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真爱粉观赏通关指南(上)|道不尽的敦煌故事

旅行可以分三类。第一类是美食之旅,重点在于吃和饱;第二类是放松之旅,重点在于平躺和治愈感;第三类是文化苦旅,重点在于出发前做功课、旅途之中的身心俱疲和怀疑人生、以及结束之后的无限回味。敦煌莫高窟,就是属于第三种。

人文旅行目的地都像一本书,旅行的快感来源于把这本书读懂读透,颠覆刻板印象,重塑知识结构。而敦煌莫高窟的历史文化背景特别厚重,如果说故宫是一册书,那么敦煌莫高窟可以说是一个图书馆了——我越了解敦煌莫高窟,不了解的东西就越多。然而仅从那些有限的知识,已经给予了我莫大的信息轰炸、艺术享受和情感冲击。我仍记得在参观完最后一个洞窟的时候,我全身瘫软接近死机状态,信息和情感都处于超负荷。

在旅行的结束后我回了一趟老家,我爸才告诉我,他很多年前去过莫高窟,他记得一个个石洞里面有很多壁画,然而他此前居然从来没有跟我提过他去过敦煌,可见敦煌并没有在他的心里掀起一丝波澜。这在我看来不可思议,如果我要给我的后代编一个“人生必去的目的地”,莫高窟要进入前十。一千个人的眼里有一千个莫高窟,我爸眼里的莫高窟是和国内众多热门景点一样的一个打卡地,而我眼里的莫高窟是一个历史、文化、艺术和思想的宝藏。

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不在于我和我爸认知世界的角度不同,而是在于莫高窟这个地方的特殊性。十个去过莫高窟的人,可能有八个都在错过莫高窟——大众游客和真爱粉游客之间的鸿沟,主要并不是由个体差异造成的,而是各种系统性的环境因素都在鼓励大众在错过莫高窟的精华。然而莫高窟承载了古代世界文明横跨千年、丰富绚烂的重要命题,这里面凝结了浩瀚的故事、智慧和情感,不应该就这样被大众所忽略和错过。所以,我决定还是尽我所能去写一篇集趣味与科普于一身的莫高窟攻略,只要足够了解莫高窟,任何一个大众游客都可以成为莫高窟的真爱粉和守护者。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错过莫高窟?

完整剖析深度游莫高窟要面临的两大难关——知识门槛和保护制度。

第二部分: 当我们在谈论莫高窟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谈论什么?

攻破第一难关知识门槛的秘笈——关于敦煌和莫高窟必须了解的知识点的初阶版、全方位总结,力求达到“一文在手,说走就走”。

第三部分:深度游莫高窟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攻破第二难关保护制度的秘笈——关于特窟选择、参观、鉴赏的全攻略,轻松解锁隐藏特窟功能。

(前方超长文预警)

第一部分

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错过莫高窟?

我从小听说过莫高窟无数遍,身边朋友也跟我赞叹,莫高窟的壁画真的美哭了;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我依然没有把其作为一个必去的目的地,反而担心这会不会又是一个“不去后悔,去了更后悔”的国内热门旅游景点。

当我们决定专门去敦煌看莫高窟,并在敦煌停留了四天,当地人得知后都震惊了,表示就没见过有旅客在敦煌耗这么久的,我也震惊了,表示在敦煌待个四天明明还没看够。当我们计划在莫高窟里待两天,在莫高窟官网上订票却发现只能订一天的票,我打客服电话去咨询被劝说,莫高窟看半天就足够了,不用看这么久,无法订两天的票;然而其实莫高窟看三天都看不完,我们用了两天只看了洞窟,博物馆都来不及看。这两个小事件,充分表现了对于莫高窟的主流态度是短平快的打卡地,深度游莫高窟反倒成了阻力重重的小众选择。

到底是什么在阻碍深度游莫高窟呢?

