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庆云新中国前十七年史学研究的重要遗产——《中国现代史档案资料汇编》述评史料

赵庆云,历史学博士,现为中国社科院历史理论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学术史、史学史、史学理论研究,尤关注新中国前“十七年”史学史研究。著有《创榛辟莽——近代史研究所与史学发展》《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家与史学》《当代中国近代史理论研究》。

有论者将20世纪百年中国史学史归结为史料考订派与史观派的对抗消长史,这种泾渭分明的派分难免后来者的先入之见。究其实,史料史观为史家所应兼备,虽有侧重,并无偏废。由唯物史观派学者主导的中科院近代史研究所,自1950年成立后即高度重视近代史档案资料的搜集、整理。首任所长范文澜革命战争年代撰写《中国近代史》,限于条件资料方面难免因陋就简。但他深知中国近代史作为新兴学科,根基尚浅,须从收集整理史料着手奠定基础。他反复告诫年青学人:从档案中搜求资料如披沙拣金,确实不易,但这是研究工作“从根做起”的重要一步。

1951年1月,范文澜派助手王可风等人赴南京接收国史馆,并于2月1日正式成立近代史研究所南京史料整理处。南京史料整理处负责将民国时期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遗留档案集中整理,“除提供现在人民政府各部门调用外,进一步将其中有用的历史资料整理出来,作为研究中国近代历史之用。所以承担着两重任务”。

当时各省仍存有不少国民党政府中央系统档案,王可风提出对这些档案也应加紧组织清理,并强调凡属于国民党政府中央系统的档案、有关全国性重大事件的卷宗,以及重要革命历史文献,有关国家对外关系的卷宗,均应交由史料整理处统一保存。自1951年成立至1963年,12年间南京史料整理处从南京、上海、北京、重庆、成都、昆明、广州等城市接收和初步整理出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和汪伪政权的档案约220余万卷,编制系统案卷400余册,专题卡片25万张。

中科院近代史所自成立之初,所长范文澜就有加强“中国现代史”研究的考量和具体布置。1951年9月,范文澜在近代史所研究工作会议上提出以编写“中国近三十年史”为主要任务。范文澜所强调的“三十年史”,虽然也兼顾民国政府的重要事件,但无疑还是以中共为中心,更接近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史”。而史整处的档案资料,则更多适用于研究“民国史”。其在整理这些档案时,虽然也区分标明为“革命史料”、“反革命史料”、“阶级史料”、“国际史料”、“帝国主义侵略与民族运动史料”,然而事实上这些档案“大都是反动政府历年统治、压迫、剥削人民所形成起来的档案,……在此情况下,如何正确地利用这些反动资料来揭露反动政府的罪恶编出人民的历史,教育人民,使在工作中尽量不犯或少犯错误,则党的领导、和政治挂帅显得尤为重要。”

1956年6月,在范文澜、田家英等指导下,南京史料整理处成立“中国现代政治史资料组”,专门编辑《中国现代政治史资料汇编》(以下简称《汇编》)与《中国现代政治史大事月表》。史料编辑组组长为时任南京史料整理处主任王可风,编辑人员包括刘起釪、王涛、刘济生、吴文奎、陈鸣钟、丁思泽、徐友春、柏禹邨、朱子爽等。

1957年1月底,王可风自北京返南京,向史料整理处进一步传达田家英和近代史所关于搜集现代政治史资料、编写大事月表的指示。史整处同人很受鼓舞,迅速进行讨论布置,1957年2月即着手从北洋政府档案中选择1919-1927年的资料1700余篇,按问题分别编排装订成册。3月起开始就国民党各机关档案选择1927-1937年的史料,分专题进行搜集。

史整处所编纂的档案史料卷帙浩繁,至1959年9月,《汇编》完成,共编为4辑232册,约2000余万字,为“中国现代史”的教学、研究某种程度上奠定了史料基础。限于各种因素,当时这套资料只排印了100套,供少数机构内部查阅。

《汇编》的档案编选与编排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强调编纂档案资料“应该有鲜明的政治立场,我们的选材是从旧政权档案中选取的,正为此,要用旧政权档案来反击敌人,而立场就非常重要,有鲜明的政治立场,才不会在选出的材料中犯政治性错误,编出的材料才符合人民性,也不致受旧政权的影响而迷失方向”。新中国成立后,学者们关注的焦点是人民革命斗争史,统治阶级的历史只能作为革命史的对立面而存在。“要用旧政权档案来反击敌人”正体现了当时人们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史观念下对于民国时期历史定位的思考。这些档案虽然以国民党政权为主体,但“在国民党中央政府和行政院的档案中可以看出国民党反共反人民的一切措施,都从这里决策;在国民党财政部经济部的档案中,可以看出国民党政府千方百计地向人民搜刮,以及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畸形发展;在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的档案中,可以看出文化特务如何绞杀进步文化。其他如资源委员会和善后救济总署的档案,都有大量的经济资料和蒋美勾结的资料”,而且“由于反动政权的反共反人民,所以从旧政权的档案中也可以看人民的革命活动”。以上各点皆彰显了《汇编》编纂时代性与政治性,编纂者也极为谨慎,“每一件选材都带有强烈的政治性,甚至一个标题,一个字,都有政治性。”

