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述频率:多次重复叙述,但有变化。
叙述节奏:(详略、张弛、快慢),用叙述(快)与描写(慢)控制小说叙述的速度,或运用摇摆式(一波三折)、延迟式(设置障碍)等手法,或插入回忆、叙说历史等,舒缓原本紧张的情节,使小说呈现出一种张弛有致、起伏有序的叙述节奏。
例1:《老人与海》中鲨鱼的五次进攻——重复中有变化:鲨鱼的数量越来越多,老人的工具越来越简陋,体力越来越衰弱,大马林鱼被咬掉的体积越来越大。其作用是以鲨鱼接连不断的进攻,表现老人处境的艰难;在力量的悬殊对比中,凸显老人的坚毅和勇气。
例3:《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在叙述林冲寻敌时节奏较快,在叙述山神庙林冲痛杀陆虞候时节奏较慢。加速与减速的交织,使情节波澜起伏,既有惊心动魄的场面,也有舒缓平和的情境,更能激起读者的阅读期待。
二、叙事腔调
叙事腔调,叙述者流露出的感情色彩、年龄、性别、身份等个性化的特征,叙述者无论是站在前台还是幕后,它或多或少带有作者的影子和烙印,与小说或作者的风格密切相关。
如巴金的激情、鲁迅的冷峻。当然,作家的腔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的作家还会把自己的腔调抹除干净,如海明威的作品所采用的“零口吻”叙述风格,叙述时不带一丝主观色彩。
叙事腔调:1、讲述——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2、显示——《老人与海》基本是“显示”
在一篇小说里,通篇只用“讲述”或者只用“显示”都是不太可能的,一般是采取两者结合的方式。
三、叙事方式(安排)
(四)以小见大:通过小题材、小事件和细节来揭示重大主题、反映深广内容,表达重大的思想和寓意的写作方法。
Ø浪漫主义:在反映生活的态度上,强调以小说的形式表现作家的理想和理想化的生活;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要求通过理想的生活画面刻画理想世界中的理想人物;在艺术表达方法上,往往采取想象、夸张、渲染、比喻、象征、对比等,使作品具有强烈的抒情性质和浓重的神话色彩。
如:《窦娥冤》中的六月飞雪(想象)
Ø现实主义:侧重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客观性较强。它提倡客观地、冷静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加以描写,力求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四.叙事技巧
(一)情节安排技巧
1.制造情节波澜安排技巧
2.使情节严密安排技巧
(二)常见叙事方式
1.传统小说模式(线性结构模式)
2.外国小说模式
结尾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这是欧·亨利式情节结构的主要特征和构思要求。在结尾处情节突然向相反方向转变,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人意料,但由于前面的情节早已埋下伏笔,照应前面的情节,一切又都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这种结构形式是将生活的矛盾抗结成集中、尖锐、强烈的冲突,然后又笔力凝结在剧变的关键上,以合乎逻辑的陡变实现矛盾转化的戏剧性效果,以典型场面的爆发创造出一个小小的一波三折的悲喜剧。←例如莫泊桑短篇小说《项链》写小公务员的妻子玛蒂尔德为参加一次晚会,向朋友借了一串钻石项链,来炫耀自己的美丽;不料项链在回家途中不慎丢失。她只得借钱买了新项链还给朋友。为了偿还债务,她节衣缩食,凡事亲力亲为,整整劳苦了十年。十年后与朋友再次相遇,却得知当年丢失的是假钻石项链。结局让人哭笑不得,极大地讽刺了玛蒂尔德的虚荣;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准确判定它独特的叙述方式:
(1)熟悉一些特殊的叙述方式
(2)做题时,灵活处理。
①文体方面:
A.散文化小说:淡化情节、散文化笔法等。
B.意识流小说:内心独白、幻觉梦境、时空颠倒等。
C.魔幻现实主义小说:隐喻、象征、预言、神秘、魔幻等。
D.科幻小说:夸张、想象、穿越等。
②构思技巧方面:对话式,讲述式,对比式,蒙太奇式,意识流式,以小见大,历史与现实交织,回忆与现实交织,叙事与写景(心理)交织,时空集中,重复强化式。
③阅读时要善于捕捉一些关键词句,尤其是隐约点明叙事特点的词语、句子。如文中会有插入性回忆文字,可以联想到回忆与现实的交织;文中有不真实的情节发生,可能是魔幻式;文中有一个中心象征物,可能采用的是隐喻手法,等等。
总之,圈点出特征性词句,勾联起平时的积累,就能判断出其独特的叙述方式。
【答题步骤】
第一步:准确判断叙述特征。判断时,一般的思考路径是先看叙述人称、视角,弄清小说是借谁之口在讲述故事;再看叙事线索、顺序、技巧(情节安排,叙事安排),弄清是怎样讲述故事的。再联系文本内容概括回答。如果题干已给出具体的叙述特征,这一步可省略。
第二步:具体分析叙述效果。分析叙述效果,一是结合文本对叙述特征(或手法)的内容具体分析,二是明确这种特征(或手法)的具体效果,重在后者。
第三步:分条列项,规范作答。组织答案时,要将每个角度的作用单列一条,这样答案要点更明晰。
例如:
《一把斧头的记忆》小说以一把斧头的视角叙述故事情节,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构思上,以一把斧头的视角叙述故事情节,新颖别致,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情节上,通过一把斧头的记忆讲述故事,突出这是一场载入史册的经典的斧头战。
③形象上,小说赋予斧头杀敌报国的神圣使命,塑造了无所畏惧、英勇杀敌的斧头形象。
④主题上,更能突出储国恩和他的战友们敢于深入虎穴、勇于以弱胜强的英雄气概。(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题目中已确定好考察知识点,答题第一步可忽略,直接按照第二步梳理,分析小说以一把斧头的视角来叙述故事情节的妙处,可以从人物塑造、构思技巧、吸引读者、叙述情节和表现主题等角度分析。
【例题精讲】:
(2023上·上海浦东新·高二上海市进才中学校考期末)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羊的冬天
李娟
①居麻每天放羊出发时,经过沙丘上的假人总会勒缰停立许久,和假人一起凝望远方。
②过好一阵,又掏出烟盒纸卷,慢吞吞卷一支莫合烟,再慢吞吞地抽。有时会下马,卧倒在假人旁,倒着身子继续望向远方。不知那时他在想些什么,会花那么长的时间陷入沉默的遥望之中。
③放羊是辛苦的。上午十点左右出发,赶着羊群在沙漠里四处走动,不吃不喝,直到天快黑透了才把羊群赶回来。
④我问居麻:“放羊的时候你都在干些什么?”
