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进与保守:现代中国社会转型路径选择的悖论历史

在推进中国现代性转型的过程中,认识激进主义在中国存在的某种必然性,保持对激进主义的警觉,避免陷入“激进—异化”的怪圈,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应具有特殊意义。

一、现代性转型:当代中国问题的一个命题

我们试图用现代性转型这样一个命题来表述当代中国问题,实际上它也是近代100多年以来中国社会变迁的主要脉络。现代性不是一个时间逻辑,它有特定的内涵和指向,现代性转型是指从传统社会向以现代核心价值观(自由、理性、个人权利)为支撑,以市场经济、民主宪政和民族国家为基本制度的现代文明秩序的转变。

起源于欧洲的现代性价值观和制度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但“现代性”作为一个学术概念的广泛使用则是上个世纪中叶才开始的,其背景是“后现代”思潮的出现,为了区别两者,他们将欧洲启蒙运动倡导的价值观及后来由此产生的西方工业化社会称为现代性和现代性社会,并对之提出质疑、解构和批判。

与现代性相关的另一个概念是现代化,或现代化理论。帕森斯继承和开拓了韦伯关于现代化的理论,对现代社会形态做出解释。在冷战时期,这一理论又被用来与社会主义理论争夺第三世界国家现代化道路选择的主导权。“社会转型”是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研究的课题,上世纪冷战后它专指从专制向民主政体的转变并形成了相关的理论。

在学术界,在不同的语境下,现代性、后现代性、现代化、社会转型这几个概念的内涵和价值判定始终存有较大争议。对概念、逻辑和语言思辨性的追究是学术研究的一个癖好,我们今天关注的是中国的现实问题,是一种“问题意识”,以此为出发点并寻求相关的理论解释。

二、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对“阶级斗争历史观”的反思

我们最早接受的历史观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认为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它通过改变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使生产力得到解放。据此,将人类历史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几个阶段。依照这个史观,太平天国革命、义和团运动均被视为中国近代史上具有主线意义的标志,而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应具有社会转型的标志性意义,中国从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阶段,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先进的生产关系和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

与马克思理论范式不同的是韦伯的现代化理论,它认为欧洲经历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是对人的价值的发现和认同,使人从神权和皇权的专制统治中解放出来,获取了本来就属于他们的自由、权利和理性。为了保障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人们选择了市场经济、民主宪政和民族国家的制度。这样一种价值观和制度被称为与传统社会不同的现代社会或现代性社会。

依照这一史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应是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的主线标志,而在此之后的五四新文化运动、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以及八十年代的思想启蒙与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转型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但中国的现代性转型并未实现。

毛泽东建立的新中国实现了民族国家的构建,中国从此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主权,同时启动了工业化进程,但新中国的国家治理仍带有较强的传统社会色彩。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从异化中回归,并首先在经济领域开始了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创造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但邓小平提出的政治体制改革依然是一个未完成的课题。

上述两种历史观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因果关系的认识是相反的。我认为影响历史变迁的因素是多元的,各种因素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关系,在不同条件下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可以发生变化。在这个意义上讲韦伯的历史观是有启发意义的,它至少告诉我们不应把阶级斗争作为决定历史变迁的唯一因素。从实证考虑,中国的近现代史变迁的动因和内因逻辑是寻求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即从传统社会向现代性社会的转型,韦伯的历史观可以对这一历程做出更准确解释。

三、八十年代初的思想启蒙与改革:内在逻辑的一致性

八十年代初是中国现代性转型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年代,其主要标志是所谓“第二次思想启蒙运动”的发端和市场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启动。现在回顾这段历史,后者成为主线,前者似乎被遗忘和淡化了。当然,就深度和影响而言,对那次“思想启蒙”也不应给予过高的评价。

但两者发生在同一个时期是有内在逻辑一致性的,因为市场化改革是现代性转型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意义不仅仅是资源配置的效率,也不仅仅是民族的振兴和民众福祉的改善,在更深的层面上它反映出了人的自由、理性和权利为代表的现代价值观得到了认同和尊重。尽管当时人们对这两者之间的内在逻辑的认识尚不深刻,但启蒙和改革曾经是当时政治家、社会精英与民众的共识。中国的现代性转向也从中获得了不可估量的活力。

四、共识的破裂:中国道路之争

九十年代被称为共识破裂的年代,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今天。八十年代初的“思想启蒙”在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和清除“精神污染”的运动中夭折,并变奏为官方主导的以实现“四个现代化”为目标的“思想解放运动”;政治体制改革被悬置,市场化改革在产权、政府职能、要素价格方面裹足不前。

在经济改革取得进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贫富悬殊、贪污腐败、道德失范、信用缺失、环境破坏等诸多负面的现象。如何认识这些问题?其症结是“改革惹的祸”还是缘于出现了“改革疲劳症”和“改革恐惧症”?对此,社会上产生了不同的认识,精英的共识也破裂了。

进入新的世纪,中国已成为全球经济的大国。与此相对应的则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和价值体系的缺失,这使得社会转型呈现出扭曲和失衡。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走到了一个关键的路口,面对未来的选择,政治家和社会精英应承担起历史的责任,营造包容、开放的文化,以寻求新的共识。

