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帝国】BC492—BC449希波战争失败,波斯国势渐衰。BC330被亚历山大所灭
大流士一世统治时期,波斯趋于鼎盛,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
【大流士一世改革】BC518为适应统治庞大帝国需求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推行的改革。
(1)建立完备军政分权地方行政制度 (2)统一货币铸造,规定中央铸金币,行省铸银币,自治城市铸铜币
(3)修筑道路,设置驿站。(4)整顿税收制度,对各省实行定额包税(5)以琐罗亚斯德教为国教。
【希腊化时代】BC6-4古典时代。亚历山大东征到托勒密埃及并入罗马帝国。古希腊与西亚、埃及、印度文明融合
BC8-6古风时代希腊东方化时代
【罗马元首政治】古罗马元首屋大维创立。披着共和外衣君,主制元首乃元老院中首席元老和公民中第一公民之意。
BC27屋大维宣布实行共和制,自称罗马“第一公民”。表面上不称帝,但拥有同共和国相违背的绝对权力,
3世纪建立了君主专制制度,元首制结束。
【罗马法】最早成文法是BC5《十二铜表法》,6c查世丁尼编纂《查丁尼法典》汇编成《罗马民法大全》。
罗马法的主要内容是私法,私法又主要是民法,造就以罗马法为基础的大陆法系。
【万民法】罗马法中各民族共同适用的法律。其内容主要是调整财产关系,吸收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法律规范。
没有公民法那样狭隘民族性和形式主义,更能满足奴隶主阶级利益、社会普遍要求。
【自然法】古希腊罗马的思想家、法学家把法分成自然法和人定法,认为自然法是自然秩序的法,高于人定法。
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孟德斯鸠、卢梭等认为自然法是理性体现,又引申出“天赋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法制”和“民主”等基本原则。是反对封建专制和神权政治的强大思想武器,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依据。
共和制:奴隶制度下,古希腊、古罗马的民主共和制和贵族共和制;
在封建制度下,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法国的马赛出现过城市共和制;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共和制有议会制和总统制两种形式。
君主制:国家元首为世袭君主。既可是君主立宪制,也可是绝对君主制。
元首制:披着共和制外衣的君主制。由屋大维来领导国家制度。罗马“元首制”BC 27--287年
僭主政治:暴君政治,用非法手段获得政权独裁统治,BC 7—BC6 古希腊僭主政治巅峰时期。
寡头政治:指由少数人掌握政权的一种统治形式,如古希腊斯巴达的贵族政权。
二、世界中古史
【封建庄园制】9-13c。13c后城市兴起,商品货币关系渗入农村,农奴改纳货币地租,逐渐取得人身自由,庄园解体。
【行会】城市兴起初,手工业者为对抗封建势力,保护本行业共同利益。阻挠外来手工业者活动,规定本行业制造
手工业兴起初期,保护小手工业者利益,为商品生产发展奠定了基础。
【民族国家】指由单一民族组成的、具有统一的法律、统一的语言、统一的风俗习惯的国家。
两种类型:一种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后建立,如法国大革命;一种在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建立,如朝鲜、中国
反对封建割据,要求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和统一的民族市场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内容。
【等级君主制】中世纪的西欧从封建割据向中央集权体制过渡的中间形态,是反对封建割据和加强王权的工具
国王之下设立由贵族、僧侣、市民代表参加等级会议,是君主、贵族、僧侣以及市民上层分子政治联盟。
以14世纪法国的三级会议最为典型
【选帝侯制度】德意志选举国王制度。1356神圣罗马帝国《黄金诏书》确立7个选帝侯。
1806被法国拿破仑一世废,严重削弱了皇权,令德意志政治分裂更加严重
【阿拉伯帝国】7c兴起于阿拉伯半岛伊斯兰教国家。政教合一:王权最高统治者与神权最高统治者是一人:哈里发
8世纪前半叶阿拉伯帝国基本形成,地跨亚、非、欧三洲1258年帝国亡于蒙古第三次西征。
【百年翻译运动】中世纪阿拉伯人对希腊、罗马、波斯、印度等地著作翻译和注释活动。促进文艺复兴兴起
8c倭马亚王朝开始。阿拔斯王朝,哈里发奖励,形成大规模翻译运动
【彼得一世改革】18c俄国沙皇彼得一世,有利于俄国经济发展、国家体制演进,未触动农奴制、沙皇专制
内容:实行义务兵役制,创建海军;发展工商业,学习西欧技术;改革行政机构和区划;提倡西欧生活方式。
【日本幕府政治】日本封建武士通过幕府实行的政治统治。幕府是将军官邸,将军名义上由天皇封任,实际是擅权。
1192源赖朝在镰仓建立幕府,自立为“征夷大将军”,是首个幕府政权。
幕府政治历经镰仓幕府(1192-1333)室町幕府(1336-1573)江户幕府(1603-1868)至明治维新废除。
三、世界近现代史
一、宗教
【丕平献土】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法兰克751丕平建立加洛林王朝。754教皇斯蒂芬二世来到巴黎,为丕平加冕。