⑤他说:“在放羊。”
⑥我真蠢。
⑦荒野茫茫,四下无物,还能干什么?当然只能骑着马跟着羊群走来走去了!居麻感慨地说:“傻瓜一样!我就像个傻瓜一样!羊到哪里,我也到哪里!七个小时,一天七个小时!”
⑧所以每天出发前,他才会花那么长时间徘徊在家门口……此去的寂寞,非亲尝而不可得知。
⑨我说:“天气暖和时,让我也去放一天羊吧?”
⑩他说:“你去放羊,羊哪能吃饱!”
⑪“为啥?”
⑫“你嘛,肯定不到两点就把羊赶回家了。”
⑬在阴沉的雪夜里,无星无月,天地笼统。我站在东方沙梁上的假人身旁,向东方挥舞手电筒,给远方晚归的牧羊人确定方位,使之不致迷失方向,在苍茫夜色中无尽地徘徊。而若是大雾的天气,就算手电筒也没有用了。居麻说:到那时,所有在家的人都得出去找。
⑭我问:“要是找的人也回不来了该怎么办?”
⑮他说:“要是李娟的话,回不来就算了。整天房子里坐着,从来不放羊,还回来干什么?”
⑯我问居麻:“那么放羊经过的地方有没有人家呢?”他说:“没有。”又回头用哈语对嫂子说:“她还以为放羊时可以串个门,喝个茶!”大家都笑了。
⑰我又劝他带一暖瓶热茶去放羊,暖瓶可系在马鞍后。或者带一个锅,一个三脚架,一块茶叶一把盐,冷了就地取雪烧茶。
⑱他便给我讲了一个“汉族人放羊”的故事。说红旗大坝(阿克哈拉下游二十多公里)有一个汉族人第一次去放羊,带着馍馍、咸菜和水,中午就着咸菜啃馍,然后再喝水,拧开盖子,冻得一滴也没了,亏他还用布重重裹着……说完哈哈大笑。
⑲牧人的冬天艰辛寂寞,羊的冬天同样漫长难捱。从十二月到次年三四月间,每一天,每一个清晨,羊群准时出发,在荒野中四处徘徊,寻食枯草。离开后的空羊圈因潮湿和温热而蒸腾着白茫茫的水汽。羊不在的白天里,总是若有若无地洒着微微的碎雪粒。总是阴天,总是只可见朦胧的太阳。
⑳羊群晚归的傍晚,我和嫂子一次又一次冒着大雪爬上沙丘,长久向东方张望。眼下世界昏暗迷蒙,细微传来的吆喝声怎么听都像幻听。许久后,骆驼从那个方向出现在视野中,向我们的沙窝子奔跑过来。夜渐渐深了,雪越下越大,铺在羊圈里的塑料布早已撒去,改铺在新什别克家敞开的牛棚顶上,于是羊圈里的雪渐渐积起……但羊群还是不见踪影。地窝子那边传来哭声,小婴儿喀拉哈西独自醒来了。但新什别克一家正在赶牛、系骆驼,忙乱不已,无暇顾及。终于,到五点半时,嫂子最先看到了什么,她招呼我一起下了沙丘向东走去。我边走边想:还好下着雪,就算迷路了还能顺着脚印回来吧。可再一想雪这么大,会不会盖住脚印……夜比荒野还要大,被“大”的事物吞噬,其恐惧远胜被“凶猛”的事物吞噬……但这时,我一眼看到了羊群——果真就在前方不远处,——耸动在暗夜中,一个个浑身盖满大雪。不知它们之前经历过什么,这么沉默。
㉑每天出发前,居麻总会在满当当的羊圈里挤来挤去,一一观察大家的状态。若又发现哪只羊嘴部结满厚厚的黄疮,便用指甲生生抠去那黄疮的痂壳,露出鲜肉,再叫我端来盐水浇洗……总是把人家好好的一张嘴弄得血淋淋的,滴着血,走在羊群中特扎眼。天又这么冷……
㉒我心里很不安,总觉得这样做不对,却不能阻止。毕竟他放了一辈子羊,可能是经验之举吧。在特别冷的日子里,居麻就拎着洗手壶在羊群中东找西找,不时捉一只羊骑在胯下,掰着它的脑袋浇水。我问他在干什么。回答:给羊“刷牙”。这种话当然不能信,得靠自己观察。我便认真地观察,结果发现是在喂药片。他这才承认是在给羊治“感冒”。我又问怎么才能看出哪只羊感冒了。他说:“流鼻水,打喷嚏。”当然,这种话也不能信,但又实在观察不出。
㉓至于给羊抹灭虱灵……也不知从何判断。我见他大都涂在羊背上,有一些则涂在肚子上,大约根据羊毛的凌乱形状来判断有虫的部位吧?羊哪里痒了,自己会在圈墙上蹭来蹭去。唉,这么冷的天,羊毛就像一床厚被褥,虱子们想必都过得很舒服,又暖和又有得吃喝。
㉔对我这个外人来说,羊的生命多么微弱痛苦。羊的灾难那么多:长途跋涉,寒冷,饥饿,病痛……但千百年来,羊还是生存了下来。我们看到的情景大多是羊群充满希望地经过大地。就不说那些痛苦了——那是生命的必经之途吧。况且羊的命运又如此圆满地嵌在眼前的自然之中——羊多么像植物啊!在春天里生发,夏天里繁生,在秋天留下种子,又以整个冬天收藏着这枚种子,孕育、等待……赶着羊群走在荒野里,想到它们大多数都有孕在身,想到这些都是平静充实的母亲,便觉得这个冬天真是意义深远。
【注】文章选自李娟的散文集《冬牧场·羊的冬天》(有删改)。在2010年至2011年的冬天里,李娟跟随熟识的牧民一家进入新疆阿勒泰地区南部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生活了三个多月,后写下了《冬牧场》这本书。
【拓展链接】
近些年,“非虚构文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念和定义。首先,“非虚构”强调的是真实,但它所追求的并不在于语言的重述环节是否完全真实可靠,而在于写作者是否能深入生活、脚踏土地,是否身处于真实的场景,是否能展现出一种更深层次的存在和真实。其次,它不依附或服从于任何写作以外的因素,力图去新闻化和意识形态化。最后,它虽然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真实的叙事方式,但它并没有脱离文学自身的属性,非虚构文学在当下深受读者的喜爱,而李娟的出现,也正顺应了当下文学的“非虚构”风潮。
——谢悦《论李娟的非虚构散文创作》
39.请结合【拓展链接】的内容,分析李娟的作品是如何体现非虚构文学的特点的。