第一个原因在于了解敦煌和莫高窟有知识的门槛。第一次翻开敦煌和莫高窟的旅行攻略,我发现这些攻略要不就很无趣,要不就很学术。我越看越迷茫——一长串陌生的词汇和概念背后,是中古时期中国和欧亚各国像一团乱麻一样交织在一起的历史,是民国时期以来在全世界范围兴起的横跨多个学科的敦煌学,还有完全陌生但浩如烟海的佛教传播史和佛学知识。这个地方的历史文化背景超越了我的知识结构,我甚至觉得无从下手、不知道从何开始理解。带着非常担心错过了一个亿的心情,在出发前的一个月,我开始疯狂地看纪录片和阅读相关资料、书籍,恶补关于敦煌的知识空缺。最后,还没启程,我觉得我已经在脑海里把敦煌游了个成千上万遍了;然而到了敦煌,我发现我的知识储备还是不够用。

第二个原因在于莫高窟的内部微生态相对脆弱,需要建立起以保护为导向的参观制度。莫高窟是世界文化遗产,盛名之下游客络绎不绝。然而莫高窟不具备现代博物馆的条件,洞窟的内部生态脆弱。敦煌研究院的研究发现——

40个人进入洞窟参观半小时,洞窟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升高了5倍,空气相对湿度上升了10%,空气温度升高4度。

空气相对湿度超过 62%, 会诱发壁画内的可溶盐活动,可能导致壁画产生新的病害。壁画也是会生病的——如发泡和起甲,相对湿度反复上下起伏是洞窟常见病的原因。

二氧化碳含量超过1500ppm,会使狭小的洞窟内部空气质量降低,超过人体正常承受能力,导致不适反应。

第 85 窟起甲

因此过量游客进入洞窟,不仅会引起洞窟内部微环境的持续变化,诱发壁画病害的进一步发展,而且还会导致游客的身体不适。那么最优的游客量是多少呢?敦煌研究院测算出,人均参观面积不小于13平方米,每批游客不超过25人,莫高窟的单日游客最大承载量为3000人次,这样洞窟微环境各项指标才不会超过临界值,才可以既保护洞窟文物,又保证游客参观舒适。但在现实中,近年来莫高窟的旅游热潮一直有增无减,下图可以看到莫高窟每年接待的游客人次在快速增长。2016年全年接待旅客135万人次,平均每天接待3700人;如果在5月到9月之间的旺季,每天15000张票都会卖完,天气炎热,人潮汹涌,壁画会被感染病害,游客观赏体验也很差——来了果然更后悔。

旺季的莫高窟

莫高窟洞窟内部脆弱的微生态决定了一个内生的根本矛盾——遗迹保护和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要最好地保护莫高窟,完全的封闭保护的效果是最好的,但是大众会失去了欣赏和了解莫高窟的机会了,照片和现场看的感官体验和美学享受完全不是同一个量级的。庆幸的是,莫高窟一直在探索保护和旅游的平衡,建立起以保护为主的游客参观模式,从2014年底实行预约制,每天开放6000张预约票,但是旺季会再多开放12000张应急票。

莫高窟一共有735个洞窟,然而开放的只有70个左右,其中包括60个普通洞窟,10个特殊洞窟。特殊洞窟是深度游玩莫高窟的关键,然而这是一个隐藏功能,目前99%的游客都只参观普窟。首先到达数字游客中心,在中心观看两部电影;再坐大约20分钟的大巴到达景区,步行大概十分钟到达入口,排队等待讲解;接着讲解员会带20人以内的团,在1个小时内看8到10个洞窟,每个窟只能待10分钟都不到,讲解比较粗浅,整体感觉非常走马观花。这个参观流程很好地控制人流,最大程度地保护了洞窟;但是对于真爱粉来说,非常地欲求不满,感觉就只吃了个前菜。

总之,洞窟脆弱的微生态环境承载不了络绎不绝的旅客,这也导致目前的参观模式以保护为优先导向,却也大大阻碍了大众游客深入了解莫高窟的机会。

延伸阅读

因此,要深度游莫高窟,只需要过两关——第一关是攻破知识的门槛,第二关是突破参观制度的封锁。

过第一关,需要出行前做足功课,恶补知识空缺。在我出发前搜寻资料期间,我多么渴望能有一篇索引文章,言简意赅地总结出关于敦煌和莫高窟必须了解的知识点。因为吃不到想吃的东西,就只能自己做;因为找不到这样的材料,就只能自己总结编写了。第二部分就是这样的初阶版、全方位的敦煌和莫高窟知识总结,力求达到“一文在手,说走就走”。

第二关则比第一关容易多了,关键在于解锁特窟功能,所以第三部分将会详细分享特窟选择、参观、鉴赏的全攻略。

第二部分

当我们在谈论莫高窟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谈论什么?

