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2月(7岁)就读本村小学,1924年12月小学毕业。翌年春,考入复州城内复县初级中学。1927年11月间,孙作云对学校处分学生不满,参与学生罢课,遂被除名。经过自修和补习之后,1928年(16岁)考入沈阳东北大学附属高级中学。他冬夏不辍,如饥似渴地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和理论方面的著作,受到新思想的熏陶,对左翼新文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粗浅地认识到文学在社会生活中所占的地位。孙作云曾担任附中校刊的编辑。
荷角初露
1936年(24岁)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同年秋天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文科研究所,导师是闻一多先生。这一时期,孙作云主要致力于《九歌》研究。发表的论文有《〈九歌〉司命神考》《〈九歌〉湘神考》(此文为大学毕业论文)、《〈九歌〉非民歌说》,译有青木正儿《〈楚辞·九歌〉之舞曲的结构》。孙作云的学术研究是从《九歌》发轫的,古代的祭祀,与其阶级地位相适应,《九歌》中的天神、地祇不是普通百姓所能祭祀的。于是,提出《九歌》是楚国国家祀典的乐章,这种学说成为《九歌》研究中影响很大的流派。孙先生沿着闻氏的治学途径,把《九歌》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战争的阴云笼罩着清华校园,炮声、飞机声隆隆震耳。7月19日,孙作云送闻先生回湖北浠水老家后,闻讯祖母病故,于9月29日奔丧故里,终止学业。1938年7月重回北京,在“东方文化事业委员会"任编纂,参与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工作,历时三年有余。编成《经类·诗经类目录》《史部·金石类目录》各一本,助编《子部·艺术类目录》一本,补写《史部·地理类·方志之属》东北县数篇及《子部·艺术类·食谱之属及游戏之属》提要10余篇。
1941年秋,孙作云受聘于北京大学文学院,任讲师、副教授,讲授“中国古代神话研究”、“民俗学”、《楚辞》、“中国古代史”诸课。此时,除撰写《〈九歌·东君〉考》(1941年)外,全部精力集中于史前史的研究。主要著述有:《蚩尤考——中国古代蛇氏族研究》(1941年)、《夸父盘瓠犬戎考》(1942年)、《飞廉考——中国古代鸟族之研究》(1943年)、《鸟官考——由图腾崇拜到求子礼俗》(1943年)、《饕餮考——中国铜器花纹之图腾遗痕之研究》(1944年)、《后弈传说丛考——夏初蛇、鸟、猪、鳖四族之斗争》(1944年)、《中国古代鸟氏族诸酋长考》(1945年)、《说鸱尾——中国建筑装饰上图腾遗痕之研究》(1945年)、《释姬——周先祖以熊为图腾考》(1945年)。
1957年重写时改名《周先祖以熊为图腾考》《泰山之礼俗研究》(1942年北京大学铅印讲义本)。“八考"之中多发前人所未发,用图腾崇拜去探索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底蕴。论证了蚩尤以蛇为图腾,商人以燕子(玄鸟)为图腾,周人以熊为图腾,我国古代史的“三代"是由三个氏族发展扩充而来的,对我国氏族社会的图腾制度具有开拓性研究。由于从事图腾制度的研究,许多朋友戏谑孙作云谓“孙图腾”。孙作云从《九歌》漫延到神话传说、民俗的研究,不能不追溯到学生时对《九歌》的研究。《九歌》是一篇抒情诗,它所描写的许多神祇,既具有神话的研究价值,又与古代的祭祀典礼相关联,也具有民俗学的研究价值。因此《九歌》的研究促使孙作云旁及神话传说和民俗学的开拓。
此间,孙作云还在北京师范大学兼课,在中国留日同学会出版的杂志任编辑。有一次孙作云请齐白石画一幅螃蟹,暗喻日本帝国主义在我国横行霸道,用做目录插图,因此招致祸端,与上司吵架,愤然离职。为度日糊口,曾在中学兼教国文,略补生活的艰窘。
八年抗日战争胜利,孙作云喜悦异常。1946年至1949年,应聘东北临时大学补习班,任东北大学、长白师范学院中国文学系副教授,讲授“中国古代神话研究”、《楚辞》、《诗经》、“中国新文学研究”等课程。同时还担任沈阳博物院研究员,主编《历史与考古》《国立沈阳博物院汇刊》,编辑出版《辽海引年集》(即《纪念金毓黻先生60寿辰的论文集》)。1948年随博物院迁到北平,兼任中国大学教授。
1946~1948年间,孙作云继续从事神话传说、民俗和《楚辞》的研究工作,著有:《说丹朱——中国古代鹤氏族研究、说高跷戏出于图腾跳舞》(1946年)、《说羽人——羽人图、羽人神话、飞仙思想之图腾主义的考察》(1947年),在《东北民报》(沈阳)上连载《年前年后——从民俗学上考察年节》(1947年)、《三月三起源》(1947年)、《〈离骚〉正文的推测——离骚主义与文貌之复原》(1948年)等。