【答案】①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来写哈萨克族牧民,真实表现他们的生活状况。如对居麻放牧生活的描写,以及对其语言的描写等。
②文章语言朴实,情感真挚,没有过多的煽情,只是用朴实的语言来记录牧民的生活。
③语言朴实但不失文采,人物描写简洁但不简单,语言风趣,表现出突出的文学性。
【解析】
在链接材料中,关于“非虚构文学”的特点,首先提到“'非虚构’强调的是真实”,《羊的冬天》一文中,作者通过自己在哈萨克牧民家中真实生活的描写,如文中作者使用自己的真名,“要是李娟的话,回不来就算了。整天房子里坐着,从来不放羊,还回来干什么?”对牧民生活的描写也是自己的亲身经历,“羊群晚归的傍晚,我和嫂子一次又一次冒着大雪爬上沙丘,长久向东方张望……但这时,我一眼看到了羊群——果真就在前方不远处,——耸动在暗夜中,一个个浑身盖满大雪。不知它们之前经历过什么,这么沉默”。所以李娟的作品表现出非虚构文学中“真”的特点。
在链接材料中,关于“非虚构文学”的第二个特点是“它不依附或服从于任何写作以外的因素,力图去新闻化和意识形态化”。在《羊的冬天》一文中,作者没有煽情,没有对意识形态的宣传,而是用朴实的语言来描写自己的所见所感,“我问居麻:'那么放羊经过的地方有没有人家呢?’他说:'没有。’又回头用哈语对嫂子说:'她还以为放羊时可以串个门,喝个茶!’大家都笑了”“居麻总会在满当当的羊圈里挤来挤去,一一观察大家的状态。若又发现哪只羊嘴部结满厚厚的黄疮,便用指甲生生抠去那黄疮的痂壳,露出鲜肉,再叫我端来盐水浇洗……总是把人家好好的一张嘴弄得血淋淋的,滴着血,走在羊群中特扎眼”。
“非虚构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就是其显示出文学性的一面。具体到《羊的冬天》一文,从文中“羊不在的白天里,总是若有若无地洒着微微的碎雪粒。总是阴天,总是只可见朦胧的太阳”“又回头用哈语对嫂子说:'她还以为放羊时可以串个门,喝个茶!’大家都笑了”“要是李娟的话,回不来就算了。整天房子里坐着,从来不放羊,还回来干什么?”“羊多么像植物啊!在春天里生发,夏天里繁生,在秋天留下种子,又以整个冬天收藏着这枚种子,孕育、等待……赶着羊群走在荒野里,想到它们大多数都有孕在身,想到这些都是平静充实的母亲,便觉得这个冬天真是意义深远”等内容可以看出,本文的语言朴实但不失文采,人物描写简洁但不简单,语言风趣,表现出突出的文学性。
(2023·上海普陀·统考一模)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兄弟
胡炎
①秋风凉了。两个老人牵着手,在街头漫步。他们走得很慢,不时有一两片落叶划过苍老的面颊。
②瞎子喘着气,说:“哥,走不动了。”
③大奎说:“哥也累了,那就歇会儿。”
④路边的长椅上,覆盖着枯叶和灰尘。大奎拿袖子抹了几个来回,又俯下身吹了吹,扶瞎子坐下。
⑤瞎子说:“哥,咱说说话吧。”
⑥“好啊,说说话。”大奎说。他把坎肩脱下,披在瞎子身上。瞎子身子骨弱,有点发抖。
⑦“说啥呢?”瞎子翻翻白眼球,似乎在努力朝远处看,或者,是眺望遥远的过去,末了感慨一句,“一晃,六十多年了。”
⑧“可不嘛,”大奎点着头,“这一辈子,好像就那么一眨眼工夫,呵呵。”
⑨大奎笑得有点凄凉,瞎子下意识地抓住他的手,说:“你牵了我六十多年,哥。”
⑩“应该的。”大奎说,心里轻叹了一声。
⑪瞎子出现在他眼前的时候,他还不到两岁,是个不记事的年龄。后来,他长大些,才知有人是天生看不见东西的,就像弟弟。打小,他就是瞎子的拐杖,除了到外地上大学的几年。那年爹死了,垂危时叮嘱他:“牵好你弟弟的手,一辈子别撒开。”他点着头,流了一脸泪。
⑫“哥,那年你打了李狗娃,还记不记得?”瞎子转过脸,“看”他。
⑬“这事儿你还没忘呢?”大奎笑笑。瞎子眼瞎,可心里透亮。
⑭“哥替我出气,我可忘不了。”瞎子也笑了。
⑮那年瞎子六岁,李狗娃这个坏小子装好人,给瞎子指路,结果让瞎子掉进一个坎里,鼻子都磕出了血。大奎踢了李狗娃两脚,让他指着天赌咒不再欺负瞎子。瞎子一边抹着鼻血,一边听着李狗娃低声下气的样子,差点笑岔了气。
⑯风似乎停了,就像一个打鼾的人,突然出现了短暂的停顿。就在这个时候,一只豁口破碗伸了过来。
⑰“行行好吧!”碗上下摇着,他们的面前,是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乞丐。超然客公众号
⑱大奎把手插进衣兜,瞎子也把手插进衣兜。然后,他们各自掏出一张纸币。瞎子投币的时候,用心摸了摸那只碗,眼角有了泪光。
⑲“咋的了?”大奎问,用粗糙的手掌替瞎子揩了揩。
⑳“哥,我心里难受。”瞎子哽咽着。
㉑“好好的,难受个啥?”
㉒“这么多年,我就是个累赘。”瞎子捶着大腿,“哥,我把你拖累了!”
㉓大奎拍拍瞎子的背,喉结滚动着:“说啥傻话,你是我弟,我是你哥。”
㉔瞎子摇着头,泪水从干瘪的眼窝溢出来,“哥,你为了我,离过婚,是我害了你,我对不起哥!”
㉕大奎眼眶也潮了,那还是三十年前的事。成家后,他一直带着瞎子,同吃同住。妻子终于受不了了,说:“天天伺候个瞎子,这日子没法过了。”他劝,可劝不回。妻子下了最后通牒:“不把瞎子弄出去,咱就离婚!”他咬碎了牙,硬是和妻子离了。后来再婚,他唯一的条件,便是在家里给瞎子留间屋。于是,一个乡下女人,成了他的第二任妻子。几十年,日子过得紧巴。
㉖那期间,瞎子手里也曾经有个破碗。冬天,寒风如刀。瞎子跪在街边,举着破碗乞讨。大奎找到他,不由分说把那只碗摔得粉碎。那天他抱着瞎子,两个人的哭声,压过了北风的尖啸。
㉗“陈年旧事,别再提了。”大奎说,“我和你后嫂,不挺好吗?”
