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问|笔法墨法与书法里的“中国精神”草书墨色

何谓笔法与墨法?中国书法中,“笔软则奇怪生焉”的毛笔书写技巧极其丰富。晋代以后陆续地形成了用笔的程式和规律,一代代传承下来,产生了“笔法”一说。元代以后,书法中逐渐融进了绘画的“墨法”,通过墨色的轻重浓淡来表现不同的笔触,呼应着书写的书体和内容的风格。了解了“笔法”和“墨法”,才能真正理解中国书法。

由北京世纪文景出品、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书法答问》以传统答问的形式就中国书法的笔法、书体临习、审美内涵等进行了详细解析,平实具体而又耐人寻味。澎湃新闻特选刊其中的《“笔法”和“墨法”》章节。

文房四宝都齐备了,该开始学习用毛笔写字了。毛笔的书写技巧很丰富,用笔的方法,最初是原始的,无意识的,晋代以后才自觉地形成了用笔的程式和规律,一代代传承下来,就产生了“笔法”一说。“笔法”即毛笔正确书写的方法,使得所书写的点画符合一定的审美要求。用笔是由若干书写动作综合而成的,同时也包括毛笔在运动时的速度快慢,以及用笔的节奏。这是“汉字书写”和“汉字书法”的区别与联系,它和中国画的技巧是一脉相传的。元代以后,书法中逐渐融进了绘画的“墨法”,通过墨色的轻重浓淡来表现不同的笔触,呼应着书写的书体和内容的风格。了解了“笔法”和“墨法”,才算入了中国书法的门。

问:“笔法”具体有哪些内容呢?

答:笔法包括执笔和用笔。执笔,就是正确的书写姿势;用笔,则是书法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多种技巧,如提、按、顿、挫、中锋、侧锋等。古人还用“折钗股”“屋漏痕”等比喻,形象地概括指称点画不同的形态类别。

问:正确的执笔方法是怎样的?

执笔垂直于纸面

枕腕

悬腕

执笔十一法。载戈守智《汉溪书法通解》,清代。

执笔十一法。载戈守智《汉溪书法通解》,清代。

执笔十一法。载戈守智《汉溪书法通解》,清代。

执笔十一法。载戈守智《汉溪书法通解》,清代。

执笔十一法。载戈守智《汉溪书法通解》,清代。

执笔十一法。载戈守智《汉溪书法通解》,清代。

执笔十一法。载戈守智《汉溪书法通解》,清代。

执笔十一法。载戈守智《汉溪书法通解》,清代。

执笔十一法。载戈守智《汉溪书法通解》,清代。

执笔十一法。载戈守智《汉溪书法通解》,清代。

执笔十一法。载戈守智《汉溪书法通解》,清代。

问:“笔法”是学习中国书法的基础?

答:是的。笔法是书法的基础与核心。元代书画家赵孟頫曾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认为笔法比结字更加重要。汉字的独特结构组合和笔画的丰富变化,共同形成了特有的用笔方法,也就是书法的“笔意”,在纸上表现出时空观念、心理情感和生命的运动节奏,使作品具有丰富的审美意味。

问:这么来看,“笔意”是“笔法”的结果?

答:对。除了“笔意”,还有“字势”“形势”等,都是运用“笔法”的结果,共同确立了“笔法”在书法艺术中的核心地位。“笔法”是书法艺术的点画形象与其内在生命之间的桥梁。唐代孙过庭所说的“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无间心手,忘怀楷则”即是这个道理。

“笔意”“字势”和“形势”等是书法艺术语言的本体,是书法之美的形象基础。“笔法”则是塑造书法艺术美的直接手段,作为一种潜在的书法形象,与书法的点画有直接的对应性。

问:“笔法”如何通过“笔意”表现时空观念?

答:这个问题比较抽象。书法不能“描”,要“书写”。每一笔都是一次性完成的,书写时又必须从第一个字写起,每一个字又必须依照一定的笔顺从第一笔写起,这样时空特征才得以在毛笔的作用下丰富地展现。同时,点画的上下、左右、高低,从远到近,都要充分体现自然心理与艺术节奏的和谐统一。中国书法中的大小、布局、错落、穿插,以及由于用笔而形成的字的结构和章法等,都能体现时间和空间上的美感。

问:除了笔法,书法技巧还包括哪些内容?

