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大洪水并不是传说人类仅剩万史前大洪水的起因及其诡异!为什么说洪水是大自然的“终极威力”附各种汛期详解水灾洪峰洪涝

在人类历史上,涌现出不少的自然灾难,包含地震、洪水、海啸等,每一场灾难都给当地居民带来巨大的破坏,很多建筑物的摧毁,造成经济损失,甚至有很多人在灾难中失去生命,看到这么多的自然灾难,人类也无能为力,只能做出一些预防措施,并不能阻止它们的到来。

曾经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巨大的洪水,正是这次洪水,使地球变得伤痕累累,几乎淹没大半个地球,很多生物在此次灾难中丧失了生命。包括很多史前文明,也因这次洪水而彻底消失了。科学家对这一洪水进行研究的时候,发现它是真实存在的,很多人都感到困惑,它究竟是怎样出现的呢?最终又流向了何方呢?这些都是值得考虑的问题。历史上出现的一场大洪水,几乎淹没大半地球,幸存者少之又少!

时间不断流逝,人类逐渐成为地球上的霸主,也是地球上具有智慧的高等生命体,即便这样,人类对地球的了解微乎其微,很多地方人类尚未踏足,不仅仅是技术的问题,与人类能力也有关系。人类对宇宙的了解只有皮毛,更别提神秘莫测的海洋了。那么这场巨大的洪水进入而来的呢?

科学家经过研究才发现,这场洪水来自于地下。当时有彗星撞击了地球,才发生这么大的灾难,曾经恐龙灭绝时,有人也猜测是彗星撞击地球造成的,不过这种说法被否定了,认可度最高的就是它来自于海底,在地球刚成型时,内部喷发出大量的氧气和氢气,致使很多植物缺失了水分,久而久之,这些水分就会进入地下,形成丰富的地下水资源。

很多地区由于缺乏水资源,知道地下有丰富的水资源,便开始大肆开采地下水,致使洪水的爆发,这种行为是非常危险的,还会破坏生态平衡。还有人猜测是地下水的汇集,才引发一场洪水的灾难。这些都只是众人的猜测,谁也没有足够的证据证实,那么这些洪水最终又去了哪里呢?科学家大胆猜测,随着地壳的运动,这些洪水或许都已经回到地球表面,最终形成海洋。

地球不仅仅是一颗星球,还是一颗水球,它拥有70%的海洋,或许就包含了那场巨大的洪水。地球上经常会发生各式各样的自然灾难,很多自然灾难的发生都是人为的,这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和警告,如果人类再不珍惜资源,过度的开采,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未来的一切都将报复在人类身上。你们对历史上出现的这场大洪水有怎样的看法呢?

不知道,说起史前大洪水,大家会想起什么呢?其实史前大洪水是发生在13000年前的,但是有人觉得他是没有发生过,有人却觉得它是发生过的,据史料记载,史前大洪水当时发生的严重程度还是非常大的,吞没了一切,所有的生物,因为这场史前大洪水而死亡,在当时的大量宗教里面都记载了这场史前大洪水,而研究这场史前大洪水的主要分为了三派,史前文明家还有地质学家,还有一个历史学家。

而在当时,大洪水是非常严重的,因为来得非常的突然,突然的北半球就被洪水所包围,那么现在关于这场史前大洪水的说法还有很多,那么史前大洪水为什么会出现呢,很多人通过研究提出了几个大胆的假设,那么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几个大胆的假设是什么吧。

第一个大胆的假设,其实就是他们觉得是由于南极和北极的冰川融化沉水所带来的这一次史前大洪水,但是这个结论目前还没有得到验证,所以真实性我们无从考究,那么还有第二个说法,就是在地底下的板块运动位移破裂而引起的海底下的海水上涨,而造成了这次事件,大洪水。

当然还有另外一个说法,就是小行星撞击地球,但是在生活中,人们就会把这些小行星的威力不放在眼里,但是我们也知道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有很多人认为这次史前大洪水就是有一小行星撞击了地球所造成的。

怎么面对以上这三种大胆的猜测?很多人都选择了不同的答案,那么你们觉得哪个比较有可信度呢?