㉘瞎子平静下来,低着头,不说话。
㉙有汽车驶过,喇叭震耳。瞎子忽然想起什么,情绪一下子高了,“哥,前几年你带我逛北京,我这辈子,不亏了!”
㉚大奎知道,那是瞎子的梦。瞎子那阵儿老是自言自语:“北京一定很大吧?听说那故宫里慈禧太后住过呢,那长城都修到云彩眼儿里了……”于是,大奎带上他,坐火车,坐汽车,逛故宫,爬长城,把个大北京逛了个遍。瞎子说,他啥都看见了,真的看见了。
㉛秋风又起,一阵紧似一阵。瞎子袖着手,噤若寒蝉。大奎像搂着一个孩子,把体温熨过去。
㉜“回吧。”大奎说。
㉝瞎子没动,沙哑地唤了声:“哥!”
㉞“有话家里说,暖和。”大奎想拉起他,可拉不动。瞎子得了绝症,没多少日子了。
㉟“哥,有句话,我憋了几十年了!”瞎子一脸郑重。
㊱“你说,弟。”大奎看着他。
㊲“我不是你亲弟弟,”瞎子咬着嘴唇,“十岁那年我就知道了,我是咱爹从外面捡的,可我一直没敢说。”
㊳“为啥?”
㊴“我怕……我怕你知道了,会不管我……”
㊵大奎揽着他,笑了:“傻弟弟,这事儿,打我记事起就知道了。”
㊶他伸出手,牵着瞎子,一步一步走在秋风中。那两只紧握的手,就像一条脐带,任岁月的剪刀张开锐利的锋刃,终也剪它不断。
31.请从叙事方式的角度赏析本文,写一段12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
【答案】 31.故事的叙述浓缩在兄弟对话的时空场景中,一边通过嗫嚅的对话过程,逐步展露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一边又不断地插叙临终托付、替瞎子出气、因瞎子离婚等往事片段,再现了大奎和瞎子过往岁月中的艰难坎坷/呵护/责任/情谊,使读者在有限的篇幅、紧凑的叙事中穿梭于现实和回忆两端,叙述避免单调、增加变化,增加了情节的感染力。
从文章的开头“瞎子喘着气,说:'哥,走不动了。’大奎说:'哥也累了,那就歇会儿’”,中间“'咋的了?’大奎问,用粗糙的手掌替瞎子揩了揩。'哥,我心里难受。’瞎子哽咽着。'好好的,难受个啥’”,到结尾“'为啥?’'我怕……我怕你知道了,会不管我……’大奎揽着他,笑了:'傻弟弟,这事儿,打我记事起就知道了’”都是对话形式,故事的叙述浓缩在兄弟对话的时空场景中,一边通过嗫嚅的对话过程,逐步展露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
结合“那年爹死了,垂危时叮嘱他:'牵好你弟弟的手,一辈子别撒开。’他点着头,流了一脸泪”可知,文章插叙了父亲临终把瞎子托付给大奎;结合“那年瞎子六岁,李狗娃这个坏小子装好人,给瞎子指路,结果让瞎子掉进一个坎里,鼻子都磕出了血。大奎踢了李狗娃两脚,让他指着天赌咒不再欺负瞎子。瞎子一边抹着鼻血,一边听着李狗娃低声下气的样子,差点笑岔了气”可知,李狗娃欺负瞎子,文章插叙了大奎替瞎子出气;结合“成家后,他一直带着瞎子,同吃同住。妻子终于受不了了,说:'天天伺候个瞎子,这日子没法过了。’他劝,可劝不回。妻子下了最后通牒:'不把瞎子弄出去,咱就离婚!’他咬碎了牙,硬是和妻子离了”可知,文章插叙了大奎因为瞎子而离婚。这些插叙的内容再现了大奎和瞎子过往岁月中的艰难坎坷/呵护/责任/情谊,使读者在有限的篇幅、紧凑的叙事中穿梭于现实和回忆两端or叙述避免单调、增加变化,增加了情节的感染力。
(2023·上海浦东新·统考二模)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将烛光交给我”
——巴金与青年读者交往的温暖瞬间
②算来这已经是37年前的事情了。看着信笺上以工整、隽秀的笔迹抄录的歌词,一群青年人的歌声仿佛再一次从巴老家的客厅传出来:盼可将烛光交给我/让我也发光芒/……以心中暖流/和风对抗。
③为自己喜爱的作家唱一曲,这是青年读者与巴金先生交往的一个温暖的瞬间,又是特别具有象征意义的画面。如歌中所唱,巴金先生的作品点燃了一代代青年读者心中的火炬,让他们获得了力量,不畏风雨大胆前行……在这个古老的民族焕发青春走上现代化道路的征程中,也有着巴老一份不朽的功绩,他影响和改变了那么多人的精神世界,仅从他与青年读者交往的一面就能看出来。
④“把心交给读者”,是他的写作信条,像巴金这样把读者放在如此重要地位的作家恐怕并不多,他说:“远离了读者,我感到源泉枯竭”。
⑤20世纪30年代,有读者身陷险境,他曾约朋友靳以、鲁彦同去杭州搭救,造就一出作家与读者的传奇。在他的鼓励下,当年的青年学生汝龙、杨苡后来都成了有名的翻译家。70年代末,一位上海的读者在医院里等待手术,内心不安,写信向他寻求精神鼓励,他热情地回了信。垂暮之年,他给家乡小学生写信,说自己并没有才华……这些故事,留存于巴金故居所藏的万余封读者来信中。青年学生伍美琴的故事,就是我从整理这些书信中发现的。
⑥巴老在他的全集“代跋”中曾哀伤地说:“三、四十年代的青年把我当作他们的朋友……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青年不再理解我了……因为我老了,我的书也老了……”事实显然并非如此。
⑦当伍美琴和同学们一起来到武康路113号的时候,出现在她面前的巴老,不是青春焕发的战士,而是一位有着花白的头发和颤抖的身体的老人。那一天巴老身体也不舒服,说话喘气也很重,但他还是坚持着跟每一个人握了手。《一点烛光》的歌声结束后,“大伙都希望拍一张照片留念。我们把巴金先生扶到了沙发的另一端,他慢慢坐在沙发上,我就坐在他的旁边。蓦然,我发现他的眼角正渗出泪水,我的心一下子发酸了,泪也涌到眼中。”歌声与泪水,道出了彼此心意交融在一起的情感。
⑧巴老执意要送他们出来,他的每一步都显得步履维艰,然而,他的每一步又是那么的坚定。巴老拿着手杖站在门前的小花园,同学们依依不舍地与他合影。“看着他,就像一位生病的爷爷,一种莫名的冲动,使我真想拥抱他一下,像与爷爷一起时似的。”这正是巴老带给读者的真实感觉,是朋友,也像亲人。学生们为巴老亲自送他们出来而十分感动,其实熟悉巴老的人都知道,直到他实在走不动了之前,来家里做客的每一位客人,他都要送,这是他的待客之道。从青年时代起,他就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这不仅写在文章中,而且一辈子身体力行。