首先推荐一本关于莫高窟的宝典——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编写的《灿烂佛宫》,入门必备。读完这本书,知识储备应该和当地导游差不多了,并且可以在讲解员讲到相关知识点时与之心领神会地相视一笑。

1 莫高窟是如何诞生的?

天时、地利、人和因缘具足之下,莫高窟的诞生,夸张一点来说,并不比地球的诞生容易。

谈论莫高窟,离不开敦煌;谈论敦煌,离不开丝绸之路的历史和佛教的传播。

敦煌位于甘肃西部,是河西走廊的最西端,西边是沙漠,北边是戈壁,是大漠边缘的绿洲。春风习习,漫天黄沙,沙尘暴袭来能见度瞬间为零,气候条件恶劣。在中国西陲的这个小城市,其貌不扬,不壮丽不宜居,却敢叫“敦煌”——敦者,大也;煌者,盛也。凭什么呢?

敦煌郡是汉代才设的地名,西边设立了阳关和西玉门关,成三角鼎力、可攻可退的西边国境。汉武帝要扩大帝国的疆土,派出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历经千辛打通了汉代通往西域的道路,也打通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和敦煌在同一历史时期诞生,敦煌成为了丝绸之路的咽喉重镇。

随着丝绸之路的不断繁荣,敦煌也成为了经济发达的繁华贸易中心,中原的丝绸、茶叶、陶瓷通过敦煌输往西域,甚至有这样的说法——古之敦煌,今之上海。隋唐迎来了盛世敦煌,据资治通鉴记载,唐开元年间河西陇右富比天下,当时的元宵灯会,号称“长安第一,敦煌第二,扬州第三”。

经济的飞跃也带来了文化的发展,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佛教文化的发展。佛教最初也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土,敦煌是我国最早接触佛教的地方,是僧众东来西往的中转集散地,像鸠摩智和玄奘都曾在敦煌传过法。玄奘向西边取经途径敦煌,在胡人石磐陀的帮助下从玉门关偷渡出境,这个石磐陀就是孙悟空的原型了。

莫高窟壁画,唐僧和石磐陀孙悟空的真实原型--石磐陀是胡人,所以毛发比较浓密有如毛猴

于是,西域大漠、丝绸之路、佛教胜地,就这样在敦煌交融于一体了,这样的敦煌具备了莫高窟诞生的特殊条件。

唐朝的一块石碑记载,公元366年的一天,一个叫乐僔的僧人从中原云游到敦煌,他在宕泉河附近的一处高地对着三危山禅坐入定,当他睁开眼睛,看到三危山上出现了万道金光,金光中仿佛有千佛化现而出。于是他请工匠在断崖上开凿了一个石窟,专心禅坐修行,有专家推测现存第268窟就是乐僔所建的洞窟。此后,洞窟越开越多,有的是僧人禅坐的禅窟,更多的是大众用来礼拜的洞窟。这些洞窟群被成为“千佛洞”,也就是莫高窟。

这个故事听上去有点玄幻,抛开超自然的玄幻元素,关注在公元366年的这个时期,足以一窥莫高窟开窟的天时地利人和。公元366年是东晋十六国前朝时期,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一方面,丝绸之路正不断发展,佛教沿着丝绸之路进入中原。另一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断、南北分崩,社会动荡,民心不安,有着巨大的宗教信仰需求。因此在这个时期,佛教传入中原不久便以弘扬,开始有中原僧人前往西域求经求法,并翻译梵文佛教经典,地处咽喉之地的敦煌自然成了佛教文化的关键枢纽。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缘巧合是敦煌的地质地貌,处于沙漠和戈壁边缘所形成的的、可以开凿成洞窟的岩石山体。佛教僧人最开始在木制寺庙里修行,后来也演变出了石窟寺庙,公元4世纪时石窟寺庙在南亚一代盛行,也就是说石窟建筑的方法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了,不需要自行探索和发明。因此,这些原因在同一个时空交织碰撞下,就算不是乐僔和尚,也必然会有第一批开窟人在敦煌开窟修行或礼佛朝拜。

2 莫高窟开窟后,如何走过之后的兴盛衰败一千年?