史前大洪水是指史前地球北半球突然被来历不明的洪水包围,近千米高的洪峰,以雷霆万钧之势,咆哮着冲向陆地,吞没了平原谷地,吞没了这些地方的所有生灵。

高山在波涛中颤抖,陆地在巨变中呻吟……这是上古神话传说和早期宗教里的记载。有人认为它是人类传讹附会的记忆,也有人认为它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孰是孰非,千百年无定论。

我们回顾下全世界各种文明中对大洪水的记载:

1.欧洲:《圣经》记载:“洪水泛滥地上40昼夜,水往上涨,连山岭都淹了”。整个地球的人类文明全被摧毁,只有诺亚方舟里的生物得以幸存。

2.苏美尔神话:众神之王觉得人类太吵闹,决定放一次大洪水灭绝他们。水神认为不应该完全灭绝无辜的人类,就暗中告诉好人,让他们搭船避难。

3.玛雅文明:天神开天辟地后,用木头雕成人类,并让他们开口说话。但木头人后来忘记造物主的存在,天神便降下一场洪水毁灭人类。

4.印度文明:有个苦行僧在恒河沐浴,救了一条被大鱼追的小鱼。小鱼说大洪水马上要来了,让他赶快去造船。苦行僧活下来后,就成为印度人始祖。

5.希腊神话:宙斯看到世人太坏了,决定用洪水灭绝人类。他让海神把所有河流召集起来,淹没所有陆地。人类都被淹死了,侥幸活下来的,也饿死在光秃秃的山顶上。

6.印第安文明:《波波尔一乌夫》记载"发生了大洪水......周围变得一片漆黑,开始下起了黑色的雨。倾盆大雨昼夜不停地下......人们拼命地逃跑......他们爬上了房顶,但房子塌毁了,将他们摔在地上。于是,他们又爬到了树顶,但树又把他们摇落下来。人们在洞穴里找到了避难的地点,但因洞窟塌毁而夺去了人们的生命。人类就这样彻底灭绝了。

7.亚特兰蒂斯文明:在有关于亚特兰蒂斯覆灭的记载中,古代墨西哥着作抄本(即《梵蒂冈城国古抄本》)记录着人类文明毁灭于巨浪滔天的大洪灾。亚特兰蒂斯沉没于大西洲。而且亚特兰蒂斯沉没的时间节点与大洪水出现的时间节点相吻合。

8.中华文明

女娃补天: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争帝位,失败之后怒撞不周山。导致天柱折断,天河之水狂灌人间。女娲炼五色神石补天,又折神鳖之足撑四极,才算澄清玉宇。

大禹治水:大洪水泛滥成灾,尧派鲧去治水,九年都没有成果。舜上位后将鲧流放到羽山,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大禹花了13年,彻底消除了水患。

全世界已知的关于大洪水的传说有600多则。例如,中国及日本、马来西亚、老挝、泰国、印度、澳大利亚、希腊、埃及及非洲、南美、北美土著等各个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传说中都保留着对一场大洪水的记忆。

虽然这些传说产生于自各个不同的民族、文化,却拥有极其相似的故事情节和典型人物。对于这一切证据和现象,用偶然或巧合是根本无法解释的。

在其他文明中关于大洪水记载的结果不是逃跑就是灭亡。但只有中国神话里,是人最终战胜了洪水!

洪水的形成与危害

夏季是洪水的高发季节,无数同胞因此失去家园,抗洪战士们也不分昼夜的为防汛而努力着,你知道洪水是怎样形成的吗?它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危害呢?

抗洪战士奋勇守护我们的家园

洪水的形成

洪水(flood)由暴雨、急骤融冰化雪、风暴潮等自然因素引起的江河湖海水量迅速增加或水位迅猛上涨的水流现象,常淹没堤岸滩涂,甚至漫堤泛滥成灾。

洪水一词最早见于我国《尚书·尧典》。相传虞夏时期(大约在公元前20世纪)黄河流域连续出现特大洪水,该书记载:"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咎"。滔天的洪水淹没了广大平原,包围了丘陵和山岗,大水经年不退,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描述洪水的要素包括洪峰流量(水位)、洪峰流量(水位)出现时间、洪水总量及洪水过程线。当流域内发生暴雨或融雪产生径流时,都依其远近先后汇集于河道的出口断面处。当近处的径流到达时,河水流量开始增加,水位相应上涨,这时称洪水起涨。及至大部分高强度的地表径流汇集到出口断面时,河水流量增至最大值称为洪峰流量,其相应的最高水位,称为洪峰水位。