《兰亭帖十三跋》 (局部)。赵孟頫,元代。

此帖真迹清代乾隆年间遭火焚,残本现藏东京国立博物馆。赵孟頫临摹《兰亭序》并题写十三则跋语,“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即其中名句。

问:那么,最基本的笔法是什么呢?

答:最基本的笔法是中锋用笔。它不仅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重要的方法。所谓“中锋”用笔就是笔锋在点画的中间运行。毛笔笔锋呈圆锥状,在纸上书写时,中间部分最厚,贮的墨多,写出来的线有立体感,所以中锋笔法圆润浑厚,篆书、隶书常用。如蔡邕《九势》中说的“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中锋示例:《姨母帖》 (唐摹本)。王羲之,东晋。纸本,纵26.3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

此帖是王羲之悼念姨母的手札,字势均平, 笔锋浑圆遒劲,质朴凝重。

偏锋示例:《频有哀祸帖》 (唐摹本)。王羲之,东晋。纸本,纵24.8厘米,日本前田育德会藏。

此帖运笔跳宕流纵,字迹边廓变化丰富,富有节奏感。

帖文:频有哀祸,悲摧切割,不能自胜,奈何奈何! 省慰增感。

问:古人提到的“折钗股”和“屋漏痕”是怎样的形态?

答:由于行笔的速度和力度不同,笔道的浓、淡、枯、湿,也会有不同的质感。“折钗股”挺秀刚健,行笔较快,笔道匀净;“屋漏痕”毛涩遒劲,行笔略慢,缓慢地颤动,能写出比“折钗股”内蕴更丰富而苍劲的笔道。这两种线都能表现书法的“骨力”。“折钗股”重“劲”重“挺”,“屋漏痕”重“筋”重“绵”。“折钗股”在行书和草书中较多见,“屋漏痕”则在篆书和隶书中运用较为广泛。

问:能不能举例解说一下某一种笔画的用笔方法?

答:比如说转折吧,在行草书中,折笔时经常用侧锋,这是笔法的一个重要内容,古人也有不少相关的讨论。朱和羹《临池心解》说:“转折须暗过,方知折钗股之妙。暗过处,又要留处行,行处留,乃得真诀。”包世臣《艺舟双楫》也讨论过这个问题:“凡横、直平过之处,行处也;古人必逐步顿挫,不使率然径去,是行处皆留也。转折挑剔之处,留处也;古人必提锋暗转,不肯擫笔使墨旁出,是留处皆行也。”

问:各种笔法需要综合运用吧?

答:是的。前人常说“八面来锋”。除了写篆书单用中锋以外,其他字体的用笔大多综合各种方法,在实际创作中灵活变通。写篆书、隶书多用中锋;楷书、行书、草书则是中锋、侧锋并用,以中锋为主。明代的丰坊在《书诀》 中说:“古人作篆、分、真、行、草书,用笔无二,必以正锋为主,间用侧锋取妍。分书以下,正锋居八,侧锋居二,篆则一毫不可侧也。”历代书画家多主张以中锋运笔为主,侧锋运笔为辅,即中即侧,复归于中。

《丧乱、二谢、得示帖》 (唐摹本)。王羲之,东晋。纸本,纵28.7厘米,日本宫内厅藏。

帖文:

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

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

二谢面未?比面迟承良不静。羲之女爱再拜,想邰儿悉佳。前患者善。所送议当试,寻省。左边剧。

得示,知足下犹未佳,耿耿。吾亦劣劣。明日出乃行,不欲触雾故也。迟散。王羲之顿首。

问:是不是还有“起笔”和“收笔”的讲究?

藏锋示例:《得示帖》“也”

露锋示例:《二谢帖》“良”

问:“ 方”“圆”的用笔是相辅相成的?

