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中国古代神话,后羿射日、女娲补天、共工怒触不周山、大禹治水等几个同时期故事的片段连接起来。去掉其中的神话部分,留下纪实部分,就可以看到史前大洪水的前后与月亮的起源了。
先说大洪水,世界各古老民族都有大洪水的传说,在古墨西哥、古巴比伦、古埃及等地都有关于大洪水的记载。还有吉尔伽美什在史诗中写道:“洪水伴随着风暴,几乎在一夜之间淹没了大陆上所有的高山,只有居住在山上和逃到山上的人才得以生存。”
在南半球,南纬30度的复活节岛,岛上土著世代口述相传,指出当地以前本来是块名叫希瓦的大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沉没的太平洲)后来被大洪水淹没,大部分地区都淹没在太平洋海底,只有复活节岛、波纳佩岛、夏威夷岛等诸岛——这些当年的高山险峰尚突出于海平面。而夏威夷的正确发音和希瓦极为相似。太平洋岛国斐济的首都就叫苏瓦。
与复活节岛遥隔万里的新西兰士著也把他们祖先的土地称作希瓦,据他们的传说,他们的祖先来自新西兰东方的希瓦土地,后来因为陆地淹没,才逃到新西兰。
著名的英国民族学家,弗雷责.本杰明在考察了大量的民族历史传说后发现,几乎所有北纬30度民族的上古传说都有关于“大洪水”的传说。而且内容惊人的相似。
《圣经》上是这样说的:“在2月17日,天窗打开了,巨大的渊薮全部被冲溃。大雨伴着风暴持续了40个白天和40个黑夜”。而诺亚的方舟,也足足在水中漂流了40天,最后才搁浅在高山之巅。
我们再看看中国关于上古的这次大洪水的记载:
《山海经.海内篇》记载:“洪水滔天”“鲧窃息壤以湮洪水”
《孟子.滕文公》记载:“当饶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水逆行,泛滥于中国”
《淮南子.览冥训》曰:“望古之际,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炎炎而不灭,水泱泱而不息”
再有就是,大洪水的水位描写和时间描写,几乎完全一致。洪水都是淹没了平原、村庄、树木和矮小的丘陵。最后只有逃到了高山上的人才得以活命。持续时间可以统一在100到120天左右,也就是3到4个月之间。而高峰期都维持在40天左右。
洪水肆虐,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也许那时就只有少部分人,因为部落扎根在高处,得以幸免于难,而曾经辉煌的文明,被淹没到海底,这才留下了,描述史前文明的只言片语,变成了神话故事,代代相传。
再说月亮,世界还有很多未解之谜,其中一个就是在史前大洪水之前天上是没有月亮的。由于很多民族都有相关的史前大洪水的记载,基本上是可以断定在很久以前存在史前大洪水的事实。但是在古人记载中,同样可以发现并没有月亮的有关的记载。这一点可以说是定论。
现在就有了一个问题:这样海量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呢?真的是雨水吗?
这需要我们从大洪水与月亮的关系着手,从中国古代的神话记载中,去伪存真寻找答案。让我们大胆的进行这样的假设和推想:
1、 后羿射日是记载大洪水来临的前兆
据《淮南子·本经训》记 “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尧乃使羿上射十日。
这段记载的重点是天上出了十个太阳,尧命后羿射下九个。我们可以这样设想;一颗太阳系绕日运转的彗星,通过近日点时受到太阳6000度高温的烘烤,便拖起了长长的慧尾。然后高速冲向地球轨道。
地球距太阳的平均距离大约为1亿5千万公里,如果不考虑其它因素,按照每秒7.9公里的第一宇宙速度,从太阳飞向地球大约需要用200天的时间。这段时间里,古人从地球上向太阳方向看去,会发现太阳身边又多出一个小太阳,而且越来越大,有时出现在太阳的下面,有时又在太阳的上面,总之是忽上忽下,忽左忽右。而且由于慧尾物质(主要是水和小岩石)的折射作用,也可能会感觉太阳周围有一圈太阳。这时尧帝命后羿搭弓射日,估计后羿是真射了九箭。但是这箭要飞一会,或者要飞几天。这就是后羿射日。当然他成功了。因为此时地球与这彗星擦身而过,地球一头撞向慧尾当中。由于地球引起的时空弯曲或者说是万有引力,这颗彗星被地球捕获,再也飞不出去了,成为环绕地球转的卫星,也就是月亮(从“阿波罗”号宇宙飞船上几次带回来的资料表明,月球和地球的组成成分是大不相同的)这彗星拖着长长的慧尾绕地球旋转,由于地球的引力明显大于月球,慧尾的物质主要是水和小岩石便逐渐落向地球。这就是40多天大洪水的由来。