到暴雨停止以后的一定时间,流域地表径流及存蓄在地面、表土及河网中的水量均已流出出口断面时,河水流量及水位回落至原来状态。洪水从起涨至峰顶到回落的整个过程连接的曲线,称为洪水过程线,其流出的总水量称洪水总量。

连续几日,南方大范围迎来持续强降雨,100余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广东、江西等多地暴发洪水。

全国113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

水利部消息,20日12时至21日12时,珠江流域西江广西桂平江段、广西藤县至广东德庆江段,广西柳江、桂江,广东北江、贺江,湖南湘江,江西乐安河、信江,浙江钱塘江,福建建溪等113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其中5条河流发生超保洪水,7条河流发生有实测资料以来最大洪水。

珠江防总将防汛应急响应提升至Ⅰ级

据水利部网站21日消息,受近期强降雨影响,珠江流域北江今年第2号洪水将发展成特大洪水,西江今年第4号洪水正在演进,水位继续上涨并将较长时间维持高水位运行。21日22时,珠江防总将防汛Ⅱ级应急响应提升至Ⅰ级。

22日,珠江北江流域多站点迎来洪峰过境

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

于12时34分升级发布洪水红色预警

那么,洪峰是怎么定义的呢?

超过警戒水位又意味着什么?

据气象专家介绍,“通常发生洪水时才会出现洪峰。洪峰按照洪水次数划分,指每次洪水水位或流量过程中的最高点。处于洪峰时,洪水的流量最大。如果单位面积的降水量大于水流量,雨水就会一点一点地积累,一旦流域广、路程长,就会形成洪峰。”洪峰就像一道大波浪的最高点。洪峰出现时,河流侧向压力增大,会对河堤造成一定影响。洪峰水位越高,大坝压力越大。

洪峰相应的水位,称为洪峰水位,可以通过水文模型模拟水位线来确定,也可以由水文站直接测定。

那么洪水强度怎样确定?

根据从2009年起开始实施的国家标准《水文情报预报规范》,按洪水要素重现期小于5年、5-20年、20-50年、大于50年,将洪水分为小洪水、中洪水、大洪水、特大洪水4个等级。估计重现期的洪水要素项目包括洪峰水位(流量)或时段最大洪水量等,可根据河流(河段)的水文特性来选择。

“洪水强度是一个频率,并不是50年一遇的洪水在50年内只会出现一次。”杨寅解释,比如洪水发生频率0.05对应的是20年一遇的洪水,频率0.1对应的是10年一遇的洪水。

设防水位、警戒水位和保证水位

形成洪水除了地形、降雨量大之外还要降雨强度也要大才有可能形成洪水. (注意:降雨量不同于降雨强度)降雨强度是时段内的降雨量。以毫米/分或毫米/时计。我国气象部门一般采用的降雨强度标准为:小雨:12小时内雨量小于0.2-5毫米,或24小时内雨量小于10毫米;中雨:12小时内雨量为5-15毫米,或24小时内雨量为10.1-25毫米;大雨:12小时内雨量为15.1-30毫米,或24小时内雨量为25.1-50毫米。当降雨强度和降雨量很大时,大量雨水迅速汇入河中,使河中水量猛增、水位急剧上涨,即形成洪水。

洪水形成的几种方式

洪水

一般洪水:重现期小于10年

较大洪水:重现期10~20年

大洪水:重现期20~50年

特大洪水:重现期超过50年

雨洪水:在中低纬度地带,洪水的发生多由雨形成。大江大河的流域面积大,且有河网、湖泊和水库的调蓄,不同场次的 雨在不同支流所形成的洪峰,汇集到干流时,各支流的洪水过程往往相互叠加,组成历时较长涨落较平缓的洪峰。小河的流域面积和河网的调蓄能力较小,一次雨就形成一次涨落迅猛的洪峰,雨洪水可分为两大类,暴洪是突如其来的湍流,它沿着河流奔流,摧毁所有事物,暴洪具有致命的破坏力,另一种是缓慢上涨的大洪水

