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印版,内文纸张已改进,以便利于阅读。 抗日战争,中华民族为生存而战争! 中日战争,一段被西方选择性忽略的“二战”史! ★中国是同盟国中与轴心国交战的大国,更以贫弱之躯牵制80多万日军,但为何其贡献所获的承认远比英美苏少,甚至在战后直接被西方集体遗忘? ★如果说领导击败日本为美国赢得了在亚太地区存在的理由,那同样做出巨大贡献的中国却为何在崛起中屡屡受制? ★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台儿庄战役、远征缅甸……为抗击日本法西斯,中国军民进行过怎样的生死抗争? ★划时代巨人毛泽东,战时领袖蒋介石,从革命志士沦为汉奸的汪精卫,作为中国三大战时人物,他们经历了怎样的命运变迁? 八年抗战,一部塑造现代中国、左右未来亚洲格局的战争史诗!
数十年来,西方人眼中的“二战”始终是一场美英苏领衔抗击法西斯的血腥战争,亚洲战场上英勇抗击日本的中国却因种种原因被遗忘。如今,随着中国的崛起,西方人又如何看待中国在这场战争中的角色? 基于全新解禁档案,西方著名历史学家拉纳?米特披露了1937~1945 年发生在中国战场上的一连串入侵、屠杀与抗争的史实:从日寇悍然发动的七七事变,到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从忍痛炸毁黄河以水代兵,到派遣军队远征他国;从与罗斯福、丘吉尔、史迪威的国际大斗法,到聚焦中国三大领导:扛起千斤重担的战时领袖蒋介石、自战火中诞生的划时代巨人毛泽东、从革命志士堕落为汉奸的汪精卫……八年艰苦抗战,无数悲天恸地的事件,万千大小人物的命运变迁,共同构成了这部扣人心弦的战争史诗。 在《中国,被遗忘的盟友:西方人眼中的抗日战争全史》中,作者严肃地指出:自“二战”时起,中国就已经是“负责任的大国”。忍受了百年屈辱的中国如何从战火中淬炼重生?今天的中美日关系动辄紧张背后又有何历史根源?翻开本书,你将找到□真实的答案。
拉纳米特,是西方新一代中国抗战史研究专业,38岁即成为当时牛津大学□年轻的终身教授,现任现代中国政治与历史学教授。他在2007年创办的牛津大学中国抗日战争研究中心,2014年更升格为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中心,成为西方汉学界首屈一指的专业机构。
从2004年开始,他便辗转多国为本书查阅资料,耗时十年才最终完稿。本书一出版即引起西方世界极大反响,赢得新华网、《读卖新闻》《纽约时报》《金融时报》等多国媒体盛赞。
★拉纳米特的新作《中国,被遗忘的盟友》非常成功,它描绘了成百上千万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史,以及战争如何促使现代中国崛起。这本书揭开了行将被人遗忘的历史记忆,为人类史料的丰富和完整化作出了重大贡献。
——美国前国务卿 亨利基辛格
★《中国,被遗忘的盟友》是一部惊世骇俗的作品!
——《纽约时报书评周刊》
★每一个对中国、对“二战”以及中国与世界发展关系这一论题感兴趣的人,都应该读读《中国,被遗忘的盟友:西方人眼中的抗日战争全史》。拉纳米特以精湛的笔触将有关战争、饥荒、大屠杀、外交以及阴谋的故事完美地融合在这部杰作当中。
——《华盛顿邮报》
★拉纳米特以少见的客观性对中日战争这个至今仍存在争议的主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其观点尖锐但不失中肯。《中国,被遗忘的盟友》是任何一个想要全面了解太平洋战争之人的必读书。
——《华盛顿时报》
★拉纳米特的新作《中国,被遗忘的盟友》,首次以西方史学家的视角重写了中国八年抗战史,全书以毛泽东、蒋介石、汪精卫三个历史人物为主线,描绘了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长沙会战等正面战场的场景,也向西方读者介绍了更不为他们所了解的、沦陷区的不同形式的抗争,是西方世界里□重磅的“中国历史”类书籍。
——新华网、《瞭望东方周刊》
★一直以来西方国家都低估了中国在“二战”中的重大作用和贡献,为了历史也为了今天,世界都应该还中国一个公道!