据刘大年回忆:“《现代政治史资料选辑》若干辑(按:实际编印成册的为《中国现代政治史资料汇编》1-4辑),家英也有一套。他很珍视这套资料,并颇有兴致地翻阅了一部分资料;在重订《民国以来大事年表》一书时还使用了其中的一些材料。他对第二档案馆编辑这套资料的工作,甚为称赞”。

《汇编》整理者创立了一套较为系统的史料编纂体系。作为一套大型的综合性档案资料汇编,为快速查阅与利用,《汇编》首先根据不同历史时期将全书分为4辑:第1辑收录五四运动至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档案资料(1919-1927),第2辑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第3辑为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第4辑为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45-1949)。每一辑又根据政治、经济、外交等主题划分为若干类目,类目之下又根据所选资料的内容编排了若干项目、条目,构成了条理分明的“辑—类目—项目—条目”的目录体系。编选者突破“政治史”的狭义范畴,提出:现代史范围内的政治全貌“除了通过反动政府的政治活动来反映外,还要通过反动的军事活动,经济活动,文化活动,外交活动以及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来体现”。因此,《汇编》里面不仅包括有一般意义上的政治档案,而且还收录了与政权统治密切相关的经济、军事、外交、文教以及工农学生运动等档案。这样的做法固然有当时特定环境下“政治挂帅”的考虑,但也为整合各种不同类型的史料提供了一种可行路径。

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汇编》可谓相当注重史料选取的标准化和科学性。从其编选材料的内容看,编选者挑选的基本是在“中国现代史”范围内具备全面性和典型性的材料,尤其注重挑选第一手的档案材料。对于文件的标题和内容,编选者也做了尽可能的考证和注释,补充了一些因原档案缺损、虫蚀等造成的缺漏。“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中国现代史”被提升到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或因时距过短,缺乏历史纵深,“现代史”的学术研究空间不免有所局限。在这种时代氛围下,南京史料整理处搜集并整理编纂的《汇编》,成为“文革”前17年间推进“中国现代史”研究最主要的成果,为后来出版的《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提供了直接底本。

1970年代末,时代变迁,学界对民国时期档案资料的查阅需求迅速增加。为便利国内外大学、研究机构的中国近现代史学者利用一手档案做研究,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以《汇编》为底本陆续编纂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共5辑),并面向学界、社会公开发行。如今,《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早已成为民国史研究工作者经常查阅的档案资料集。尽管如此,《汇编》在今天仍有其独特的不可忽视的价值。

首先,从编辑体例上看,《汇编》史料选择与编纂的眼光带有浓厚的十七年史学色彩,成为十七年历史资料整理与历史资料研究的重要遗产。如前所及,《汇编》4辑以五四运动这一中共党史论断中的“中国现代史起点”为始,继之以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直接体现了党史视角的中国现代史“分期”框架。而《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的分辑则更加符合民国时期历史发展轨迹:第1辑收入“辛亥革命”时期档案资料(1911),第2辑“南京临时政府”(1912),第3辑“北洋政府”(1912—1927),第4辑“从广州军政府至武汉国民政府”(1917—1927),第5辑“南京国民政府”(1927—1949)。《汇编》以“旧政权档案反击敌人”,基本只收集国民党政权资料,而《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则大量扩充了辛亥革命、南京临时政府与北洋政府的档案,背后同样是时代语境变化后对史料整理出版的影响。

其次,《汇编》各类目、项目标题也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同样是我们观察新中国前十七年史料研究的重要窗口。以《汇编》第2辑为例,类目标题诸如“新军阀割据下的横征暴敛”(《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中改为中性的“税制与税收”)、“维持反动统治的内外债”(改为“内外债”)、“畸形发展的特种金融”(删除了此类目)、“遭受毁灭性打击的民族工业”(改为“私营工矿业”)、“国民党政府卖国媚外的外交活动”(改为“国民政会的外交概况”)、“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删除了此类目)、“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宗教侵略”(删除了此类目)等等,在此不一一举例。可以说,《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在编辑出版时均将《汇编》中带有时代印记的标题改为更为中性的标题。不过,尽管《汇编》的各类目、项目标题有当时的时代印痕,但《汇编》选录档案文件的标题仍基本保留了档案形成时的原貌,此点不仅有助于我们在原档案中核实、校验,也充分证明了《汇编》的学术价值。

最后,为了便于印制出版,《汇编》影印本将原书4辑232册重新编辑整理为4辑90册,新命名为《中国现代史档案资料汇编》,并编制了新的总目和分册目录,以便使用者能够迅速、便捷地查找所需资料。总目单册另行,是较为重要的参考工具书。