莫高窟是一本跨越千年的艺术和社会文化编年史,展开就是一幅穿越历史的浩瀚画卷。

莫高窟始建于东晋,此后连续不断营建达一千年之久,历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10个朝代。《灿烂佛宫》详细描述了莫高窟在各朝各代的发展历程,一句话概括——因为丝绸之路和佛教文化在隋唐得到了繁荣的发展,莫高窟在隋唐时期达到鼎盛;又因为宋朝开始南边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取代西域丝绸之路,莫高窟在宋代开始衰落,元代停工,清代基本荒废。

经历了一千多年,洞窟的建筑、塑像和壁画其实就是一本艺术和社会文化的编年史,不同的朝代、不同社会风貌、不同国家文化都汇聚一窟。在近千个窟之中,历朝历代的画师们超越时空同台竞技,观众们也是超越时空品头论足,这种错乱而神圣的穿越时空的感觉也只能在莫高窟能深切地体会到。

游玩莫高窟的一个小趣味是,在窟内试着辨认出建筑、塑像和壁画是哪个朝代的。同一个洞窟,可能经历过各个朝代的不断修改、翻新,尤其是一层盖一层的壁画,最外面那一层剥落后居然出现完整的前朝作品,所以辨认朝代就像一次寻找蛛丝马迹的侦探解密游戏。我总结出几个重要的辨别线索:

1,魏晋南北朝的风格比较粗犷,线条硬朗、有力量。

2,隋唐时期的风格是成熟、协调、细腻,线条圆润、灵动。

3,宋元时期的风格是低配版的隋唐风格,色彩、内容丰富,但是技法水平明显欠缺。

4,莫高窟的创造内容以汉传(大乘)佛教为主,如果出现藏传佛教的内容则是元朝或之后的,因为藏传佛教在元朝才开始从西藏外传。

5,如果看到非常美的壁画或塑像,95%以上的概率都是隋唐时期的,90%的概率是初唐或盛唐的。(基于我看过的不完全样本)

6,如果看到比例失调、僵硬无神的灵魂画作或塑像,铁定是清朝的人乱涂乱补的。

看图说明,这两张是285窟南壁壁画,北魏风格,自带生猛喜感。

这是榆林窟25窟盛唐时期的风格,圆润灵动。

再对比一身北魏时期的飞天(254窟)和初唐时期的飞天(322窟):

3 敦煌学和莫高窟有什么关系?

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

——季羡林 《敦煌学、吐鲁番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到了19世纪末的近代,敦煌已经失去了昔日的荣光,莫高窟也渐渐被世人遗忘,经历百年无人管理,日久失修。在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发生了一件小事,在日后却成为了轰动世界的重大考古学发现和人类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

在1900年的6月22日,一个叫王圆禄的道士住在莫高窟前的一个小庙,他雇人为莫高窟清扫沙土,发现了一个洞窟的北侧墙壁有裂缝。在当天深夜,王道士挖开了墙壁,发现了小小的暗室里竟然密密麻麻地堆满了成千上万份古书卷。藏经洞里保存了公元4世纪到11世纪的佛经、社会文书、刺绣、绘画、绢画、法器等文物5万余件。这批敦煌写本尤其重要,以汉文最多,也有多种古代民族文字,其被精心地封存了8个世纪,完整地呈现出古代中西文化交融的全貌,为研究中国及中亚古代历史、地理、宗教、经济、政治、民族、语言、文学、艺术、科技提供了数量极其巨大、内容极为丰富的珍贵考古资料。这就是著名的17号藏经洞,在16号洞窟之内,如今所有游客都会被带至藏经洞参观。在现场可以看到,进入这个暗室的唯一方法是推到16号洞窟的墙壁,可以脑补这个实用面积19立方米的狭隘洞窟中堆了5万卷古籍,并体会到在昏暗的灯光下,王道士在大堆古籍面前的不知所措。