为报答教皇,丕平两次远征意大利,将罗马城总督区划归教皇管辖。
【卡诺莎之辱】世俗权力屈服于教权的象征,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同教皇格里哥利七世争夺主教叙任权。
1076教皇开除教籍废其帝位,煽动大封建主反对皇帝。1077亨利被迫来到卡诺莎,向教皇悔罪。
【阿维农之囚】是对教会权力的严重打击。1305法王腓力四世向教会征收捐税得罪教皇。教皇开除教籍,后被法王囚禁
1305新教皇克力门五世移居靠近法国边界的阿维农城,连续七任驻在此城,成为法王控制下的傀儡。
【十字军东征】11-1219西欧基都教国家对伊斯兰教国家发动战争。使近东人民深受苦难,但客观上有利于东西方文明的接触,促进了西欧王权的加强和教权的衰落。
【经院哲学】中世纪西欧基督教哲学思想体系之一。14c后趋于衰落。托马斯·阿奎那集大成者。
以《圣经》为依据论证神学,用形式逻辑、烦琐推理演绎出空洞结论,轻视经验,反对实践。
【因信称义】基督教新教尤其是路德宗教义。反对依靠遵守律法礼仪而称义。
信徒凭借信仰可直接同上帝交通,无须以教皇为首的教阶制度做中介。
【新教伦理】【新教伦理】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 解释近代资本主义文明、理性主义仅在西方发生原因
(1)天职观念。完成上帝赋予他义务。(2)预定论。个人成功是他被上帝定为选民标志。(3)入世禁欲主义
【社会达尔文主义】19世纪末将达尔文进化论中自然选择的思想应用于人类社会的理论。
重视对种族和语言、文化的研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夸耀白人优越的人种决定论,助长了种族歧视。
二、资产阶级政治革命
【《联邦宪法》】1787制定并通过的美国联邦宪法。体现了分权制衡的原则。
规定,联邦的中央国家机关具有超出各州之上的权力;采用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1787年宪法是近代西方国家第一部成文宪法,为资本主义各国宪法提供了蓝本。
【十二月党人起义】1825俄国贵族革命者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武装起义。
19c俄国贵族部分青年军官,受启蒙思想影响,主张发除农奴制,实行君主立宪。1825发动起义,均告失败
俄国历史上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第一次武装起义,对后来的俄国革命产生了重要影响。
【1848年革命】1848-1849欧洲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意大利、法国、奥地利、普鲁士、意大利等。相继失败。
造成欧洲封建君主制动荡,并促进了德国及意大利统一的历史进程。
【德国革命】1864-1871普鲁士国王威廉用铁血宰相陴斯麦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先后击败丹麦、奥地利,统一德意志
【普法战争】法国和普鲁士进行的欧洲争霸战争。法国军队惨败,拿破仑三世投降,法兰西第二帝国崩溃。
1871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皇帝。使德意志最终实现统一,也埋下一战的祸根。
【《彭德尔顿法》】1883年美国颁布的文官制度改革法。首次确认政府人事管理,即竞争考试、职务常任、政治中立,
并将此原则法制化、制度化,成为美国文官制度的基本原则。
【日俄战争】1904-1905日俄为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结果俄国在海陆两战中均败给日本。
日本战胜了欧洲陆军强国俄国,从此跻身于世界列强,更加增强了称霸东亚的野心。
三、社会主义革命、改革
【第一国际】1864-1876伦敦成立国际无产阶级政治组织。马克思起草《成立宣言》《临时章程》奠定基础。
第一国际支持和维护巴黎公社的革命,使国际的活动达到高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各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第二国际】1889-1914各国社会主义政党的国际联合组织。一战时,许多领袖违背第二国际反战决议。
第二国际虽未正式宣布解散,但实际上已经瓦解。
【共产国际】1919 -1943列宁创建各国共产党的国际联合组织。。共产国际是世界共产党,各国共产党是它的支部,
领导各国革命运动,它有权决定各国党的路线、策略和各国党的领导人,
【《四月提纲》】19174月列宁发表重要报告。不能采取暴力方式推翻。提出了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路线
提出“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苏联农业集体化】1927苏联把个体的小农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过程。
运动期间,国营农场集体农庄普遍建立,大批中农加人集体农庄,富农土地被征收,成为集体农庄财产。
为苏联工业化提供了条件,但也造成农业生产的长期落后,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四、资本主义经济
事件
新航路开辟
早期殖民扩张
一工
二工
一战后
罗斯福新政
二战
滞胀
苏联解体冷战结束
世界市场
开始形成
逐步扩展
基本形成
最终形成
中断到恢复
体系化
制度化;
经济全球化
多极化趋势
经济思想
重商主义
