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近代,中国的有志之士如何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中艰难探索?
外部的威胁,内部的危机,西方思想学说的涌进,各种主张的交锋,思想者是如何思考和应对这一“大变局”的?
一部《中国近代思想通史》,详细梳理中国近代思想的演变,力图展现大变动时代中国思想界的纷繁复杂,梳理贯穿其中的主导线索,揭示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背后的思想逻辑。
中国近代思想通史(全八卷)
耿云志 主编
2022年07月出版/1480.00元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以近代中国思想为考察对象,围绕着近代中国人为建立独立、统一、民主、富强、文明的现代国家而进行的种种思考进行研究。
本书为全面系统的中国近代思想史巨著,各卷册利用新材料,阐述新见解;注意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动态、立体地考察问题和思想。主题鲜明,构建了研究中国近代思想通史的基本框架,对于近代思想史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近代中国所面临的重大问题等都有深入的思考。
本书揭示,中国近代思想发展的基本趋向是世界化和个人的解放。
卷册
导读
第一卷
主体内容:一方面揭示鸦片战争前后的思想变化,另一方面探讨太平天国运动在思想史上的客观意义。
作者简介:
王法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刘晨,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北京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
邱志红,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目录
卷首《中国近代思想通史》前言耿云志
附录一: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学术回顾 邱志红
附录二:《中国近代思想通史》作者介绍
篇前
第一章 明清之际的思想
一 晚明社会之思想解体与士风颓废
二 明清之际政治思想的变化
三 西学的初步接触
第二章 乾嘉考据学的兴盛及其意义
一 清初大儒开启的学术新方向
二 惠栋、吴皖二派及清代汉学形态之确立
三 乾嘉考据学的实证方法及科学精神
第三章 清代思想的高峰:自然人性论
一 乾隆王朝及其极权意识形态
二 戴震的自然人性论及其思想史意义
三 自然情欲论与礼治论
四 指向君权专制的恕道论
五 乾嘉考据学的历史空间
正篇
第一章 鸦片战争震荡下所暴露的思想危机
一 战争前的政治生态与思想动向
二 对外部世界茫然无知情况下的被动应战
三 和约签订及其文化成因
四 天朝意识及其文化观念
第二章 鸦片战争后先觉者对西方的认识
一 开眼看世界
二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三 徐继畬的思想
四 《海国图志》与《瀛寰志略》:认识西方的两种精神方向
第三章 拜上帝思想与太平天国的兴起
一 丁酉异象
二 早期的宗教活动
三 反清思想的确立
四 上帝教的要旨
五 拜上帝思想的传播和影响
第四章 太平天国的社会政治思想
一 太平天国的政治思想
二 太平天国的经济思想
三 太平天国的社会理想
四 太平天国的文化思想
第五章 太平天国的思想遗产
一 反压迫与后期反侵略思想
二 向西方寻求真理的里程碑
三 旧式农民运动的历史局限
主要参考书目
人名索引
第二卷
主体内容:同光时期,在内外交逼的危急形势下,清廷逐步派出使节,了解世界局势,兴起了自强求富思潮及教育、政治改革思想,对公理的探求成为时代亮点。
作者简介:熊月之,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目录
第一章 持续深重的社会危机
一 被丧失的二十年
二 内外战争的严重后果
三 统治集团人员变动
四 督抚权力扩大
五 日趋严重的边疆危机
六 变局意识的产生
第二章 持续扩容的思想资源
一 通商口岸:新环境与新刺激
二 出国人员的观察与感受
三 新报刊·新书籍·新知识
四 新交通·新通信·新网络
五 思想者之间的联系与互动
第三章 对外观念变化与政策调整
一 禁止称“夷”
二 总理衙门设立
三 公使驻京周折
四 觐见皇帝礼节
五 终于派出使臣
六 国旗与国歌产生
第四章 求强求富思潮
一 自强运动发轫
二 求强求富努力
三 围绕仿造船炮与引进机器的议论
四 铁路之争
五 重商思潮
第五章 社会与教育变革思潮
一 禁止鸦片的思想
二 批判缠足与倡导女学
三 赈灾与治荒思想
四 慈善思想
五 教育改革思想
六 新学校创立及新旧思想冲突
第六章 政治改革思潮
一 整顿官场作风思想
二 改造胥吏思想
三 禁止捐纳思想
四 机构改革思想
五 批评科举取士
第七章 近代民权思想酝酿与产生
一 对英美政治制度的介绍
二 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批评
三 丰富的近代民权思想
四 理解的困难与表达的偏差
第八章 理的追问: 中西、义利、公理之类
一 源流之辨
二 体用之别
三 义利之辨
四 天心之论与运会之说
五 呼唤人的解放
六 公理探索
主要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第三卷
主体内容:在自强运动未达预期效果的情况下,部分先觉的人士掀起政治改革的运动。
作者简介:郑匡民,日本大东文化大学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目录
