议|第四届古代玉器青年学术论坛纪要【南京博物院】玉器在中美洲古代文明及中国史前文明中均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虽然时空跨度较大,但两地玉器在工具、技术、应用方面均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异同点。其中,钻孔技术尤其引人关注,中美洲以精美玉器闻名的奥尔梅克文化和玛雅文化中,玉器钻孔除了发挥多样的实用功能外,亦被赋予特殊的内涵,中国史前钻孔技术的研究近年亦有重要突破。温jvzquC41yy}/psrwug{n0lto1gt0pn|uFgzbkuxAkfC47@:5;
10.在印度河谷考古的中国学者:探寻数千年前的文明交流中新社石家庄10月3日电 题:在印度河谷考古的中国学者:探寻数千年前的文明交流 中新社记者 李晓伟 “越来越多的考古证据显示,五千多年前,以马家窑文化为代表的中国史前文化,就与南亚次大陆的哈拉帕文化有着交流。”3日,正在青海省对宗日遗址进行考古研究的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教授汤惠生说。 jvzquC41yy}/eqnpcpkxu7hqo0io1v4uj1814;432/641B=884890|mv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