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武装斗争的起点。而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人民军队的起点。
由秋收起义部队创建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成为全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拉开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序幕。
秋收起义区别南昌起义的关键一点在于“公开打出共产党的旗帜”,是一支党领导的革命武装力量,是工农革命军。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是我党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斗争的第一个部队番号。
秋收起义部队在第一次拥有自己番号的同时,也拥有了自己的军旗,这是人民军队历史上的第一面军旗。
秋收起义开创了一条新道路,并初步形成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为后来各地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发展奠定了基础,将中国的革命时代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在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三湾改编、古田会议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史上的里程碑,是我军治军、建军的重要转折点。
2、创建了中央苏区
毛泽东与朱德一手创建了的中央苏区,发展达到鼎盛时期时,其辖界包括今江西省的瑞金、会昌、雩都(即“于都”)、安远、信丰、寻邬(即“寻乌”)、兴国、宁都、广昌、石城、黎川,福建省的建宁、泰宁、宁化、清流、龙岩、长汀、连城、上杭、永定、归化等赣南、闽西广大地区,人口约300万。
而在中央苏区的外围,还有环绕它开辟的游击区、半游击区,基本区面积约6万平方公里。
在中央苏区存在和发展期间,曾先后建立中共江西、福建、粤赣、闽赣和赣南等5个省委及相应的省级苏维埃政府和军区。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连同地方红军共8万余人,第五次反“围剿”期间扩充至约10万人,另有赤卫队、赤少队等群众武装约20万人。
3、长征途中挽救了红军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和中央机关8.6万人告别中央苏区,开始了战略大转移。
12月上旬血战湘江之后,根据当时非常窘迫的实际情况,毛泽东向中央建议:放弃去湘西同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到川黔边建立根据地。博古、李德不予采纳,仍把希望寄托在与红二、六军团的会合上。
12月11日,中央红军占领湖南通道县城。12月12日,中共中央决定在这里召开紧急会议等。会议着重讨论红军战略转移的前进方向问题,毛泽东再次建议放弃原定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发,避免进入敌人的包围圈,得到大多数与会人员的认可,史称“通道转兵”。
此次会议研究行军路线的改变问题,虽然没有取得一致意见,但促进了这个问题的解决。通道会议以后,中央红军分左、右两路经通道进入贵州黎平县境。
由此,黎平会议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创造了条件,也为毛泽东重新指挥红军创造了条件。遵义会议上,毛泽东走上了中国革命的领导岗位。至此,毛泽东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4、领导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
毛泽东的地位是历史形成的,抗日战争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历史阶段,他的公认的领袖地位就形成于这个时期,毛泽东思想的成熟确立也始于这个时期。
毛泽东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开辟的敌后战场,坚持长期艰苦抗战,不断发展壮大,成为独当一面的抗日战场,同时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亚洲主战场的中坚力量。
毛泽东在抗战时期发表了许多光辉著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比如,《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涉及战略方针、军队建设、党的政治建设、理论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等方面,为我们党的成熟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展现出了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的风范。
5、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这是毛泽东最伟大的历史性贡献。1840年以后,内忧外患交集在一起,中国人民受到了西方列强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无数的仁人志士,从林则徐到梁启超,再到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都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做出了不懈努力。
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继承中山先生没有完成的革命事业,披荆斩棘,艰苦奋斗,运筹帷幄,在经历了波澜壮阔的三年解放战争,建立了一个崭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
6、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在长期艰苦斗争中,毛泽东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于中国共产党的全部工作,形成了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主要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正是坚持了这些立场、观点和方法,他才能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提出系统的、完整的关于中国革命的科学理论、战略策略和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
与此同时,毛泽东思想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党的许多卓越领导人,包括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等,都对它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它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的聪明才智,是党和人民群众进行伟大革命实践的经验总结。
7、主持制定第一部宪法
约有一亿五千万人参与了首部宪法的讨论,提出的意见有138万多条。另有各省、市、县人民代表大会的596万多名代表也发表了意见。根据征求所得的意见,宪法起草委员会对原来的草案作了修改后,交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临时会议讨论通过,形成了宪法送审稿。
在毛泽东的亲自领导下,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奠定了国家的体制。
8、推动扫盲运动
建国初期,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推动开展对农民、工人、干部的扫盲教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全国5亿多人口中有超过4亿人口是文盲,文盲率约为80%,其中农村地区的文盲率高达95%以上。
扫盲运动,提高了全国公民的文化程度,增强了公民的素质。1964年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也对国民文化素质进行了全面调查,结果显示15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已由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80%下降到了52%,从1949年到1964年共有1亿多人脱盲。
这是功德千秋的事情,影响了几代人。
9、带领中国人民加强和巩固了国防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领导各族人民,在既没有财力、也没有工业基础的极端困难情况下,白手起家,使我们的国防工业、国防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我国的国防工业特别是三线建设的推进,极大地促进了国防建设。从沿海到内陆,再到西部地区,建立了一大批国防工业基地,包括原子能基地、核试验基地等等。这是了不起的成就和贡献。
正因为如此,从上世纪50年代一直到当今世界,虽然不断发生局部战争,但我国的边防和国防一直是非常稳固的,国家始终处于和平状态。
10、带领中国人民极大地提升了国际地位
鸦片战争后,我国几乎没有什么国际地位。到了抗日战争时期,特别是抗战胜利,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反侵略的第一次彻底胜利,才扭转了这种状况。但此后较长一段时间里,国家又陷入内战。
直到新中国的建立,才真正奠定了中国的大国地位。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是在和中国没有外交关系、美国还不承认新中国的情况下进行的,这个了不起的外交成就,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打开了我们和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关系正常化的大门。
也是在这个时期,我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合法席位。这也为我国的对外开放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