第一章 马关条约与清廷朝野的心态
一 海陆军的战况与清廷体制内人士的反应
二 革命思想的兴起
三 保种保教,专以救中国四万万人为主
第二章 儒教之马丁·路德
一 晚清思想流派的特点
二 年轻康有为面对的“历史情境”与“生存情境”
——康有为思想形成的背景
三 康有为对王道与霸道的诠释
四 康有为的“器可变道说”
五 以仁为核心的人生观
六 人欲与天理之间
第三章 戊戌时期的改革思潮——一组观念与思想的光谱
一 康有为的变法动机与其《新学伪经考》
二 三科九旨与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
三 改朔为合群之道
四 三世之义与梁启超变革思想
五 严复文化上的激进主义与政治上的渐进主义
六 清季人性论的辩论及康有为对传统“性”的解释
七 朱一新对《新学伪经考》的批驳
八 《劝学篇》中的“知本”与“知通”——兼论何启、胡礼垣对张之洞的驳诘
第四章 列强与戊戌时期的改革思潮
一 “支那保全论”与日本势力对中国的渗透
二 日俄在中国的舆论争夺与《国闻报》的宣传
三 西方民权平等的政治理念与日本萨、长、土、肥的行动方式(上)
四 西方民权平等的政治理念与日本萨、长、土、肥的行动方式(下)
第五章 改革与革命的论争之起点
一 梁启超之过渡时代论
二 清末留日学生民族意识的觉醒
三 清末民初的民主观念及其思想渊源
——以孙中山和梁启超为例
四 梁启超与日本学院派进化主义
五 强权与自由权
第六章 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的形成
一 民族国家构建与道德革命论
二 种族竞争与国家利益
三 牺牲个人以利社会,牺牲现在以利将来
四 为生存竞争的权利自由论
第七章 革命思潮的兴起和发展与清末科举制的废除
一 私德与国民国家的建构
二 梁启超对国家理性的摸索
三 立宪派与革命党人在政治体制再建问题上的同异
五 科举制的废除与同盟会的成立(下)
主要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第四卷
主体内容:革命党与立宪派的论争,使中国人的政治思想空前活跃起来,既有对西方近代政治思想及其制度的介绍与深入认识,也有对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和制度的批判性反思。
作者简介:
邹小站,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王波,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目录
第一章 预备立宪之宣布与思想界围绕预备立宪的争论
一 立宪思潮的发展与预备立宪之宣布
二 立宪之必要及利益——立宪论者的言说
三 反对立宪论者的认识及其与立宪论者的争论
四 关于如何立宪的讨论
五 “筹备之方、施行之序”的讨论与九年筹备事宜清单
第二章 革命、立宪两派的思想论战
一 民族主义与国家主义之争
二 革命程序论与开明专制论的论战
三 有关民生主义的论战
第三章 宪政模板的分歧以及立宪派的国会鼓吹、国会请愿
一 立宪派与清廷在宪政模板上的分歧
二 请开国会的提出
三 立宪派的国会鼓吹与国会论述
四 立宪派的政党鼓吹与国会请愿
第四章 清末修律中的思想论争
一 清末修律争议概况
二 采大同良规与重礼俗民情之争
三 家族主义与国家主义之争
第五章 以学救变:国粹派关于文化与国家关系的思考
一 思想背景
二 中西竞争语境中的文化与国家
三 关于国学历史的新论述——以邓实为例
四 国粹派与中西文化会通
第六章 建立共和政治的思想认识及其争论
一 民初共和政治的基本架构
二 平民政治与尚贤政治的争论
三 国权主义、强有力政府论与干涉主义
第七章 民初省制问题争议以及联邦论思潮
一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后联邦论的突起突落
二 民国元年、二年间政治格局与各派之政略
三 省制问题争议
四 联邦论之再起
第八章 共和政治挫折后的思想探索与争论
一 孙中山组建中华革命党及其以党建国思想
二 对抗论与调和立国论
三 袁世凯一派的帝制复辟论与思想界对它的批评
四 国家观念问题的探究与对干涉主义的批判
五 政治改造与社会改造的争论
第九章民初孔教运动及其引发的思想争议
一 晚清以来儒学面临的危机
二 民国初年的“废孔”与儒学危机的加深
三 民初孔教运动的兴起及其基本脉络
四 孔教运动的衰落及其因由
五 民初国教问题所引发的主要思想争议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第五卷
主体内容: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旧思想、中西文化的冲突都达到高潮,思想斗争相当激烈。由文学革命拉开大幕,白话国语渐次通行,思想革命奔流勇进,马克思主义传播与中国共产党成立。
作者简介:
耿云志,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目录
第一章 民国初年思想界的焦虑与困惑
一 宪政之路的迷茫
二 社会道德危机的焦虑
三 复辟思潮的兴灭
第二章 《新青年》出世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一 新旧思想冲突的聚焦
二 《新青年》出世,思想文化革新的思考
三 《新青年》同人对孔子、儒学及孔教的态度
四 新文化运动的切入点:文学革命
第三章 思想革命与道德革命
一 “个人”的发现
二 批判专制主义的伦理道德
三 新道德与新观念
四 民主政治的起点与落脚点
第四章 新文化的核心观念逐渐彰显
一 五四前青年界的思想状况
二 新文化的核心观念:世界化与个性主义
三 青年界之反响
第五章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迅猛扩展
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俄国革命对中国思想界的影响