年久失修的莫高窟

王道士

右侧墙壁即为藏经洞入口

究竟是什么人把这个文化宝藏封藏起来呢?从藏经洞被发现后,一百年过去了,藏经洞封闭原因还是个未解之谜。最大的难点在于解释为什么这批文物既有残部破卷的佛经,又有其他精美物品,以及为什么文本的时间跨度这么大。学者给出很多解释,例如:

避难说:当地僧人为了逃避战乱,把寺庙历代保存的文献都封藏起来;至于具体是什么战乱,也众说纷纭,其中比较主流的说法是为了逃避西夏王朝或喀喇汗王朝的战乱。

废弃说:当地僧人把当时已经失去了实用价值的文书废弃在洞窟里。在古代纸张非常珍贵,尤其在西陲之地,废纸也不能抛弃,破损的佛经和典籍也会被长期地保存下来,最后统一堆埋处理。学者发现在藏经洞内的大多数是残部破卷。多得了古人超前的废物利用环保意识,古人的废物成了如今学术研究的瑰宝。

书库改造说:当地僧人把废弃的卷轴式佛经藏起来,以腾出地方存放折页式佛经,废弃的佛经还是很神圣的,为了防止这些废弃的佛经被人顺走,干脆直接砌墙封存。

三界寺的供养具说:三界寺是在莫高窟的一个小寺庙,因为没能力雇人写经,只能利用其他寺院破坏、古旧、作废、不用或多余的佛经。后来适逢末法思想盛行,灭佛的消息传来,三界寺把本寺藏经和其他圣物一起封存到窟内。

无论是什么原因,这批古籍能流传下来,实在是人类文化的大幸。

然而1900年的王道士并不知道这批敦煌遗本的价值,他只是个缺钱修庙的普通人。这批古籍开始被贩卖,最终吸引了外国的考古学家,大量的古卷被廉价地卖到国外,最著名的是一个叫斯坦因的英国考古学家,他五次来到敦煌,用了130英镑从王道士那里买了29箱文物。如今大部分敦煌遗书都流到国外,只有一小部分在国内保存。最恶名昭著的是美国人华尔纳,他到莫高窟的时候发现遗本所剩无几,就直接把大量的雕像和壁画直接切割下来。像华纳尔这样的恶意破坏者并不少,莫高窟很多雕像和壁画都是残缺不全的,而且如今还是下落不明。

华尔纳剥离莫高窟第323窟壁画的残痕

民国时期,随着敦煌遗书的研究价值在海外遭到高度重视,尤其是法国和日本,敦煌学就诞生了。在国内,“敦煌学”一名首次提出在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的著作里。先生在1930年出版的《敦煌劫余录序》中写道:

“敦煌学者,今日世界学术之新潮流也。自发现以来20余年间,东起日本,西迄英法,诸国学人各就其治学范围,先后咸有所贡献。”

如今,敦煌学已经发展为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对象可分为敦煌遗书、敦煌石窟艺术、敦煌史迹和敦煌学理论四个主要方面,在此四方面之下则涉及了历史、地理、社会、哲学、宗教、考古、艺术、文学等诸多学科的交叉。有一个非常流行的说法——敦煌是中国的,但敦煌学是世界的。

延伸阅读

如今很多人会把王道士看做历史的罪人,因为他的无知,大量的敦煌遗书离开了中国,被列强掠走,那是一段“屈辱的历史”。然而仔细想想,这批敦煌遗书如果一直留在中国,会得到很好的保护和重视吗?还会诞生出属于全世界的敦煌学吗?斯坦因等考古学家知道这些遗书的珍贵价值,运到海外后仍然悉心保护,也不是一件坏事。

在1935年,一个叫常书鸿的法国艺术留学生在塞纳河畔的旧书摊上看到了敦煌画册,他非常震惊于原来中国还有这样一个不为人所知的艺术宝库。他放弃了优越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机会,毅然回国,参加莫高窟的保护工作,多方努力促成了敦煌研究院的成立,成为了敦煌研究院的第一任院长,被称为“敦煌的守护神”。正是因为“历史的罪人”让敦煌遗书“屈辱”地流到海外,才有了后来的“敦煌守护神”,冥冥之中有一股力量,是摧毁,也是涅槃。

敦煌研究院院长常书鸿和莫高窟的艺术家

延伸阅读

4 莫高窟的佛教艺术怎么欣赏?

