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宫城是二里头工作队去年春季发现的。经过一年多的紧张发掘,考古工作者最终搞清了它的年代、结构和范围。宫城位于二里头遗址中东部,平面略呈长方形,形制规整方正,保存完好的东北角呈直角。宫城东西宽近300米,南北长约360米至370米。但宫殿区开始没有围墙,它的围墙始建于二里头文化二、三期即早、晚期之交,延续使用至二里头文化末期。城墙保存状况较差,其中东墙、北墙保存较好。四个拐角中仅残存东北角,其余均遭破坏或为民房所压。墙宽约2米,残存高度在0.1米至0.75米。墙体用纯净夯土筑成,夯筑质量逊于宫殿区同时期的大型夯土基址。宫殿区的四周有环城大路,宽达10余米至20米左右。4条大路纵横交错大体呈“井”字形,构成二里头遗址中心区的道路网。发掘发现,上述大路由二里头文化早期至晚期一直延续使用,路土踩踏面坚实致密。新发现的宫城城墙就是沿着已探明的4条大路的内侧修筑的。目前,已在宫城内发现了两组排列有序的宫殿建筑群,它们分别以著名的1号、2号大型宫殿基址为核心,每组都有明确的中轴线。宫城、大型建筑以及道路都有统一的方向,显现出极强的规划性。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许宏博士说,这座宫城建于距今约3600年前,其面积达10.8万平方米,是迄今为止可以确认的我国最早的宫城。此前,我国可确认的最早的宫城遗迹,见于商代早期的偃师商城遗址,面积约4万平方米。许宏博士说,考古发掘显示,二里头遗址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具有明确规划的都邑,其规划缜密、布局严整,开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制度的先河,后世中国古代都邑营建制度的许多方面都可以追溯至二里头,如纵横交错的道路网、方正规矩的宫城、宫城内多组具有中轴线规划的建筑群、建筑群中多进院落的布局、坐北朝南的建筑方向以及许多土木建筑技术等。二里头宫城可以看作是中国古代宫城的祖源,此后的中国古代宫城连续演进,在明清时期营建的北京紫禁城达到了顶点。发现我国最早的宫殿建筑群1961年至1975年,考古工作者先后对二里头遗址宫城区内发现的1号宫殿基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显示,该基址总面积达1万平方米。正殿居基址北中部,四周回廊围列。正殿之南为一宽敞的庭院,过庭院为面阔8间的牌坊式大门。这是当时发现的国内最古老的宫殿建筑基址。1977年至1978年,考古人员对2号宫殿基址进行了全面发掘,基址面积约4000平方米。此次考古工作者又在宫殿区内发现6座大型夯土宫室建筑基址(即3、4、5、6、7、8号建筑基址)。3号和5号建筑基址建于二里头文化二期。二者东西并列,其间的通道下发现了长达百米的木结构排水暗渠。其中的3号建筑基址部分被2号基址所覆压,其年代比1号宫殿基址的年代还早百年左右,是目前我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大型宫殿建筑基址。该基址已探明的长度达150米,主体部分至少有三重庭院组成,院内还发现成排的贵族墓。从中出土数十件(组)铜器、玉器、漆器、白陶器、原始青瓷、绿松石工艺品、蚌制工艺品等随葬品。一些器物如斗笠状白陶器、大型绿松石器等饰品均属首次发现。4号建筑基址台基长近40米、宽12米,位于2号宫殿基址的正前方。二者大体同时期,且有共同的建筑中轴线,应属同一建筑群。6号建筑基址始建于二里头文化四期,这是首次在二里头遗址内发现属于二里头文化四期的大型建筑。由于6号建筑基址的建设年代正值学术界热烈讨论的夏商王朝更替的关键时期,它的发现将有助于这一历史疑案的最终破解。7号、8号基址的始建年代应为二里头文化二、三期之交,一直延续使用至二里头文化四期晚段或稍晚。考古发掘显示,由于宫城城墙及1、2、4、7、8号等夯土基址大体同时兴建于二里头文化三期,使这时的宫殿区布局为之改观。仅就宫殿区东部的建筑基址群来说,始建于三期的2、4号基址与始建于四期的6号基址,都是在属二里头文化二期的3号基址被彻底废毁后又在其原址上兴建起来的。而且,早晚两个时期的建筑格局也发生了显著变化,由一体化的多重院落布局演变为多个单体建筑纵向排列。但与此同时,早、晚期建筑又基本上保持着统一的建筑方向和建筑规划轴线,说明宫殿区尽管在晚期筑以围墙,其内的建筑格局大变,但宫殿区的总体规划和范围却未发生大的变化。宫殿区布局结构的演化过程,既有显著变化又有延续性,这种现象究竟反映了怎样的历史事实,是考古工作者努力探究的问题。发现我国最早的车辙在发掘中,考古工作者在宫殿区南侧大路的早期路土之间,发现了两道大体平行的车辙痕。发掘区内车辙长5米多,且继续向东西延伸。车辙辙沟呈凹槽状,两辙间的距离约为1米。这两条车辙的发现,将我国双轮车的出现时间提早了约200年,推至距今3700年左右的夏代,为探索我国古代车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二里头遗址夏代车辙的发现,引起了国内学术界高度关注。由此,一个话题再度被提及:中国古代马车起源何处?中国马车的起源一直是悬而未决的问题,对此,国内外学术界争论颇多。有的持“马车中国本土独立起源说”,有的则持“外来说”,认为中国马车是来源于中西亚或欧亚草原的,在商代晚期时辗转传入我国。关于车子在我国的发明与使用,我国古代文献多有记载。根据文献记述,夏代已有了管理车政的官吏车正等。如这些记载属实,夏代的车子及用车制度已相当发达,但直至目前,尚未找到考古学证据。在以往的考古发掘中,商代早期都城遗址郑州商城遗址曾发现铸造车用青铜配件的陶范,在与此同期的偃师商城遗址也曾发掘出车用青铜配件。这些都说明我国在商代晚期之前,不仅有车,而且车上已使用了青铜配件。偃师商城遗址车辙发现后,考古工作者就曾撰文认为,显然不宜将晚商马车的源头直接追寻到西亚去。许宏博士说,尽管从二里头遗址中发现了我国最早的车辙,但仍然难以确认这就是马车的起源。因为从二里头遗址发现的车辙看,当时的车体较窄,只有1米左右,而殷墟发现的商代晚期马车的轨距一般为2米多,二者之间有明显不同。因此,在二里头宫殿区南侧大路上留下辙印的双轮车,与偃师商城遗址发现的一样,很可能是具有某种特殊用途的车子。当时是人力驾车还是使用牲畜驾车,使用什么牲畜驾车,都有待将来的考古发现去证实。二里头都城废弃于何时?考古学界按先后顺序,将二里头文化分为一、二、三、四期。以往的一般认识是,二里头文化四期(至少是其晚段)的二里头文化已出现衰落的迹象。