自由主义
凯恩斯主义
国家干预主义
新自由主义
宏观调控微观自主
资本主义阶段
自由资本主义
垄断资本主义
帝国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币制
银本位(中国)
金本位(英国)
金本位走向崩溃
布雷顿森林体系
牙买加体系(1976)
【手工作坊】:封建城市中手工业生产基本单位,分散经营,以个人的手工劳动为主,一般不存在雇佣关系。
【工场】:16世纪中叶—18世纪中叶,其特点是借助简单工具进行手工生产。
【工厂】:工业革命期间,通常包括不同的车间,其特点是使用机械化大规模生产。
注意:工场和工厂具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性质,存在雇佣与被雇佣关系,属于资本主义经营方式。
【商业革命】16c。表现:世界市场扩大,商品种类的增多,贸易中心的转移,新的经营方式兴起。
商业革命促进了欧洲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
【价格革命】16c新航路开辟后由于美洲金银流入欧洲而引起的商品价格的急剧上涨。
使从事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力量增长,固定地租收入封建地主地位削弱。
加剧了阶级分化过程,推动了西欧封建制度解体、资本主义发展。
【重商主义】16-18世纪流行于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代表资产阶级的经济学说。
主要内容为:发展对外贸易以获取金银是积累国家财富主要途径;由政府管制农业、商业和制造业;
通过高关税率来保护国内市场;用殖民地为母国提供原料和市场。
促进资本的积累和资本主义生产。自由主义兴起后,重商主义逐渐衰落。
【凯恩斯主义】193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创立的经济理论体系。
主张放弃自由放任原则,实行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刺激消费,保证社会充分就业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资产阶级国家政权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一种垄断资本主义。罗斯福新政是其中典型。
实质是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政权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以保证利润及社会经济生活正常运转。
【国家资本主义】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由国家掌握和控制的一种资本主义经济。它的性质和作用决定于国家的性质。
社会主义国家苏俄、新中国初期都曾实行过,不影响政权性质,反而有利社会主义经济发展
【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1973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1973西方主要国家相继实行浮动汇率制
主要内容为:固定汇率制,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建立两大国际金融机构,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
结束了混乱的国际金融秩序,为国际贸易的扩大和世界经济的增长创造了有利条件。
【经济滞胀】1970s西方经济出现发展缓慢停滞;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刺激经济,实行通货膨胀政策,物价持续上涨
其特征是高通货膨胀率、高失业率,以及低经济增长率。资本主义周期变化,致使大量企业倒闭,工人失业。
【货币主义(新自由主义)】1950-60年代美国出现的一个经济学流派。
坚持经济自由主义,反对国家过多干预;主张实行按照经济增长速度稳定增加货币数量的货币政策
【里根革命】1981应对美国经济出现的滞胀危机美国总统里根进行的一系列政策改革运动。
降低社会福利、减少政府管制、鼓励扶持中小企业发展、重建美国精神。
修复了自由竞争机制,美国经济由此得以摆脱危机,并出现一定程度的繁荣现象。
五、殖民体系
【考迪罗主义】拉美独立后实行的军事独裁统治,反映了拉美各国资产阶级力量薄弱、大地产制占优势的状况
主要特点:通过暴力夺取政权,依靠暴力维持其统治。
独立初期,考迪罗大多是独立战争时期领袖,后来多为军官出身或某一地主集团的首领。
【大棒政策】美国提出外交政策。20c初美国积极推行向外扩张计划,加强对拉美侵略。
该政策主张以武力为后盾,迫使拉丁美洲国家听命于美国。
【门罗主义】1823美国提出对外政策的原则。
主要内容为:宣布任何欧洲强国都不得干涉美洲事务,“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口号。
对阻挡欧洲干涉、促进拉丁美洲独立起一定作用。将美洲看成美国势力范围,变成美国控制拉美工具。
【亚洲觉醒】20世纪初亚洲掀起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唤醒了亚洲人民为争取民族解放、追求自由民主意识
朝鲜人民反日斗争,中国义和团、辛亥革命,1905-1908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伊朗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失败
