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博基本陈列“更新”:贵州万年岁月长河踏浪而来

看一个展,了解一个地域。如果将文化比喻成一条连接着历史和未来的生生不息的河流,那么贵州从有人迹可循的旧石器时期开始,如涓涓山泉汇入大江大河一样,在这条自远古而来的河流中踏浪而来。

走进贵州省博物馆基本陈列的“人文山水 时光峰峦——多彩贵州历史文化展”,从距今30万年的盘县大洞走来,经过古夜郎时期的赫章可乐、跨越两晋到明代的贵安大松山、到辛亥革命爆发的“大汉贵州军政府”,展览如椽大笔,用3500多件(套)文物书写发生在贵州这片土地的历史史诗。

在近6000平方米的展厅中,展线长约2公里。据贵州省博物馆馆长李飞介绍:“这是一场人文盛宴,毫无疑问,也是全国博物馆界2024年度的一个重磅展览。”

展陈以时间为主线,分为“洞天岁月 星光闪耀——史前时期”“青铜之光 华夏一脉——先秦时期”“郡国并治 多族共融——秦汉至魏晋南北朝”“兼容并包 因俗而治——隋唐至宋元”“国之战略 设省而治——明代贵州”“黔境定格 社会开新——清代贵州”六个部分,展示了贵州地域逐步融入华夏核心的历史进程。

自2月3日开展以来,该展收获了众多关注与好评,截至3月7日,观展人数超15万人次。今年春节期间,贵州省博物馆更是成为全省文博参观“顶流”,日均观展人数破万。李飞表示,此次展览,强调以史为鉴,进而彰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这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播州杨氏土司明代金冠

史前时期:洞天岁月 星光闪耀

贵州,是史前文明汇集地,也是中国古人类的发祥地和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展览的第一部分“洞天岁月 星光闪耀——史前时期”,分为“遗址众多 名列前茅”与“星罗棋布 异彩纷呈”两个单元。

据介绍,贵州已发现史前遗址近500处,数量之多,居全国前列。贵州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以洞穴遗址为主,遗迹、遗物记录了距今约30万年至1万年间,人类从早期智人向晚期智人的演进轨迹、工具制作由打制向磨制的发展历程、生业方式由狩猎采集向渔猎采集的转变过渡。

在“遗址众多 名列前茅”单元中,呈现了贵州境内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文物与遗迹。桐梓岩灰洞遗址的牙,来自早期智人“桐梓人”,距今18万至11.8万年;普定穿洞遗址的女性头骨,来自晚期智人“普定穿洞人”,距今1万年左右;黔西观音洞遗址和兴义猫猫洞遗址的石制品,看似不起眼的石头,在考古学家眼中却是史前人类重要的工具;毕节海子街大洞遗址的石簇,距今约1.7万年,朴素的外表下却暗藏贵州古人类制造和使用弓箭的“秘密”,这是目前贵州发现的最古老的打制石镞,就算在国内同时代遗存中也十分罕见。

贵州古人类吃什么?有怎么样的生死观?从什么时候开始爱美的?答案可在“星罗棋布 异彩纷呈”单元找寻,该单元展现了贵州古人类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过渡。展出的文物见证了这一漫长的过渡期:安龙龙广观音洞遗址的角铲,用兽角制作而成,是磨制技术对骨角器加工的证据;平坝飞虎山遗址出土的彩陶片,是贵州高原仅见的彩陶残片;普定白岩脚洞遗址出土的骨笄,反映当时人类已经开始注重发型式样;贵安牛坡洞遗址中发现的墓葬,距今1.02万至0.87万年,为探讨华南地区屈肢葬的流变提供了重要线索;贵安招果洞遗址古人生活场景复原模型,有人在吃东西、制作石器,还有人在捕鱼狩猎,再现贵州古人类丰富的生活形态。

在新石器时期的贞丰孔明河遗址、习水黄金湾遗址、天柱盘塘遗址,从名字就可看出,贵州古人类已经摆脱对洞穴的控制,开始逐水而居。水流也促进了各流域人群间的文化交流。其中,天柱盘塘遗址出土的白陶,绘有凤鸟纹、弦纹等纹饰,与高庙文化陶器所饰凤鸟纹相似,是高庙文化沿清水江向西传播的见证。