几乎与此同时,偃师商城开始建设,偃师商城遗址与二里头遗址的关系可大体用“一兴一废”来表述。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学术界也把此期作为我国夏商文化的分界。但最新的勘察发掘与研究表明,二里头文化四期的遗存在遗址中心区分布相当密集;周围地区虽较此前有所减少,但遗址规模并未缩小,已发掘的遗迹数量也与二里头文化三期相近。同时,宫殿区仍延续使用,范围甚至有所扩大。1、2、4、7、8号等始建于三期的宫殿夯土基址、宫城城墙及周围大路等重要遗存直至四期的偏晚阶段,均未见遭遇毁灭性破坏的迹象。宫殿区范围此期遗存的丰富程度远远超过三期。在宫殿区东部还发现了筑于此期的6号大型基址和庭院围墙等。另外,考古工作者此次还在宫殿区南侧大路以南,距宫城南墙18米至19米处,又发现一道始建于二里头文化四期偏晚的夯土墙,其与宫城南墙大体平行,长度达200余米,宽度也在2米左右,其夯筑质量甚至高于宫城城墙。由于该墙与宫城南墙以大道相隔,考古工作者推测该墙为宫城以南另一处设施北墙的可能性较大。该墙建成不久即遭毁。同时,考古工作者此次还在宫城南墙外发现了当时制造贵族奢侈品——绿松石器的作坊和一处废料坑,废料坑出土了数千枚绿松石块粒,相当一部分带有切割琢磨的痕迹,还见有因钻孔不正而报废的石珠。该作坊与该坑的时代亦属二里头文化四期偏晚。二里头四期墓葬所见青铜容器和玉器等礼器的数量和质量均超过三期。大型青铜兵器亦始见于四期。属于四期的形体较大、纹饰精美的陶器也屡有发现。个别中型墓葬和青铜容器的下限可能已至偃师商城一期。种种迹象表明,在一般认为已实现了王朝更替的二里头文化四期(至少是其晚段)或稍晚,二里头宫殿区仍在使用中,它的繁荣程度并不逊色于三期,在若干方面甚至较三期有所发展。许宏博士认为,这一阶段的二里头应该仍属都邑性质的大型聚落。如作进一步推测的话,这一阶段最有可能是此前二里头都邑的持续发展期,即便在其间发生了王朝更替的历史事件,也并未导致这一都邑迅速而全面的衰败。相当于二里头文化第四期或稍晚阶段的二里头文化,仍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二里头都邑真的衰败甚至废弃于二里头文化四期吗?它最终是毁于敌手吗?作为都城的二里头的下限究竟在何时?二里头作为重要都邑,是否与初建期的偃师商城并存过一段时间?这些问题仍是待解之谜。
宫城位于二里头遗址中东部,平面略呈长方形,形制规整方正,保存完好的东北角呈直角。宫城东西宽近300米,南北长约360米至370米。但宫殿区开始没有围墙,它的围墙始建于二里头文化二、三期即早、晚期之交,延续使用至二里头文化末期。城墙保存状况较差,其中东墙、北墙保存较好。四个拐角中仅残存东北角,其余均遭破坏或为民房所压。墙宽约2米,残存高度在0.1米至0.75米。墙体用纯净夯土筑成,夯筑质量逊于宫殿区同时期的大型夯土基址。宫殿区的四周有环城大路,宽达10余米至20米左右。4条大路纵横交错大体呈“井”字形,构成二里头遗址中心区的道路网。发掘发现,上述大路由二里头文化早期至晚期一直延续使用,路土踩踏面坚实致密。新发现的宫城城墙就是沿着已探明的4条大路的内侧修筑的。目前,已在宫城内发现了两组排列有序的宫殿建筑群,它们分别以著名的1号、2号大型宫殿基址为核心,每组都有明确的中轴线。宫城、大型建筑以及道路都有统一的方向,显现出极强的规划性。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许宏博士说,这座宫城建于距今约3600年前,其面积达10.8万平方米,是迄今为止可以确认的我国最早的宫城。此前,我国可确认的最早的宫城遗迹,见于商代早期的偃师商城遗址,面积约4万平方米。许宏博士说,考古发掘显示,二里头遗址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具有明确规划的都邑,其规划缜密、布局严整,开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制度的先河,后世中国古代都邑营建制度的许多方面都可以追溯至二里头,如纵横交错的道路网、方正规矩的宫城、宫城内多组具有中轴线规划的建筑群、建筑群中多进院落的布局、坐北朝南的建筑方向以及许多土木建筑技术等。二里头宫城可以看作是中国古代宫城的祖源,此后的中国古代宫城连续演进,在明清时期营建的北京紫禁城达到了顶点。发现我国最早的宫殿建筑群1961年至1975年,考古工作者先后对二里头遗址宫城区内发现的1号宫殿基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显示,该基址总面积达1万平方米。正殿居基址北中部,四周回廊围列。正殿之南为一宽敞的庭院,过庭院为面阔8间的牌坊式大门。这是当时发现的国内最古老的宫殿建筑基址。1977年至1978年,考古人员对2号宫殿基址进行了全面发掘,基址面积约4000平方米。此次考古工作者又在宫殿区内发现6座大型夯土宫室建筑基址(即3、4、5、6、7、8号建筑基址)。3号和5号建筑基址建于二里头文化二期。二者东西并列,其间的通道下发现了长达百米的木结构排水暗渠。其中的3号建筑基址部分被2号基址所覆压,其年代比1号宫殿基址的年代还早百年左右,是目前我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大型宫殿建筑基址。该基址已探明的长度达150米,主体部分至少有三重庭院组成,院内还发现成排的贵族墓。从中出土数十件(组)铜器、玉器、漆器、白陶器、原始青瓷、绿松石工艺品、蚌制工艺品等随葬品。一些器物如斗笠状白陶器、大型绿松石器等饰品均属首次发现。4号建筑基址台基长近40米、宽12米,位于2号宫殿基址的正前方。二者大体同时期,且有共同的建筑中轴线,应属同一建筑群。6号建筑基址始建于二里头文化四期,这是首次在二里头遗址内发现属于二里头文化四期的大型建筑。由于6号建筑基址的建设年代正值学术界热烈讨论的夏商王朝更替的关键时期,它的发现将有助于这一历史疑案的最终破解。7号、8号基址的始建年代应为二里头文化二、三期之交,一直延续使用至二里头文化四期晚段或稍晚。考古发掘显示,由于宫城城墙及1、2、4、7、8号等夯土基址大体同时兴建于二里头文化三期,使这时的宫殿区布局为之改观。仅就宫殿区东部的建筑基址群来说,始建于三期的2、4号基址与始建于四期的6号基址,都是在属二里头文化二期的3号基址被彻底废毁后又在其原址上兴建起来的。而且,早晚两个时期的建筑格局也发生了显著变化,由一体化的多重院落布局演变为多个单体建筑纵向排列。但与此同时,早、晚期建筑又基本上保持着统一的建筑方向和建筑规划轴线,说明宫殿区尽管在晚期筑以围墙,其内的建筑格局大变,但宫殿区的总体规划和范围却未发生大的变化。