——资深媒体人 曹景行
★《中国,被遗忘的盟友:西方人眼中的抗日战争全史》的研究可谓深入与客观。想认识在八年抗战中(包括4 年“二战”),中国如何不惜牺牲抗日,并付出了何种惨重代价的读者,此书不容错过。
——香港《信报》创办人林行止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艰苦卓绝;而在艰苦卓绝的情形下仍能奋战到底,不论在当时,还是在今天,都值得中国人引以为傲。但是,这段光荣的历史长期以来在西方都被忽视、被歪曲甚至被遗忘。此书可以说是一个纠偏,但也仅仅是个开始。在必须维护“二战”战后秩序的今天,我们也必须发出这样的声音:中国拒绝被遗忘。这种拒绝,首先要落实在我们如何尊重自己的历史。
——深圳卫视《决胜制高点》节目主持人 朱克奇
★西方的中国通用史实告诉世界:中国的抗日战争,成就了“二战”反法西斯同盟国的胜利,不可淡定!
——长城抗战网总编 贾元良
曹景行 资深媒体人 时事评论员 中国本为世界而战,世界须还中国公道! 拉纳·米特的《中国,被遗忘的盟友:西方人眼中的抗日战争全史》中译本今年出版,正是时候。明年2015 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无论是当年的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将再一次直面千万亡灵,直面历史的真实。拉纳·米特书中的核心问题正是,一直以来西方国家都低估了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大作用和贡献,为了历史也为了今天,世界都应该还中国一个公道! 在70 多年前的那场人类浩劫中,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遭受了无法抹去的创痛。去年夏天在挪威北部某港口小镇街头,一块石碑告诉我,当年纳粹德国败退时一把火烧了整个镇子,只留下我身旁的小教堂。而在我们中国,就算用万千块这样的石碑都无法记录下当年日本鬼子的罪孽恶行! 要公平看待中国对“二战”的贡献,必须跳出以欧洲战场为中心的传统史观,就像拉纳·米特努力去做的那样。从1931 年开始的整整14 年,不管牺牲如何巨大,不管有没有外援,一直坚持抵抗侵略国的只有咱们中华民族! 最了不起的是,即使到了丢失了半壁大好河山的危亡时刻,中国也没有同日本媾和,更没有投降。1937 年全面抗战初始,中国军事家蒋百里就大声疾呼:“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要同它(日本)讲和!”中国还真的做到了,可惜的是蒋百里早早病逝,没能等到日本侵略者俯首的那一天。 可以肯定,要是没有中国的坚持,“二战”一定不会那样结束。试想,如果让日本侵吞了整个中国,那么英国很可能失去印度,丘吉尔还能撑多久?苏联将不得不对德对日两面作战,斯大林还能从乌拉尔以东源源不断地调运援兵?至于美国,或许要多牺牲一两百万士兵,才能把日本人打败。但是它们的历史总是记录它们自己的辛苦和勇气,却忘了(或者低估了)东方还有一个死撑到底的中国,帮了它们大忙。 对中国的不公平首先就体现在战时的大国交易中。丘吉尔坚拒把香港归还中国,斯大林对日开战的先决条件居然是把盟友中国的东北占为己有,还硬要中国吞下外蒙古独立的苦果!美国看似公道,但它为了战后同苏联较量,不仅独占战败后的日本,排拒中国的参与,而且还把本应归还中国的钓鱼岛当作人情留给战败国日本。在他们眼中,中国真的不算什么! 直到70 多年后的今天,西方在重新看待中国的同时,也应该还这个“被遗忘的盟友”一个迟到的公道。尤其当日本右翼想靠否定“二战”罪孽来让其国家“正常化”,当年的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更应该发出一个共同的声音,绝不允许它翻历史的公案。而只有公允地肯定中国抗日战争的丰功伟绩,才能把日本侵略者永远钉死在审判席上,永世不得超生。 这也应该是台海两岸的共同努力。记得2005 年8 月30 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在北京介绍中国如何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新闻发布会上,我提出的问题是:今天大陆如何看待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用?当时任国台办副主任的王在希先生回答我的问题时表示:“国民党军队主要在日军进攻的正面作战,形成了与共产党领导的、以人民武装开辟的敌后战场相区别的正面战场。 正面战场的各次重大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大陆官方对于正面战场的明确肯定。 肯定整体的抗战历史,当然就要肯定所有的抗战勇士。今年3 月间的一段微博说:“广西老兵关怀计划志愿者在访问时,遇到一名隐没乡间60 多年的抗战老兵。这名老兵生活困苦无人过问,志愿者来进行慰问时,他不敢相信,当志愿者说‘凡是打过日本的都算’,老人竟孩子般地嚎啕大哭起来。”当然,这位抗战老兵属于“国军”,但无论是“国军”还是“共军”,当年打的都是同一个日本鬼子! 60 多年后的“都算”,虽然来得很晚,毕竟还是来了。我们终于懂了,要人家公正看待我们的抗战,我们更应该以同样的公正看待自己,还自己一个公道。