山洪:山区溪沟,由于地面和河床坡降都较陡,降雨后产流、汇流都较快,形成急剧涨落的洪峰。

泥石流:雨引起山坡或岸壁的崩坍,大量泥石连同水流下泄而形成。

融雪洪水:在高纬度严寒地区,冬季积雪较厚,春季气温大幅度升高时,积雪大量融化而形成。

冰凌洪水:中高纬度地区内,由较低纬度地区流向较高纬度地区的河流(河段),在冬春季节因上下游封冻期的差异或解冻期差异,可能形成冰塞或冰坝而引起。

溃坝洪水:水库失事时,存蓄的大量水体突然泄放,形成下游河段的水流急剧增涨甚至漫槽成为立波向下游推进的现象。冰川堵塞河道、壅高水位,然后突然溃决时,地震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巨大土体坍滑堵塞河流,使上游的水位急剧上涨,当堵塞坝体被水流冲开时,在下游地区也形成这类洪水。

湖泊洪水:由于河湖水量交换或湖面大风作用或两者同时作用,可发生湖泊洪水。吞吐流湖泊,当入湖洪水遭遇和受江河洪水严重时常产生湖泊水位剧涨,因盛行风的作用,引起湖水运动而产生风生流,有时可达5~6m,如北美的苏必利尔湖、密歇根湖和休伦湖等。

天文潮:海水受引潮力作用,而产生的海洋水体的长周期波动现象。海面一次涨落过程中的最高位置称高潮,最低位置称低潮,相邻高低潮间的水位差称潮差。加拿大芬迪湾最大潮差达19.6m,中国杭州湾澉浦最大潮差达8.9m。

风潮:台风、温带气旋、冷峰的强风作用和气压骤变等强烈的天气系统引起的水面异常升降现象。它和相伴的狂风巨浪可引起水位涨,又称风潮增水。

海啸:是水下地震或火山爆发所引起的巨浪。

洪水带来的危害有哪些?

危害

洪水过后,容易突发多种疾病。洪涝灾害作为病因既破坏了环境,同时又直接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因此,洪涝灾害对人类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作用也是复杂的和多方面的。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洪水的危害。

(一)洪涝灾害导致人群的伤亡

洪涝灾害直接淹没引起死亡或因水灾冲击建筑物的倒坍致死、致伤,同时因灾饥荒或疾病引起灾民锇死或病死。这是洪涝灾害对人群的最直接的危害。但不同的灾度及抗灾水平引起的死亡或伤害程度是不同的,特别是社会因素对灾害引起的伤亡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要旧中国水灾历史中每次洪涝灾害都使大批灾民家破人亡。

1938年黄河决堤曾使1250万人受灾,使89万人丧生。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二)洪涝灾害导致生态环境的改变,引起疾病的暴发和流行

洪涝灾害淹没了农田、村庄、破坏了人们的生活、生产秩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对传染病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产生影响,从而导致传染病的流行。

1.疫源地的影响

由于洪水淹没了某些传染病的疫源地,使啮齿类的动物及其它病原宿主分散、迁移和扩大,引起某些传染病的流行。钩端螺旋体病因洪水引起疫源地的扩散、多次暴发流行。如安徽省1971年水灾曾暴发钩体病10多万人。1975年河南驻马店也因水灾暴发钩体病360万例、1963年河北、1986年广东梅县和广西龙州的洪灾之后都有钩体病暴发流行。

出血热是受洪水影响很大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由于洪水的淹没,啮齿类动物园的种群发生变化,野鼠楼息地的改变引起疫源地的变化,多次出现水灾后的出血热暴发流行,如1983年湖北荆门有洪水发生出血热的暴发流行。1991年安徽水灾时出血热的老疫区淮河流域遭灾,扩大了疫源地,出血热的发病比上年增加了68.1%。

洪涝灾害对血吸虫的疫源地也有直接的影响,如因防汛抢险、堵口复堤的抗洪民工与疫水接触,常暴发急性血吸虫病。湖北省1991年水灾期间上堤抗洪民工约500万人与疫水接触,估计感染急性血吸虫病近万人,新增病例30万人以上。

2.传播途径的影响

洪涝灾害改变生态环境,扩大了病媒昆虫孳生地,各种病媒昆虫密度增大,常致某些传染病的流行。疟疾是常见的灾后疾病。1991年安徽水灾暴发疟疾达340万例,河南汤阴地区水灾暴发疟疾流行的发病率高达25.8%。湖北1991年也因水灾使蚊子密度增加引起乙脑的流行。