莫高窟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

铺垫了这么长的历史背景,就是为了得出一个结论——敦煌莫高窟,是中华文化最响亮、最灿烂、最可以在世界上引以为傲的篇章。在莫高窟参观,进入第一历史现场,近距离去看辉煌的中国和中亚古文化的遗迹。而且这些遗迹,都是以佛教艺术的方式呈现出来,有了宗教信仰的加持,这种超越了时间限制的美学享受是非常震撼的。

莫高窟的佛教艺术,主要看四个方面:石窟建筑、彩塑、壁画、装饰。

石窟建筑

敦煌莫高窟现存735个洞窟,大部分石窟的开凿结构都大体相同——前甬道,后洞窟。而洞窟类型可分为9种,最常见的是中心塔柱窟、覆斗顶形窟和殿堂窟。这些洞窟都是在山体中一锤一锤地凿出来,能经历这么多个世纪仍然不崩塌,有很深的建筑智慧。

中心塔柱窟-莫高窟第254窟-北魏

大型覆斗顶禅窟-莫高窟第285窟-西魏

殿堂窟-莫高窟第61窟-五代

延伸阅读

《敦煌莫高窟洞窟形制》

彩塑

莫高窟现在尚存彩塑3342身,其数量之多,历时之长,技艺之精,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属罕见的。彩塑是怎么做的呢?莫高窟彩塑多以木骨泥塑的工艺制成——选择与佛像姿势相近的树枝经过加工制作成佛像的主体框架,在框架上绑缚苇草,草外敷粗泥,再敷细泥,压紧抹光塑像成形,再上白粉,最后彩绘。

这么多彩塑,从何看起?我觉得两个窟基本能代表莫高窟彩塑的最高水平,第一个是45窟,45窟的彩塑是莫高窟的门面和颜值担当,在莫高窟的一切宣传资料里面是C道出位的;第二个148或158窟,都是涅槃窟,内有佛陀释迦牟尼佛灭涅槃之际的佛像,非常震撼人心。这会在特窟部分详细讲述。

延伸阅读

壁画

别私藏,分享知识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责任,他们一定会感激你~

【喜欢就点赞,有用就扩散】

莫高窟被称为东方卢浮宫,我倒觉得莫高窟的壁画比卢浮宫的世界名画更能打动我。据统计,敦煌数个石窟群共有历代壁画作品五万多平方米,规模之大令人惊叹。而这些壁画作品数量之丰富,技艺之精湛,艺术水平之高则更加为世人所称道。这么多的壁画,又从何看起呢?

第一个看点是飞天。飞天是敦煌特有的艺术产物,现在基本上已经成了敦煌市的吉祥物了,在市内游荡,视野里一定会出现至少一只飞天。作为一个飞天控,我在敦煌按奈不住狂喜的心情买了接近100张飞天明信片。

飞天风姿绰约、婀娜曼妙,是莫高窟壁画里最常出现的人物,据统计敦煌各石窟现藏飞天4500余身,是全世界和中国佛教石窟寺庙中,保存飞天最多的石窟。简而言之,莫高窟有全世界最多最美的飞天。

飞天的来源也是诸多争议,比较主流的一种说法是——乾闼婆和紧那罗是印度古神话和婆罗门教中的娱乐神和歌舞神,他们一个善歌,一个善舞,形影不离,融洽和谐,是恩爱的夫妻。后来佛教将这二位天神化为已用,在佛国净土世界里为佛陀、菩萨、众神、天人的说法大会奏乐歌舞。莫高窟早期的壁画上能辨认出一对男女的飞天,到了唐朝基本上已经混为一体,都成为婀娜多姿的歌舞伎,这种演变也是受佛教的飞天和道教的飞仙在艺术形象上互相融合所影响。飞天源于印度,但是敦煌飞天是多种文化交融而成的艺术形象,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和中原文化共同孕育而成的。