答:当然。用笔的妙处在方圆并用,不方不圆,亦方亦圆。或体方而用圆,或用方而体圆,或笔方而章法圆,全在于书写中灵活的调整、变化。方笔和圆笔的问题,清代的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曾经论述道:“书法之妙,全在用笔。该举其要,尽于方圆。”“方笔”和“圆笔”在书法中十分重要。他还描述了几种用笔,如“提笔婉而通”,“顿笔精而密”,这都是转用《书谱》对篆书、隶书的评论;又说圆笔“萧散超逸”,方笔“凝整沉着”,指出了不同用笔方式的风格取向。

问:“ 提笔”和“顿笔”又是什么样的?

答:笔道在纸上行走,有“平移”和“提按”两种方式。“平移”即线条没有明显的粗细变化。“提按”就是“提笔”和“顿笔”,指笔毫在纸上作上下运动,使笔画产生粗细和变化。其中“提笔”是转换笔锋的关键。

问:前面您举例说的“转折”,是否有不同的写法?

答:笔画的“转”与“折”,有的是“平移”,有的是“翻绞”。“平移”之转即笪重光《书筏》所说“一画之自转贵圆”的“自转”,中锋平移,圆润均匀,小篆也多用此法;“翻绞”之转则是在笔画边缘造成光圆、毛涩、枯辣、湿润等不同效果,这一手法在草书特别是狂草中广泛运用,具有丰富的韵味和生动的节奏。

自转示例:《丧乱帖》“酷甚”

翻绞示例:《得示帖》“羲之顿首”

问:中国的绘画和书法相通,在用笔上也讲究这些吗?

答:中国绘画的用笔均从书法中来,要求基本相同。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说:“画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中国绘画从产生之初就与书法结缘。可以说,中国书法的笔墨是中国画的主要“语言”,这也是中国画区别于西洋画的独到之处。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书法的艺术形式是通过墨色轻重、笔画粗细、转折、顿挫等来表现的;中国画则侧重于用墨勾线造型,通过墨线的浓淡、粗细、轻重、疏密来表现描写对象的特征、韵律和节奏。

问:所以水墨画成为中国画的代表?

答:对,中国画最重要的不是色彩,而是笔墨,这和中国书法有密切的联系。墨色是中国书画的基本色调,经过漫长历史演变和艺术实践逐渐形成,在世界艺术中独树一帜。现在能见到的战国时期楚国的毛笔实物,有力地证明早在战国时代中国人就已经开始使用毛笔了。如果说“线描”是中国书画“形”的基础,那么“墨”就是中国书画的“色”,和书法不同的是,中国画在墨色主调的基础上,不断地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色彩更加丰富。

问:能具体阐述一下它的历史源流吗?

《明皇幸蜀图》。(传)李昭道,唐代。绢本青绿设色,纵55.9厘米,横81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秋山问道图》。巨然,五代宋初。绢本墨笔,纵165.2厘米,横77.2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问:墨色也有深浅浓淡的区别吧?

答:是的,古人说“墨分五色”,唐以后多以此来谈论墨色深浅浓淡,宋代的郭熙在《林泉高致·画诀》中论墨,说墨共有七种不同的名称:淡墨、浓墨、焦墨、宿墨、退墨、埃墨、青黛杂墨。近代黄宾虹论中国画墨法,有浓墨、淡墨、破墨、积墨、泼墨、焦墨、宿墨之分。书法中常见的墨法,一般包括浓墨、淡墨、涨墨、宿墨等,笔墨交融,又形成渴笔、枯笔等笔法。

问: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呢?

涨墨示例:《听颖师琴歌》(局部)。王铎,清代,1640 年。纸本,纵32厘米,横89厘米,台北私人藏。

宿墨示例:《和声平顶七言联》。黄宾虹,1953年。纸本,每联纵145厘米,横35厘米,浙江省博物馆藏。

问:通常在一幅书法作品中能看到多种墨色,这是如何形成的?