洪涝灾害淹没粪池,畜厩、污染水源和食物,并因灾使苍蝇大量孳生,给肠道传染病流行提供了条件。过去水灾之后引起霍乱、伤寒和痢疾的暴发流行曾在我国流行病学历史上留下苦痛的记录。当今世界上发展中国家每遭水灾也常有肠道病的暴发流行。由于洪水毁坏食物资源,灾民饥不择食,也增加了食源性疾病的暴发因素。

(三)洪涝灾害导致人群移动引起疾病

由于洪水淹没或行洪、畜洪需要人们大量移动。一方面是传染源的转移带到非疫区,另一方面是易感人群进入疫区,这种人群的移迁潜存着疾病的流行因素。如流感、麻疹和疟疾都可因这种移动引起流行。多发病如红眼睛、皮肤病等也可因人群密集和接触,增加传播机会。

(四)居住环境恶劣引起发病

洪水毁坏住房、灾民临时居住于简陋的庵棚这中,百般秋灾期白天烈日暴晒、易致中暑、夜间风吹、虫咬。且灾期多暴雨。终日浸泡于雨水之中,易于着凉感冒。特别是对年老体弱,儿童和慢性病患者增加发病和死亡的危险。

(五)个体免疫力降低、精神心理压抑,增加致病因素

受灾时食物匮乏,营养不良、免疫力降低,使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易于传染病的发生。由于受灾的心情焦虑,情绪不安,精神紧张和心理压抑,影响机体的调节功能,易导致疾病的发生。一些非传染病的慢性病增加发作机能,易导致疾病的发生。一些非传染性病和慢性病增加发作机会,如肺结核、高血压、冠心病及贫血等都可因此而复发或加重。

洪水会泄到哪里去?下游会出现洪水吗?

谁也没想到,一个年均降雨量只有600毫米左右的内陆省份,有一天竟然会遭遇超强降雨,其中降雨量最高时,郑州一小时降雨量达到了201毫米,是建站以来记录到的最高记录,而新乡降雨更为严重,从17日8时到22日6时,当地降雨量达到了907毫米,全市175个站点中700毫米以上的有14个站点。

超强降雨的发生,也让城市发生严重内涝,导致多个建筑物被淹没,隧道,地下涵洞以及地下车库等受灾严重。

而此次内涝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当地超强降雨,我们知道,城市之中建设了很多排水管道,这些管道可以将一部分降雨及时排泄到下游,不会出现城市积水。但问题是,下水道和排水管道的排水能力是有上限的。

如果当地降雨量较大,超出了当地的排洪能力时,此时地面上就会出现积水。再加上在城市之中,到处都是硬化路面,硬化路面透水性非常差,在同等降雨量下,和自然区域相比,高度城市化区域所产生的净流量可以达到5倍左右。

就这样,降雨堆积在路面上,越积越多,形成城市严重内涝,导致地势较低的地方出现洪水。

汛期是一个水利名词,是指河水在一年中有规律显著上涨的时期。“汛”就是水盛的样子,“汛期”就是河流水盛的时期,汛期不等于水灾,但是水灾一般都在汛期。

江河由于流域内季节性降水或冰雪融化,引起定时性的水位上涨时期,叫汛期。

汛期类型

根据洪水发生的季节和成因不同,一般要分为4种汛期:

春季,气候转暖,流域上的季节性积雪融化、河冰解冻或春雨,引起河水上涨,称春汛。中国北方,冬春季节河中水流受冰凌阻碍而引起的明显涨水现象称为凌汛。夏季,流域上的暴雨或高山冰川和积雪融化,使河水急剧上涨,称夏汛。人们习惯把发生在夏季三伏前后的汛期称为伏汛。秋季,由于暴雨,河水发生急剧上涨,称秋汛。

由于地理位置、天气系统等差异,我国七大江河的汛期迟早不一。据降雨、洪水发生规律和气象成因分析,汛期大致划分如下:珠江:4~9月,长江:5~10月,淮河:6~9月,黄河:6~10月,海河:6~9月,辽河:6~9月,松花江:6~9月。

一图了解汛期天气

刚刚还是阳光明媚瞬间白昼变黑夜

乌云压顶雷声霹雳

大风劲刮鸡蛋大的冰雹砸落

暴雨如注

这就是华南前汛期常见的天气景象

由于地理位置、天气系统等差异,我国七大江河的汛期迟早不一。即使是同一河流各年也有早有迟。按季节的不同,我国有四汛,即桃花汛(春汛)、伏汛(夏汛)、秋汛和凌汛。其中,伏汛和秋汛最大。通常我们所说的汛期主要指这两汛而言。主汛期是含有这两汛之中的极易产生洪水的时间。

