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主体:刘**(实名认证)
IP属地:江西
下载本文档
图3【进行解释】“骨耜”:河姆渡人会制作农业生产工具。“复原解析:【寻找证物】能为描述①提供考古依据的是:图1、图2能为描述②提供考古依据的是:图4、图5能为描述③提供考古依据的是:
图3【进行解释】“骨耜”:河姆渡人会制作农业生产工具。“复原的干栏式房屋”可以见证:河姆渡人会建造房国(或,过着定居生活)【得出结论】由上述探究可知,我们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是考古发现。【详解】【寻找证物】根据图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1是“头盖骨化石”;图2是“肢骨和和牙齿化石”;读图1和图2可知:北京人长相还类似古猿,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前额低平、颧骨突出、嘴部前伸。图4是“砍砸器和削刮器”,图5是“鹿骨化石”;读图4和图5可知:北京人用各种石器围捕、砍砸鹿等猎物。图3是“被火烧过的朴树籽”;读图3可知:北京人会使用火,还会保存火种。因此能为描述①提供考古依据的是:图1和图2;能为描述②提供考古依据的是:图4和图5;能为描述③提供考古依据的是:图3。【进行解释】根据图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以使用骨耜耕地,因此说骨耜可以见证河姆渡人会制作农业生产工具;河姆渡原始居民住着干栏式房屋,过定居生活。因此说干栏式房屋可以见证河姆渡人会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因此“骨耜”可以见证:河姆渡人会制作农业生产工具。“复原的干栏式房屋”可以见证:河姆渡人会建造房国,过着定居生活。【得出结论】根据探究可知,考古发现是我们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史前文明距离我们非常遥远,通过考古发现中的遗迹、遗物、化石等,我们可以了解和推测史前文明发展的状况。因此我们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是考古发现。【点睛】解答第一问的关键是识记“北京人”一天的生活的劳动工具和场景。解答第二问的关键是识记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劳动工具和房屋。解答第三问的关键是我们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是考古发现。6.(1)特点:甲骨文使用象形、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刻在龟甲、兽骨上等。历史价值: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我国文字的形成解析:(1)特点:甲骨文使用象形、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刻在龟甲、兽骨上等。历史价值: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我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为我们了解商周时期的历史提供了文字史料,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2)用途:翻土耕种;进步性:铁制农具的使用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3)老子:道家学派,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孔子:儒家学派,主张要有爱心和同情心,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自己不希望的事情,也不要强迫别人接受。孟子:儒家学派,主张为政以德,以民为本。墨子:墨家学派,主张互爱互利,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韩非子:法家学派,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4)图5:分封制;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巩固统治,扩大疆土,有利于开发边远地区。相同点:最高统治者都是世袭产生;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等。不同点:最高统治者:西周是天子,秦朝是皇帝;对地方的管理:西周是分封制,地方诸侯世袭,权力较大,秦朝是郡县制,长官由皇帝任命,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管辖。【详解】(1)依据甲骨文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的特点:甲骨文使用象形、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的历史价值是: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我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为我们了解商周时期的历史提供了文字史料,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3工具耒耜的用途是翻土耕种;图4工具的进步性是:铁制农具的使用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3)本题答案不唯一,选择两位思想家即可。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主张要有爱心和同情心,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自己不希望的事情,也不要强迫别人接受。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主张为政以德,以民为本。墨子是墨家学派代表人,主张互爱互利,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韩非子是法家学派,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4)依据图5的“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5反映的政治制度是分封制;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巩固统治,扩大疆土,有利于开发边远地区。图6反映的是中央集权制。分封制和中央集权制的相同点是:最高统治者都是世袭产生;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等。不同点是:最高统治者:西周是天子,秦朝是皇帝;对地方的管理:西周是分封制,地方诸侯世袭,权力较大,秦朝是郡县制,长官由皇帝任命,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管辖。7.(1)世袭制。(2)分封制;巩固统治;扩大统治范围。(“扩大疆域”“传播文化”)(3)郡县制;法家。(4)主父偃;推恩令;不断改革和创新。【详解】(1)依据材料一“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解析:(1)世袭制。(2)分封制;巩固统治;扩大统治范围。(“扩大疆域”“传播文化”)(3)郡县制;法家。(4)主父偃;推恩令;不断改革和创新。【详解】(1)依据材料一“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意思是,如今大道已经消逝了,天下成了一家一姓的财产。……这种社会就叫做小康。结合课本所学,禹死后,启继承复位,成为夏朝的第二代国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从此,世袭制出现。(2)依据材料二“周初形势图”有齐、鲁、宋等诸侯国,可知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结合可课本所学,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建立诸侯国;西周通过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统治范围。