飞天在很多窟都能看到,但我认为最美的飞天在321窟,在特窟部分详细讲述。

第二个看点是佛经故事画,讲述三个类型的故事——

佛陀释迦牟尼生平的故事,包括出游四门、逾城出家、降魔成道、初转法轮(如61窟、290窟),还有最重要的涅槃图(如428窟)。

佛陀释迦牟尼前世的故事(又叫本生故事),比如萨棰本生(如254窟、428窟)、尸毗王本生(如254窟)、琰子本生(如299窟)、善事太子本生(如296窟)、九色鹿本生(如257窟)。释迦牟尼有过很多前世,在很多前世都无比慈悲和奉献,积累了无穷无尽的福报,最终才可以修得正果。本生故事都会表现释迦牟尼前世慈悲为怀、自我牺牲的精神。

因缘、因果报应的故事,如五百强盗成佛(如285窟、296窟)

五百强盗成佛图

第三个看点是经变画,经变画是用画像来解释某部佛经的核心思想内容。在弘扬佛法的过程中,为了吸引更多的信众,需要把深奥的佛经用通俗的方式讲解,要穿插很多故事,渲染气氛,这种“俗讲”就在寺院中流行起来,而俗讲之前写好的底本叫“变文”,并绘制图画与之配合,便是经变画。僧人在表演俗讲的时候,按照变文说唱为主,往往在故事情节的关键处,再指出画面上的这个情节让听众们观看,以加深听众的印象。所以经变画可以反映出古代中国和中亚的很多社会风貌,以及能看到佛教在从西到东的传播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异。

主要的经变画有——

涅槃经变(如148、332窟)

维摩诘经变(如103、220窟)

阿弥陀经变(如329、445窟)

观无量寿经变(如172、220窟)

弥勒经变(如33窟)

药师经变(如148、220窟)

法华经变(如23窟、217窟、420窟,428窟)

特窟部分会详细讲述画工精湛、有趣好玩的经变画。

延伸阅读

装饰

莫高窟的装饰艺术主要是藻井,藻井是洞窟顶部天井的装饰。中国古代建筑以木制为主,非常忌火,藻井一般会画莲花、水纹等和水有关的图案,叫“藻井”也是同样的道理。因为高踞石窟顶部,受风沙及恶劣的自然环境的损坏较少,同时也避免了很多人为的损坏,所以很多藻井的色泽都保存完好。莫高窟的藻井图案非常华丽精致,很多艺术家会来莫高窟描摹藻井图案来获得灵感,进行设计。林徽因也曾经把莫高窟藻井图案用到人民大会堂的装饰设计上。

171窟 盛唐

31窟 盛唐

205窟 初唐

407窟 隋

延伸阅读

《【鉴赏】敦煌的藻井》

未完待续,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参考文献:

樊锦诗. 莫高窟保护和旅游的矛盾以及对策[J]. 敦煌研究, 2005(4):7-9.

李萍. 莫高窟旅游开放新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 敦煌研究, 2018(2).

刘进宝. 20世纪敦煌藏经洞封闭时间及原因研究的回顾[J]. 敦煌研究, 2000(2):29-35.