根据降雨、洪水发生规律和气象成因分析,我国七大江河汛期大致划分如下:

六月我国全面进入主汛期

意味着大气对流活动活跃,强降水集中

时常会产生暴雨、洪涝等灾害

同时,在气候变化背景下

高温极端天气事件呈增多趋势

因此,天气的变化牵动了更多人的心

除了高温暴雨

高温热浪

在气象上一般以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者超过35℃作为高温的标准,“高温热浪”又叫高温酷暑,是一个气象学术语,通常是指持续多天的35℃以上的高温天气,由于高温持续时间较长,引起人、动物以及植物不能适应并且产生不利影响的一种气象灾害。高温热浪的标准主要依据高温对人体产生影响或危害的程度而制定。

台风

严格地说,台风是热带气旋的一个类别,热带气旋则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低压涡旋。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强对流天气

强对流天气是气象学上所指的发生突然、移动迅速、天气剧烈、破坏力极强的灾害性天气,主要有雷雨大风、冰雹、龙卷风、局部强降雨等。强对流天气发生于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空间尺度小,一般水平范围大约在十几公里至二三百公里,水平尺度一般小于200公里,有的水平范围只有几十米至十几公里。其生命史短暂并带有明显的突发性,约为一小时至十几小时,较短的仅有几分钟至一小时。它常发生在对流云系或单体对流云块中。强对流天气来临时,经常伴随着电闪雷鸣、风大雨急等恶劣天气,致使房屋倒毁,庄稼树木受到摧残,电信交通受损,甚至造成人员伤亡等。

暴雨

我国气象上规定, 24小时降水量为50毫米或以上的雨称为“暴雨”。按其降水强度大小又分为三个等级,即24小时降水量为50~99.9毫米称“暴雨”100~200毫米以下为“大暴雨”;200 毫米以上称“特大暴雨”。

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降水强度差异很大,故暴雨标准各地有所不同。

试题链接

1.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和广东省气象局的预计,2014年夏天太平洋可能出现厄尔尼诺事件,周边气候也会受此影响。广东省2014年气候形势复杂,可能表现为“降水前期显著偏少,旱涝急转,开汛偏早,冷暖变幅剧烈,低温阴雨严重”。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厄尔尼诺现象带来的影响是( )

A. 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将由偏暖状态转入偏冷状态

B. 秘鲁渔场增产

C. 当年冬季我国北方地区容易出现暖冬

D. 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个数比正常年份多

A. 4月至6月

B. 5月至7月

C. 7月至8月

D. 7月至9月

【答案】 1. C 2. A

【解析】

(1)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升高;秘鲁渔场受海水温度变化的影响,大量死亡;因大气环流受到影响,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个数比正常年份少;而当年冬季我国北方地区容易出现暖冬。

故本题选C。

故本题选A。

2. 1990年以来,黄河进入枯水少沙期,入海水沙锐减。2002年起,每年的汛期通过三门峡、小浪底等水利枢纽进行调水调沙(通过人工调控洪水,在短时间内将大量水沙集中输送入海),使黄河尾闾河道(位于利津到入水口之间,长约104km)的水沙受人工调控,显著影响了该河段的冲淤变化。冲淤量是河水带走河床所淤积的泥沙数量,是淤积量与冲刷量的差值。下图示意2001-2016年黄河尾闾河道年冲淤量及累计冲淤量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002-2016年期间( )

A. 总体处于冲刷趋势

B. 冲淤速率明显下降

C. 累计冲淤量持续减少

D. 总体处于淤积趋势

(2)2002-2016年,黄河尾闾河道河床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

A. 持续淤积

B. 先淤积、后侵蚀

C. 持续侵蚀

D. 先侵蚀、后淤积

【答案】 1. A 2. D

【解析】

(1)结合材料读图可知,2002年以来,河道主槽冲淤年际变化明显,总体年冲淤量为负值,即总体处于冲刷趋势,A正确,D错误;年冲淤量及累计冲淤量都呈波动变化,BC错误。