编著者: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南京史料整理处 选辑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整理

定价:72000.00元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供稿 | 梁盼 编辑 | 田秀丽

监制 | 隋阳

审核 | 弘文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中国近现代史时间|中国近现代史下册复习资料(八)2、意义:①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与发展 ;③为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新思路,对人类和世界和平作出巨大贡献 ;④使中国能顺利地解决了港澳等历史遗留问题 。 二、香港、澳门的回归 1、“一国两制”构想首先在解决香港 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 jvzq<84yyy4twmzpncuzkwlejc4dqv4zfvn06==2845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材料分析题文档收拾 | 学习参阅 PERSONAL RESUME 我国近现代史大纲—资料剖析题 1.阅览资料,答复下列问题: 资料1:辛亥改造,则是在比较更完全的含义上初步了这个改造。这个改造,按其社会性质说来,是资产阶层民主主义的改造,不是无产阶层社会主义的改造。这个改造,现在还未完结,还须授予很大的力气,这是因为这个改造的敌人—直jvzquC41oc~/dxtm33>/exr1jvsm1;5431633>4:25718=6542642=<0ujzn
2.2010年考研政治中国近现代史第四专题讲义(一)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把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上。 (二)五四运动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了群众,是一场真正的群众性的革命运动。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在运动后期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jvzq<84yyy4zwutq0eun1wjyu16:3:45646397xjvor
3.现代历史地理学三大家及其弟子(据公开资料整理)谭其骧先生指导过的研究生其毕业论文题目为《中国内地移民史·湖南篇》民国 (浙江大学)王爱云(女,1939-1941年在读)文焕然(男,1919-1986,1943-1946年在读)吴应寿(男,1948-1949年在读)“文革”前研究生钮仲勋(男,1928-,1957-1962年在读,中科院在职,论文:《历史时期山西西部的农牧开发》)胡菊兴(女,1958-19年在jvzquC41yy}/fxzdcp4dqv4pqvk07;<9:;7168
4.2017年10月湖南自考: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分章节复习资料(8)2017年10月湖南自考: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分章节复习资料(8)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 填空题: 1、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中国大陆和平统一。 2、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主要是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 3、1950年七届三中全会,***的报告中指出要获得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需要创造三个条件是指土地革命jvzquC41yy}/|rpcqu}/exr1hz€m1plmn182:93jvor
5.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教师简介现任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近现代史教研室主任。主讲《中国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等课程。主要研究方向有中国近现代史、中国社会经济史、区域史、徽学,在《近代史研究》《史学月刊》《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史林》等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jvzq<84yyy4ic7~pw0kew7hp1ktgq8623752:<:0jvs
6.《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年版)全套资料课后习题+题库《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年版)全套资料【课后习题+题库】_圣才电子书是植入高清视频、音频的电子书,具有记录笔记、全文检索等十大功能,同时支持网页、客户端、手机、平板电脑多端同步使用。圣才电子书网提供丰富的电子图书、畅销书排行榜,种类包括考试用书、教材教jvzquC41g0712zgzk4dqv4Gdqul1:5232650qyon
7.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要知识点及复习资料总结报考自学考试可以根据大纲复习,要求识记和掌握的重点背下来,下面学梯网小编为大家整理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要知识点及复习资料总结,供参考。 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知识点整理 第一节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1、中国经历了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jvzq<84yyy4ywnyk0eun1ƒnmcq5::B=:0jznn
8.2022考研历史学中国现代史知识点:全民族的抗日战争(4)中共的主张,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响应。整个国统区内,形成了爱国民主运动的高潮。 以上是新东方在线考研整理的“2022考研历史学中国现代史知识点:全民族的抗日战争(4)”相关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预祝大家都能考上理想的院校,更多专业课资料尽在新东方在线专业课资料考研频道。jvzquC41mcuzcw3mqqrfc{s0eqs0497325831:9568680qyon
9.高考历史学霸必备的中国现代史复习资料因为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高考历史学霸必备的中国现代史复习资料】 哈!拿去看看吧,超级实用的复习资料哈!因为篇幅有限,截取了一部分资料,更多资料将持续更新,敬请关注。jvzquC41iq|/uxmw0eun1j48848:9>93a3812?79:4
10.我院李钊副教授文章被“中国历史研究网”转载这一期间的巴蜀文学研究成果,通史类著作中,除了上述《巴蜀文化通史·文学卷》阐述了巴 蜀文学历史发展脉络之外,李凯的《巴蜀文艺思想史论 :一种区域文化视阈下的考察》利用文化地理学、审美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系统分析了巴蜀地区自汉代到现代的文艺思想的历史嬗变轨迹,夯实了该领域的研究基础。jvzquC41ty~z0mw0gjv0ls1:f51:8h8226b3?<3985qcpj0jvs
11.学科简介2.硕士学位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比较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较好掌握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比较熟悉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动态;能承jvzquC41ziy{d7}cvw4ff~3ep1sluƒ~z{1kup1zmpk0qy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