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瓦什共和国位于俄罗斯国土欧洲部分的东部,从地理位置看处于亚欧大陆的腹地,但就在该国的米什克夫附近,古生物学家却发现了亿万年前远古海洋生物的化石,证明在早白垩世这里曾经是一片海洋。
图注:楚瓦什共和国的地理位置,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楚瓦什共和国的自然风光,图片来自网络
在众多的化石中有一具编号为PM/1的化石,其明显属于一只蛇颈龙类动物,化石则保存于楚瓦什自然历史博物馆(Museum of Chuvash Natural Historical Society)之中。经过对于化石的研究,古生物学家于2011年在《古生物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一新极泳龙科蛇颈龙类来自早白垩世的俄罗斯中部》(A new plesiosaur of the family Aristonectidae from the early cretaceous of the center of the Russian platform)的论文,正是命名了深渊龙(Abyssosaurus)。
图注:楚瓦什自然历史博物馆,图片来自网络
深渊龙的属名来自“abyss”(意为“深渊”)和希腊语中的“sauros”(意为“蜥蜴”),含义是“深渊蜥蜴”,因为它们可能生活在深海之中。深渊龙的模式种名为娜氏深渊龙(Abyssosaurus nataliae),种名献给娜塔莉亚·别列津纳(Nataliya Berezina)。
深渊龙是一种体型中等的蛇颈龙类,全长可达7米,重约1.8吨。深渊龙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长长的脖子,3.5米的长度占了全长的一半。深渊龙的脖子前端是一个小脑袋,但是脑袋的外形相当独特,不同于其他蛇颈龙类长而扁的脑袋,深渊龙的脑袋很短,而且呈三角形,其上颌骨有110℃向上倾斜,上颌重建与颅骨整体结果有关。在深渊龙颅骨上有一对大而圆的眼眶孔,说明深渊龙的眼睛非常大,远大于其他潜隐龙科。
图注:深渊龙复原图,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深渊龙骨骼及外形轮廓,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深渊龙短而高的脑袋以及大眼睛,图片来自网络
深渊龙的脖子后面是宽大的身体以及扁而常的鳍状肢,在其腹肋骨及鳍状肢骨骼上都出现了骨肥厚的特征,可以增加深渊龙全身的重量,方便其更好地下潜。深渊龙的鳍状肢也表现出了前小后大的特征,类似于潜游龙亚科(Colymbosaurinae),这也是高效潜水者的特征,而且方便以倾斜姿态悬停在海底上方,方便在静止状态下搜寻食物。在深渊龙的嘴中长满了弯曲细长的牙齿,适合捕食像头足类这样的动物。
图注:深渊龙嘴中长满了尖长的牙齿,图片来自网络
成年的深渊龙身上表现出了许多与众不同的特质,比如大量幼年个体才有的结构,也就是幼态延续,因为其生长速度或许比同类要缓慢得多,生活模式上也是缓慢的,类似于今天的睡鲨。缓慢的生活方式能够赋予了深渊龙超长的寿命,或许能够超过50年。深渊龙之所以如此慢速成长则是因为其生活在较为寒冷恶劣的深海环境中,并且在深海中寻找食物,只有换气或者繁殖的时候才会来到海面上。
图注:深海中捕食的深渊龙,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睡鲨,图片来自网络
正因为深渊龙的特别,古生物学家对于它的分类感到迷茫,一度认为其与薄板龙科亲近,直到2014年,古生物学家才确认深渊龙属于浅隐龙科(Cryptoclididae)。浅隐龙科属于蛇颈龙亚目,从中侏罗世出现直到早白垩世灭绝,生活在距今1.33亿至1.3亿年前的深渊龙正是最后的浅隐龙科,而且还是浅隐龙科之下最特别的成员,因为它善于在深海中捕食,属于少见的深潜型蛇颈龙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