THE END
0.远古,上古,中古,近古,近代,现代,当代分别从什么时候到什么在中国的历史上,远古时期通常指的是原始社会,大约从人类出现至夏朝建立前,时间跨度极长。 上古时期则大致从夏朝到秦朝统一六国,涵盖了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 中古时期一般认为是从秦汉到宋朝,包括了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等历史时期。 jvzquC41yy}/5?5fqe4dp8ftvkimg877;6=7a:6767?87@90jvsm
1.薰衣草开放季节一般是什么时候?什么时候 薰衣草 是什么 开放 季节 省么都没有 浏览:53 2025-11-05 19:57 免费装修计算器 算一算 立省10% ~ 50% 躲避装修猫腻 ㎡  今日已有935位网友计算 1分钟前 北京 83平米的房子计算报价 2分钟前 北京 88平米的房子计算报价 2分钟前 上海 65平米的房子计算报价 3分钟前 天津 106平米的房子jvzq<84o0cyl0:58684ivvq
2.关公是从什么时候成为武财神的?医生忌讳过年的时候出诊,怕“触霉头”,除非给双份诊金消灾才行。所以普通患者如果在过年的时候生病了,请医生看病的时候要付给医生双倍的诊金,以避凶求吉。 汉王充《论衡·谶日》中记载:“九锡之礼,一曰车马,二曰裁衣,作车不求良辰,裁衣独求吉日。”可见,在中古时期,就有“裁衣求吉”的民俗观。裁缝行业禁忌jvzquC41yy}/|r|gkh{/exr1dc€j1:>296<87>920jznn
3.罢造龙团惟采茶芽以进,绿茶的历史和它是什么时候发现的篆香是一种中古时期的高级盘香。它的烧尽,表示整日的时光已经流逝,而日影移上帘箔即说明黄昏将近。“小阁”、“闲窗”、“画堂”、“篆香”、“帘箔”等一系列的物质景致说明,抒情女主人公生活上层社会,富贵安闲,但环境中也透出一股异样的冷清寂静。“手种江梅渐好”是词意的转折,开始进入咏物。黄昏临近之时jvzquC41okv/f‚h{y0ipo8gckenb1kh{y1778=9:0jznn
4.燃烧的僵尸,林正英演的里面有僵尸皇后和僵尸将军的电华夏历史和传说对蚩尤的记载与兀突骨极为相似,“铜头铁臂、刀枪不入、身长丈余,眼射光芒,食猛兽沙石”。将臣最为可怕,相传其有不死之身,活了几万年,为僵尸的最高始祖。中原神话传说中,将臣甚至早于伏羲时代,直到中古时期,他突然销声匿迹,有一说为将臣被格萨尔王杀死。jvzq<84yyy4ek‚ncrr4dqv4fqe5ecwok16>48<80jvsm
5.当我们在讨论“子集兴替”的时候到底在讨论什么?(子集兴替)书评第一个问题不能孤立地盯着《隋志》著录儒家类、杂家类的书,而忽略佛道文献;第二个问题我感觉变的不多,从体制乃至文体特征上看,中古时期子书与先秦诸子有着极强的连续性,子集并没有“ 兴替”。假若就从历时四部框架下的子书来看,体制发生真正变化的可能反而是唐宋,比如类书(《古今书录》的类事类)被正式独立出来jvzquC41dqul0mtwdct/exr1tg|jg€438:62:@61
6.第27讲中古时期的欧洲(课件PPT)高三一轮复习讲义 通史版第九单元 从原始社会至中古时期: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多元世界的初现第三部分 世界史第27讲 中古时期的欧洲历史纲要了解中古时期欧洲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选择性必修1.了解中古时期欧洲政治体制类型的产生和演变过程2.了解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和基本特征3.知道宗教伦理在西方社会jvzquC41yy}/|}m0eun1|thv1;5:963;84ivvq
7.关于美学论文即使到了孔子那个时代,审美仍然很难同生活分得那么清,诗、乐、舞,并不是后来人们观念中的纯粹艺术。甚至中古时期(如魏晋)的佛教和石窟壁画、雕像,很难说当初有多少人是带着审美意识把它们当作“艺术品”去塑造的。西方亦如是,古希腊戏剧当初也是酒神节祭祀仪式的一部分。jvzq<84yyy4vpsx0eqs0n~sygp5g1;5452826:;596?`8=9647
8.赴一场跨越三千公里的文化艺术大赏,一次看齐敦煌莫高窟6座经典洞窟第三单元“遇见·藏经洞”,展示“中古时期的百科全书”、莫高窟第 17 窟藏经洞的发现与文物流散,以及我们今天为文物数字回归做的努力。 第四单元“坚守·传承”。主要展示几代莫高窟人“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展示敦煌石窟保护工作从“看守式保护——抢救性保护——科学性保护——预jvzquC41hktbplj0uktb0lto0et0txqn1463665;/4;0fxh/kpirj‚sc77:12960ujznn
9.HTTP浏览器取消的请求后端可以收到吗?上古时期:使用对称加密的方式来保证传输的数据只有两个人知道 – 此时有个问题:密钥不能通过网络传输(因为没有加密之前,都是不安全的),所以by和女朋友先约见面一次,告诉对方密码是多少,再对话聊天。 中古时期:by不单单要跟女朋友聊天,还要跟爸妈聊天(同样不想泄漏了自己的通讯信息)。那有那么多人,难道每一次都jvzquC41dnuh0lxfp0tfv8naukrfplj1ctzjeuj1fgzbkux133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