⑨“一次幸福的会见”后感触更多:“是什么支撑着他?使他的生命力那么顽强?为什么从他身上和他的文章中仍能看到赤子之心,并且那么令人鼓舞?我们实在有太多太多的事需要学习了……”
⑩第二天,伍美琴给巴老写了两页的长信,倾诉见过巴老后的激动,特别谈道:“我还得告诉您,我们在人生中又上了一堂很好很好的课,叫我们要更珍惜自己的光阴、健康、能力、友谊和真诚……您的学生、朋友美琴”。
⑪是的,青年是学生,读者也是朋友。默默中,把温暖和力量传递给新一代青年人。
⑫这让我想起《一点烛光》中所唱:我但要烛光照亮……盼共我结伴去/以心中暖流/和风对抗。
⑬我没有查到巴老和伍美琴最早的通信,但巴老在《随想录》的《幸福》中写他访问香港时,一位署名“琴”的年轻读者为他复印了一篇塞缪尔·厄尔曼用英文写的《你就永远这样年轻》,文中说“在你的心灵中央有一个无线电台。只要它从大地,从人们……收到美、希望、欢欣、勇敢、庄严和力量的信息,你就永远这样年轻。”巴老很喜欢这些句子,他特别感谢这些年轻读者,认为从他们这里能收听到希望和勇敢的信息,“这都是我所需要的养料。而且我接触到了一颗一颗真诚热烈的心。”
⑭今天重述巴老与青年读者的交往瞬间时,我们将迎来他的第119个生日。虽然巴老远去了,但是薪尽火传,“盼可将烛光交给我/让我也发光芒”,这歌声一定会在读者心间回荡。
⑮放下这些书信,我心中默默升起一个期望:希望这段佳话还能有续篇,欢迎“伍美琴”和她的同学们能来巴金故居做客,再唱《一点烛光》……
26.本文在叙事中穿插书信和歌词,组材颇有特色,请加以赏析。
【答案】 26.前两次书信内容表现巴金是朋友也像亲人的长者形象。后两次书信内容凸显巴老的精神境界和对年轻人的影响。第一次歌词(相关联想),引发了年轻读者与巴金先生交往的温暖瞬间的回忆。第二次歌词(相似联想),表现出巴老对青年人心灵的触动。第三次借歌词抒发年轻读者对巴老的崇敬之情。把书信与歌词穿插在叙事中,不断切换叙述视角,既客观冷静,又情真意切。
【解析】2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的体裁特征和写作手法的能力。
前两次书信内容在第⑤段,“70年代末,一位上海的读者在医院里等待手术,内心不安,写信向他寻求精神鼓励,他热情地回了信。垂暮之年,他给家乡小学生写信,说自己并没有才华……”,回信鼓励要做手术的读者,给小学生写信,这两次书信表现巴金是朋友也像亲人的长者形象。
后两次书信内容在第⑨⑩段和第⑬段,“'一次幸福的会见’后感触更多:'是什么支撑着他?使他的生命力那么顽强?为什么从他身上和他的文章中仍能看到赤子之心,并且那么令人鼓舞?我们实在有太多太多的事需要学习了……’”“第二天,伍美琴给巴老写了两页的长信,倾诉见过巴老后的激动,特别谈道:'我还得告诉您,我们在人生中又上了一堂很好很好的课,叫我们要更珍惜自己的光阴、健康、能力、友谊和真诚……您的学生、朋友美琴’”“一位署名'琴’的年轻读者为他复印了一篇塞缪尔·厄尔曼用英文写的《你就永远这样年轻》,文中说'在你的心灵中央有一个无线电台。只要它从大地,从人们……收到美、希望、欢欣、勇敢、庄严和力量的信息,你就永远这样年轻。’”,通过伍美琴和署名“琴”的信,从青年读者的感受出发,凸显巴老的精神境界和对年轻人的影响。
第一次歌词(相关联想),在文章第②段,“看着信笺上以工整、隽秀的笔迹抄录的歌词,一群青年人的歌声仿佛再一次从巴老家的客厅传出来:盼可将烛光交给我/让我也发光芒/……以心中暖流/和风对抗”,下文接着写“为自己喜爱的作家唱一曲,这是青年读者与巴金先生交往的一个温暖的瞬间,又是特别具有象征意义的画面。如歌中所唱,巴金先生的作品点燃了一代代青年读者心中的火炬,让他们获得了力量,不畏风雨大胆前行……”,这段歌词引发了年轻读者与巴金先生交往的温暖瞬间的回忆。
第二次歌词(相似联想),在文章第⑫段,“这让我想起《一点烛光》中所唱:我但要烛光照亮……盼共我结伴去/以心中暖流/和风对抗”,其中“这”指代上文“是的,青年是学生,读者也是朋友。默默中,把温暖和力量传递给新一代青年人”,表现出巴老对青年人心灵的触动。
第三次借歌词在文章第⑭段,“虽然巴老远去了,但是薪尽火传,'盼可将烛光交给我/让我也发光芒’,这歌声一定会在读者心间回荡”,抒发年轻读者对巴老的崇敬之情。
把书信与歌词穿插在叙事中,不断切换叙述视角,既客观冷静,又情真意切。
而第⑬段通过写一个叫“琴”的读者给巴金复印《你就永远这样年轻》的事,同样展现了巴金与青年读者交往的美好瞬间,表达了“虽然巴老远去了,但是薪尽火传”的主题。
中间数次穿插歌词“盼可将烛光交给我/让我也发光芒/……以心中暖流/和风对抗”。
由此可见,本文以“将烛光交给我”为核心,赞美巴金一生中始终秉持谦和待人、无私助人的品德,表达了作家与读者之间以心交心,传递温暖,薪火相承的力量。
对我们的启示:巴金的“烛光”精神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他面对困境依然乐观坚强,一是他用自己的精神“烛光”照亮读者、为读者引路。由此启发我们,面对当下复杂多变的世界,我们应该学习巴金先生的“烛光精神”,直面人生的困境,传承坚毅品格。
(2023·上海青浦·上海市朱家角中学校考模拟预测)阅读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那时我是弟弟
①那年书店的阿姨叫我弟弟,还在橱架的角落里给我留下了一套《月亮和六便士》。
②我是在下乡前两天买下《静静的顿河》的。那四本一套的书,放在书店右面那个蛮高的橱架上,我原因不明地看了它整整五年,原因不明地,总是目光就停在它那儿。整整五年,它在那个位置上没有动过,它的左边是《月亮和六便士》,所以我既记住了肖洛霍夫,也记住了毛姆。站在那个位置,看着那蛮高处的名字,再忘记非常难!