贵安招果洞遗址古人生活场景复原模型

先秦时期:青铜之光 华夏一脉

展览第二部分“青铜之光 华夏一脉——先秦时期”分为“青铜初铸 稻作传播”和“大河上下 通道凸显”两个单元,呈现了先秦时期贵州地区的青铜文化特色。

在“青铜初铸 稻作传播”单元中,一系列青铜文物熠熠生辉,它们见证了贵州先民逐渐掌握青铜铸造技术,并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地域青铜文化。毕节青场瓦窑遗址出土的鱼镖石范,顶端巧妙地设计有斜面浇口,表明商周时期的贵州先民已初步掌握青铜铸造技术;威宁中水鸡公山遗址出土的有段铜锛,是贵州青铜时代初期的代表器物之一。

此外,通过仔细观察这些青铜器的器型,我们还能窥见贵州与四川盆地、云南高原、两湖平原等地区的文化交流痕迹。威宁中水鸡公山遗址出土的双大耳陶罐,腹部饰两周凹弦纹,与西北甘青地区氐羌文化关系密切;威宁中水红营盘(独立树)墓地出土的铜剑,是贵州目前发现较早的青铜兵器,其整体风格仿巴蜀柳叶形剑,反映了巴蜀文化与贵州地区青铜文化的交流;威宁中水银子坛墓地出土的蛇头形茎铜剑,在滇文化中出土最多,也被称为滇式剑,反映了云贵高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交流。

而在“大河上下 通道凸显”单元中,不仅有在北盘江、清水江、锦江、乌江、赤水河等流域均发现的先秦时期遗存佐证,也有楚将庄蹻循江入滇,或溯沅水伐夜郎而王滇的历史记载,证明了大江大河自古就是族群互动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在2017年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征集而来的不对称形铜钺中,还装饰着“羽人”竞渡的纹样,小舟上的四个人手持桨,作划船状,仿佛穿越历史的长河,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杨辉墓陶俑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郡国并治 多族共融

展览的第三部分“郡国并治 多族共融——秦汉至魏晋南北朝”,分为“古国夜郎 历史之谜”“秦汉经略 始设郡县”“魏晋风度 多族共融”三个单元。

在“古国夜郎 历史之谜” 单元中,尽管夜郎历史尚有诸多谜团待解,但展览的历史文献、图文展示、遗址文物掀开了这个神秘古国的面纱一角。赫章可乐出土的大型连枝铜灯、用于“套头葬”的巨大铜釜、布满岁月痕迹的虎钮铜錞于,无声地诉说着关于夜郎国的古老故事;1978年威宁中水西汉墓出土了一件“鲵鱼形铜带钩”,背面刻有铭文“日利八千万”,也就是说这位古人在皮带扣上写着“我每天赚八千万”,而在汉武帝时期,一枚五铢钱可以买一斤大米,对于这位每天赚八千万枚五铢钱的古人来说,“先赚一个亿”可以说真的只是一个“小目标”。

在“秦汉经略 始设郡县”单元中,一枚出土于兴仁交乐的“巴郡守丞”鎏金铜印熠熠生辉,是贵州目前发现的级别最高的汉代官印。而在众多珍贵展品中,最为夺目的无疑是那两驾分别出土于兴仁和兴义的东汉铜车马,它们作为“国宝级”文物首次在展览中相遇,一辆辎车与一辆轺车隔着玻璃静静对视,仿佛穿越时空的隧道,互诉2000年来的沧桑变迁与世事更迭。

在“魏晋风度 多族共融”单元中,贵州考古发现的铜印“谢买”、“郭顺之印”、“张光私印”、“樊千万”“赵千万”等姓氏私印,可能与汉晋时期的南中大姓紧密相连,承载着魏晋时期贵族的风华与荣耀。此外,石板墓、悬棺葬、崖墓、砖室墓、石室墓等多样化的考古遗存,展现了多民族共生共荣的生动场景。更令人瞩目的是,原产于海外的琥珀、玛瑙等珍贵饰品也在这一时期的考古发现中亮相,它们不仅是物质文化的交流见证,更是各族文化不断融合、相互借鉴的有力证明。

南宋杨粲墓一比一复原

隋唐至宋元:兼容并包 因俗而治

展览的第四部分“兼容并包 因俗而治——隋唐至宋元”,分为“多制并存 义在羁縻”“物尚中原 文教开新”“土司制度 巩固边疆”三个单元。

出土于红花岗忠庄桃溪寺杨氏墓地桃溪寺宋墓M1的王铺记银锭,刻有“王铺记”三字,应是当时金银铺铸造的商标,反映了南宋时期遵义播州地区的商贸活动已进入新阶段;出土于杨粲墓男室的遵义型铜鼓,因独特的造型被定为遵义型铜鼓,成为中国铜鼓八大类型的标准器之一;出土于杨粲墓的宋代梅瓶,根据其素雅的色彩可推断来自磁州窑系,是贵州对外交通繁荣的物证。

