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发展取得了令世人惊叹的历史性成就。同样,中国历史地理学科也走过了一段快速成长、不断壮大的历程,获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在国家经济社会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本刊曾特别策划“近70年来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的主要进展”专栏,自2019年第3辑起连续多期约请历史地理学领域在某方向有专精研究的部分专家、学者,试就当代中国历史地理学主要研究领域的相关情况进行回顾,既总结成绩,也指出问题,以期引导、推进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未来发展。现将相关文章在公众号中进行推送,以飨读者。
近70年来中国历史城市地理研究进展
史红帅
陕西咸阳人,历史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历史城市地理、中西交流史。
历史城市地理是历史地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近70年来,中国历史城市地理研究经历了奠基与探索、缓滞、复苏与拓展、深化与融合等发展阶段,在研究内容拓展、理论与方法总结、新技术探索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和丰硕成果,促进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整体发展。基于近70年来历史城市地理领域的代表性研究论著,总结了中国历史城市地理研究的阶段性特征,论述了九大专题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对历史城市地理研究相关问题进行了辨析,对今后的研究趋向加以展望。
一 历史城市地理研究的阶段特征
(二)缓滞时期(1966—1976)
1966年后,由于缺乏开展正常学术活动的土壤,历史地理学研究在整体上处于停滞状态,历史城市地理领域也从奠基、起步阶段进入到缓滞时期。学者难以在早先开展的研究基础上持续推进,研究论著的发表数量骤然减少,1966—1976年间几乎成为空白阶段。学术沉闷阶段中透射出希望之光的是,有关西安、洛阳、南京等古都的考古发掘和文物调查工作在“文革”期间仍缓慢推进,考古工作者整理的发掘简报、勘查记录等资料均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历史城市地理研究必不可少的参考文献。
(一)城址选择与迁移
(二)城市形态、结构与景观
(三)城市功能区与社会空间
城市大多兼具区域经济中心和交通网络体系枢纽的地位,学者从区域经济和交通体系视角出发,对城市的区域经济联系及地位、城市物资与商品流动的研究是历史城市地理与区域历史地理、历史经济地理多有交叉的研究内容。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史念海就提出了“经济都会”的概念,基于大区域视野分析研究城市的经济联系。70年代以来,学者充分吸收经济史、社会史、经济地理等研究方法,在讨论时段、城市类型、涉及要素上大为拓展,丰富了历史城市地理的研究内容。
城市(尤其是都城)作为人口众多之地,大多属于消费型城市,需要从郊区或其他区域通过水陆交通输入大量物资、商品,以满足城市人口的各项生活之需,促进城市社会的持续发展,这就为历史城市地理学者提出了新的课题,即关注城市与外部区域之间物资、商品与能量的输入与输出。物资、商品与能量的内外流动将城市与不同圈层区域、空间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对城市社会的运作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90年代以来,学者对古都长安、北京等城市所需薪炭、粮食、商品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揭示了核心城市与周边区域之间的多渠道联系及相互影响,促进了对古代城市民众生活及城市运作的多维认知。学界对此问题的讨论与城市环境史相结合,指出由于人口大量增加,都城生活燃料大量使用木材、煤炭等,引发废土堆积与空气污染等区域生态问题。
在历史城市地理的研究对象中,港口与港市是较为特殊的类型。近代以来,我国沿海、沿江一带因对外通商兴起了众多港口城市。从20世纪50年代初起,历史地理学者就将港市纳入研究视野,探讨上海、泉州等港口与港市的形成、兴衰、历史地理基础、经济腹地等问题。90年代后,港口和港市的研究逐步深化,成为近代历史城市地理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学者从历史地理的角度出发,注重阐释港口兴起的驱动因素,分析环境演变与港口变迁之间的关系,总结港口功能的层次差别、港口与城市相互影响的程度、不同港市的比较研究等。近年来,“港口—腹地”研究范式日臻成熟,研究内容涉及港市与腹地之间的空间联系和相互作用、“港口—腹地”的变迁机制、港埠与腹地的空间形态等,推动了近代历史城市地理研究的发展。
(七)区域城镇体系与市镇
历史城市地理研究不仅重视探讨单体城市的形态、格局、功能区、景观等,也注意结合区域历史地理视角探索特定区域内城镇体系(城市群)的发展变迁。一般而言,单体城市均处于区域城镇体系之中的某一层级,如都城为全国范围内的首位城市,省城则为一省行政区域之中心城市。学者从历史城市地理角度研究城镇体系时,涉及区域大致可分三类,即行政区域、自然地理因素围合的区域、江河流域范围;在研究内容上,重点分析城镇起源的背景条件、类型、等级、规模、区域分布特征、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中心城市的地位与作用、城镇格局演变等。学者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城镇体系发生、发展的条件与特点,总结其演变规律,对正确认识我国城镇地理现状,科学开展城镇规划与布局,因地制宜地进行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镇和区域经济的加快发展,历史地理学者加强了对区域城镇体系的演变研究,研究时段、区域和内容都逐渐拓展。20世纪90年代已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并相继产出了一批重要成果,涉及江南、华北、西南、西北、岭南等各个区域,大运河、长城等人文景观沿线带状区域的城镇体系也涵盖其中。21世纪初,处于城镇体系最低层级的小城镇成为学界研究热点,学者对黄土高原地区小城镇、市镇的研究取得丰硕成果,深化了历史城市地理研究的内容。近十年来,不同王朝时期城市体系空间分布的研究进步明显,在细致程度和空间视野上均有拓展,研究内容包括城市体系与地缘结构、辖域变迁与城邑分布、城市地理格局的过渡与重建等。
