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小淳, 1964年12月出生,江苏溧阳人。1984年获南京大学天文学系学士学位,1989年获南京大学天文学系硕士学位,1993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博士学位(1992年1月至1993年12月期间为荷兰皇家科学院分子与原子物理研究所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1993年12月至2015年9月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99年8月至2003年4月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社会学系攻读博士学位,2007年获宾大博士学位),2015年8月至今任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2009年12月至2015年6月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所长、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曾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三等奖。主要从事天文学史研究,著有The Chinese Sky During the Han及多篇学术论文。研究兴趣包括科学史、科学社会学、科学哲学、考古天文学等。
简历:
1980.9—1984.7 南京大学天文学系学天体物理专业,理学学士
1986.9—1989.12 南京大学天文系, 天文学史,理学硕士
1989.12—1993.12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1992.1—1993.12期间:荷兰皇家科学院分子与原子物理研究所,中荷合作培养博士研究生)
1993.12—1995.1 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助研
1995.1—1995.10 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天文系,访问学者
1995.11—1999.8 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1999.8—2003.4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社会学系,攻读博士学位
2003.4—2004.1 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2004.1-2015.6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
2009.12—2015.6 中科院自然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
2015.6-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学术任职和荣誉:
国际东亚科学技术医学史学会副主席(1996-1999)
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CIPSH)理事(2010-2017)
国际科技史与科技哲学联盟/科学技术史分会(IUHPST/DHST)理事(2013-2017)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天文学史委员会副主席(2012-2015)、主席(2015-2018)
中国天文学会常务理事(2010-2014)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常务理事(2008-2015), 理事长(2015-)
北京科学史与科学社会学学会副理事长(2013-2016)
国科科学史学院(ICHS)通信院士(2013-)
科研项目:
2007-2012:德国马普学会-中国科学院科学史伙伴小组项目:边界与接点:中国古代科学与社会的多元交汇。
2009-201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陶寺史前遗址的考古天文学研究。
2012-201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苏颂水运仪象台科学原理研究。
2014-201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明清之际天文测量与天文历法常数系统的改进。
指导研究生:
博士研究生:
王国强(2004)、吴蕴豪(2005)、王广超(2006)、黎耕(2008)、郑术(2009)、吕传益(2011)、储姗姗(2012)、吴玉梅(2013)、杨帆(2014)、陈功东(2015)、肖尧(2016)、周丽晓(2017)、张嘉懿(2017)、顾盼(2018)、郑硕(2018)、张怡哲(2018)、谢亮(2018)、柳紫陌(2019)、马金(2019)、汤深语(2019)、匡佳慧(2019)
硕士研究生:
宁晓玉(1997)、李红(2004)、黎耕(2005)、王浩强(2006)、冯翔(2003)、李国强(2009)、储姗姗(2009)、杨帆(2011)、石爱洁(2012)、肖尧(2013)、柳紫陌(2014)、苗园柯(2014)、林达(2015)、郑硕(2015)、郑锌煌(2018)、罗依然(2019)、薛琪(2019)
开设课程:
《中国古代科技史》,人文学院研究生核心课程。
《科学史精要》,课程召集人,本科生人文通识教育课程。
《天文学史》,研究生研讨课程。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Copernicus to Newton, 1450-1700. Seminar for graduate stud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