宫殿区布局结构的演化过程,既有显著变化又有延续性,这种现象究竟反映了怎样的历史事实,是考古工作者努力探究的问题。发现我国最早的车辙在发掘中,考古工作者在宫殿区南侧大路的早期路土之间,发现了两道大体平行的车辙痕。发掘区内车辙长5米多,且继续向东西延伸。车辙辙沟呈凹槽状,两辙间的距离约为1米。这两条车辙的发现,将我国双轮车的出现时间提早了约200年,推至距今3700年左右的夏代,为探索我国古代车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二里头遗址夏代车辙的发现,引起了国内学术界高度关注。由此,一个话题再度被提及:中国古代马车起源何处?中国马车的起源一直是悬而未决的问题,对此,国内外学术界争论颇多。有的持“马车中国本土独立起源说”,有的则持“外来说”,认为中国马车是来源于中西亚或欧亚草原的,在商代晚期时辗转传入我国。关于车子在我国的发明与使用,我国古代文献多有记载。根据文献记述,夏代已有了管理车政的官吏车正等。如这些记载属实,夏代的车子及用车制度已相当发达,但直至目前,尚未找到考古学证据。在以往的考古发掘中,商代早期都城遗址郑州商城遗址曾发现铸造车用青铜配件的陶范,在与此同期的偃师商城遗址也曾发掘出车用青铜配件。这些都说明我国在商代晚期之前,不仅有车,而且车上已使用了青铜配件。偃师商城遗址车辙发现后,考古工作者就曾撰文认为,显然不宜将晚商马车的源头直接追寻到西亚去。许宏博士说,尽管从二里头遗址中发现了我国最早的车辙,但仍然难以确认这就是马车的起源。因为从二里头遗址发现的车辙看,当时的车体较窄,只有1米左右,而殷墟发现的商代晚期马车的轨距一般为2米多,二者之间有明显不同。因此,在二里头宫殿区南侧大路上留下辙印的双轮车,与偃师商城遗址发现的一样,很可能是具有某种特殊用途的车子。当时是人力驾车还是使用牲畜驾车,使用什么牲畜驾车,都有待将来的考古发现去证实。二里头都城废弃于何时?考古学界按先后顺序,将二里头文化分为一、二、三、四期。以往的一般认识是,二里头文化四期(至少是其晚段)的二里头文化已出现衰落的迹象。几乎与此同时,偃师商城开始建设,偃师商城遗址与二里头遗址的关系可大体用“一兴一废”来表述。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学术界也把此期作为我国夏商文化的分界。但最新的勘察发掘与研究表明,二里头文化四期的遗存在遗址中心区分布相当密集;周围地区虽较此前有所减少,但遗址规模并未缩小,已发掘的遗迹数量也与二里头文化三期相近。同时,宫殿区仍延续使用,范围甚至有所扩大。1、2、4、7、8号等始建于三期的宫殿夯土基址、宫城城墙及周围大路等重要遗存直至四期的偏晚阶段,均未见遭遇毁灭性破坏的迹象。宫殿区范围此期遗存的丰富程度远远超过三期。在宫殿区东部还发现了筑于此期的6号大型基址和庭院围墙等。另外,考古工作者此次还在宫殿区南侧大路以南,距宫城南墙18米至19米处,又发现一道始建于二里头文化四期偏晚的夯土墙,其与宫城南墙大体平行,长度达200余米,宽度也在2米左右,其夯筑质量甚至高于宫城城墙。由于该墙与宫城南墙以大道相隔,考古工作者推测该墙为宫城以南另一处设施北墙的可能性较大。该墙建成不久即遭毁。同时,考古工作者此次还在宫城南墙外发现了当时制造贵族奢侈品——绿松石器的作坊和一处废料坑,废料坑出土了数千枚绿松石块粒,相当一部分带有切割琢磨的痕迹,还见有因钻孔不正而报废的石珠。该作坊与该坑的时代亦属二里头文化四期偏晚。二里头四期墓葬所见青铜容器和玉器等礼器的数量和质量均超过三期。大型青铜兵器亦始见于四期。属于四期的形体较大、纹饰精美的陶器也屡有发现。个别中型墓葬和青铜容器的下限可能已至偃师商城一期。种种迹象表明,在一般认为已实现了王朝更替的二里头文化四期(至少是其晚段)或稍晚,二里头宫殿区仍在使用中,它的繁荣程度并不逊色于三期,在若干方面甚至较三期有所发展。许宏博士认为,这一阶段的二里头应该仍属都邑性质的大型聚落。如作进一步推测的话,这一阶段最有可能是此前二里头都邑的持续发展期,即便在其间发生了王朝更替的历史事件,也并未导致这一都邑迅速而全面的衰败。相当于二里头文化第四期或稍晚阶段的二里头文化,仍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二里头都邑真的衰败甚至废弃于二里头文化四期吗?它最终是毁于敌手吗?作为都城的二里头的下限究竟在何时?二里头作为重要都邑,是否与初建期的偃师商城并存过一段时间?这些问题仍是待解之谜。
宫殿区的四周有环城大路,宽达10余米至20米左右。4条大路纵横交错大体呈“井”字形,构成二里头遗址中心区的道路网。发掘发现,上述大路由二里头文化早期至晚期一直延续使用,路土踩踏面坚实致密。新发现的宫城城墙就是沿着已探明的4条大路的内侧修筑的。目前,已在宫城内发现了两组排列有序的宫殿建筑群,它们分别以著名的1号、2号大型宫殿基址为核心,每组都有明确的中轴线。宫城、大型建筑以及道路都有统一的方向,显现出极强的规划性。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许宏博士说,这座宫城建于距今约3600年前,其面积达10.8万平方米,是迄今为止可以确认的我国最早的宫城。此前,我国可确认的最早的宫城遗迹,见于商代早期的偃师商城遗址,面积约4万平方米。许宏博士说,考古发掘显示,二里头遗址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具有明确规划的都邑,其规划缜密、布局严整,开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制度的先河,后世中国古代都邑营建制度的许多方面都可以追溯至二里头,如纵横交错的道路网、方正规矩的宫城、宫城内多组具有中轴线规划的建筑群、建筑群中多进院落的布局、坐北朝南的建筑方向以及许多土木建筑技术等。二里头宫城可以看作是中国古代宫城的祖源,此后的中国古代宫城连续演进,在明清时期营建的北京紫禁城达到了顶点。发现我国最早的宫殿建筑群1961年至1975年,考古工作者先后对二里头遗址宫城区内发现的1号宫殿基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显示,该基址总面积达1万平方米。正殿居基址北中部,四周回廊围列。正殿之南为一宽敞的庭院,过庭院为面阔8间的牌坊式大门。这是当时发现的国内最古老的宫殿建筑基址。1977年至1978年,考古人员对2号宫殿基址进行了全面发掘,基址面积约4000平方米。此次考古工作者又在宫殿区内发现6座大型夯土宫室建筑基址(即3、4、5、6、7、8号建筑基址)。