六、国际秩序
时间
事件
体系
条约
影响
1648-1789
三十年战争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民族国家兴起的标志,
近现代国际法开端,确立主权至上原则
1815-1853
七次反法同盟
维也纳体系
维也纳会议最后议定书
违背历史潮流,维护封建统治
体现大国的强权政治
1918-1936
一战
凡尔赛-华盛顿
《凡尔赛和约》
《九国公约》
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
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体系
1945-1991
二战
雅尔塔体系
《雅尔塔协定》
导致两极格局,体现大国强权政治
但有利于民族国家解放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三十年战争结束后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而形成的国际体系。
1618-1648神圣罗马帝国内战演变为天主教和新教战争,最终参战各方缔结《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告终。
确认了欧洲主权体系,开创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先例,确立平等、主权国际准则
【民族自决】资产阶级17-18c提出,国际法准则之一。各民族不受外族干涉决定本民族政治建立独立民族国家。
“二战”后,被写人《联合国宪章》等国际性文件。
【维也纳体系】1815-1853(克里米亚战争)拿破仑战败后参战国英俄普奥等国通过维也纳会议建立的国际体系
以均势原则、正统主义和补偿原则为指导思想,建立起新政治均势,暂时维持欧洲列强之间的和平与协调。
【大陆均势】近代英国实行外交政策。维护了英国在欧洲的利益
英国凭借自己政、军、经实力,使各国相互牵制,达到平衡,防止任何国家建立欧洲霸权,维持英国自身霸权
【光荣孤立】19c末-1912英国执行外交政策。主要内容为:不参加固定同盟与集团,保持行动自由。
以不结盟使欧洲国家互相牵制,利于英国扩张。以英国强大实力为依靠。20c初工业垄断地位丧失放弃政策
【集体安全政策】1933苏联为制止法西斯侵略而提出外交政策。建议缔结多边或双边互助条约,共同遏制法西斯侵略
1939苏联建议缔结军事互助协定,英、法执行绥靖政策,拒绝与苏联共同遏制法西斯侵略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战后世界新秩序。巩固了战胜国的既得利益,维持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短暂的和平
1919《凡尔赛和约》后签署一系列条约,条约构成凡尔赛体系。
1921-1922华盛顿会议,会议签订的《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九国公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
【委任统治】一战后战胜国通过国联对战败国殖民地进行瓜分制度。将德国殖民地交给国联,由国联委托给英、法
是帝国主义列强在战后世界反帝斗争形势下,为维护殖民被迫对旧有的殖民体系进行一种改造。
【绥靖政策】二战前英法等国对法西斯扩张妥协纵容政策。助长法西斯侵略,阻碍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建立。
1938年9月《慕尼黑协定》签订,绥靖政策达到了顶点。
【雅尔塔体系】“二战”后形成国际格局。1943-1945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确定战后世界秩序
该体系以美、苏为中心,在欧亚建立各自势力范围,形成了两极对峙的战后国际政治格局。
1991年苏联解体雅尔塔体系瓦解。
【托管制度】“二战”后根据《联合国宪章》规定将某些地区交由数国或联合国管理
基本目的增进托管领土居民的政治、经济、社会及教育发展,增进其趋向自治或独立的逐渐发展。
【欧洲一体化】经济到政治、西欧到东欧全面一体化过程。1993年欧盟成立,1999年正式发行欧元。
1991第46届欧共体首脑会议,草签《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标志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历史性转折。
【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绝大多数过去都是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或附属国
取得政治独立后,面临着肃清殖民主义残余势力、发展民族经济、巩固民族独立的历史任务
1952年7月
欧洲煤钢共同体
1958年1月
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正式组建
1965年4月
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
1999年1月
欧元正式发行;2002年进入流通领域
1993年11月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欧洲联盟条约》)正式生效,欧盟正式诞生
七、冷战政策
【凯南遏制政策】1946凯南为美国对苏联提出政策。使其成为对苏联政策的指导方针。