二 五四运动
三 五四运动推进新文化运动迅猛扩展
第六章 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实绩及其意义与影响
一 新文化运动的性质
二 新文化运动的实绩及其影响
三 新文化运动中发生的某些流弊及其负面影响
第七章 西方几种主要思想学说的输入
一 实验主义哲学与杜威来华讲学
二 逻辑分析哲学与罗素来华讲学
三 生命哲学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第八章 从不谈政治到谈政治
一 文化运动转向政治运动
二 问题与主义之争
三 《新青年》团体的分化
第九章 社会主义思潮的输入与传播
一 无政府主义思潮
二 社会主义思潮
三 论争推动社会主义传播
第十章 中国共产党成立及其早期思想主张
一 中共创立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
二 中国共产党成立及其初期的思想主张
第十一章 五四时期的思想文化论争
一 围绕调和论展开的东西文化的论争
二 关于《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论争
三 《学衡》初期对新文化的反动
四 科学与人生观的论争
五 关于古史观的论争
第十二章 五四后的和平改革思想
一 “好政府主义”的讨论
二 联省自治运动及省制宪法
三 八团体国是会议及其制宪
主要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致谢
第六卷
主体内容:这是“五四”后政治力量继续分化的时期,各种力量各自表达其思想与政治诉求。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彰显出社会主义逐渐扩大影响的趋势。
作者简介:
邹小站,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陈于武,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
彭姗姗,北京大学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李红喜,中共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审。
宋广波,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王波,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目录
第一章 代议制改造思潮
一 政治代议制及其危机
二 直接民主与直接民权
三 职业代表制
四 阶级民主、阶级调和与经济社会权利
五 改造路径
第二章 孙中山对三民主义的新阐释与国民党改组
一 民族主义的新阐释
二 民权主义的新阐释
三 民生主义的新阐释
四 国民党的改组
二 反帝与废除不平等条约
三 军治与民治
四 党治与民治
第四章 国家主义派的思想主张
一 国家主义派的形成与发展
二 国家主义的理论体系
三 国家主义派的各项主张
四 “中青”与中共的争论
第五章 孙中山去世后国民党内各派的三民主义阐释
一 戴季陶主义
二 第三党的平民革命思想
三 改组派的思想主张
第六章 国民党的党治体制与思想界的批党治、争人权
一 国民党的党治体制
二 《醒狮》与《新路》对一党专政与训政的批评
三 人权派要求人权与法治
第七章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早期探索
一 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与联合战线方针的确立
二 国共合作的建立与斗争
三 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探索与中国革命道路的形成
第八章 新文化运动的继承者与批评者
一 1919—1927年的整理国故运动
二 1920年代思想史上的《学衡》
三 《甲寅周刊》之反对新文化运动
第九章 中国社会性质论战
一 语境:中国社会性质论争的兴起
二 中国资本主义的性质与发展程度
三 封建势力是否已崩坏
四 关于中国革命的性质与前途
五 中国社会性质论战对现代中国史学的影响
主要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第七卷
主体内容:从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到全面抗战爆发的一段时期。思想界一方面为应对民族危难,一方面也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就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一些带有根本性的问题进行了有相当深度的讨论。
作者简介:
郑大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李锐,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副研究馆员。
俞祖华,鲁东大学教授。
目录
第一章 抗日救亡思潮的兴起
一 抗日救亡思潮的特点
二 各派政治势力的对日主张
三 民众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第二章 民族主义思潮的高涨
一 费希特民族主义思想的系统传入
二 民族复兴思潮的兴起
三 文化民族主义的高涨并走向成熟
第三章 民主宪政思潮的展开
一 要求结束训政的呼声高涨
二 批判国民党训政理论
三 “五五宪草”及其他
第四章 “苏俄热”的兴起及其影响
二 “苏俄热”的兴起
三 学习苏联呼声的高涨
第五章 法西斯主义思潮的出现
一 法西斯主义在中国的出现