故本题选A。

(2)读图可知,将累计冲淤量变化分三个阶段:2001~2005年,累积冲淤量明显减少,说明河水快速下蚀,河床底部泥沙被大量冲刷带走;2006~2014年,累计冲淤量变化缓慢,总体减小,说明河水缓慢下蚀,河床底部泥沙被少量冲刷带走;这两个阶段均以侵蚀为主,只是侵蚀的强度或速度不一样。2015~2016年,累积冲淤量略有回升,河床底部有泥沙淤积;这个阶段以淤积为主。

故本题选D。

综合自中国天气网、齐鲁晚报、湖北省消防救援总队、中国气象报、外星人探秘等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改变世界的发明新闻中心20.Condom[避孕套]1640年 3000年前,埃及人就已开始使用它们,16世纪意大利妇科大夫加布瑞勒?法洛皮奥最早建议用它们防止疾病传播。最早的避孕套遗物可追溯到1640年,发现于英国达德利。在现代,直到上世纪60年代,避孕套还用动物肠子制作,使无数夫妇避免了不必要的怀孕,通过防止艾滋病等性病的传播拯救了众多性命。 jvzquC41pg}t0|npc0ipo7hp1e5329
1.先秦两汉文学习题1.先秦文学指以前的文学。 2.史前传说时期的文学形态主要为两类:。 3.《击壤歌》、《康衢歌》、《南风歌》等歌谣相传为时期的作品。 4.《弹歌》见于东汉人赵晔《》卷九。 5.中国古代神话主要保存在《》、《》、《》、《》、《楚 辞》和其他一些古籍中。 6.保存我国古代神话最多的一部古籍是《》。 7.jvzquC41o0972mteu0tfv8iqe1j7;<>:::?/j}rn
2.200部纪录片记录我们都经历了"婴儿" 期,宇宙也如此!130亿年前,宇宙小得能放在我们的手掌里,而正是这个"婴儿宇宙"孕育出了万物…… http://t.cn/SqxPf4 23.【地球的力量:冰川融化】 冰是世界上最具动能,变化最快,最强大的力量;冰也造就了许多惊人美景;冰改变了全世界的气候,甚至人类的演化过程…… 而冰给人类带来的潜在威胁也在日渐增大… jvzquC41yy}/fxzdcp4dqv4pqvk04?5263?628
3.党史故事|中国考古学七十年所谓“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考古学是一门识大体、明大道、有关怀的宏大学问。考古学的发展不能脱离时代需求,考古学的意义正在于与时俱进的时代价值。新中国考古70年,从谱系构建到古史重建再到文明阐释,是互为关联、不可割裂的三个阶段,这既是学科发展的必然结果,更是时代进步的必然需求。习近平总书记jvzquC41yy}/hsxow0kew7hp1fyyzs~|v1814:427570e=8;5c71;<761rghg7mvo
4.快科技资讯2022年06月24日Blog版资讯中心这就要感谢骁龙7上搭载的第四代骁龙X62 5调制解调器及射频系统了,理论最高下行速率可达到4.4Gbps,创下了骁龙7系的史上最强记录。 同时,骁龙7这一次还首次支持了5G+5G双卡双通功能,让两个卡都可以连接5G网络,现在OPPO Reno8 Pro主副卡是都能适用5G网络的,可以自由切换,而且切换网络的速度非常快,几乎不会对联网jvzquC41pg}t0v~ftk|ft|3eqo5cnxl142832?760jzn
5.中国德国史研究70年的成就与思考在过去70年中,经过几代学者的辛勤耕耘和不懈努力,我国德国史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与此同时,为适应新时代我国学术事业进一步繁荣发展的需要,我们对于中国德国史研究的新进展也抱有更多期待。 新中国成立与我国德国史研究的起步 据笔者了解,我国学界早在20世纪初已经出现有关德意志史的译本,到二三十年代,则在继续推出jvzquC41yy}/s|yjgqxz0ls1nn}y1;53;/731;81ea724>8992770qyo
6.第0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复习讲义)(全国通用)2026年高考历史文化交流与早期国家曙光 8【思维建模】史前史研究的史料类型、研究工具和方法、答题指导考点二 中华文明发展:青铜文明 早期国家 10知识点1 早期国家文明产生:夏朝(约公元前2070—约前1600) 10知识点2 早期国家文明发展:商朝(约公元前1600—前1046) 10知识点3 早期国家文明成熟: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 11知识点jvzquC41yy}/|}m0eun1|thv1;37;>7754ivvq
7.三星堆与巴蜀文化研究七十年(上)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天府智库1935年法国人德日进(Teilhard Decheadin)与中国生物学家杨钟健在万县西约10公里的长江第一阶地上采集到1件新石器时代以前的石器〔13〕。还有一些学者对巴蜀的物质文化、古史传说、政治史,以及史前文化进行了探讨〔14〕,对学术界也有较大影响。 综观建国前的巴蜀文化研究,有以下特点: 第一,大多数是对古代文献材料 jvzq<84yyy4tc|x0ep522B5261=8:7furz