渴笔示例:《水乐洞小诗》。金农,清代,1745年。纸本,纵67.5厘米,横87厘米,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枯笔示例:《草书唐诗十首》(局部)。王铎,清代。纸本,纵30.2厘米,横698.5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枯笔示例:《草书唐诗十首》(局部)。王铎,清代。纸本,纵30.2厘米,横698.5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问:是不是和墨中水的多少也有关系?

答:有关系。“墨” 的枯湿在作品中的作用, 很多书家都讨论过。如传世唐代欧阳询的《八诀》,讨论了书法中“ 墨色”的“淡”“浓”“肥”“瘦”等问题,他说:“墨淡则伤神彩,绝浓必滞锋毫。肥则为钝,瘦则露骨。”卢携《临池诀》说:“用水墨之法,水散而墨在,迹浮而棱敛,有若自然。”以上说的都是“水”和“墨”的关系。

宋代人的讨论以姜夔《续书谱》最有代表性。他说,凡作楷书,墨要干一点,但不可太燥;写行草则要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墨浓则笔滞,燥则笔枯”。他还提出了“笔欲锋长劲而圆”的观点,笔锋含墨多,可以在纸上长时间地运动;劲则刚而有力,圆则妍美,表现出不同的风格。

问:书法家对用墨有不同的喜好吗? 会不会有人偏爱用浓墨或者淡墨?

答:有啊,这与书家的个人喜好有关。比如明代后期的董其昌就是主张用“淡墨”的大家,他论用笔时专门谈到“用墨”,说:“用墨须使有润,不可使其枯燥,尤忌秾肥,肥则大恶道矣。”“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然非多见古人真迹,不足与语此窍也。”

清代的王澍对董其昌的“用墨之法”进行过分析,说董其昌“以画家用墨之法作书,于是始尚淡墨”,说得很有道理,当然也和董其昌信禅有关系。董其昌所说的“润”则有“肉”和“不可使其枯燥”就是指宜少露骨,中锋用笔,则“肉”在外而“骨”在内,不宜秾肥,所以主张墨“淡”,求其韵致。

问:画家的用墨之法也会反过来影响书法吗?

答:用墨之法在书法和绘画的笔法中都十分重要。元代以后,书法中逐渐融进了绘画的墨法,丰富了墨的内涵。清代的沈曾植在《墨法古今之异》中曾经作出概括:“墨法古今之异,北宋浓墨实用,南宋浓墨活用;元人墨薄于宋,在浓淡间;董其昌始开淡墨一派;本朝名家又有用干墨者。大略如是。与画法有相通处。自宋代以前,画家取笔法于书;元世以来,书家取墨法于画。”这就指出了历代书画家对墨法的运用与相互融通。

