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 | 陈怀宇,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历史哲学宗教学院副教授
原 载 | 《文史哲》2022年第2期,第145-153页
原 题 | 中国史学现代脚注之确立:以《历史研究》与《文史哲》为中心
扩展阅读
引言
在东亚汉字文化圈,中国和日本学者书写和发表论著的传统方式长期以来都是在纸上留出天眉地脚,以便读者做笔记,书籍出版都是直排,现代脚注传统也是域外所传,存在一个逐渐被接受的过程。毕竟传统印刷方式不使用脚注也受到竖排的影响,西文是字母文字,横排看起来比较舒服,竖排的西文很难看,不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这涉及书写、印刷与知识的获得与读者认知的过程。比如,希尔伯特注意到技术因素对学生尾注和脚注使用的影响。她指出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学生疏于计算页底预留做注的空间,常常与教授达成妥协使用尾注,但他们的方便却对读者造成困扰,因为人们不得不常常翻到后面去查看其注释。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这里将主要分析50年代较有代表性的《历史研究》和《文史哲》两个个案,阐述20世纪中叶中国史学如何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接受这种现代脚注形式;这种接受主要是由主义马克思史学传统奠定,为何主义马克思史学传统需要并能够奠定这种脚注形式。虽然表面上看起来,脚注之使用乃是一技术问题,但其被普遍接受,应为中国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涉及主义马克思史学家对经典论著的态度,也涉及民国旧史家与主义马克思史学家对学术规范化如何形成认同,中国史家与苏联史家的交往,政权建设过程中政府部门对学术出版如何进行制度化规范等等。
一、《历史研究》与史学脚注传统之确立
中国史学如同西文文献一样使用脚注究竟从何时开始、因为何种因缘确立这种现代学术的规范?尽管现在的学术期刊都有严格的撰稿要求,但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并没有现在这样严格的全国性范围内普遍认同的撰写和刊发规范。我想不妨从中国史学界最具权威性的出版物入手来探讨这一问题,即《历史研究》从何时开始使用脚注,又是如何接受和确立这种学术规范。不过,《历史研究》并非是20世纪50年代最早开始出版的学术期刊,如果和其他刊物进行比较,也许会有更为清晰的线索。因此,本节将引入50年代初创刊并迅速取得巨大影响力的《文史哲》,与《历史研究》进行比较,从而追溯脚注在学术刊物中得以确立的发展路径。随着新中国成立,中国史学也受到政治大环境影响,开始与苏联史学密切接触,因此50年代中苏史学之间的关系无疑也影响了中国史学的发展,而脚注发展史也应该放在这样一个学术与政治的大背景下加以考察。
二、《文史哲》开启史学脚注传统之先声
三、结论
从上文的梳理可以看出,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无论是《文史哲》和《历史研究》上发表文章的学者之中,尽管也有向达这样很早就较为规范使用脚注的史家,但相比于民国“旧”史家,主义马克思史学家大都比较遵守现代学术规范,使用了直排脚注,后来刊物变成横排时,使用了脚注,注出了作者、书名、文章篇名,偶尔也提供版本说明和页码,较为规范。“旧”史家大多遵守旧规矩,很少提供详细版本信息和页码,一般引用传统文献仅限于列出书名、卷数和篇名。之所以主义马克思史学家发表文章时较为规范,可以试加探讨,并提出以下几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