8.中国历史朝代更迭过程秦朝之前的朝代1.夏朝(约前2070年—前1600年) 建立者:禹 特点: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制王朝,标志着从部落联盟向国家形态的过渡。 2.商朝(约前1600年—前1046年) 建立者:汤 特点:青铜器文化发达,甲骨文出现,是中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朝代。 3.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 jvzquC41dnuh0lxfp0tfv8vsa3?4;=;;;1gsvrhng1jfvjnnu1757=:6:5;
9.2022年伦敦书展50种重点版权图书本书通过一个个真实的账本故事串联成书,以小账本记录新中国70年大变革大发展,讲述新中国70年来的账本经济史:从柴米油盐的票据、元角分厘的计算;到衣食住行用、休闲玩乐的开支,再到工作收入、买房看病、子女教育、父母养老等账本里各种的大小事,以及背后的国家发展、改革逻辑、政策轨迹。书中以微观视角进行宏大叙事jvzq<84yyy4djrsctglptv3qti4dp872445169:157?547xjvor
10.2024年秋季学期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课件(新版教材).pptx距今约170万年距今约70万-20万年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能直立行走,使用打制石器,会使用火。距今约3万年使用打制石器,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可能已经知道人工取火。距今约7000年史前稻作农业文明的代表,干栏式建筑,种植水稻,使用骨耜。距今约7000-5000年仰韶先民主要从事粟作农业生产,过着定居生活;彩陶jvzquC41o0hpqt63:0ipo8mvon532;912;711A6222712;82287377xjvo
11.文字学研究70年成果推介第九章 文字学研究70年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字学理论和文字学史研究 一、语言学视角下的文字学研究 (一)文字与语言的关系 1. 文字学的独立 1906年,章太炎认为“小学”之名不够确切,在《论语言文字之学》一文中正式提出将文字、音韵、训诂三者合为“语言文字之学”,之后章门弟子钱玄同、朱宗莱将自己编写的jvzq<84nkpm/ejxu0et0mn~cp1~vg|mwejkoipzq1emul87243731}7243732Bd75:642=3jvor
12.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回顾与展望对于中国历史地理学来说,20世纪是一个最重要的阶段,因为尽管中国历史地理学的传统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但它出现并形成一门现代的学科却是在这个世纪里。从这一意义上说,20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学就是它迄今为止的全部历史。 一、 学科发展概述 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托名大禹,实际上产生于战国后期,但对历史jvzquC41{wmppp3hwfgo0niw0et0kwkq13637874444ivv
13.玛多县当地有牧民称40年前[就曾]看见“昆仑石刻”,是否“秦始皇遣多杰南杰今年 58 岁,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放牧,直至 2011 年搬到了玛多县城居住,目前一家 6 口人主要靠经营民族服饰商店为生。 "80 年代初,我们一家人(13 个兄弟姐妹)都居住在距离‘昆仑石刻’ 2 公里左右的地方。我从七八岁时开始放牧,大约在 1986 年,包括石刻所在地的 30 万亩草场就划分给了我们家。jvzq<84lkpgo0yk|jkrjcx3eqo5kpyjz1371886368=68@3ujvsm
14.东北各民族古文化在多元一体中华文化格局中的历史地位查海遗址的发现和发掘,对认识七、八千年前东北地区社会状况意义重大,对重建中国史前史新课题的探索起到了促进作用。中国史前史阶段,是从氏族演变到国家的阶段,即中国文明起源的阶段。其历史年代相当于距今7000年到5000年之间。红山文化正处于这一历史阶段。而查海的“龙”和玉器是龙山文化的根系,查海遗址文化内涵的jvzq<84yyy4ik|yqt{iikwf0pgz0dsr|15<459>0ujz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