《书法答问》

注:本文选刊自《书法答问》中的《“笔法”与“墨法”》(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使用打制石器的是什么时代?中国历史顺口溜中国历史顺口溜-第1课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使用打制石器的是什么时代?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 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1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七〇万年以前 云南元谋人出现 制作工具使用火 早期人类已起源 北京人在周口店 距今七十万年前jvzquC41yy}/lrfpuj{/exr1r193gj8;dc>8;j
1.[视频][历史上的今天]1945年9月2日日本代表签署投降书[视频][巴以重启直接谈判]慢慢和谈路 巴以和谈大事记2011-01-16 01:03:09 [视频][美国]巴以直谈重启 外界并不看好2011-01-16 01:03:09 [视频]时政要闻2011-01-16 01:03:09 午夜新闻2011-01-16 01:03:09 [视频][历史上的今天]1945年9月2日 日本代表签署投降书2011-01-16 01:01:17 [视频][历史jvzquC41vx4de}{0eqs0496312703?4XKFKO9AkMLUUvkbMhN:wn[OO3327247xjvor
2.[看今朝]历史上的今天:2000年2月20日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来源: 央视网 2014年02月20日 11:16 内容简介 新闻栏目推荐 新闻联播 焦点访谈 新闻直播间 新闻1+1 朝闻天下 CCTV-1综合 CCTV-2财经 CCTV-3综艺 CCTV-4中文国际 CCTV-5体育 CCTV-5+体育赛事 CCTV-6电影 CCTV-7国防军事 CCTV-8电视剧 CCTV-9纪录 CCTV-10科教 CCTV-11戏曲 CCTV-12社会与法 jvzquC41pg}t0lhvx0ipo872365148721XOEG:8;4:<73?655:=437xjvor
3.七年级历史《百家争鸣》教案(精选12篇)知道、了解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方面的主要贡献,知道“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 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分组活动这一形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协作性;通过假设历史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能力,激发其历史学习的兴趣! jvzq<84yyy4vpsx0eqs0hjsygp}bpp4lkcubp8724562395;2272a?762;<50qyon
4.中国历史朝代顺序表视频在线观看爱奇艺搜索“中国历史朝代顺序表”搜索结果页面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中国历史朝代顺序表”相关视频的搜索和在线观看服务。jvzq<84enkkov7xq0rvt0}{1uq5ra.J6'D>&CM*G7'?C'KI'G7+9G.=8'G;&:O*D4'K7'BH';F+F6.GD'C9&GB*C3'HB'N:'DC+9H.J:'C7&CAdevie`vh5arcmfaAdra3ereh5atfe`urygaas`3hgkvtgugh
5.聚焦精细化管理共谋高质量发展——中央民大附中2023年高三工作会附教师专业素养,重点规划2024届高三备考方略,近日,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召开“聚焦精细化管理,共谋高质量发展”2023年高三年级教育工作会,中央民大附中党委副书记、校长唐洪波,党委常务副书记佟丽娟等全体校级领导,中层干部,年级正副主任,新老高三备课组长、教师参会,来自全国各地的民大附中教育集团成员校领导和教师代表应 jvzquC41ofl{0vze0gjv0ls1kplp1:6431732:3jvo
6.【附视频】铭记历史!83名青少年代表在国家公祭仪式上朗诵《和平南京市第一中学已连续七年承担《和平宣言》的朗诵任务。南京一中学工处副主任高凯告诉记者,每一年,同学们都以饱满的状态、充沛的情感和训练有素的朗诵圆满完成任务," 他们代表南京市青少年向世界宣示,中国未来一代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坚定立场。"jvzq<84pgyy/;?6:;0ipo8|142731?hhhhjecB5496k85A656:85gBg4;dg8:7mvon
7.《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历史陈列》开展在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由政协全国委员会办公厅主办、中央档案馆协办、中国政协文史馆承办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历史陈列》在全国政协礼堂常设展出。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全国政协礼堂隆重举行。中共八大是党在全国执政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正式jvzq<84pgyy/eww0ep5oc}nxg1me1;5432<3;8y424718;>a74;64=8330yivvq
8.中方公布日本对华投降原始视频日方代表紧张擦汗军事视频记载了1945年8月21日,日本代表向中国献交侵华日军兵力部署图、签署投降备忘录的过程。其中兵力部署图是109万陆海空侵华日军的驻扎情况。视频还捕捉到日本投降代表桥岛芳雄紧张擦汗的镜头。“这是日本国无条件向中国投降的历史见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馆长吴建宏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说,这段视频资料是当jvzq<84oknouc{~0rguqnn3eqo4dp8s1427519<2:1i22:6/47864@9;0jznn
9.国考考试常识:中国五大戏曲国家公务员考试网京剧,又称平剧、京戏等,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各地。 2010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兴起时间: 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直到道光二十年至咸丰十年间(1840年—1860年),经 jvzquC41uj4iwjyw0eun1;5451654:4348;5;?3jvor
10.读书会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指出:“总结我们党七十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这就是: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jvzquC41yy}/elurj0ipo7hp1tstamxj1tstamxjatsmo8wonoedz87246641}7246642:d593>837mvon
11.“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历史陈列”筹展侧记——人民政协网在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由政协全国委员会办公厅主办、中央档案馆协办、中国政协文史馆承办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历史陈列”在全国政协礼堂开展。 2021年6月28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带领全国政协主席会议成员集体参观了展览。他强调,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用好红jvzquC41yy}/tvzd0ipo7hp1e532;6/2932687;266737xjv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