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西方美术史,其中有各种流派和风格,常常让人傻傻分不清。其实通读一遍西方美术史,再结合西方的发展历史,就可以大概理清其中的脉络。以下内容为本人整理出来的西方美术史概述。
前言
西方美术史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阶段:
一、史前美术(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距今3万到1万多年之间)
二、古代美术(公元前4000年-公元476年)
三、中世纪(公元476年-15世纪)
四、文艺复兴(14-16世纪)
五、17世纪美术
六、18世纪美术
七、19世纪美术
八、现代美术
史前美术
人类创造的艺术,究竟起源于何时?远古时代的人们除了物质生存,他们也会有精神的表达吗?
人类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美术作品源自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证明人类的艺术至少也有三万年的历史。
这一时期的美术主要的表现形式为洞穴中的壁画和雕塑,内容皆以动物为主,手法写实,造型生动。在法国南部和西班牙北部地区发现的几十处洞窟中,法国的拉斯科洞窟壁画和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最为著名。在雕塑作品中,迄今为止发现的原始雕塑大多数为小型的动物雕塑,少数人像雕刻,人像雕刻中裸体女性雕像占主要地位。在奥地利维也纳附近的维伦多夫出土的女性雕塑“维伦多夫的维纳斯”被认为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雕塑作品。
法国拉斯科洞窟壁画
法国拉斯科洞窟中的动物壁画是人类美术史上最早的绘画记录,距今已有15000年左右。洞窟于1940年9月被4名少年偶然发现。
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
阿尔塔米拉洞窟位于西班牙北部,于1879年由考古学家马塞利诺·德桑图奥拉及次女玛丽亚发现。
维伦多夫的维纳斯
出土于奥地利维也纳附近的维伦多夫,最古老的艺术品之一,约制作于24000年前。该作品是举世闻名的女性神雕塑,被人们称为“原始的维纳斯”,又叫“母神雕像”。
想象一下当时的创作情景,吃饱喝足以后百无聊赖,于是拿起了石头开始雕刻。由于观察素材都是动物和裸体的人类,所以这些雕塑反映的内容就是人类世界最初最淳朴的事物。不知道这位古老的创作者在作品完成后是否也会将石像拿去和旁人炫耀?
巨石阵
新石器时代,古代人们除了留下绘画和雕塑之外,也在大地上留下了近似于建筑的遗迹。这就是位于英国威尔特郡的著名的巨石阵。巨大的石建筑群位于一个空旷的原野上,几十块巨石围成一个大圆圈,像柱子一般矗立着,围成一种庄严的空间。它的存在也似乎在向我们说明西方美术里非常重要的项目——“建筑”最初的起点。
古代美术
西方习惯把新石器末期到中世纪称为古代,具体来说就是指公元前4000年(文字的出现)到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这一时期的美术主要包括了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
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
世界最早的文明──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的两河流域文明,即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在希腊文中“美索不达米亚”意思就是“两河之间”。据《圣经》中记载,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是处在尼罗河畔的埃及王国跟巴比伦和亚述帝国之间的小小的巴勒斯坦发展起来的。
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艺术主要通过雕塑以及浮雕表达,比如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法典”浮雕,以及表现战争和狩猎的浮雕。
“汉谟拉比法典”浮雕