其中令人眼前一亮的,还属一比一还原的杨粲墓。墓中有6座壁龛,仿木构建筑,门窗户壁、梁柱斗拱均为当时的建筑格局。精美的石刻人物,栩栩如生,大多是为墓主人服务的仆人,展现了当年杨氏土司养尊处优的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位于贵安新区马场镇的贵安大松山墓群,时代从两晋南北朝经隋唐、宋元一直延至明代,墓地规模大,延续时间长,内涵丰富,堪称一部“黔中通史”。经过发掘,贵安大松山墓群共清理墓葬2000余座,出土各类文物4000余件(套),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彝族土司夫人长袍

明代时期:国之战略 设省而治

展览的第五部分“国之战略 设省而治——明代贵州”,分为“调北征南 贵州建省”“大力开发 物阜民丰”“儒学传播 阳明悟道”“民族和谐 维护一统”四个单元。

明代对于贵州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时期,永乐十一年(1413年)设立贵州承宣布政使司,标志着贵州成为全国第十三个行省。建省后的贵州,经济、社会、文化等得到较大发展,更有“阳明心学”发端贵州,形成独树一帜的黔中王学。

关于明代时期的贵州,重点文物有黔府青花罐、“大明宝钞”壹贯钞版、夏原吉刻铭渠田砚、铜云板等,其中黔府青花罐底部印有款识“万历丁亥年(1587)造黔府应用”。据介绍,“黔府”为沐英一族在昆明的府邸,该青花罐是沐昌祚袭爵期间制成之物,对研究云贵两省历史具有重要意义。“金石番长官司印”铜印造于洪武五年(1372年),是明代贵州土司制度的物证。

在贵州众多土司中,奢华的当属杨氏土司,杨氏对播州延续了700余年的世袭统领。在播州第25世土司杨辉墓出土的文物中,七十件陶俑十分壮观,骑马佩剑的武士、牵马漫步的行人、敲锣打鼓者和马背上的号手以及负重前行的奴仆等群像,再现杨辉出门的豪华仪仗队。同样出土于杨辉墓的还有两顶“千足金”金凤冠、镶嵌宝石的金纽扣、金镶玉腕饰、有着八卦鱼藻纹样的银盆等金银器。

这样的奢华直至明万历年间戛然而止,在海龙囤遗址的模型前,绿影葱葱的海龙囤已掩盖住曾经金光闪闪的土司生活。据记载,播州之役前后历时114天,其中攻打海龙囤近50天,此役终结了杨氏对播州700余年的世袭统领,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冷兵器与火器的对决之一。作为西南土司制度鼎盛时期的重要遗存,海龙囤遗址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军事城堡遗址,是中国第48处世界文化遗产,也是贵州省目前唯一一处世界文化遗产。

清代时期:黔境定格 社会开新

展览的第六部分“黔境定格 社会开新——清代贵州”,分为“多措并举 加强统治”“经济发展 开炉鼓铸”“人文蔚起 科甲挺秀”“晚清风云 行不甘后”四个单元。

清朝早期,官方大力发展旱作农业,疏浚商道,开炉铸币,发展商业、手工业,持续扩张矿产开发规模,促成清代前期贵州经济的快速发展。一张 “清水江文书”是清水江流域山林经营和林木贸易的民间契约,反映了贵州林业发展及商业活动;一本《山蚕讲义》是清末遵义纺织手工业动态的重要资料;贵阳市中华北路北横巷窖藏出土的“吕盛茂”银锞、“虞合盛”银锞、“叙浦县”“熊新盛”银锭、“桃源县”“李源茂”银锭,纪年有“元年十二月”“拾三年”等,反映了清代贵州商贸的繁荣,是研究清代货币的重要实物资料;贵州官钱局壹两银票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由时任贵州巡抚庞鸿书特命官钱局发行,发行至1915年止,都没有贬值,这在晚清民国时期贵州发行纸币的历史上极为罕见,在全国范围内也不多见。

乾嘉年间的《八十二种苗图并说》乃嘉庆年间陈浩所作,书中详细描绘了清中晚期贵州少数民族生产、生活、娱乐和习俗等情况。此次展览展出的《黔苗图说》正是“百苗图”中出现较早、艺术水平较高的抄本。