③这是个永远安静的小书店,在我上中学路上,它的旁边是粮店,每个月我都会跟着外祖母到这儿来买米,我背回去。
④我上了三年中学,可是却在中学待了五年。后面的两年不毕业,也不上课,有的同学待在家里,有的在学校和马路上闲逛。我是属于闲逛的,这个很小的书店也是我闲逛的地方。加上上课的那三年,我也是常常逛进去,虽然并不总是买书,但是成为了习惯。这些年,我经常讲那本法国的《星期三书店》给儿童们听,讲的时候,我会想起自己走进这个小书店。那本书里的小女孩,每个星期三的下午都走进巴黎的一个小书店,坐在沙发上看漫画,对面的沙发上也总是有一个老先生坐在那儿读一本厚厚的历史书。读厚厚的历史书的老人成为她童年的星期三情景。
⑤我们那个时候的书店不开架,也没有地方坐,我们是站在柜台的外面看橱架上的书。
⑥我很想请营业员把《静静的顿河》拿下来给我看看,可是不好意思。因为我只是想翻一翻,没有准备买。买这一套书要好几块钱,不是想买就可以买的。
⑦让别人拿下来给我看,可是又不买,我的性格里没有这样的脸皮厚。我的脸皮一直不厚。
⑧我一直到现在都是这样。看见卖糖炒栗子的,很想买,但不知道是不是好吃,就问,可以吃一颗吗?还要问,如果觉得不好吃,可以不买吗?如果卖的人说,怎么可能不好吃呢?那么我就不吃一颗了,因为如果吃了,不好吃,不买,就会不好意思。如果他说,一颗栗子算啥,你吃吧,那我就吃一颗试试。不过,只要吃了一颗,就算不好吃,我基本上也会买的,至少让他称半斤,否则还是会不好意思。否则,离开的时候,会觉得背后有不高兴的眼睛瞪着我。何必让人家瞪呢?
⑨有一次,我还是看着橱架上的《静静的顿河》的时候,女营业员突然一句话也没有说,就取下了一本放在我面前,然后退后一步靠着橱,看着我,虽然没有什么笑容,但是目光和气。她一定是记得我,看见我总是远远地看它。一个人,目光和气地看着别人,可能比笑容满面更令人安定。
⑩我很意外,就急急忙忙地翻了一下书,记住了一个叫格里高利的人物名字,记住了哥萨克和文字里的一点儿词句感觉,那词句感觉和家里有的苏联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不一样,那时,都叫苏联小说,不叫俄罗斯小说。
⑪可是我没有买,不好意思地把书放回原处,说了声“谢谢阿姨”,就赶紧走了。
⑫《星期三书店》中的老先生每个星期三下午来,到书架前取下那本历史书看,看得很缓慢。他已经很老了,没有把书买下来,但是又希望读完,这情景,不但看漫画的小女孩看见,年轻的女营业员也看得清清楚楚。
⑬再过两天我就要下乡了。妈妈给了我钱,让我买所需要的日用品,还剩了一些钱,所以就又逛到这儿来了。
⑭她正坐在那儿打毛衣。我说:“阿姨,我要买《静静的顿河》。”她立刻放下毛衣,站起来,把四本一起取下来,掸了掸书上的灰,放到我面前。我没有翻看就付了钱,她用印着“新华书店”几个字的纸拦腰把书包了一圈,递给我,好像是对我,也好像是对站在另一边的男营业员说,放在这里几年了,放也放老了,总算卖掉了。
⑮男营业员说,正好你明天退休,你欢送它,它也欢送你。
⑯他们就哈哈笑起来。
⑰我看看她,心想,以后来就看不见她了。
⑱我对她说,过两天我就要去农场了。她问,是去黑龙江吗?我说,是去郊区农场。
⑲她“哦”地出了一口气,说,那很近,小孩子跑得很远会苦的。
⑳其实我是想跑得很远的,可是因为出身不好,只能到郊区农场去。
㉑我从书店走出来,回家去。听见她在后面喊我:“弟弟!”上海的大人,尤其是女性的大人,喜欢喊男小孩“弟弟”。
㉒我停下来,转过身。她说:“弟弟,旁边那本书,我帮你放在下面橱里了,在角落里,你如果以后要买,就对他说,我也会跟他说的,只有一本,卖掉了就没有了。”
㉓“《静静的顿河》也没有了,是吗?”“没有了,只有一套。”
㉔放在下面橱里角落的就是《月亮和六便士》。
㉕《星期三书店》里,到了圣诞节前一天,老人又来看书,可是那书不在架子上了。他问年轻的女营业员:“是卖掉了,是吗?”
㉖营业员说:“是卖掉了。被人当作圣诞节礼物买走了。”然后她从下面的橱里取出一个包扎好的漂亮礼物,递给老人,说:“爷爷,圣诞节快乐!