石柱上端是汉谟拉比王站在太阳和正义之神沙马什面前接受象征王权的权标的浮雕,以象征君权神授,王权不可侵犯;下端是用阿卡德楔形文字刻写的法典铭文。
纳拉姆辛石板
纳拉姆辛石板,记载着纳拉姆辛国王远征苏兹山区,征服乌鲁贝伊人的历史事件。
古埃及艺术
古埃及艺术反映了一种文化的宗教信仰,金字塔、木乃伊都体现了这点。古埃及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建筑、雕塑和壁画,最著名的便是庞大金字塔建筑,以及按照正面律程式雕刻的人像雕刻和神秘威严的狮身人面像。
正面律壁画
正面律, 就是指表现人物时,头侧面,眼睛正面,肩及身体正面,腰部以下又是侧面。画面用水平横线来分割结构,人物排列井然有序,甚至动物都是成排出现。运用以上的表现手法对人物的形象进行处理,是为了使人的形象特征更加突出和完整,这也是埃及绘画追求完整性的体现。
狮身人面像
狮身人面像,位于埃及吉萨的金字塔墓区,头像部分一说是古埃及法老哈夫拉按自己的肖像塑造, 也有观点认为是雷吉德夫根据父亲胡夫的肖像建造。
古希腊艺术
希腊文明是欧洲文化的发源地,德国近代伟大的哲学家黑格尔说过,在有教养的欧洲人心中,一提到希腊就会涌起一种家园之感。没有希腊,无法想象欧洲文明会是什么样子,今日西方世界无处不遗存着希腊文明的传统。
古希腊主要的艺术形式有雕塑、建筑和绘画,绘画主要是花瓶的瓶绘,能流传下来的非常少,流传得更广的主要是雕塑和建筑。雕塑中最为出名的有《掷铁饼者》、《米洛斯的维纳斯》,建筑帕特农神庙是希腊艺术王冠上最璀璨的宝石。
掷铁饼者
《掷铁饼者》是希腊雕刻家米隆约公元前450年雕刻的青铜雕塑,取材于希腊现实生活中的体育竞技活动,刻画的是一名强健的男子在掷铁饼过程中具有表现力的瞬间。
米洛斯的维纳斯
《米洛斯的维纳斯》(又称《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忒》、《断臂的维纳斯》),是古希腊雕刻家阿历山德罗斯于公元前150年左右创作的大理石雕塑,是卢浮宫的三大镇馆之宝之一。
帕特农神庙
帕特农神庙是雅典卫城主体建筑,为歌颂雅典战胜波斯侵略者的胜利而建。神庙始建于公元前447年,正式启用是在公元前438年,借着盛大的帕那太耐节奉献给雅典娜。
古罗马艺术
古罗马艺术是希腊艺术的直接继承和发展,它们共同奠定了西方文明的基础,成为西方文明的摇篮。罗马人的美术更倾向于实用主义。规模巨大的罗马斗兽场和万神庙是古罗马建筑的杰出代表。而曾被维苏威火山灰掩埋达1700多年的庞贝壁画,则给我们展示了古罗马绘画的独特面貌。
罗马斗兽场
罗马斗兽场建于72-80年间,古罗马文明的象征,是古罗马帝国专供奴隶主、贵族和自由民观看斗兽或奴隶角斗的地方。
万神庙
万神庙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圆形广场的北部,是罗马最古老的建筑之一,也是古罗马建筑的代表作。此庙始建于公元前27年,后遭毁,约公元118年在哈德良皇帝时期重建。
庞贝壁画
庞贝古城从公元前82年起成为罗马的领地,公元79年因维苏威火山爆发而埋没,18世纪40年代开始发掘。其中大量壁画的出土,不仅充分说明庞贝曾经是一个经济繁荣的城市,而且也反映出罗马绘画的概况,甚至由此可以推想希腊壁画的一般面貌。
庞贝壁画之《花神》
庞贝壁画之《静物》
“神秘别墅”中的庞贝壁画
中世纪
中世纪是指公元5世纪(以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作为标志)到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的黎明),它标志着西方进入了基督教时代。受基督教制约,中世纪美术不注重客观世界的真实描写,而强调所谓精神世界的表现。中世纪艺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拜占庭艺术、罗马式艺术、哥特式艺术,都是表达基督教思想观念,本质上远离了现实生活。
拜占庭艺术
拜占庭艺术,5世纪-15世纪,典型的宗教艺术,拜占庭建筑是基督教教会的建筑,绘画作品多取材于《圣经》,其形式和人物表情处理都须遵循具有神学意义的传统模式。同时拜占庭艺术又是服务封建帝国的艺术,它炫耀帝国的强大和帝王的威严,把帝王表现为基督在尘世的代理人,为巩固帝王和贵族阶级的统治服务,是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和基督教会相结合的官方艺术。
拜占庭艺术主要表现在建筑和绘画上,建筑集中体现在教堂上,主要特色是对中央圆顶的强调;绘画主要有教堂内的壁画、镶嵌画等。圣索菲亚大教堂是拜占庭建筑最杰出的代表,拜占庭帝国极盛时代的纪念碑。