我认为,中国社会转型的进程不应被引导到“现代化建设”的路径上。因为在中国的语境中现代化即是“民富国强”,它的内涵主要是经济和物质的指标,而价值体系和制度安排则被抽离。在当今的中国,现代性被现代化所替换并表现为一套“中国现代化的叙事”,这套叙事的话语包括稳定、和谐、民生、国家利益(民族振兴)、治理的效率(集中力量办大事,举国体制)。

在稳定与自由、和谐与多元、民生与民主、国家利益与个人权利、治理的效率与制衡之间应寻求一种均衡,但前者不能代替后者,因为后者是现代性社会价值体系和制度中的核心和基础。

中国社会转型的进程也不应被“新左派”对当代西方社会的解构和批判所消解。“新左派”是后现代思潮在中国的反映,他们认为中国已被纳入全球资本主义体系,市场化改革中出现的各种弊端反映出中国已染上了正在走向崩溃的资本主义社会病。中国应该而且有机会选择一条不同于西方社会的道路,这不仅关乎中国的命运,也是人类的希望。所谓“北京共识”,各种版本的“中国模式”、“中国道路”成为他们热衷的话题。

中国面临的问题和社会发展阶段与西方社会不同,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成就只能称为“经济增长的奇迹”,而“中国模式”的形成则须以社会转型为标志。西方社会呈现出的病态需要医治,但不意味着它的价值和制度体系的死亡;中国的现代性方案也不可能是西方模式的简单复制,它必然包含中国传统、中国经验的元素,它应该体现我们对西方社会危机和病态的认识和批判。

五、激进与保守:中国社会转型路径选择的悖论

自欧洲启蒙运动以降,产生了三种近代思潮,即自由主义、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英国经验主义”(洛克的“自然法”、苏格兰启蒙思想)和“大陆理性(唯理)主义”(笛卡尔的“科学主义”、卢梭的“积极自由主义”),近代的三种思潮都可以从中找到其思想的渊源。激进主义不仅表现为对社会变革采取的暴力或革命的方式,更为主要的是对传统和经验的立场和态度。激进主义崇尚“宏大叙事”,颠覆传统、摒弃经验,它对陈旧的观念、制度具有杀伤力,但其本质是一种“乌托邦工程”且难以避免自身的异化。

“英国经验主义”则崇尚传统和经验,通过自发的演变实现社会的转型和发展。当然英国社会转型历史上也有过革命,政治家并没有放弃调动民众激情去实现特定的目标,但这不是一种常态,而是一种“非常政治”(阿克曼),问题解决后,它们具有重新回到“日常政治”的机制。激进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能对其产生制衡的是保守主义。在西方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两者尽管主张不同,但对现代性的核心价值观都是认同的,所谓保守主义其保守或捍卫的主要是个人的自由和权利。

在中国近现代不同时期社会思潮中占主流的是自由主义——社会主义——两者的混合(即在推行市场化改革中融入了社会主义的公平、公正思想),但就对中国社会的变革方式及对中国传统和经验的立场和态度而言,它们都带有激进主义的色彩。中国所谓的保守主义,无论是近代儒家纲常秩序的信徒还是当代阶级斗争理论和计划经济体制的捍卫者,都是反现代性的,不能对激进主义思想形成制衡。由于长期的集权制度,中国的传统和经验中缺乏现代价值和制度的基因,难以自发地走上现代性转型的路径,这就使激进主义获取了在中国生存和发展的诱因。

在某种意义上说,中国近现代的社会转型始终伴随着激进主义对保守势力的挑战、抗争,而又未能避免最终自我异化、走向反面。因此,在推进中国现代性转型的过程中,认识激进主义在中国存在的某种必然性,保持对激进主义的警觉,避免陷入“激进—异化”的怪圈,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应具有特殊意义。