1946美驻苏代办凯南向美国发回8000字电报,提出一整套“遏制”苏联的理论和政策。
主要内容为:鼓励和利用苏联同其盟友之间的矛盾;促使苏联内部的和平变革。
凯南“遏制”战略的最终目标是使苏联的内政、外交按西方的意愿发生变化。
【马歇尔计划】“二战”后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的援助欧洲复兴的计划。有利于战后西欧的复兴
主要内容有:美国拨款100余亿美元援助西欧各国,以复兴战后经济;
受援国必须购买一定数量的美国货,并接受美国对使用美援的监督
【莫洛托夫计划】1947苏联实行的苏联与东欧地区战后复兴计划。1
使各国的对外贸易大多在苏联和东欧地区内部进行,以此减少对西方市场的依赖。
旨在对抗马歇尔计划,它加强了苏联与东欧国家的经济联系,同时也遏制了东欧国家同西方国家的经济往来。
【莫内计划与舒曼计划】:有力推动了欧洲一体化
法国的莫内为提升法国经济地位,提出把法德煤和铜合并在一起
既可以剥夺一方特权地位,又可以为另一方消除战争威胁,使两国共同实现和平
【道奇计划】:二战后初期,美国为稳定日本经济、平衡财政预算、抑制通货膨胀而制订计划
有利于日本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现代化。
【不结盟运动】1961成立的国际组织。成为第三世界崛起的、自万隆会议后的第二个划时代的里程碑。
实行独立政策,支援民族解放运动,不加入大国军事集团,不缔结双边军事同盟,不向外国提供军事基地等。
【戴高乐】1950-60法国总统戴高乐奉行的对外政策。维护法国大国地位,以欧洲联合为基础抗衡美国的政治控制
戴高乐上台后改革,努力减少美英影响,使法国退出北约,反对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
【撒切尔主义】1983英国首相撒切尔的施政方针。谋求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独特作用”
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主张充分自由市场的自发发展;削减社会福利费用开支。
强调和保持与美国的特殊关系,积极稳妥地发展同苏联的关系。
八、英国
【1215《大宪章》】限制英王权力的宪法性文件。以法律形式限制英国王室绝对权力
主要内容是限制王权,保障教会领主特权、骑士市民某些利益。不经教会和封建主同意,国王不得征收
额外协助金和盾牌钱。
【1337-1453英法百年战争】英法两国发生的长达100多年的战争。战争原因包括王位继承问题、领土争端以及对佛兰德尔的争夺。1337年两国宣战。圣女贞德解除奥尔良之围,激发了法国的民族意识,法国开始转败为胜。1453年法国收复了除加来外的全部领土,百年战争结束。百年战争对两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促进了英法民族国家的产生。
【1480红白玫瑰战争】英国兰开斯特(红玫瑰为族徽)和约克(白玫瑰为族徽)两大封建贵族集团为争夺王位战争
都铎家族亨利战胜,开始都王朝(1485-1603)统治。削弱封建割据势力,为专制统治奠定基础
【亨利八世】英国都铎王朝第二任国王,英国国教创立者。专制权力强化,中央集权的统一民族国家形成。
1509年即位。为加强王权,扩大财源,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1534年通过《至尊法案》,使英国教会脱离罗马教廷,宣布英王为英国国教会最高首脑。
【1651《航海条例》】英国为同荷兰争夺海上贸易而颁布的航海贸易立法。
规定凡从欧洲运到英国的货物,必须由英国船运送;凡是从亚非美运送到英国、各殖民的货物,必须由英国船只或英国有关殖民地的船只运送;
航海条例引发了英荷战争。1654荷战败承认《航海条例》,英国海上贸易优势地位得以确立。
【1756-1763英法七年战争】(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英法为争夺殖民地而进行的战争。
英国、普鲁士VS法国、奥地利。欧洲,普鲁士战胜奥地利。印度英国完全取代法国,,法国丧失大量殖民地。
1763英法签订《巴黎和约》。七年战争结束法国的欧洲霸主地位,确立了英国的海上霸权。
【圈地运动】1400c末至1850s上半期,英国资产阶级以圈占形式大规模剥夺农民土地。资本原始积累的形式之一
15c末英国养羊业有利可图,贵族领主们掀起大规模的圈地运动。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政府鼓励圈地运动。18c开始“议会圈地”,通过议会制定法令,圈占农民土地。
圈地运动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土地关系变革,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重新分配议席和更改选举资格为主要内容的议会改革。
内容有:(1)重新分配议席,取消许多已经衰败选区,人口增加选区议席增多,新兴工业城市取得较多议席;
(2)降低选民的财产和身份要求扩大选民范围,工业资产阶级和富农得到选举权。
使工业资产阶级首次进入议会,是英国向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重要一步,是工人阶级仍被排除外。
【宪章运动】1830-40英国工人阶级争取普选权运动。对1832议会改革不满,1836创立伦敦工人协会要求;
年满21岁的男子均有选举权按居民人数分配选区和议员名额,废除议员候选人的财产资格,议员领取薪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