(3)依据材料三“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史记·秦始皇本纪》”可知反映的秦朝的历史。结合课本所学,秦朝统一后,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秦王自称“始皇帝”,后代称为二世、三世皇帝,以至千世万世;皇帝之下设丞相、御史大夫。在地方上,秦朝进一步废除西周的分封制,建立了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法家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故秦朝的体制体现了法家的思想。(4)依据材料四“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可知反映的西汉的推恩令。结合课本所学,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依据前面的材料,夏朝时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西周实行分封制;秦朝推行郡县制代替分封制;西汉时期颁布推恩令。由此得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不断改革和创新。8.(1)使周王朝紧密地联为一体,巩固了周天子的统治。(2)变化:由依据出身高低贵贱为官,演变为郡县长官不再世袭,由君主直接任命。(3)赢政(秦始皇);中央和地方重要官吏由皇帝任免;解除由皇帝控制的解析:(1)使周王朝紧密地联为一体,巩固了周天子的统治。(2)变化:由依据出身高低贵贱为官,演变为郡县长官不再世袭,由君主直接任命。(3)赢政(秦始皇);中央和地方重要官吏由皇帝任免;解除由皇帝控制的军队之外的所有武装;迁徒旧贵族;统一度量衡和货币。【详解】(1)根据材料“西周……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jī)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联为一体,……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结合所学知识,西周的分封制使周王朝紧密地联为一体,巩固了周天子的统治。(2)根据材料“……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的郡县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可得出由依据出身高低贵贱为官,演变为郡县长官不再世袭,由君主直接任命。(3)根据材料“秦统治者成为全中国的主人后……新皇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皇帝”是赢政(秦始皇);根据材料二“……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可得出秦始皇为加强和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央和地方重要官吏由皇帝任免;根据材料“……他还解除了除他自己军队之外的所有士兵的武装;……”可得出措施:解除由皇帝控制的军队之外的所有武装;根据材料“下令迁徙各国的旧贵族到首都,以便监视他们;……”可得出措施:迁徒旧贵族;根据材料“……此外,新皇帝还通过统一度量衡和货币来实行经济集中化。”可得出措施:统一度量衡和货币。9.(1)分封制;诸侯争霸。(2)铁制工具和牛耕的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3)中央集权制。(4)皇帝;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解析:(1)分封制;诸侯争霸。(2)铁制工具和牛耕的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3)中央集权制。(4)皇帝;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详解】(1)根据材料一图一中的周及各个封国燕、鲁、晋、宋等,可知体现的是分封制。结合课本所学,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施行分封制,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由图二中的列国纷争可知体现的是诸侯争霸形势。诸侯争霸一方面使得诸侯国数量减少,客观上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2)依据材料二“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可知,各国实行变法的根本原因:铁制工具和牛耕的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由材料二“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可知变法的目的: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3)依据材料三秦朝建立中央集权,结合课本所学可知,秦实现大一统后,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4)依据材料三C下设太尉、丞相、太尉,可知“C”是皇帝。结合课本所学,秦统一后,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理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机构,由太尉、丞相、御史大夫统领;地方上,推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秦朝实行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10.(1)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等;百家争鸣(2)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3)秦始皇打击儒家学说,汉武帝推崇儒家学说(4)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5)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解析:(1)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等;百家争鸣(2)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3)秦始皇打击儒家学说,汉武帝推崇儒家学说(4)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5)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详解】(1)依据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是哲人辈出的时代,又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兴盛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人的本性是什么……围绕这些问题,诸子各派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争论的共同问题是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等;各学派互相争论最终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秦始皇)‘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可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受到打击指的是焚书坑儒;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准留下有关医药、占卜和种植的书,其他书都要烧掉;以后再有谈论儒家诗书的都要判处死刑。他又把暗中批评他的一批儒生,在咸阳活埋。这就是历史上的“焚书坑儒”。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三中“要人民只读一种书”指的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思想方面,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定为正统思想。