圣索菲亚大教堂
圣索菲亚大教堂,是拜占庭帝国的主教堂,位于伊斯坦布尔(君士坦丁堡),有近一千五百年的历史,因巨大的圆顶而闻名于世,乃拜占庭建筑最光辉的代表。
镶嵌画
镶嵌画在拜占庭艺术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这种以小彩色玻璃和石子镶嵌而成的建筑装饰画,成为教堂内部的主要形式。拜占庭镶嵌画以玻璃为主要材料,它能反射出强烈的光彩,好像是小型的反射镜一样排列在一起形成非物质的闪光幕帘,达到一种虚无缥缈的效果。
罗马式艺术
罗马式艺术,10世纪-12世纪流行的一种以建筑为主体的艺术形式。建筑多为教堂和修道院,以厚重坚实的墙壁、高大雄伟的塔楼和半圆形拱穹结构为主要特征。著名的建筑有意大利的比萨大教堂、德国的沃尔姆斯大教堂等。出现在教堂外部墙壁上的雕刻多取材于《圣经》故事,并以非写实性和框架法为特点。
比萨大教堂
比萨大教堂是中世纪意大利罗马式教堂建筑的典型代表,对11-14世纪的意大利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沃尔姆斯大教堂
沃尔姆斯大教堂是德国最重要的罗马式教堂之一,以藏有13世纪德国史诗《尼伯龙根之歌》的古老石刻而享誉全德。
哥特式艺术
哥特式艺术起源于法国,是十二至十六世纪初期欧洲出现的一种以新型建筑为主的艺术,包括雕塑、绘画和工艺美术。这种建筑风格,一反罗马式厚重的半圆形拱门的教堂式样,而广泛地运用线条轻快的尖拱券,造型挺秀的小尖塔,轻盈通透的飞扶壁,修长的立柱或簇柱,以及彩色玻璃镶嵌花窗,造成一种向上升华、天国神秘的幻觉。
代表作品有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德国的科隆大教堂、英国的林肯大教堂、意大利的米兰教堂等。
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建造时间1163年~1345年,最著名的哥特式建筑。它是古老巴黎的象征,矗立在塞纳河中西岱岛的东南端,位于整个巴黎城的中心。它的地位、历史价值无与伦比,是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建筑之一。
科隆大教堂
科隆大教堂是位于德国科隆的一座天主教主教座堂,是科隆市的标志性建筑物。在所有教堂中,它的高度居德国第二(仅次于乌尔姆市的乌尔姆大教堂),世界第三。论规模,它是欧洲北部最大的教堂,集宏伟与细腻于一身,它被誉为哥特式教堂建筑中最完美的典范。始建于1248年,工程时断时续,至1880年才由德皇威廉一世宣告完工,耗时超过600年,至今仍修缮工程不断。
林肯大教堂
英国林肯大教堂建于1072-1092年间。教堂坐落于林肯市的一处石灰岩高地上,居高临下,俯视全城。
米兰大教堂
米兰大教堂是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建筑,有“米兰的象征”之美称。主教堂始建于1386年,由米兰望族吉安·维斯孔蒂主持奠基。1500年完成拱顶,1774年完成最高的哥特式塔尖上的镀金圣母玛丽亚雕像。1813年教堂的大部分建筑完工。1897年最后完工,历时五个世纪。1805年拿破仑曾在米兰大教堂举行加冕仪式。至1965年教堂正面最后一座铜门被安装,才算全部竣工。
哥特式绘画
哥特式绘画伴随哥特式建筑的发展而产生,主要包括玻璃镶嵌画、插图画、壁画和镶板画。由于典型的哥特式建筑采用了石头骨架结构和宽大的窗子,壁面被减少到最低限度,因此,壁画发展受到了限制。
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的概念在14-16世纪时被意大利的人文主义作家和学者所使用。当时的人们认为,文艺在希腊、罗马古典时代曾高度繁荣,但在中世纪“黑暗时代”却衰败湮没,直到14世纪后才获得再生与复兴,因此称为文艺复兴。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的世界观,将人从中世纪的神权中解放出来,绘画作品更多的开始反应人性而非神性。
文艺复兴早期
佛罗伦萨画派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时代形成的美术流派,15世纪时,佛罗伦萨为新兴崛起的巨商美第奇家族所统治,掌握了当时的政治与经济权利,之后的三百年中,佛罗伦萨的历史与美第奇家族的兴衰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美第奇家族酷爱艺术,在其保护和资助下,使得佛罗伦萨聚集了众多文艺人才,这些卓越的艺术家们为其创造了大量的建筑、雕塑和绘画作品,使得佛罗伦萨一时成为欧洲文艺复兴时,艺术文化和思想的中心。