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咸丰、同治年间,不堪重负的贵州各族人民揭竿而起,形成声势浩大的起义。一枚“天字一号”钢锭,是贵州青溪铁厂正式建成的见证,开启了中国近代钢铁重工业的先河;一本《播雅》贵阳文通书局铅印本是贵阳文通书局出版的第一部书;一纸《大汉贵州军政府令》写着“贵州宣布独立”,是贵州辛亥革命胜利后由临时军政府发布的第一号安民告示,标志着封建帝制在贵州的终结,开启了社会新篇章。

THE END
0.揭秘“一路一带”:“丝绸之路”名称谁"发明"?“丝绸之路”始于史前时期 考古学专家王巍通过大量史实告诉人们:“丝绸之路应始于史前时期。” 王巍说,距今5000年至4500年,西亚地区发明了冶金术,以及培育出了绵羊、黄牛、小麦等一些种养殖种类。而这些东西,通过河西走廊,传入了中原。期间,居住在中亚到新疆地区中部及以北的安德罗诺文化的人们,成为了链接黄河流域和西jvzquC41yy}/eww0ep5ylo|14275zsky14626ohyyy0496726771}7237653?d73:944;7;0unuou
1.什么石头可以做兵器,用玉做兵器这些与什么有关帝一应用古代的兵器是什么做的?玉制兵器这些古代传说都和什么有关?黄帝黄帝的部落处于玉器时代,玉器被用作武器的传说。最早的武器是用石头,中国古代兵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是史前时期,这个阶段是石器时代兵器,用来制作兵器,因为这种材料比较坚硬,适合制作武器,所以在古代被用作兵器材料。 jvzq<84yyy4ek‚ncrr4dqv4ri|~0rpoe1395;=860jznn
2.益生菌的历史和作用史前时期:寿司长时间储存后发酵,产生了益生菌 发酵过程 当1.1万年前人类祖先刚从狩猎、采集转到农业耕作上时,或许他们还没有意识到,但那时就已经开始使用益生菌了。那时农夫习惯将多余的食物储存起来,“一旦你将食物储存起来,微生物就会在食物上不断地繁殖”,洛杉矶湖人队的营养师Cate Shanahan医生说。有的时候,储jvzquC41vqvje|3ioy4dp872423238771euovnsva5:52962;0nuo
3.我们曾吃过一切:从史前时期到21世纪的人类食物历史书籍今天我们要讲的《我们曾吃过一切》这本书,就是一部讲述从史前时期到21世纪有关人类食物的历史书籍。书中呈现给我们的食物真的足够让我们瞠目结舌,从河马汤、苍蝇头馅饼到木屑、干草甚至湖底的淤泥,无所不包。 作者在书中还记载了许多菜肴的来历以及一些独特的菜谱,甚至还介绍了一位无所不吃的人。这个人叫米歇尔jvzquC41yy}/lrfpuj{/exr1r1i:dlh;53?c6o
4.英国史笔记(一):罗马时期和昂撒时期(英国通史·第一卷)书评第一篇 罗马时期第一章 从史前到罗马征服一、史前时期1.不列颠旧石器时代的结束(8000bc之前):约50万年前已有人类在不列颠南部居住(海德堡人),23万年前尼安德特人来到不列颠,1.3万年前现代智人在不列颠广泛散布。但在1.1万年前(可能是因为新仙女木事件),气候突然急剧变化,温度大幅度降低,人类离开不列颠转移到南方(在史前时期的大 jvzquC41dqul0mtwdct/exr1tg|jg€4372;5:;81
5.凯恩斯:我们后代在经济上的可能前景——大萧条时期对100年后的人类至于我们究竟是在什么时候首次开始拥有这些事物的,并没有确切的历史记载。 在史前的某些时期——也许是在最近一次冰河期以前某个比较安乐的间歇期——一定曾经有过一个充满进步和创新的时代,这个时代可以与我们现在所生活的时代相媲美。但是在整个有记载的历史的大部分时期,却未曾出现过类似的情形。jvzquC41zwkrk~3eqo59897739896869:578:<8
6.王巍赵辉:“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及其主要收获黄河下游的海岱地区史前时期一直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区,文化面貌具有鲜明的自身特色。到了距今5000年以后,该地区的社会分化十分严重。20世纪60年代前半,在泰安大汶口遗址距今约5000年前后的公共墓地中,发现墓葬规模明显大于一般社会成员,墓内随葬品十分丰富的大型墓葬。[45]近年,在济南市章丘区焦家遗址和滕州岗上遗址,都发现了距今约5000年jvzq<84mcqmv0lxup0io1ƒ|d1zyzl8~lzn5xo}~{l1814;641v814;6437e67@5:374tj}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