1937 年7 月7 日,宛平,卢沟桥。一场对现代中国影响深远的战争就此爆发。面对强邻一而再,再而三的挑衅,宋哲元说不,蒋介石说不,全中国奋起反抗!卢沟桥上的枪声震撼了华北,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规模最大、伤亡最重,也胜得最扬眉吐气的对外战争就此打响……
我被这本书在史料挖掘上的深度彻底折服了。它显然不是那种人云亦云、重复陈述的通史类作品,而是充满了大量我先前从未接触过的、极具冲击力的原始档案和亲历者访谈的引述。这种基于一手资料的扎实构建,使得作者的论断具有了无可辩驳的说服力。特别是作者对于情报战和外交博弈的梳理,揭示了二战东亚战场的另一重隐秘的战场,那些在幕后进行的较量,其凶险程度丝毫不亚于正面战场。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进行一场高强度的智力探险,不断地修正着自己过去基于碎片化信息形成的固有认知。这本厚重的书,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次严谨的、沉浸式的学术洗礼,它强迫你跳出既有的框架,以一种全新的、更具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联盟”这一概念的重新定义和深度剖析。它没有将视角局限于单一国家的视角,而是极为巧妙地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观察矩阵,从更广阔的国际关系背景下来审视这场局部冲突如何演变成全球焦点。作者对盟友之间复杂互动模式的描摹,细致入微地展示了信任的建立、误解的产生,以及在共同目标下利益的权衡与牺牲。这种跨文化、跨视角的交织叙事,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那段历史的理解层次,揭示了许多被传统单一叙事所忽略的灰色地带和微妙的战略考量。它迫使读者反思“友谊”和“合作”在极端压力下的真实形态,极具启发意义,拓宽了我们对国际政治动力学的认知边界。
从文学性角度而言,这部作品展现了作者非凡的叙事才能。它摒弃了传统历史著作的刻板说教腔调,转而采用了一种更具画面感和代入感的笔法。作者在描述那些关键人物时,并非简单地赋予他们“英雄”的标签,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的矛盾性、他们的恐惧与他们的抉择,使得即便是遥远的历史人物也变得鲜活可感,栩栩如生。这种对人物心理深度的挖掘,使得整部作品充满了戏剧张力,仿佛在阅读一部精心打磨的传记群像。每一次阅读转折,都伴随着情感的起伏,时而为那些无名的牺牲感到心痛,时而又为那些展现出的勇气而热血沸腾。它成功地将冰冷的历史数据转化为有温度的故事,让读者真正进入到那个时代的心跳之中。
我必须承认,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充满了挑战,但回报是巨大的。作者构建的宏大图景,其信息的密度和广度是惊人的,很多复杂的军事部署和政治决策被清晰地梳理出来,条理之清晰,令人叹服。它绝非轻松的睡前读物,需要读者集中全部注意力去跟进作者穿梭于不同战区、不同时间线之间的叙事节奏。然而,正是这种对细节的执着和对全貌的追求,铸就了这部作品无可替代的价值。它提供了一种近乎全景式的历史地图,让你在看完之后,能够自信地说,你对那个特定时期发生的重大事件及其背后的复杂动因,已经有了远超常人的深刻理解,这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史学巨著。
这部作品的叙事张力简直让人屏息凝神,它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罗列,更像是一部精心编织的宏大史诗。作者在处理那些关于前线血战的场景时,笔触既有战争的残酷写实,又不乏对人性深处复杂情感的细腻捕捉。我尤其欣赏作者如何将那些看似孤立的战役串联起来,展现出一种全局性的战略视角,让人能清晰地看到整个抗战进程中的关键转折点,以及那些在硝烟中被历史洪流推向舞台中央的个体命运。读到某些段落,仿佛能闻到硝烟的味道,感受到士兵们在绝境中的挣扎与坚韧。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微观的人性探索完美融合,使得阅读体验既有学术的深度,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远超一般的历史读物所能达到的境界,让人在掩卷之后依然久久不能平静,心中涌动着对那段峥嵘岁月的复杂感怀。
在《中国,被遗忘的盟友》书里面内容虽然被剪切的七零八落,但也算一个编撰完整的故事;虽然很多内容都没有写透,但想想现在的情况也就够了。很多事情不能写透,很多话不能说清楚,这样的节奏和方式符合中国传统:含蓄的表达。通常说话人需要说出一句话的上半句,而接听这段话的人需要自己去理会这句话的下半句,在中国,这种形式的对话和行为方式的名字叫默契——你含一半,我蓄一半——这句话就完整了。所以解密中国历史从人与人的沟通对话来说,也是非常有趣的一件事;当然从正史野史的层面来说,也是中国特有的现象吧——同一个事情在不同人的嘴里面说出来之后,角度、立场和气氛就完全不一样了,这也是弄懂中国历史的一个解锁密码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