这一时期的绘画领域也出现了不同于中世纪装饰画风格的美术倾向,而佛罗伦萨画派则成为了这一倾向的主流画派,其代表人物有乔托、马萨乔、波提切利等。
《逃亡埃及》乔托
《犹大之吻》乔托
《圣三位一体像》马萨乔
《春》波提切利
文艺复兴中期
15世纪后期至16世纪前半期,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达到鼎盛,出现了“文艺复兴美术三杰”,他们是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
《蒙娜丽莎》达芬奇
《最后的晚餐》达芬奇
《大卫》米开朗基罗
《摩西》米开朗基罗
《雅典学院》拉斐尔
《草地上的圣母》拉斐尔
文艺复兴后期
威尼斯画派是16世纪以威尼斯画家乔尔乔内和提香为代表的绘画形式,他们吸收了文艺复兴鼎盛时期画家的精华,但大胆在色彩上创新,使画作更为生动明快,同时人物背景的风景比例更大。
《暴风雨》乔尔乔内
《天上的爱和人间的爱》提香
尼德兰文艺复兴
尼德兰包括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以及法国东北部的一些地区。由于地理条件优越,尼德兰很早就是欧洲西北部重要的水陆交通中心,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是当时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十分发达的地区,因此文艺复兴时期尼德兰美术也取得了辉煌成就。15世纪尼德兰画派成就非常突出,其代表人物有扬·凡·埃克、彼得·勃鲁盖尔等。
《阿尔诺芬尼夫妇像》扬·凡·艾克
《通天塔》彼得·勃鲁盖尔
《农民婚礼》彼得·勃鲁盖尔
德国文艺复兴
德国的文艺复兴发源于15世纪,这个时期的许多艺术家对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现象表现出关切,热心于描绘自然环境,人物的造型则强调真实感,凡此种种都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肯定现世生活、肯定人性、歌颂大自然的倾向。
丢勒是德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艺术家,多才多艺,学识渊博,不仅是油画家还是铜版画家、雕刻家、建筑师,在建筑与绘画理论方面也都有著作出版。
《祈祷之手》丢勒
《母亲肖像》丢勒
17世纪美术
17世纪欧洲美术是以巴洛克美术为代表的多种风格共存并互相影响的时代。其中以巴洛克美术为主导,另外还诞生了学院派美术(最早的美术学院)和以卡拉瓦乔为代表的地方现实主义画派。
巴洛克美术
巴洛克艺术代表整个艺术领域,包括音乐、建筑、装饰艺术等,内涵极为复杂。它最基本的特点是打破文艺复兴时期的严肃、含蓄和均衡,崇尚豪华和气派,注重强烈情感的表现,气氛热烈紧张,具有刺人耳目、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它极力强调运动,运动与变化可以说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巴洛克美术的代表人物有贝尼尼、鲁本斯、伦勃朗、委拉斯开兹等人。
巴洛克绘画
《阿玛戎之战》鲁本斯
《蒂尔普医生的解剖课》伦勃朗
《宫娥》委拉斯开兹
巴洛克雕塑
《阿波罗和达芙妮》贝尼尼
《圣特雷萨的沉迷》贝尼尼
巴洛克建筑
学院派
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美术在出现了明显衰落现象的同时,又受到巴洛克艺术的冲击。为了捍卫文艺复兴已有的艺术成果,反对巴洛克艺术对古典艺术的取代以及世俗化的倾向,在官方的支持下欧洲出现了许多“学院”, 其中最具影响的是卡拉奇兄弟建立的波伦亚学院——产生最早的美术学院。
《圣母升天》卡拉奇
卡拉瓦乔
卡拉瓦乔是意大利17世纪最大胆的画家,狂放不羁的一生中,他以新颖的态度和手法创作的作品,深深影响了17世纪的画家,卡拉瓦乔主义成为每一个雄心勃勃的年轻画家追求的时髦。
《捧果篮男孩》卡拉瓦乔
《年轻的酒神巴克斯在病中》卡拉瓦乔
《水果篮》卡拉瓦乔
18世纪美术
18世纪洛可可风格在法国兴起,随后波及欧洲其他国家。洛可可美术的特点是追求华丽纤巧和精致,代表画家有法国的华托、布歇和弗拉戈纳尔。与洛可可相反的是新古典主义,随着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到来,美术家们又一次重振了古希腊古罗马的英雄主义精神,开展了一场新古典主义艺术运动。