1948年年底,隆隆炮声预报古城的春晓。孙作云兴致勃勃地向学生讲《说秧歌》(未刊稿)。
不久,孙作云把长子送进革命队伍。5月间,怀着“由新生活来改造旧思想,更以新观点来批判旧学问或创造新学问”的心情投身革命,入华北大学政治研究所学习。1950年3月调进北京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历史博物馆前身)工作,任设计员,承担中国通史展览的设计工作,提出在原始社会的陈列中,应将我国的古代神话传说与图腾信仰列为辅助材料的设想。本年加入中国史学会,与张政烺、李光壁等先生发起与创办《历史教学》杂志,任编委。《历史教学》于1951年正式出版发行,这是我国建国后最早的史学刊物之一。
1952年应聘调至新乡市的平原师范学院(今河南师范大学)任教授,讲授中国古代史、中国文学史两门课程。全国院系调整后,孙作云执教于河南大学历史系,主讲中国古代史、中国文学史、历史文选、《诗经》选读等课程。孙作云还担任古代史教研室副主任、《史学月刊》编委、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南省第四届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解放后,孙作云经过政治理论学习,掌握了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研究学习,认识上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促进了学术研究水平的提高,发表许多论文,如《从上官大夫夺稿说到屈原因〈离骚〉而得祸》(1952年)、《屈原在楚怀王时被放逐的年代》(1953年)、《在历史教学中怎样处理屈原问题》(1954年)、《论〈国殇〉与〈九歌〉的写作年代》(1956年)、《〈大招〉的作者及其写作年代》(1957年)、《读〈史记·屈原列传〉》(1959年)、《屈原的放逐问题》(1961年)、《〈楚辞·九歌〉之结构及其祀神时神、巫之配置方式》(1961年)、《〈离骚〉的主要错简》(1962年)、《从〈离骚〉的写作年代说到〈惜颂〉、〈抽思〉及宋玉〈九辩〉的相互关系》(1962年)、《汉代司命神像的发现》(1963年)、《〈九歌〉与民歌的关系》(1963年)、《从〈天问〉看夏初建国史》(1978年)、《屈原及其作品编年》(1979年)、《论〈楚辞·天问〉对于我国上古史研究的贡献》(1979年)、《说〈九歌·东皇太一〉为迎神曲〈礼魂〉为送神曲》(1980年)、《屈原和河南》(1982年)、《秦诅楚文释要》(1982年)、《〈楚辞·天问〉与楚国庙壁画》(1983年)等20余篇。
四十多年来,楚文化始终是孙作云研究的主要课题,用力最勤,占全部论文约三分之一,是获得成就最大的一个领域,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自励,孙作云的书斋取名”楚风堂",表示自己以《楚辞》和《诗经》为毕身从事研究的志向。
1966年“文化大革命"伊始,孙作云被诬为“反动学术权威",“横扫"到“牛鬼蛇神"之列。在险恶的条件下,仍孜孜不倦地奋力求索,毫不气馁。1974年的盛夏,全然不顾溽暑之苦,着笔早在四十年就立意写的《〈天问〉研究》。在致史树青先生的信中说:“因注《天问》,专心致志,苦思冥想,思与屈原神会。"洋洋30万言的《〈天问〉研究》竟然不到一年的功夫便脱稿了。先生根据屈原的其他作品、根据历史事实、根据考古发现的材料,对《天问》进行了全面地系统地研究,多发前人所未发。在闻一多先生之前,向来无人认为有错简,闻先生只揭发“吴国争光,久余是胜"一条,郭沫若先生只指出“优匿穴处爰何云,寤过改更,我又何言",但未及其他;而孙作云改正了今天《天问》顺序的三分之一,凡30余句,把散落在夏、商、西周各代的错简整理出来,使《天问》春秋七章自然归成一组,各得其所,前后文义连贯,面目一新。孙作云对错简的整理,不仅有内证《屈原作品本身证明》,而且有考古学上的证明,即用徐州画像石、吉林辑安通沟壁画墓、山东武梁祠画像石的材料,为恢复春秋七章提供了铁证。对于古代的神话传说,采用民俗学的方法进行剖析。“伯禹腹鮌"是父系氏族社会产翁制的遗俗,揭发众说纷纭的千秋疑案。孙作云撰《屈原传》(未刊稿)之后,决意沿着屈子所走过的道,访古寻幽,考察山川风物,体验屈子的章句,然终未能如意。
个人成就