3号和5号建筑基址建于二里头文化二期。二者东西并列,其间的通道下发现了长达百米的木结构排水暗渠。其中的3号建筑基址部分被2号基址所覆压,其年代比1号宫殿基址的年代还早百年左右,是目前我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大型宫殿建筑基址。该基址已探明的长度达150米,主体部分至少有三重庭院组成,院内还发现成排的贵族墓。从中出土数十件(组)铜器、玉器、漆器、白陶器、原始青瓷、绿松石工艺品、蚌制工艺品等随葬品。一些器物如斗笠状白陶器、大型绿松石器等饰品均属首次发现。4号建筑基址台基长近40米、宽12米,位于2号宫殿基址的正前方。二者大体同时期,且有共同的建筑中轴线,应属同一建筑群。6号建筑基址始建于二里头文化四期,这是首次在二里头遗址内发现属于二里头文化四期的大型建筑。由于6号建筑基址的建设年代正值学术界热烈讨论的夏商王朝更替的关键时期,它的发现将有助于这一历史疑案的最终破解。7号、8号基址的始建年代应为二里头文化二、三期之交,一直延续使用至二里头文化四期晚段或稍晚。考古发掘显示,由于宫城城墙及1、2、4、7、8号等夯土基址大体同时兴建于二里头文化三期,使这时的宫殿区布局为之改观。仅就宫殿区东部的建筑基址群来说,始建于三期的2、4号基址与始建于四期的6号基址,都是在属二里头文化二期的3号基址被彻底废毁后又在其原址上兴建起来的。而且,早晚两个时期的建筑格局也发生了显著变化,由一体化的多重院落布局演变为多个单体建筑纵向排列。但与此同时,早、晚期建筑又基本上保持着统一的建筑方向和建筑规划轴线,说明宫殿区尽管在晚期筑以围墙,其内的建筑格局大变,但宫殿区的总体规划和范围却未发生大的变化。宫殿区布局结构的演化过程,既有显著变化又有延续性,这种现象究竟反映了怎样的历史事实,是考古工作者努力探究的问题。发现我国最早的车辙在发掘中,考古工作者在宫殿区南侧大路的早期路土之间,发现了两道大体平行的车辙痕。发掘区内车辙长5米多,且继续向东西延伸。车辙辙沟呈凹槽状,两辙间的距离约为1米。这两条车辙的发现,将我国双轮车的出现时间提早了约200年,推至距今3700年左右的夏代,为探索我国古代车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二里头遗址夏代车辙的发现,引起了国内学术界高度关注。由此,一个话题再度被提及:中国古代马车起源何处?中国马车的起源一直是悬而未决的问题,对此,国内外学术界争论颇多。有的持“马车中国本土独立起源说”,有的则持“外来说”,认为中国马车是来源于中西亚或欧亚草原的,在商代晚期时辗转传入我国。关于车子在我国的发明与使用,我国古代文献多有记载。根据文献记述,夏代已有了管理车政的官吏车正等。如这些记载属实,夏代的车子及用车制度已相当发达,但直至目前,尚未找到考古学证据。在以往的考古发掘中,商代早期都城遗址郑州商城遗址曾发现铸造车用青铜配件的陶范,在与此同期的偃师商城遗址也曾发掘出车用青铜配件。这些都说明我国在商代晚期之前,不仅有车,而且车上已使用了青铜配件。偃师商城遗址车辙发现后,考古工作者就曾撰文认为,显然不宜将晚商马车的源头直接追寻到西亚去。许宏博士说,尽管从二里头遗址中发现了我国最早的车辙,但仍然难以确认这就是马车的起源。因为从二里头遗址发现的车辙看,当时的车体较窄,只有1米左右,而殷墟发现的商代晚期马车的轨距一般为2米多,二者之间有明显不同。因此,在二里头宫殿区南侧大路上留下辙印的双轮车,与偃师商城遗址发现的一样,很可能是具有某种特殊用途的车子。当时是人力驾车还是使用牲畜驾车,使用什么牲畜驾车,都有待将来的考古发现去证实。二里头都城废弃于何时?考古学界按先后顺序,将二里头文化分为一、二、三、四期。以往的一般认识是,二里头文化四期(至少是其晚段)的二里头文化已出现衰落的迹象。几乎与此同时,偃师商城开始建设,偃师商城遗址与二里头遗址的关系可大体用“一兴一废”来表述。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学术界也把此期作为我国夏商文化的分界。但最新的勘察发掘与研究表明,二里头文化四期的遗存在遗址中心区分布相当密集;周围地区虽较此前有所减少,但遗址规模并未缩小,已发掘的遗迹数量也与二里头文化三期相近。同时,宫殿区仍延续使用,范围甚至有所扩大。1、2、4、7、8号等始建于三期的宫殿夯土基址、宫城城墙及周围大路等重要遗存直至四期的偏晚阶段,均未见遭遇毁灭性破坏的迹象。宫殿区范围此期遗存的丰富程度远远超过三期。在宫殿区东部还发现了筑于此期的6号大型基址和庭院围墙等。另外,考古工作者此次还在宫殿区南侧大路以南,距宫城南墙18米至19米处,又发现一道始建于二里头文化四期偏晚的夯土墙,其与宫城南墙大体平行,长度达200余米,宽度也在2米左右,其夯筑质量甚至高于宫城城墙。由于该墙与宫城南墙以大道相隔,考古工作者推测该墙为宫城以南另一处设施北墙的可能性较大。该墙建成不久即遭毁。同时,考古工作者此次还在宫城南墙外发现了当时制造贵族奢侈品——绿松石器的作坊和一处废料坑,废料坑出土了数千枚绿松石块粒,相当一部分带有切割琢磨的痕迹,还见有因钻孔不正而报废的石珠。该作坊与该坑的时代亦属二里头文化四期偏晚。二里头四期墓葬所见青铜容器和玉器等礼器的数量和质量均超过三期。大型青铜兵器亦始见于四期。属于四期的形体较大、纹饰精美的陶器也屡有发现。个别中型墓葬和青铜容器的下限可能已至偃师商城一期。种种迹象表明,在一般认为已实现了王朝更替的二里头文化四期(至少是其晚段)或稍晚,二里头宫殿区仍在使用中,它的繁荣程度并不逊色于三期,在若干方面甚至较三期有所发展。许宏博士认为,这一阶段的二里头应该仍属都邑性质的大型聚落。如作进一步推测的话,这一阶段最有可能是此前二里头都邑的持续发展期,即便在其间发生了王朝更替的历史事件,也并未导致这一都邑迅速而全面的衰败。相当于二里头文化第四期或稍晚阶段的二里头文化,仍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二里头都邑真的衰败甚至废弃于二里头文化四期吗?它最终是毁于敌手吗?作为都城的二里头的下限究竟在何时?二里头作为重要都邑,是否与初建期的偃师商城并存过一段时间?这些问题仍是待解之谜。