在区域城镇体系研究当中,市镇(草市镇、墟市)的区位、类型、商业形态、发展规律既属于历史经济地理、经济史范畴,也是历史城市地理的关注重点。从20世纪50年代起,学者已着手研究江南市镇经济、中心城市与郊区城镇的关系。80年代,宋至明清市镇的研究成果迭见,注重探讨市镇的地理分布、层级、区位特点等内容,尤以江南地区市镇研究为多。90年代以来,市镇研究区域进一步扩大,学者重视研究市镇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商业集镇的地域结构、区位条件、城镇化与城市化水平等。学者对封建时代晚期以至近代的市镇研究视角更为微观,注重复原市镇空间结构、交通区位、主要产业分布、日常商业布局、民众生活等,亦有学者从市镇的类型、特点和作用等方面研究江南和华北市镇在发展过程中的共同点,从市镇的发展情况、分布格局、经济功能和市场发育等方面研究其差异,探讨近代市镇发展(或落后)的原因。
(八)城市比较与城市规划
从历史城市地理研究的角度来说,城市比较研究能够突破时空的局限,既可以比较同一城市在不同时期的区位、规模、格局、景观,如古都在都城时代与后都城时代的空间形态与内部格局的继承、变迁,也可以比较趋同或差异化地理环境下的城市在同一阶段或不同时期的发展变迁。对历史城市地理学者而言,城市比较研究深化了从时空角度对城市地理基础、空间和景观的认知。70年代以来,城市比较研究的成果虽然数量较少,但此类研究视角颇为独特,有益于获得崭新认识。90年代前,学者大多比较同一城市(尤其是古都)的不同阶段,90年代之后,日渐关注毗邻城市和跨区域城市的比较,研究不同城市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城市本体与腹地等多种因素的异同和联系。
城市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大到城市整体形态与格局,小至城区街巷、水系、建筑设施等的布设,离不开具有前瞻性的、因地制宜的城市规划。就此而言,城市规划理念与具体举措是历史城市地理研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于认识城市实体和景观形成过程多有裨益。改革开放以来,历史城市地理学者对城市规划理念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古都类城市,原因之一就在于都城作为各时代最高等级的城市,是当时规划思想集中呈现之地,研究古都规划思想与理念能较为全面地反映特定时代城市规划、布局的最高水平。有关汉唐长安、隋唐洛阳、宋东京、金上京、元大都、明清北京、民国北平、南京等规划思想的研究论著,主要论及都城整体规划理念、改扩建规划、建筑设计思想、规划知识与权力等内容,亦有学者阐释苏州、广州等区域中心城市规划的理念及其影响因素。核实而论,研究城市规划思想与观念需有丰富的文献和考古材料支撑,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者对大多数中小城市规划的研究。必须提及,古代城市在选址、规划、建设过程中,十分重视利用传统风水观念,学者在探讨城市选址、规划时对此应给予细致分析和客观评价。我国有众多城市(如苏州、泉州、开封、成都等)在形态上具有“仿生”特征,这既是因地制宜规划建设城市的结果,也反映了时人的城市规划理念和城市环境观,塑造了不同城市的独特文化风貌与个性。
(九)历史城市地图研究与编绘
历史城市地理学者在复原和考订古代城市形态、格局时,重视搜集和利用古代城市舆图,在此基础上编绘城市历史地图集也是历史城市地理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从20世纪50年代起,学者在实证研究中,主要结合文献考证、考古材料和实地考察,着力复原、绘制城市平面格局图,呈现和分析城市形态及空间结构。80年代以来,随着对历史城市地理研究的逐步深入,以及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现实需要,侯仁之、史念海分别主编出版了《北京历史地图集》《西安历史地图集》,此后又有周振鹤主编《上海历史地图集》等面世。城市历史地图集反映了区域历史地理与历史城市地理等多学科长期以来的研究成果,成为相关学科学者了解城市空间变迁历程的必备参考文献。
近些年来,在以古都和区域中心城市为主的传统历史地图集编纂工作之外,历史地理学者不断探索古代城市地图数字化利用的途径。李孝聪提出借助古地图提供的信息,编制数字式城市历史地图是研究中国历史城市地理理想的、有高科技含量的可操作性途径。历史地理学者积极搜集、整理海外收存的包括古代城市地图在内的中国古地图,为学界提供了利用之便。此外,李孝聪等对域外人士绘制的近代中国城市地图进行了系统搜集、整理,这一工作拓展了今后利用域外绘制中国城市地图进行历史城市地理研究的思路。近代城市地图作为城市古旧地图的一种,多以测绘精确、内容丰富成为城市史地研究的珍贵资料来源,学者可据此详细考察地物表现与测绘技术、成图年代、绘制者与刊印者等有关地图性质的信息,客观评价其在城市历史形态学上的研究价值。民国时期采用近代测绘方法绘制的各类城市地图具备相对精准的数据信息,为当今学者利用GIS等手段复原和分析城市空间及其尺度创造了条件,形成了近年来利用城市历史地图研究城市地理诸问题的热点领域。
综上所述,近70年来,中国历史城市地理在研究视角、内容、技术手段、史料挖掘等方面均有显著进展。在研究视角和内容上,整体上呈现出点—面—体系—多维的演进,即从将城市视为点和斑块状,研究城市地理环境、历史地理背景、城址选择、城镇体系,到将城市视为立体景观和多维空间,研究城市形态、格局、设施与建筑,再到将城市视为有机体,研究城市功能区、内外能量流动、空间成长、意象空间与社会空间等。在技术手段上,从利用历史地图、航片和卫星影像复原、分析城市形态,到利用GIS技术分析、重建城市空间格局和景观。在史料基础上,历史城市地理学者不断扩展文献挖掘的时空范围,在重视传统史料、考古资料和实地调查资料外,也积极开展近代各类官方档案、民间文献,以及外文史料、舆图等的搜集、整理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