(3)对比材料二和材料三可知,秦始皇与汉武帝对待儒家学说的态度不同点在于秦始皇打击儒家学说,汉武帝推崇儒家学说。(4)依据材料四“现代国家固然需要强调依法治国,但也要强调以德治国。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法可厚德,德可固法……”可知,现代化治国的方略是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5)综合以上材料可知,对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我们应该持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的继承和发展。11.(1)方式:诸侯国之间频繁的兼并战争。(2)名称:丝绸之路(或陆上丝绸之路);人物:张寨:作用: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3)变化:江南地区从贫穷走向富裕;原因:北方人口南迁解析:(1)方式:诸侯国之间频繁的兼并战争。(2)名称:丝绸之路(或陆上丝绸之路);人物:张寨:作用: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3)变化:江南地区从贫穷走向富裕;原因: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4)方式:和平交往、暴力冲突。【详解】(1)依据材料一“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促进了民族交融的方式是诸侯国之间频繁的兼并战争。(2)依据材料二“沿着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皮毛、汗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条道路”名称是丝绸之路(或陆上丝绸之路);开辟道路的关键人物是张骞;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为丝绸之路开辟奠定了基础。据材料“这条道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可知,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3)依据材料三“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及材料四“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庄稼成熟),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供天下享用)”并结合所学可知,从西汉到南朝江南地区经济发生了很大变化,由贫穷到富庶,江南经济得到很大发展;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可知,不同文明交往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和平交往、暴力冲突。12.(1)名称:甲骨文影响:中国已发现的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1点即可)名称:司母戊鼎(2)地点:长安宗教:佛教意义: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解析:(1)名称:甲骨文影响:中国已发现的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1点即可)名称:司母戊鼎(2)地点:长安宗教:佛教意义: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3)贡献:改进造纸术(写发明不得分)地位: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誉为:书圣(4)感想:如,要坚定文化自信;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感到无比自豪;要认真学习;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面对外来文化等等。(言之有理即可)【详解】(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是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甲骨文的发现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司母戊鼎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2)根据材料二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通常是指欧亚北部的商路,与南方的茶马古道形成对比,西汉时张骞和东汉时班超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洛阳为起点,经甘肃、,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陆路丝绸之路”。故A地点是长安;源于“身毒”的宗教为佛教,于公元前1世纪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元兴元年,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是书写材料的一次革命,它便于携带,取材广泛不拘泥,推动了中国、阿拉伯、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文化发展;《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公元533年-544年),是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东晋书法家王羲之,被后人誉为"书圣",作品《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4)开放性题目,前面材料都是介绍了我国的传统文化的精髓,故结合“文化自信”和学生身份,言之成理即可。如:要坚定文化自信;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感到无比自豪;要认真学习;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面对外来文化等等。13.(1)嬴政(或秦始皇)公元前221年(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思想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3)赤壁之战、西晋(4)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详解】(1)依据材料一“秦王扫六解析:(1)嬴政(或秦始皇)公元前221年(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思想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3)赤壁之战、西晋(4)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详解】(1)依据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并结合所学可知,诗中所述的秦王是嬴政(或秦始皇);“秦王扫六合”的完成时间是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30年,秦国发动强大的攻势,开始了统一六国的战争。秦国的军队势如破竹,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2)依据材料二“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用”概括可知,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定为正统思想。从此,儒家思想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可知,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公元前208年,在赤壁之战中,周瑜指挥孙刘联军用火攻大败曹操,使曹操不敢轻易南下,孙权巩固在他在长江中下游的统治,刘备占有四川,为三国鼎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