洛可可风格
洛可可风格是18世纪产生于法国、遍及欧洲的一种艺术形式或艺术风格,它的艺术形式具有轻快、精致、细腻、繁复等特点,它反映出当时上流贵族的审美理想和趣味。在当时,无论是绘画、雕塑还是宫殿装饰、家具与服饰,无不以洛可可风格为好尚。
洛可可风格与巴洛克风格非常容易混淆,两者都很华丽,但巴洛克更加雄伟,洛可可则比较阴柔。如果说巴洛克式的作品更为豪华大气偏向男性化,洛可可式作品则更细腻精致偏向女性化。
洛可可绘画
《蓬巴杜夫人肖像》布歇
《蓬巴杜夫人》布歇
洛可可建筑
洛可可服饰
新古典主义
新古典主义兴起于18世纪下半叶的法国,并迅速在欧美地区扩展。新古典主义,一方面起于对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繁琐的装饰的厌恶,一方面由于罗马庞贝遗址的发掘,希望以重振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为信念。新古典主义以复兴古希腊罗马艺术为旗号,艺术家刻意从风格与题材模仿古代艺术。
《勃罗日里公爵夫人像》安格尔
19世纪美术
法国大革命打破了千百年来的传统观念以及对权威的迷信,使思想获得解放,个性得到尊重,同时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这个时代里,艺术观念也得以更新改变,整个19世纪,法国成为西方艺术中心,绘画艺术在造型艺术中取得了压倒性的地位。19世纪新古典主义继续发展,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美术蓬勃兴旺,19世纪后期产生了印象派。
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美术产生于大革命以后,人们对启蒙运动宣扬的理性王国越来越感到失望,一些知识分子感到苦闷,他们反对权威、传统和古典模式,从而产生了浪漫主义美术。他们提倡注重艺术家的主观性和自我表现,以民族奋斗的历史事件和壮美的自然为素材,抒发对理想世界的追求,以瑰丽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塑造形象,表现激烈奔放的感情。德拉克罗瓦是浪漫主义的典型代表。
《自由领导人民》德拉克罗瓦
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美术又称之为写实主义,倡导客观、冷静和真实地去观察和描绘生活,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去真实地反映生活、描绘自然淳朴的现实。现实主义艺术家赞美自然,歌颂劳动,深刻而全面地展现了现实生活的广阔画面,尤其描绘了普通劳动者的生活和斗争,此时劳动者真正成为绘画中的主体形象,大自然也作为独立的题材受到现实主义画家青睐。
现实主义的代表主要是巴比松画派,巴比松画派是十九世纪法国绘画艺术现实主义思潮的起源,在法国这个重大历史变革时期所产生的艺术新思潮中堪称翘楚。它既不像古典主义那样注重理性和追求形式美感的呆板模式,也不像浪漫主义完全遵循自己的意愿来表现理想化的场景。巴比松画派注重的是朴素的生活、平凡的人物和自然的风景,主张真实地去观察和描绘生活。
《拾穗者》米勒
《石工》库尔贝
印象主义
印象主义,也称印象派,又称为“外光派”,是西方绘画史中的重要艺术流派,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的法国。
印象主义画家认为一切色彩皆产生于光,于是他们依据光谱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来调配颜色。由于光是瞬息万变的,他们认为只有捕捉瞬息间光的照耀才能揭示自然界的奥妙。因此在绘画中注重对外光的研究和表现,主张到户外去,在阳光下依据眼睛的观察和现场的直感作画,表现物象在光的照射下,色彩的微妙变化。由此印象主义绘画在阴影的处理上,一反传统绘画的黑色而改用有亮度的青、紫等色。
印象主义之后有新印象主义(点彩派)、后印象主义,后者不满足于刻板的追求光和色,而更加强调抒发情感,强调主观感受。
印象派的诞生