二 中国法西斯主义的内容和特点
三 思想界对法西斯主义思潮的批判
第六章 乡村建设运动的兴起
一 乡村建设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二 乡村建设运动的内容及其成效(上)
三 乡村建设运动的内容及其成效(下)
四 乡村建设运动的历史评价
第七章 关于政治出路的争论
一 民主政治与独裁政治的价值比较
二 民主政治与独裁政治的现状分析
三 中国的政治出路是民主还是专制或独裁
四 国难中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选择
第八章 关于经济出路的争论
一 “以农立国”论的由来
二 对“以农立国”论的批评
三 反驳“以工立国”论
四 其他主张的提出及争论
五 对争论的评议
第九章 关于文化出路的争论
一 “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的提出
二 关于“本位文化”的争论
三 关于“全盘西化”的争论
四 对争论的评议
第十章 国共及其他党派的政治思想
一 国民党的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演变
二 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展
三 其他党派的政治思想
第十一章 抗日救亡思潮的新发展
一 “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呼声的高涨
二 国共第二次合作的酝酿
三 国共合作抗日局面的初步形成
主要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第八卷
主体内容:这个阶段中国思想界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在中日民族危机加深的情况下,中国应该如何取得民族独立、建立什么样的新中国。抗战、民主与建国,成为这个阶段中国各派政治势力关注的核心问题。中国各政派不可避免地以解决中国政治问题、处理国际问题和探讨中国文化出路问题为运思的着力点,并以国共两党及中间政派的思想主张为主导。
作者简介:
左玉河,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研究员。
目录
第一章 抗日统一战线思想的形成及发展
一 从“反蒋抗日”转向“逼蒋抗日”
二 从“逼蒋抗日”转向“联蒋抗日”
三 国民党政策调整及其和平统一思想
四 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
五 以斗争求团结的基本原则
六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策略思想
第二章 国民党的抗战建国思想
一 战时政治理念的调整
二 对三民主义的新阐释
三 国民党的抗战建国纲领
四 持久消耗的战略思想
五 战时外交方针及国际政略
六 “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思想
第三章 中共全面抗战思想
一 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二 抗日持久战思想
三 独立自主的游击战思想
四 动员与武装民众思想
五 政治理念转变中的理论调整
第四章 中间党派的民主宪政思想
一 中间党派的拥蒋抗日主张
二 动员民众抗日的思想
三 实施宪政的政治诉求
四 第一次宪政运动中的民主构想
五 第二次宪政运动中的民主宪政思想
六 中国式民主的理论探索
第五章 国民党独裁思想的演变
一 限共与防共政策
二 一党专政的政治理念
三 “一个主义”的理论误区
四 服从领袖的个人独裁理论
五 唯生论与力行哲学
六 《中国之命运》及其思想论争
七 三民主义建国方案
第六章 中共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
一 三民主义问题的争论
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三 新民主主义的宪政思想
四 对发展资本主义的新认识
五 民主联合政府的建国思想
第七章 学术中国化与文化形态史观
一 从新启蒙到中国化的转变
二 “学术中国化”问题的讨论
三 哲学中国化与“民族形式”讨论
四 “中华民族是一个”问题讨论
五 历史研究中的爱国主义情怀
六 战时历史教育的民族化趋向
七 战国策派的文化形态史观
第八章 文化民族主义与儒家思想的新开展
一 文化民族主义的高涨
二 现代新儒家的兴起
三 儒家思想的新开展
四 中西文化问题的讨论
五 儒家忠孝观念的现代解读
第九章 战后民主党派的政治思想
一 “十足道地的民主国家”思想
二 政协决议及其思想实质
三 中间路线的政治主张
四 中国出路与自由主义的讨论
第十章 战后国民党宪政理念及独裁思想
一 以和谈方式解决中共问题的政治方略
二 以宪政之名行独裁之实的政治理念
三 以国家资本之名行官僚资本之实的经济政策
第十一章 中共政治思想的调整及建国路线的确定
一 和平民主新阶段的方略
二 平分土地思想及对农业社会主义的批判
三 工作重心转移及主要矛盾转化的思想
四 新民主主义经济成分的构想
五 新民主主义建国路线的确立
主要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主编简介
耿云志,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国近代思想研究中心理事长,中国现代文化学会名誉会长,胡适研究会名誉会长,孙中山基金会名誉理事等职。长期从事中国近代政治史思想史和文化史的研究,尤以思想史研究为主。
-THE END-
策划:佟 譞
编辑:廉 婷
审校:宋月华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