目前,已在宫城内发现了两组排列有序的宫殿建筑群,它们分别以著名的1号、2号大型宫殿基址为核心,每组都有明确的中轴线。宫城、大型建筑以及道路都有统一的方向,显现出极强的规划性。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许宏博士说,这座宫城建于距今约3600年前,其面积达10.8万平方米,是迄今为止可以确认的我国最早的宫城。此前,我国可确认的最早的宫城遗迹,见于商代早期的偃师商城遗址,面积约4万平方米。许宏博士说,考古发掘显示,二里头遗址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具有明确规划的都邑,其规划缜密、布局严整,开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制度的先河,后世中国古代都邑营建制度的许多方面都可以追溯至二里头,如纵横交错的道路网、方正规矩的宫城、宫城内多组具有中轴线规划的建筑群、建筑群中多进院落的布局、坐北朝南的建筑方向以及许多土木建筑技术等。二里头宫城可以看作是中国古代宫城的祖源,此后的中国古代宫城连续演进,在明清时期营建的北京紫禁城达到了顶点。发现我国最早的宫殿建筑群1961年至1975年,考古工作者先后对二里头遗址宫城区内发现的1号宫殿基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显示,该基址总面积达1万平方米。正殿居基址北中部,四周回廊围列。正殿之南为一宽敞的庭院,过庭院为面阔8间的牌坊式大门。这是当时发现的国内最古老的宫殿建筑基址。1977年至1978年,考古人员对2号宫殿基址进行了全面发掘,基址面积约4000平方米。此次考古工作者又在宫殿区内发现6座大型夯土宫室建筑基址(即3、4、5、6、7、8号建筑基址)。3号和5号建筑基址建于二里头文化二期。二者东西并列,其间的通道下发现了长达百米的木结构排水暗渠。其中的3号建筑基址部分被2号基址所覆压,其年代比1号宫殿基址的年代还早百年左右,是目前我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大型宫殿建筑基址。该基址已探明的长度达150米,主体部分至少有三重庭院组成,院内还发现成排的贵族墓。从中出土数十件(组)铜器、玉器、漆器、白陶器、原始青瓷、绿松石工艺品、蚌制工艺品等随葬品。一些器物如斗笠状白陶器、大型绿松石器等饰品均属首次发现。4号建筑基址台基长近40米、宽12米,位于2号宫殿基址的正前方。二者大体同时期,且有共同的建筑中轴线,应属同一建筑群。6号建筑基址始建于二里头文化四期,这是首次在二里头遗址内发现属于二里头文化四期的大型建筑。由于6号建筑基址的建设年代正值学术界热烈讨论的夏商王朝更替的关键时期,它的发现将有助于这一历史疑案的最终破解。7号、8号基址的始建年代应为二里头文化二、三期之交,一直延续使用至二里头文化四期晚段或稍晚。考古发掘显示,由于宫城城墙及1、2、4、7、8号等夯土基址大体同时兴建于二里头文化三期,使这时的宫殿区布局为之改观。仅就宫殿区东部的建筑基址群来说,始建于三期的2、4号基址与始建于四期的6号基址,都是在属二里头文化二期的3号基址被彻底废毁后又在其原址上兴建起来的。而且,早晚两个时期的建筑格局也发生了显著变化,由一体化的多重院落布局演变为多个单体建筑纵向排列。但与此同时,早、晚期建筑又基本上保持着统一的建筑方向和建筑规划轴线,说明宫殿区尽管在晚期筑以围墙,其内的建筑格局大变,但宫殿区的总体规划和范围却未发生大的变化。宫殿区布局结构的演化过程,既有显著变化又有延续性,这种现象究竟反映了怎样的历史事实,是考古工作者努力探究的问题。发现我国最早的车辙在发掘中,考古工作者在宫殿区南侧大路的早期路土之间,发现了两道大体平行的车辙痕。发掘区内车辙长5米多,且继续向东西延伸。车辙辙沟呈凹槽状,两辙间的距离约为1米。这两条车辙的发现,将我国双轮车的出现时间提早了约200年,推至距今3700年左右的夏代,为探索我国古代车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二里头遗址夏代车辙的发现,引起了国内学术界高度关注。由此,一个话题再度被提及:中国古代马车起源何处?中国马车的起源一直是悬而未决的问题,对此,国内外学术界争论颇多。有的持“马车中国本土独立起源说”,有的则持“外来说”,认为中国马车是来源于中西亚或欧亚草原的,在商代晚期时辗转传入我国。关于车子在我国的发明与使用,我国古代文献多有记载。根据文献记述,夏代已有了管理车政的官吏车正等。如这些记载属实,夏代的车子及用车制度已相当发达,但直至目前,尚未找到考古学证据。在以往的考古发掘中,商代早期都城遗址郑州商城遗址曾发现铸造车用青铜配件的陶范,在与此同期的偃师商城遗址也曾发掘出车用青铜配件。这些都说明我国在商代晚期之前,不仅有车,而且车上已使用了青铜配件。偃师商城遗址车辙发现后,考古工作者就曾撰文认为,显然不宜将晚商马车的源头直接追寻到西亚去。许宏博士说,尽管从二里头遗址中发现了我国最早的车辙,但仍然难以确认这就是马车的起源。因为从二里头遗址发现的车辙看,当时的车体较窄,只有1米左右,而殷墟发现的商代晚期马车的轨距一般为2米多,二者之间有明显不同。因此,在二里头宫殿区南侧大路上留下辙印的双轮车,与偃师商城遗址发现的一样,很可能是具有某种特殊用途的车子。当时是人力驾车还是使用牲畜驾车,使用什么牲畜驾车,都有待将来的考古发现去证实。二里头都城废弃于何时?考古学界按先后顺序,将二里头文化分为一、二、三、四期。以往的一般认识是,二里头文化四期(至少是其晚段)的二里头文化已出现衰落的迹象。几乎与此同时,偃师商城开始建设,偃师商城遗址与二里头遗址的关系可大体用“一兴一废”来表述。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学术界也把此期作为我国夏商文化的分界。但最新的勘察发掘与研究表明,二里头文化四期的遗存在遗址中心区分布相当密集;周围地区虽较此前有所减少,但遗址规模并未缩小,已发掘的遗迹数量也与二里头文化三期相近。同时,宫殿区仍延续使用,范围甚至有所扩大。1、2、4、7、8号等始建于三期的宫殿夯土基址、宫城城墙及周围大路等重要遗存直至四期的偏晚阶段,均未见遭遇毁灭性破坏的迹象。宫殿区范围此期遗存的丰富程度远远超过三期。在宫殿区东部还发现了筑于此期的6号大型基址和庭院围墙等。另外,考古工作者此次还在宫殿区南侧大路以南,距宫城南墙18米至19米处,又发现一道始建于二里头文化四期偏晚的夯土墙,其与宫城南墙大体平行,长度达200余米,宽度也在2米左右,其夯筑质量甚至高于宫城城墙。由于该墙与宫城南墙以大道相隔,考古工作者推测该墙为宫城以南另一处设施北墙的可能性较大。该墙建成不久即遭毁。同时,考古工作者此次还在宫城南墙外发现了当时制造贵族奢侈品——绿松石器的作坊和一处废料坑,废料坑出土了数千枚绿松石块粒,相当一部分带有切割琢磨的痕迹,还见有因钻孔不正而报废的石珠。该作坊与该坑的时代亦属二里头文化四期偏晚。二里头四期墓葬所见青铜容器和玉器等礼器的数量和质量均超过三期。