最初印象派的画家是一群在官方展览上落选的画家。1863年,学院派画家拒绝在叫做“沙龙”的官方展览会上展出马奈的作品。他们跟着就进行煽动,怂恿当局在叫作“落选者沙龙”的特别展览会上展出所有遭到评判团摈弃的作品。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嘲笑那些不肯服从上级裁决的、误入歧途的可怜新手。过了一段时间,公众才知道要想欣赏一幅印象派的绘画必须后退几码,去领略色块在人们眼前活跃起来的奇迹。
1874年一群年轻的画家在巴黎卡皮西纳大道的一所公寓里举办了第一届印象派画展,有31位印象派画家参展,向官方的沙龙挑战。其中包括莫奈、雷诺阿、毕沙罗、西斯莱、德加、塞尚和莫里索等在内的画家们,他们不仅有各异的性格和天赋,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还具有不同的观念和倾向。他们欣然接受一些杂志的讽刺文章作家封给他们带着嘲笑味道的称号——“印象派”。
《海滨公园打伞的女子》莫奈
《红磨坊街的露天舞会》雷诺阿
《巴黎蒙马特林荫大道》毕沙罗
新印象派
19世纪80年代后年期,一群受到印象主义强烈影响的画家掀起了一场技法革新。他们不用轮廓线划分形象,而用点状的小笔触,通过合乎科学的光色规律的并置,让无数小色点在观者视觉中混合,从而构成色点组成的形象,被一些艺术评论家称作“点彩派”。
《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乔治·修拉
后印象派
后印象主义从印象主义的用光与用色中获得了诸多启示,但与之有本质区别,它是第一个西方现代艺术流派。
在19世纪末,不少曾受到印象主义鼓舞的艺术家不再满足于刻板而片面的追求光和色,开始强调作品要抒发艺术家的情感,尝试色彩及形体的表现性。
后印象主义主要是指塞尚、梵高和高更的艺术观念和艺术创造。他们三人共同开启了现代艺术的大门,在他们的创作思想、艺术观念影响下产生了野兽主义、立体主义、表现主义、抽象主义等,是他们彻底地改变了西方绘画面貌,由客观表现走向主观表现,并使之走向现代。
《圣维克多山》塞尚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到哪里去?》高更
《星月夜》梵高
现代美术
20世纪以来,现代美术呈现出流派迭起,千姿百态的局面。1905年诞生了以马蒂斯为代表的野兽派绘画,1908年崛起了以毕加索为代表的立体派绘画,还有产生于20世纪的抽象表现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等流派。
野兽派
野兽派画家热衷于运用鲜艳、浓重的色彩,往往用直接从颜料管中挤出的颜料,以直率、粗放的笔法,创造强烈的画面效果,充分显示出追求情感表达的表现主义倾向。野兽主义得名于1905年巴黎的秋季沙龙展览,当时,以马蒂斯为首的一批前卫艺术家展于同一层厅的作品,引起轩然大波,被路易·沃塞尔戏称为野兽。
《戴帽的妇人》马蒂斯
《开着的窗户》马蒂斯
立体派
立体主义的艺术家以许多的角度来描写对象物,将其置于同一个画面之中,以此来表达对象物最为完整的形象。物体的各个角度交错迭放造成了许多的垂直与平行的线条角度,散乱的阴影使立体主义的画面没有传统西方绘画的透视法造成的三维空间错觉。背景与画面的主题交互穿插,让立体主义的画面创造出一个二维空间的绘画特色。
《亚威农少女》毕加索
《格尔尼卡》毕加索
抽象表现主义
抽象表现主义强调表现艺术家的主观感情和自我感受,是对客观形态的夸张、变形乃至怪诞处理的一种思潮,用以发泄内心的苦闷,认为主观是唯一真实,否定现实世界的客观性,反对艺术的目的性。代表作家有蒙克、康定斯基等人。
《呐喊》蒙克
达达主义
达达主义是20世纪西方文艺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流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颠覆、摧毁旧有欧洲社会和文化秩序的产物。达达主义作为一场文艺运动持续的时间并不长,波及范围却很广,对20世纪的一切现代主义文艺流派都产生了影响。
达达主义主张否定一切,破坏一切,打倒一切;追求清醒的非理性状态、拒绝约定俗成的艺术标准;追求无意、偶然和随兴而做的境界。
《用达达餐刀切除德国最后的魏玛啤酒肚文化纪元》汉娜·霍克
《带胡须的蒙娜丽莎》杜尚
超现实主义
达达主义为超现实主义诞生的温床,1922年前后,由达达主义产生了超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画家强调梦幻与现实的统一才是绝对的真实,因此,力图把生与死,梦境与现实统一起来,具有神秘、恐怖、怪诞等特点。超现实主义代表画家有米罗、达利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