2、女娲补天是记载大洪水中发生的事件之一
明嘉靖的《蓝田县志》载:这里有女娲氏炼石补天的"补天台"。《列子·汤问》载“女娲在此炼五彩石以补天。”这段记载我们可以这样看; 慧星尾巴里面除了水,还有岩石。现在每当有彗星掠过地球时,还会引发流星雨。大洪水时的落到地球上的岩石更多。在古人眼里,落水就是下大雨,落岩石就是天塌了。当时的女娲族(此女娲不是传说中用泥造人的女娲)住在今陕西蓝田县李华村古称“女娲村”或“女娲堡”。在大洪水时,为了躲避大雨,女娲族躲在今陕西蓝田骊山顶上的一个山洞里(现在是一个旅游景点)。大雨夹着流星岩石,天崩地裂般的砸漏了这个山洞。见漏雨落石,族人均以为是天塌了。女娲找来当时随处可见的色彩斑斓的蓝田玉(现在这里仍是蓝田玉的产地),古人不识玉,称为五彩石 。将其放入火中烧成粉末。然后将其带到山顶,和水填石补上洞顶。(这种粉末其实就是现在的水泥。现在的水泥是硅酸盐,蓝田玉烧出的应该是硅酸铁吧。据此,若说是女娲炼石补天就是发明水泥,我看也不为过)。此时,慧尾落向地球的物质也接近尾声。天上不再落岩石,山洞不再漏雨。古人皆以为是女娲炼石将天补上了。这就是炼石补天。讲的是古人与大洪水抗争的一个片段。
3、共工头触不周山是记载大洪水后的巨大变化
《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及至雨过天晴,人们发现天上多出了月亮。而且星辰移位。站在地球角度上看,太阳月亮移位了,那说明地球自己可能"倾斜"了。(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也就是说地球捕获了月亮,但杀敌一万,自损八千,地球也付出极大的代价,就是自转轴倾斜了,变成侧着身子绕太阳转。
从此有了一年四季,海上有了潮汐。海平面也上升了300米,(300米是臆想)将史前平原地区和人类文明全部淹没。只剩下居住在高山上的文明非常落后的几千或几万人。便是我们的祖先。这应该就是中华历史上的虞朝。再往前也就是大洪水之前的记载或传说至今还没有发现(笔者会继续研究山海经也许会有收获)。
4、大禹治水讲的是大洪水后的灾后重建
大雨下了40天,平原地区全被大水淹没,丘陵地区到处是堰塞,道路与农田全部毁掉,于是尧命禹治水。大禹治水的故事没有文字记载,是几千年来口口相传的故事。这故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故不再赘述。相传大禹的父亲鲧“鲧窃息壤以湮洪水”治水不利,之后便是由大禹接任,改为疏导,逐渐成功。大禹两代人治水20余年,赢得民众尊敬。大约公元前2070年大禹登帝位,然后历史进入夏朝。
纵观世界人类文明史,凡是发生大事件的历史时期,如战争、自然灾害等期间,都会涌现出一大批英雄人物。所以尧帝、后羿、女娲、(神话传说中有两个女娲,一个是造人的,这里所说是补天的)共工、嫦娥、还有追日的夸父、大禹等都是同一时期的人。之所以流传至今,是因为他们都是与大洪水抗争的英雄人物。若是能认定这些人都属于同一年代,那么大洪水发生的时间就呼之欲出了。就是大禹称帝之前不超过50年,即公元前2120年。距今4140 年左右。
6、关于大洪水之前人类文明的猜想
假如以上推断成立,我们便可以脑补一下史前的大概情况;
1、海平面下降300米,露出大面积的平原。也就是说史前文明大部都淹没在海水下面。
2、地球的自转轴不倾斜,没有季节变化,没有月亮,没有潮汐,赤道和高纬度地区不适于人类居住。最佳的居住环境是北纬或南纬30度左右。这也是史前遗迹都出现在北纬30度的原因。
3、生物体型巨大,如恐龙,也可能有山海经里记载的巨人族。也只有巨人族,才有可能修建北纬30度的埃及金字塔,才能修建南纬30度的复活节岛的巨人像。还有最近出土的三星堆青铜器,2.6米高、180公斤的青铜立人像、那么大号的青铜纵目面具。也许出自巨人族吧。诗人李白说的对,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我们)通人烟。那么先进的技术和身材那么高大的种族确也没有必要与身材矮小,又没有冶炼技术的种群交往。大洪水毁灭了陆地上的大型生物,但对水里大型生物影响较小。如鲸鱼,鲨鱼等。现在仍然存在。
综上所述,巨型生物及其物种,虽未被大洪水全部淹没,但也因月亮出现所带来的气候四季变化,海平面急速上升,大气气压等的一系列不适应。而陆续灭绝。
笔者非专业人士,以上所述均为一孔之见。不当之处,还望各位读者海涵,一笑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