大型青铜兵器亦始见于四期。属于四期的形体较大、纹饰精美的陶器也屡有发现。个别中型墓葬和青铜容器的下限可能已至偃师商城一期。种种迹象表明,在一般认为已实现了王朝更替的二里头文化四期(至少是其晚段)或稍晚,二里头宫殿区仍在使用中,它的繁荣程度并不逊色于三期,在若干方面甚至较三期有所发展。许宏博士认为,这一阶段的二里头应该仍属都邑性质的大型聚落。如作进一步推测的话,这一阶段最有可能是此前二里头都邑的持续发展期,即便在其间发生了王朝更替的历史事件,也并未导致这一都邑迅速而全面的衰败。相当于二里头文化第四期或稍晚阶段的二里头文化,仍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二里头都邑真的衰败甚至废弃于二里头文化四期吗?它最终是毁于敌手吗?作为都城的二里头的下限究竟在何时?二里头作为重要都邑,是否与初建期的偃师商城并存过一段时间?这些问题仍是待解之谜。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许宏博士说,这座宫城建于距今约3600年前,其面积达10.8万平方米,是迄今为止可以确认的我国最早的宫城。此前,我国可确认的最早的宫城遗迹,见于商代早期的偃师商城遗址,面积约4万平方米。许宏博士说,考古发掘显示,二里头遗址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具有明确规划的都邑,其规划缜密、布局严整,开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制度的先河,后世中国古代都邑营建制度的许多方面都可以追溯至二里头,如纵横交错的道路网、方正规矩的宫城、宫城内多组具有中轴线规划的建筑群、建筑群中多进院落的布局、坐北朝南的建筑方向以及许多土木建筑技术等。二里头宫城可以看作是中国古代宫城的祖源,此后的中国古代宫城连续演进,在明清时期营建的北京紫禁城达到了顶点。发现我国最早的宫殿建筑群1961年至1975年,考古工作者先后对二里头遗址宫城区内发现的1号宫殿基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显示,该基址总面积达1万平方米。正殿居基址北中部,四周回廊围列。正殿之南为一宽敞的庭院,过庭院为面阔8间的牌坊式大门。这是当时发现的国内最古老的宫殿建筑基址。1977年至1978年,考古人员对2号宫殿基址进行了全面发掘,基址面积约4000平方米。此次考古工作者又在宫殿区内发现6座大型夯土宫室建筑基址(即3、4、5、6、7、8号建筑基址)。3号和5号建筑基址建于二里头文化二期。二者东西并列,其间的通道下发现了长达百米的木结构排水暗渠。其中的3号建筑基址部分被2号基址所覆压,其年代比1号宫殿基址的年代还早百年左右,是目前我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大型宫殿建筑基址。该基址已探明的长度达150米,主体部分至少有三重庭院组成,院内还发现成排的贵族墓。从中出土数十件(组)铜器、玉器、漆器、白陶器、原始青瓷、绿松石工艺品、蚌制工艺品等随葬品。一些器物如斗笠状白陶器、大型绿松石器等饰品均属首次发现。4号建筑基址台基长近40米、宽12米,位于2号宫殿基址的正前方。二者大体同时期,且有共同的建筑中轴线,应属同一建筑群。6号建筑基址始建于二里头文化四期,这是首次在二里头遗址内发现属于二里头文化四期的大型建筑。由于6号建筑基址的建设年代正值学术界热烈讨论的夏商王朝更替的关键时期,它的发现将有助于这一历史疑案的最终破解。7号、8号基址的始建年代应为二里头文化二、三期之交,一直延续使用至二里头文化四期晚段或稍晚。考古发掘显示,由于宫城城墙及1、2、4、7、8号等夯土基址大体同时兴建于二里头文化三期,使这时的宫殿区布局为之改观。仅就宫殿区东部的建筑基址群来说,始建于三期的2、4号基址与始建于四期的6号基址,都是在属二里头文化二期的3号基址被彻底废毁后又在其原址上兴建起来的。而且,早晚两个时期的建筑格局也发生了显著变化,由一体化的多重院落布局演变为多个单体建筑纵向排列。但与此同时,早、晚期建筑又基本上保持着统一的建筑方向和建筑规划轴线,说明宫殿区尽管在晚期筑以围墙,其内的建筑格局大变,但宫殿区的总体规划和范围却未发生大的变化。宫殿区布局结构的演化过程,既有显著变化又有延续性,这种现象究竟反映了怎样的历史事实,是考古工作者努力探究的问题。发现我国最早的车辙在发掘中,考古工作者在宫殿区南侧大路的早期路土之间,发现了两道大体平行的车辙痕。发掘区内车辙长5米多,且继续向东西延伸。车辙辙沟呈凹槽状,两辙间的距离约为1米。这两条车辙的发现,将我国双轮车的出现时间提早了约200年,推至距今3700年左右的夏代,为探索我国古代车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二里头遗址夏代车辙的发现,引起了国内学术界高度关注。由此,一个话题再度被提及:中国古代马车起源何处?中国马车的起源一直是悬而未决的问题,对此,国内外学术界争论颇多。有的持“马车中国本土独立起源说”,有的则持“外来说”,认为中国马车是来源于中西亚或欧亚草原的,在商代晚期时辗转传入我国。关于车子在我国的发明与使用,我国古代文献多有记载。根据文献记述,夏代已有了管理车政的官吏车正等。如这些记载属实,夏代的车子及用车制度已相当发达,但直至目前,尚未找到考古学证据。在以往的考古发掘中,商代早期都城遗址郑州商城遗址曾发现铸造车用青铜配件的陶范,在与此同期的偃师商城遗址也曾发掘出车用青铜配件。这些都说明我国在商代晚期之前,不仅有车,而且车上已使用了青铜配件。偃师商城遗址车辙发现后,考古工作者就曾撰文认为,显然不宜将晚商马车的源头直接追寻到西亚去。许宏博士说,尽管从二里头遗址中发现了我国最早的车辙,但仍然难以确认这就是马车的起源。因为从二里头遗址发现的车辙看,当时的车体较窄,只有1米左右,而殷墟发现的商代晚期马车的轨距一般为2米多,二者之间有明显不同。因此,在二里头宫殿区南侧大路上留下辙印的双轮车,与偃师商城遗址发现的一样,很可能是具有某种特殊用途的车子。当时是人力驾车还是使用牲畜驾车,使用什么牲畜驾车,都有待将来的考古发现去证实。二里头都城废弃于何时?考古学界按先后顺序,将二里头文化分为一、二、三、四期。以往的一般认识是,二里头文化四期(至少是其晚段)的二里头文化已出现衰落的迹象。几乎与此同时,偃师商城开始建设,偃师商城遗址与二里头遗址的关系可大体用“一兴一废”来表述。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学术界也把此期作为我国夏商文化的分界。