THE END
0.【党史·文廊】“官不修衙而修志”——毛泽东对地方志的重视朱熹走马上任,当地官员纷纷到轿前相迎。朱熹下轿便问:“《南康志》带来没有?”众人面面相觑,无以为答。毛泽东接着说,朱熹这个典故流传后,在我国“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就成了后人“以志呈阅”的惯例。今天我们也应懂得以史为鉴,才能办好事嘛!jvzquC41yy}/onnrkct/ew45;zjzvAg
1.思想理论论文大全11篇在充分准备、精心设计和做好预案的基础上,于1011年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两门课程中正式进行机考试点,并取得了试点成功。第三步,全面推行。在前两门课试点成功的基础上,于1013年6月在所有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中全面推行机考模式。由于参考学生量大(8000人左右)、时间长(历时jvzquC41|i€{il~l0hgckjt0eqs/ew4jcq}fp8<;6:4ivvq
2.中国现代史(下册)(豆瓣)《中国现代史(1949-2002)(下册)(第3版)》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现代史(第三版)1949-2002》(下)系统阐述了新中国成立至21世纪初50余年的历史。编者以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主要内容。阐述新中国成立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思想等方面的艰辛曲折历程和伟大jvzquC41dqul0mtwdct/exr1uwhkgly16:9:4?91
3.对话以艺术人类学历史电影与科技视野,追寻华人的“流动视界”教授苏涛则从电影史视角出发,观察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上海影人南下香港的特殊风潮,研究该群体在参与并推动“东方好莱坞”的变革与发展中所展现出的语言特征、文化策略及其背后因素;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王爱阳结合自身工作实践,讲述他对于海外华人与全球半导体行业发展关系的观察;文化学者、近现代史研究者沈迦,jvzquC41yy}/ejkc0eun0ls1ep5og€x1fgzbkux1:592;;=
4.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长春举行(含全部嘉宾发言和对谈摘要)新力量的出现和成长,带来电影形态、类型与话语方式的新变革,带来电影投融资模式的新尝试,带来媒介融合与人才跨界的新可能,成为中国电影繁荣发展的光荣与梦想,为中国电影的未来积累下了宝贵的资源。 当前,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正意气风发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2035年建成电影强国的重担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使命,jvzquC41yy}/zmpd0pku1y61tf532;82:5706<58284ivvq
5.傅临评《现代中国的形成》︱超越宏大叙事与“碎片化”的限度历史在李怀印看来,从以西方历史为准绳认为古老中国在一次次“冲击-反应”下被迫走向现代化的欧洲中心论,到强调研究中国历史应从中国内部实际情况出发的中国中心观,从启蒙史观到革命史观,从“失败叙事”到“成功叙事”,都存在宏大历史叙事的窠臼或者“碎片化”的泥潭。 jvzq<84hkpgoen3ukpg/exr0ep5kl|14283/9=/385eql2kok€nul{863>38A3ujvsm
6.第一届“中国现代化的早期探索”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金民卿表示,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和2月7日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全面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和科学内涵,系统建构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理论体系,为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增添了新的思想内容,将中国人对现代化问题的认识上升到规律的高度。在总书记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式现代化问题已经成为学界讨论的热点内容。近代史研jvzq<84lfu4dc|x0ep5og€zfv532;8341z32;83438`7@577:9/uqyon
7.城市的文化功能与城市文化研究迈特兰的理论经德国的库根(Keutgen)进一步发展为“城市军事论”(the military theory of the city),认为城市是应对紧急状态时供周边居民退守防御的据点。7漫长的城墙存在史极其明显地证明了这一点。 但是,随着军事技术的现代发展,城墙的防御功能几乎丧失。特别是进入现代史以来,随着现代化浪潮的汹涌开展,城市发展的jvzq<84yyy4ltrqvc0yew7jfw0io1rshq1714?442;=/j}r
8.抗美援朝后毛泽东强调部队要克服“游击习气”过去为数两万人的八国联军就能长驱进入北京,而朝鲜战场上的百万“联合国军”在境外便被打退,此战便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最为扬眉吐气的一场对外战争。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的政协会上,毛泽东曾宣布“占人类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这句豪言在朝鲜战场上终于变成了现实——jvzquC41yy}/srsifcuog€x0eqs0exsvgpz04965/2=04=4eqpzfp}d;:9>4593jvo
9.洋洋背古诗——暑假版介绍柳花潭——已背诗词汇总,分为洋洋学古诗上和下:洋洋学古诗(上)洋洋学古诗(下) 文学常识补充:北宋政坛翘楚,文坛领袖大串联 我们已经背诵了400多首诗词(https://blog.csdn.net/mayayeung/article/details/86517184),了不起的成就哦,离中国诗词大会梦想,又近了一步了! jvzquC41dnuh0lxfp0tfv8rc{cfwwl1ctzjeuj1fgzbkux1;5>12?>:
10.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演进与理论创新在这一阶段,西方列强已基本完成工业革命和现代民主制度建构,中国在遭到其殖民侵略与压迫后被动开启了近现代史的双重进程:一方面是模仿西方的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是在文化与制度上艰难探索自主现代化道路的进程。这一时期先后经历的以洋务运动为标志的器物与技术层面的现代化探索,以及以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为标志的制度层面的现代化 jvzquC41yy}/f||z{l/q{l0ep5o387246514;>1e6883>7/62797A920jznn
11.厦门大学“中国式现代化与历史学科高质量发展”论坛举办中国式现代化与历史学科高质量发展的主题在“世代交替”和“数字人文”的大背景下兼具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他说,在厦门大学追随傅衣凌教授、杨国桢教授学习明清社会经济史的经历令他毕生难忘,希望在座师弟师妹永葆青年时代学术追求的纯真与初心,传承前辈学脉品格,珍惜当下,不负韶华。jvzquC41jkyuq{~0zo{/gmz0ep5jpot133721:::;34ivv
12.爱国现代诗(精选5篇)作为历史教师应该知道,不能将近现代史教材中的爱国主义和近现代史中的爱国主义划等号。当下我们所使用的历史教材局限性较大,不能完全反应近现代史的爱国主义思想内容,有些典型的史实甚至并不全面。所以,教师应该灵活运用教材,既要注重现有的教材内容,又要进一步去挖掘和掌握重要史实,并通过教材补充让自己的近现代史jvzquC41yy}/3vnujw4dqv4jcq}fp866;;;20qy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