㉗她买下了那本历史书送给老人。
㉘阿姨是以另一种方式为我包扎好,藏在一个角落里,心意都暖和,因为我在看《静静的顿河》的时候,也一直都看《月亮和六便士》。她看见了我的看。
㉙下乡的十年里,度过着另外的生活感觉,竟然没有想去买那本被藏在角落里的书,后来等我想起这事,书店已经不在了。粮店也不在了。只有我的想起还在。
㉚我一直纳闷的是,在我们不上学的那个年代,苏联小说、英国小说,其实是不可以出现在书店的,但是它们怎么一直在那儿呢?我搞不大懂。
22.本文叙事中多次穿插了《星期三书店》这本书,请对这一构思特点加以评析。
【答案】 22.构思巧妙独特。“我”和《星期三书店》中的老人一样,一直看书却不买书,书店阿姨和年轻女店员一样,给与顾客以关爱;《星期三书店》的故事多次穿插,两个故事虚实结合,使叙事更加充实。第④段引发回忆,使叙事流畅;第28段写阿姨用自己的方式为我包书、留书,虽然没有法国店员那样漂亮精致,具有节日的仪式感,却传递了那个特殊年代特有的质朴温情。《星期三书店》是“我”现在常给儿童讲的故事,表现出阿姨的温情关怀对“我”的影响深远,丰富了文章的主旨。
构思虽然独特,但是将《星期三书店》的故事穿插在“我”的回忆中则较为生硬刻意。比如第12段、25段的穿插,在叙事推进上比较突兀,影响了叙事的流畅性;
《星期三书店》中的老人得到了书店营业员的馈赠和关怀,与我得到书店阿姨关怀的经历相类似,两个故事内容上比较雷同,文章的内涵没有得到扩展提升。
【解析】22.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思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
首先这样构思巧妙独特。“这个很小的书店也是我闲逛的地方。加上上课的那三年,我也是常常逛进去,虽然并不总是买书,但是成为了习惯……买这一套书要好几块钱,不是想买就可以买的……可是我没有买,不好意思地把书放回原处,说了声'谢谢阿姨’,就赶紧走了”“《星期三书店》……总是有一个老先生坐在那儿读一本厚厚的历史书……《星期三书店》中的老先生每个星期三下午来,到书架前取下那本历史书看,看得很缓慢。他已经很老了,没有把书买下来,但是又希望读完,这情景,不但看漫画的小女孩看见,年轻的女营业员也看得清清楚楚。”“我”和《星期三书店》中的老人一样,一直看书却不买书,书店阿姨和年轻女店员一样,给与顾客以关爱;
《星期三书店》的故事多次穿插,两个故事虚实结合,使叙事更加充实。如 “那本书里的小女孩,每个星期三的下午都走进巴黎的一个小书店,坐在沙发上看漫画,对面的沙发上也总是有一个老先生坐在那儿读一本厚厚的历史书。读厚厚的历史书的老人成为她童年的星期三情景”强化“我”与书中小女孩的经历是类似的;第④段引发回忆,使叙事流畅;
第28段“阿姨是以另一种方式为我包扎好,藏在一个角落里,心意都暖和,因为我在看《静静的顿河》的时候,也一直都看《月亮和六便士》。她看见了我的看”,写阿姨用自己的方式为我包书、留书,虽然没有法国店员那样漂亮精致,具有节日的仪式感,却传递了那个特殊年代特有的质朴温情。 “这些年,我经常讲那本法国的《星期三书店》给儿童们听,讲的时候,我会想起自己走进这个小书店”,《星期三书店》是“我”现在常给儿童讲的故事,表现出阿姨的温情关怀对“我”的影响深远,丰富了文章的主旨。
构思虽然独特,但是将《星期三书店》的故事穿插在“我”的回忆中有的地方则显得较为生硬刻意。比如第12段、25段的穿插,没有铺垫,没有照应,直接阐述情节,在叙事推进上比较突兀,为穿插而穿插,影响了叙事的流畅性;
“《星期三书店》里,到了圣诞节前一天,老人又来看书……她从下面的橱里取出一个包扎好的漂亮礼物,递给老人,说:'爷爷,圣诞节快乐!’她买下了那本历史书送给老人”“阿姨是以另一种方式为我包扎好,藏在一个角落里,心意都暖和,因为我在看《静静的顿河》的时候,也一直都看《月亮和六便士》。她看见了我的看”,《星期三书店》中的老人得到了书店营业员的馈赠和关怀,与我得到书店阿姨关怀的经历相类似,两个故事内容上比较雷同,文章的内涵没有得到扩展提升。
(2023上·上海·高三上海市七宝中学校考期中)阅读文章,完成各题。
理水(节选)
鲁迅
①当两位大员回到京都的时候,别的考察员也大抵陆续回来了,只有禹还在外。他们在家里休息了几天,水利局的同事们就在局里大排筵宴,替他们接风。这一天真是车水马龙,不到黄昏时候,主客就全都到齐了,院子里却已经点起庭燎来,鼎中的牛肉香,一直透到门外虎贲的鼻子跟前,大家就一齐咽口水。酒过三巡,大员们就讲了一些水乡沿途的风景,芦花似雪,泥水如金,黄鳝膏腴,青苔滑溜……等等。微醺之后,才取出大家采集了来的民食来,都装着细巧的木匣子,盖上写着文字,有的是伏羲八卦体,有的是仓颉鬼哭体,大家就先来赏鉴这些字,争论得几乎打架之后,才决定以写着“国泰民安”的一块为第一,因为不但文字质朴难识,有上古淳厚之风,而且立言也很得体,可以宣付史馆的。
②局外面也起了一阵喧嚷。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黧黑,衣服破旧,竟冲破了断绝交通的界线,闯到局里来了。卫兵们大喝一声,连忙左右交叉了明晃晃的戈,挡住他们的去路。
③“什么?——看明白!”当头是一条瘦长的莽汉,粗手粗脚的,怔了一下,大声说。
④卫兵们在昏黄中定睛一看,就恭恭敬敬的立正,举戈,放他们进去了。
⑤局里的大厅上发生了扰乱。大家一望见一群莽汉们奔来,纷纷都想躲避,但看不见耀眼的兵器,就又硬着头皮,定睛去看。头一个虽然面貌黑瘦,但从神情上,也就认识他正是禹;其余的自然是他的随员。
⑥这一吓,把大家的酒意都吓退了,沙沙的一阵衣裳声,立刻都退在下面。禹便一径跨到席上,并不屈膝而坐,却伸开了两脚,把大脚底对着大员们,又不穿袜子,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随员们就分坐在他的左右。
⑦“大人是今天回京的?”一位大胆的属员,膝行而前了一点,恭敬的问。
⑧“你们坐近一点来!”禹不答他的询问,只对大家说。“查的怎么样?”
⑨大员们一面膝行而前,一面面面相觑,列坐在残筵的下面,看见咬过的松皮饼和啃光的牛骨头。非常不自在——却又不敢叫膳夫来收去。
⑩“禀大人,”一位大员终于说。“倒还像个样子——印象甚佳。松皮水草,出产不少;饮料呢,那可丰富得很。百姓都很老实,他们是过惯了的。”
⑪“卑职可是已经拟好了募捐的计划,”又一位大员说。“准备开一个奇异食品展览会,另请女隗小姐来做时装表演,来看的可以多一点。”
⑫“这很好。”禹说着,向他弯一弯腰。
⑬“不过第一要紧的是赶快派一批大木筏去,把学者们接上高原来。”第三位大员说,“学者们有一个公呈在这里,他们以为文化是一国的命脉,学者是文化的灵魂,只要文化存在,华夏也就存在,别的一切,倒还在其次……”。
⑭“他们以为华夏的人口太多了,”第一位大员道,“减少一些倒也是致太平之道。况且那些不过是愚民,那喜怒哀乐,也决没有智者所推想的那么精微的。
⑮ “放他妈的屁!”禹心里想,但嘴上却大声的说道:“我经过查考,知道先前的方法:'湮’,确是错误了。以后应该用“导’!不知道诸位的意见怎么样?”