但最新的勘察发掘与研究表明,二里头文化四期的遗存在遗址中心区分布相当密集;周围地区虽较此前有所减少,但遗址规模并未缩小,已发掘的遗迹数量也与二里头文化三期相近。同时,宫殿区仍延续使用,范围甚至有所扩大。1、2、4、7、8号等始建于三期的宫殿夯土基址、宫城城墙及周围大路等重要遗存直至四期的偏晚阶段,均未见遭遇毁灭性破坏的迹象。宫殿区范围此期遗存的丰富程度远远超过三期。在宫殿区东部还发现了筑于此期的6号大型基址和庭院围墙等。另外,考古工作者此次还在宫殿区南侧大路以南,距宫城南墙18米至19米处,又发现一道始建于二里头文化四期偏晚的夯土墙,其与宫城南墙大体平行,长度达200余米,宽度也在2米左右,其夯筑质量甚至高于宫城城墙。由于该墙与宫城南墙以大道相隔,考古工作者推测该墙为宫城以南另一处设施北墙的可能性较大。该墙建成不久即遭毁。同时,考古工作者此次还在宫城南墙外发现了当时制造贵族奢侈品——绿松石器的作坊和一处废料坑,废料坑出土了数千枚绿松石块粒,相当一部分带有切割琢磨的痕迹,还见有因钻孔不正而报废的石珠。该作坊与该坑的时代亦属二里头文化四期偏晚。二里头四期墓葬所见青铜容器和玉器等礼器的数量和质量均超过三期。大型青铜兵器亦始见于四期。属于四期的形体较大、纹饰精美的陶器也屡有发现。个别中型墓葬和青铜容器的下限可能已至偃师商城一期。种种迹象表明,在一般认为已实现了王朝更替的二里头文化四期(至少是其晚段)或稍晚,二里头宫殿区仍在使用中,它的繁荣程度并不逊色于三期,在若干方面甚至较三期有所发展。许宏博士认为,这一阶段的二里头应该仍属都邑性质的大型聚落。如作进一步推测的话,这一阶段最有可能是此前二里头都邑的持续发展期,即便在其间发生了王朝更替的历史事件,也并未导致这一都邑迅速而全面的衰败。相当于二里头文化第四期或稍晚阶段的二里头文化,仍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二里头都邑真的衰败甚至废弃于二里头文化四期吗?它最终是毁于敌手吗?作为都城的二里头的下限究竟在何时?二里头作为重要都邑,是否与初建期的偃师商城并存过一段时间?这些问题仍是待解之谜。
许宏博士说,考古发掘显示,二里头遗址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具有明确规划的都邑,其规划缜密、布局严整,开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制度的先河,后世中国古代都邑营建制度的许多方面都可以追溯至二里头,如纵横交错的道路网、方正规矩的宫城、宫城内多组具有中轴线规划的建筑群、建筑群中多进院落的布局、坐北朝南的建筑方向以及许多土木建筑技术等。二里头宫城可以看作是中国古代宫城的祖源,此后的中国古代宫城连续演进,在明清时期营建的北京紫禁城达到了顶点。发现我国最早的宫殿建筑群1961年至1975年,考古工作者先后对二里头遗址宫城区内发现的1号宫殿基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显示,该基址总面积达1万平方米。正殿居基址北中部,四周回廊围列。正殿之南为一宽敞的庭院,过庭院为面阔8间的牌坊式大门。这是当时发现的国内最古老的宫殿建筑基址。1977年至1978年,考古人员对2号宫殿基址进行了全面发掘,基址面积约4000平方米。此次考古工作者又在宫殿区内发现6座大型夯土宫室建筑基址(即3、4、5、6、7、8号建筑基址)。3号和5号建筑基址建于二里头文化二期。二者东西并列,其间的通道下发现了长达百米的木结构排水暗渠。其中的3号建筑基址部分被2号基址所覆压,其年代比1号宫殿基址的年代还早百年左右,是目前我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大型宫殿建筑基址。该基址已探明的长度达150米,主体部分至少有三重庭院组成,院内还发现成排的贵族墓。从中出土数十件(组)铜器、玉器、漆器、白陶器、原始青瓷、绿松石工艺品、蚌制工艺品等随葬品。一些器物如斗笠状白陶器、大型绿松石器等饰品均属首次发现。4号建筑基址台基长近40米、宽12米,位于2号宫殿基址的正前方。二者大体同时期,且有共同的建筑中轴线,应属同一建筑群。6号建筑基址始建于二里头文化四期,这是首次在二里头遗址内发现属于二里头文化四期的大型建筑。由于6号建筑基址的建设年代正值学术界热烈讨论的夏商王朝更替的关键时期,它的发现将有助于这一历史疑案的最终破解。7号、8号基址的始建年代应为二里头文化二、三期之交,一直延续使用至二里头文化四期晚段或稍晚。考古发掘显示,由于宫城城墙及1、2、4、7、8号等夯土基址大体同时兴建于二里头文化三期,使这时的宫殿区布局为之改观。仅就宫殿区东部的建筑基址群来说,始建于三期的2、4号基址与始建于四期的6号基址,都是在属二里头文化二期的3号基址被彻底废毁后又在其原址上兴建起来的。而且,早晚两个时期的建筑格局也发生了显著变化,由一体化的多重院落布局演变为多个单体建筑纵向排列。但与此同时,早、晚期建筑又基本上保持着统一的建筑方向和建筑规划轴线,说明宫殿区尽管在晚期筑以围墙,其内的建筑格局大变,但宫殿区的总体规划和范围却未发生大的变化。宫殿区布局结构的演化过程,既有显著变化又有延续性,这种现象究竟反映了怎样的历史事实,是考古工作者努力探究的问题。发现我国最早的车辙在发掘中,考古工作者在宫殿区南侧大路的早期路土之间,发现了两道大体平行的车辙痕。发掘区内车辙长5米多,且继续向东西延伸。车辙辙沟呈凹槽状,两辙间的距离约为1米。这两条车辙的发现,将我国双轮车的出现时间提早了约200年,推至距今3700年左右的夏代,为探索我国古代车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二里头遗址夏代车辙的发现,引起了国内学术界高度关注。由此,一个话题再度被提及:中国古代马车起源何处?中国马车的起源一直是悬而未决的问题,对此,国内外学术界争论颇多。有的持“马车中国本土独立起源说”,有的则持“外来说”,认为中国马车是来源于中西亚或欧亚草原的,在商代晚期时辗转传入我国。关于车子在我国的发明与使用,我国古代文献多有记载。根据文献记述,夏代已有了管理车政的官吏车正等。如这些记载属实,夏代的车子及用车制度已相当发达,但直至目前,尚未找到考古学证据。在以往的考古发掘中,商代早期都城遗址郑州商城遗址曾发现铸造车用青铜配件的陶范,在与此同期的偃师商城遗址也曾发掘出车用青铜配件。这些都说明我国在商代晚期之前,不仅有车,而且车上已使用了青铜配件。偃师商城遗址车辙发现后,考古工作者就曾撰文认为,显然不宜将晚商马车的源头直接追寻到西亚去。许宏博士说,尽管从二里头遗址中发现了我国最早的车辙,但仍然难以确认这就是马车的起源。