《诗经》的研究,是孙作云获取重大成果的一个领域。从五十年代开始,史学界讨论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孙作云以《诗经》为基础,旁证其他材料,从分析反映土地制度(公田与私田)和剥削形式的诗入手,说明西周如何从封建领主进入地主制的过程,考证周人在原始社会以熊为图腾,从后稷起进入父系氏族公社,到公刘时代已进入阶级社会,文王之世已进入封建社会。先生又用民俗学的方法去分析《诗经》,发现23首恋歌的奥秘,它们都与上巳节(三月三)祭祀高媒、祓禊的民间风俗有关。先生又从《大雅·桑柔篇》的研究中证明了厉王奔彘,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奴大起义。范文澜先生读到这篇文章后来信说:“为西周封建论添一支援军,从《大难·桑柔篇》找到证说,是一个新发现。我好久不在这个问题上用心,得读大著,觉得新鲜可喜,陈陈相因,了无新证言论,实厌见庆闻也"。孙作云把研究《诗经》的十五篇论文辑入《〈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一书中,28万字,1966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他的研究及其所用的方法与闻氏一脉相遇,不过更偏重于史学而已。"此外,孙作云还发表了《〈诗经〉的史料价值》(1956年)、《从读史方面谈谈〈诗经〉的时代性地域性》(1957年)、《说豳在西周时代为北方军事重镇〈兼论军监〉》(1983年)等论文。
七十年代,我国相继发掘出许多汉代壁画墓、画像石墓,孙作云以研究中国古代神话和楚文化的雄厚功底,进而去探索它们的内涵。认为汉代人主要迷信是升仙与打鬼,因而有人称孙作云是“打鬼教授"。这一时期发表的论文有《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画幡考释》(1973年)、《长沙出土的汉墓帛画试释》(1973年)、《马王堆一号墓漆棺画考释》(1973年)、《洛阳西汉壁画墓中的傩仪图》(1977年)、《洛阳卜千秋墓壁画考释》(1977年)、《河南密县打虎亭东汉画像石墓雕像考释》(1978年)、《中国古代器物纹饰中所见的动植物》(1980年)、《洛阳西汉壁画考释》(1987年)等。1973年5月在日本东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画像石、碑帖拓片展览"上,孙作云为河南博物馆选展汉代画像石五十幅拓片,一一写出解说词,作了默默无闻的贡献,为祖国赢得了荣誉。孙作云对画像石、壁画墓中的神怪画,与古代的礼俗相融合,与神话传说相贯通,见解独到。
在“文化大革命"中,孙作云被赶到农场劳动两年有余,遭受许多劫难。粉碎“四人帮"后孙作云欣喜若狂,努力搞好教学,勤奋著述,向学校提交《关于政教、语文、历史互为副系的意见》,对教学体制改革提出看法,重新制定出科研规划,力争在自己研究的领域内,做出新的贡献。要超过外国人,为中国人争一口气!我们有这么多丰富的典籍,就应该创造出无愧于前人的研究成果!
著作书目
《〈九歌·山鬼〉考》(1936年《清华学报》第11卷第4期)
《论现代派诗》(《清华周刊》1935年5月)
《经类·诗经类目录》、《史部·金石类目录》(1938年7月起,参与主编)
《子部·艺术类目录》(1938年7月起,助编)
《史部·地理类·方志之属》东北县数篇、《子部·艺术类·食谱之属及游戏之属》提要10余篇(1938年7月起,补写)
《蚩尤考——中国古代蛇氏族研究》(1941年)
《夸父盘瓠犬戎考》(1942年)
《飞廉考——中国古代鸟族之研究》(1943年)
《鸟官考——由图腾崇拜到求子礼俗》(1943年)
《饕餮考——中国铜器花纹之图腾遗痕之研究》(1944年)
《后弈传说丛考——夏初蛇、鸟、猪、鳖四族之斗争》(1944年)
《中国古代鸟氏族诸酋长考》(1945年)
《说鸱尾——中国建筑装饰上图腾遗痕之研究》(1945年)
《释姬——周先祖以熊为图腾考》(1945年),1957年重写时改名《周先祖以熊为图腾考》
《泰山之礼俗研究》(1942年北京大学铅印讲义本)
主编《历史与考古》、《国立沈阳博物院汇刊》,编辑出版《辽海引年集》(即《纪念金毓黻先生60寿辰的论文集》)
《说丹朱——中国古代鹤氏族研究、说高跷戏出于图腾跳舞》(1946年)
《说羽人——羽人图、羽人神话、飞仙思想之图腾主义的考察》(1947年)
《年前年后——从民俗学上考察年节》(1947年)在《东北民报》〈沈阳〉上连载
《三月三起源》(1947年)
《〈离骚〉正文的推测——离骚主义与文貌之复原》(1948年)
《从上官大夫夺稿说到屈原因〈离骚〉而得祸》(1952年)
《屈原在楚怀王时被放逐的年代》(1953年)
《在历史教学中怎样处理屈原问题》(1954年)
《论〈国殇〉与〈九歌〉的写作年代》(1956年)
《〈诗经〉的史料价值》(1956年)
《从读史方面谈谈〈诗经〉的时代性地域性》(1957年)
《〈大招〉的作者及其写作年代》(1957年)
《读〈史记·屈原列传〉》(1959年)
《屈原的放逐问题》(1961年)
《楚辞〈九歌〉之结构及其祀神时神、巫之配置方式》(1961年)
《〈离骚〉的主要错简》(1962年)
《从〈离骚〉的写作年代说到〈惜颂〉、〈抽思〉及宋玉〈九辩〉的相互关系》(196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