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中国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但如果现在是2022年,那以前的3000年去了哪里呢?我们每天都会查阅日历,很多人能够区分农历与公历,但很少有人理解公元年究竟意味着什么,更不知道它是如何定义和划分的。那么,公元1年时,中国处于哪个朝代呢?我们现在所生活的时期被称作“公元后2022年”,那当然在它之前还有一个“公元前”的时期。那么,公元前和公元后,究竟是怎样划分的呢?
传统纪年法举个例子,翻阅历史资料,我们可以看到,秦朝存在的时间是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7年,而汉朝则从公元前202年跨越到公元220年,唐朝则是在618年到907年之间。通过这些历史时间点,我们能发现,秦朝灭亡是在公元前,而汉朝从公元前跨越到了公元后。值得注意的是,公元后的年份通常在口语中不再加上“公元后”这几个字,直接说某某年。
古代和近代的中国,对于时间的记录有一种大家都熟悉的方式,那就是根据不同朝代和皇帝的年号来记。比如,清朝从1636年到1912年,然而清朝的人民会说“顺治二年”,“康熙十三年”等。1912年,清朝灭亡后进入民国时代。民国政府当时决定采用公历作为官方历法。然而,传统的民国纪年法依然被广泛使用,那时,中国的共产党成员在书信结尾时,通常会写上“民国十三年”或“民国十六年”之类的日期。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第一次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才正式确定了采用国际通用的公历和公元作为国家的历法纪年。这样一来,中国也更好地与国际接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更加方便。
事实上,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中国就已经有了历法,这种传统历法是从黄帝纪年开始的。公元前2697年,便是黄帝纪年的元年。纪年,实际上指的是一个时间的名称,主要分为三种:帝王纪年、岁星纪年和干支纪年。顺治、康熙等年号属于帝王纪年,是根据每位帝王的年号以及他继位的时间来进行纪年的。干支纪年则是一种更为古老的历法,包括天干和地支,每60年为一个周期,并且每年立春时开始新的循环。这种干支纪年法至今依然被提及,每60年一个甲子的说法就是指这一时间周期。
然而,由于干支纪年容易造成时间混乱,因此帝王纪年法被普遍采用。就像黄帝纪年一样,康熙帝继位那一年便是康熙元年,公历上则对应为1662年。如果用干支纪年法来表示2022年,年号会变得相当复杂,需要表示为某个甲子的某个年份,这种表示方式实在不够方便,因此,帝王纪年得到了广泛使用。
自从我国采用公历后,历史和时间的记录变得顺畅而统一。公元纪年源自西方国家,实际上是基督教徒基于基督诞生的时间而设立的纪年法。这一历法最早起源于公元6世纪,由意大利哲学家利奥·利乌斯提出,后由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正式实施。公元1年标志着耶稣诞生的年份,因此基督教徒从这一天开始使用公元纪年,而耶稣出生前的时间则称为公元前。
我国在采用公历后,开始倒推将以前的帝王纪年时间与公元年对接。中国历史上的公元纪年划分,其实从汉朝开始。汉朝始于公元前202年,在公元1年时,汉朝的皇帝是汉平帝刘衎,他的年号是元始。因此,公元1年也正是元始元年。值得一提的是,汉平帝在幼年即位,实际上是西汉的最后一位皇帝。他去世后,王莽通过政变篡位,建立了新朝。
有趣的是,汉平帝登基的次年,王莽决定重新定义纪年,恰好与西方基督教的纪年系统重合,这似乎是一个巧合。实际上,公元纪年最初并不是广泛使用的,只有几个欧洲国家采用这种纪年法。随着世界交流的增加,这种历法逐渐普及,最终成为了全球的主流历法。
中国古代的历法复杂且精准,我们祖先的智慧至今仍让人感到佩服。尽管民国时期我国为了与国际接轨引入了基督纪年法,但在实际生活中,中国人依然依赖于农历来计算节气和传统节日。至于为什么全球选择使用基督纪年法,其原因也不难理解。首先,这种纪年法相对简单,不像干支纪年那样需要观察天体并进行复杂计算。其次,西方国家早期的发展推动了全球殖民,文化随之传播,基督纪年法也因此广泛被采用。因此,建国后中国确认采用公历的同时,也很好地保留了祖先留下的智慧——农历,并按照农历计算各种传统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