⑯静得好像坟山;大员们的脸上也显出死色,许多人还觉得自己生了病,明天恐怕要请病假了。
⑰“这是蚩尤的法子!”一个勇敢的青年官员悄悄的愤激着。
⑱“卑职的愚见,窃以为大人是似乎应该收回成命的。”一位白须白发的大员,这时觉得天下兴亡,系在他的嘴上了,便把心一横,置死生于度外,坚决的抗议道:“湮是老大人的成法。'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老大人升天还不到三年。”
⑲禹一声也不响。
⑳“况且老大人化过多少心力呢。借了上帝的息壤,来湮洪水,虽然触了上帝的恼怒,洪水的深度可也浅了一点了。这似乎还是照例的治下去。”另一位花白须发的大员说,他是禹的母舅的干儿子。
㉑禹一声也不响。
㉒“我看大人还不如'干父之蛊①’,”一位胖大官员看得禹不作声,以为他就要折服了,便带些轻薄的大声说,不过脸上还流出着一层油汗。“照着家法,挽回家声。大人大约未必知道人们在怎么讲说老大人罢……”
㉓“要而言之,'湮’是世界上已有定评的好法子,”白须发的老官恐怕胖子闹出岔子来,就抢着说道。“别的种种,所谓'摩登’者也,昔者蚩尤氏就坏在这一点上。”
㉔禹微微一笑:“我知道的。有人说我的爸爸变了黄熊,也有人说他变了三足鳖,也有人说我在求名,图利。说就是了。我要说的是我查了山泽的情形,征了百姓的意见,已经看透实情,打定主意,无论如何,非'导’不可!这些同事,也都和我同意的。”
㉕他举手向两旁一指。白须发的,花须发的,小白脸的,胖而流着油汗的,胖而不流油汗的官员们,跟着他的指头看过去,只见一排黑瘦的乞丐似的东西。不动,不言,不笑,像铁铸的一样。
(选自鲁迅《故事新编》,有删改)
【注】①干父之蛊:儿子继承父志,完成父亲未竟之业。
14.讽刺是鲁迅小说语言的重要特点之一,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分析。
15.《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特征。
【答案】14.①第1段官员搜刮的民食匣子上的字体千奇百怪,最后举“国泰民安”那块第一,讽刺批判了官僚主义浮夸的作风;
②第16段语言辛辣,“坟山”“死色”“觉得自己生了病”刻画出官员没有担当,胆小谨慎的懦弱形象,讽刺寻求自保的心理;
③第17段用“悄悄”形容“勇敢”“愤激”,讽刺青年官员的怯懦;
④第18段花须全白的官员“便把心一横,置死生于度外”,其实不过是搬出大禹父亲,用孝道来压他,讽刺其抗议的无能孱弱。
15.①大禹治水的“故事”本身于史有据/真实历史人物,作品查考典籍博采文献,富有历史韵味;
②“新编”表现为新的历史讲述方式,如细节虚构【第1段】、现代语词掺入【讲历史故事同时揉进了诸如“水利局”“时装表演”“摩登”等现代新词】、杂文笔法【讽刺】使用,作品充满想象力及创造性;
③对“故事”进行“新编”,着眼于对历史与现实均作出观照,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如一开始写官员们搜刮的民实匣子,“都装着细巧的木匣子,盖上写着文字,有的是伏羲八卦体,有的是仓颉鬼哭体,大家就先来赏鉴这些字,争论得几乎打架之后,才决定以写着'国泰民安’的一块为第一,因为不但文字质朴难识,有上古淳厚之风,而且立言也很得体,可以宣付史馆的”,之所以选“国泰民安”为第一,因为“立言也很得体,可以宣付史馆的”,民食本是搜刮来的,却以“国泰民安”为第一,这是极大的讽刺,批判了官僚主义浮夸的作风;
如大禹提出“导”这一方法时,“静得好像坟山;大员们的脸上也显出死色,许多人还觉得自己生了病,明天恐怕要请病假了”,“静”“坟山”“死色”“觉得自己生了病”等可以看出这些官员的胆怯,面对“湮”还是“导”,他们不敢发表自己的看法,没有担当,只想自保,对此,鲁迅毫不留情,以讽刺性的语言予以揭露。
如部分官员对于大禹“导”的方法提出质疑,“一个勇敢的青年官员悄悄的愤激着”,既是“勇敢”“愤激”,又何来“悄悄”?可见青年官员的怯懦。
“一位白须白发的大员,这时觉得天下兴亡,系在他的嘴上了,便把心一横,置死生于度外,坚决的抗议道”,“把心一横”“置死生于度外”“坚决”本让人感觉这位老官员还是勇敢无畏的,敢于抗议的,结果“是老大人的成法。'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一老大人升天还不到三年”,依然是拿孝道来压大禹,这就让这抗议变得无能而又孱弱。之所以有这样的效果,离不开讽刺这一语言特色。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体裁特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原文“卫兵们大喝一声,连忙左右交叉了明晃晃的戈,挡住他们的去路”“另请女隗小姐来做时装表演”“这是蚩尤的法子!”“湮是老大人的成法。'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一老大人升天还不到三年”,原文“戈”“女隗”“蚩尤”等很多信息表明,在《理水》中,大禹治水的“故事”本身于史有据,作品查考典籍博采文献,富有历史韵味;作者大胆突破传统历史小说的形式规范,将30年代中国社会形形色色的丑陋乖讹现象披上历史的外衣,讽刺性地嵌入上古时代的神话氛围里,刻划了文化山上的学者教授、视察大员、水利局官吏等众多喜剧角色,组成了一个古今杂糅的怪诞世界;
在讲历史故事的同时揉进了诸如“水利局”“时装表演”“摩登”等现代新词,鲁迅有意将现代话语和事物植入到古代的时空环境中,使时间错综交叉,呈现出非古非今、亦古亦今的特征,运用新的历史讲述方式,使文本的结构呈现出反讽的艺术形态,作品充满想象力及创造性;
“故事”取材于历史,“新编”即赋予新的形式、内容与意义,对“故事”进行“新编”,仅着眼于历史,又折射了现实,使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现实的讽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