因为从二里头遗址发现的车辙看,当时的车体较窄,只有1米左右,而殷墟发现的商代晚期马车的轨距一般为2米多,二者之间有明显不同。因此,在二里头宫殿区南侧大路上留下辙印的双轮车,与偃师商城遗址发现的一样,很可能是具有某种特殊用途的车子。当时是人力驾车还是使用牲畜驾车,使用什么牲畜驾车,都有待将来的考古发现去证实。二里头都城废弃于何时?考古学界按先后顺序,将二里头文化分为一、二、三、四期。以往的一般认识是,二里头文化四期(至少是其晚段)的二里头文化已出现衰落的迹象。几乎与此同时,偃师商城开始建设,偃师商城遗址与二里头遗址的关系可大体用“一兴一废”来表述。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学术界也把此期作为我国夏商文化的分界。但最新的勘察发掘与研究表明,二里头文化四期的遗存在遗址中心区分布相当密集;周围地区虽较此前有所减少,但遗址规模并未缩小,已发掘的遗迹数量也与二里头文化三期相近。同时,宫殿区仍延续使用,范围甚至有所扩大。1、2、4、7、8号等始建于三期的宫殿夯土基址、宫城城墙及周围大路等重要遗存直至四期的偏晚阶段,均未见遭遇毁灭性破坏的迹象。宫殿区范围此期遗存的丰富程度远远超过三期。在宫殿区东部还发现了筑于此期的6号大型基址和庭院围墙等。另外,考古工作者此次还在宫殿区南侧大路以南,距宫城南墙18米至19米处,又发现一道始建于二里头文化四期偏晚的夯土墙,其与宫城南墙大体平行,长度达200余米,宽度也在2米左右,其夯筑质量甚至高于宫城城墙。由于该墙与宫城南墙以大道相隔,考古工作者推测该墙为宫城以南另一处设施北墙的可能性较大。该墙建成不久即遭毁。同时,考古工作者此次还在宫城南墙外发现了当时制造贵族奢侈品——绿松石器的作坊和一处废料坑,废料坑出土了数千枚绿松石块粒,相当一部分带有切割琢磨的痕迹,还见有因钻孔不正而报废的石珠。该作坊与该坑的时代亦属二里头文化四期偏晚。二里头四期墓葬所见青铜容器和玉器等礼器的数量和质量均超过三期。大型青铜兵器亦始见于四期。属于四期的形体较大、纹饰精美的陶器也屡有发现。个别中型墓葬和青铜容器的下限可能已至偃师商城一期。种种迹象表明,在一般认为已实现了王朝更替的二里头文化四期(至少是其晚段)或稍晚,二里头宫殿区仍在使用中,它的繁荣程度并不逊色于三期,在若干方面甚至较三期有所发展。许宏博士认为,这一阶段的二里头应该仍属都邑性质的大型聚落。如作进一步推测的话,这一阶段最有可能是此前二里头都邑的持续发展期,即便在其间发生了王朝更替的历史事件,也并未导致这一都邑迅速而全面的衰败。相当于二里头文化第四期或稍晚阶段的二里头文化,仍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二里头都邑真的衰败甚至废弃于二里头文化四期吗?它最终是毁于敌手吗?作为都城的二里头的下限究竟在何时?二里头作为重要都邑,是否与初建期的偃师商城并存过一段时间?这些问题仍是待解之谜。
发现我国最早的宫殿建筑群1961年至1975年,考古工作者先后对二里头遗址宫城区内发现的1号宫殿基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显示,该基址总面积达1万平方米。正殿居基址北中部,四周回廊围列。正殿之南为一宽敞的庭院,过庭院为面阔8间的牌坊式大门。这是当时发现的国内最古老的宫殿建筑基址。1977年至1978年,考古人员对2号宫殿基址进行了全面发掘,基址面积约4000平方米。此次考古工作者又在宫殿区内发现6座大型夯土宫室建筑基址(即3、4、5、6、7、8号建筑基址)。3号和5号建筑基址建于二里头文化二期。二者东西并列,其间的通道下发现了长达百米的木结构排水暗渠。其中的3号建筑基址部分被2号基址所覆压,其年代比1号宫殿基址的年代还早百年左右,是目前我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大型宫殿建筑基址。该基址已探明的长度达150米,主体部分至少有三重庭院组成,院内还发现成排的贵族墓。从中出土数十件(组)铜器、玉器、漆器、白陶器、原始青瓷、绿松石工艺品、蚌制工艺品等随葬品。一些器物如斗笠状白陶器、大型绿松石器等饰品均属首次发现。4号建筑基址台基长近40米、宽12米,位于2号宫殿基址的正前方。二者大体同时期,且有共同的建筑中轴线,应属同一建筑群。6号建筑基址始建于二里头文化四期,这是首次在二里头遗址内发现属于二里头文化四期的大型建筑。由于6号建筑基址的建设年代正值学术界热烈讨论的夏商王朝更替的关键时期,它的发现将有助于这一历史疑案的最终破解。7号、8号基址的始建年代应为二里头文化二、三期之交,一直延续使用至二里头文化四期晚段或稍晚。考古发掘显示,由于宫城城墙及1、2、4、7、8号等夯土基址大体同时兴建于二里头文化三期,使这时的宫殿区布局为之改观。仅就宫殿区东部的建筑基址群来说,始建于三期的2、4号基址与始建于四期的6号基址,都是在属二里头文化二期的3号基址被彻底废毁后又在其原址上兴建起来的。而且,早晚两个时期的建筑格局也发生了显著变化,由一体化的多重院落布局演变为多个单体建筑纵向排列。但与此同时,早、晚期建筑又基本上保持着统一的建筑方向和建筑规划轴线,说明宫殿区尽管在晚期筑以围墙,其内的建筑格局大变,但宫殿区的总体规划和范围却未发生大的变化。宫殿区布局结构的演化过程,既有显著变化又有延续性,这种现象究竟反映了怎样的历史事实,是考古工作者努力探究的问题。发现我国最早的车辙在发掘中,考古工作者在宫殿区南侧大路的早期路土之间,发现了两道大体平行的车辙痕。发掘区内车辙长5米多,且继续向东西延伸。车辙辙沟呈凹槽状,两辙间的距离约为1米。这两条车辙的发现,将我国双轮车的出现时间提早了约200年,推至距今3700年左右的夏代,为探索我国古代车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二里头遗址夏代车辙的发现,引起了国内学术界高度关注。由此,一个话题再度被提及:中国古代马车起源何处?中国马车的起源一直是悬而未决的问题,对此,国内外学术界争论颇多。有的持“马车中国本土独立起源说”,有的则持“外来说”,认为中国马车是来源于中西亚或欧亚草原的,在商代晚期时辗转传入我国。关于车子在我国的发明与使用,我国古代文献多有记载。根据文献记述,夏代已有了管理车政的官吏车正等。如这些记载属实,夏代的车子及用车制度已相当发达,但直至目前,尚未找到考古学证据。在以往的考古发掘中,商代早期都城遗址郑州商城遗址曾发现铸造车用青铜配件的陶范,在与此同期的偃师商城遗址也曾发掘出车用青铜配件。这些都说明我国在商代晚期之前,不仅有车,而且车上已使用了青铜配件。偃师商城遗址车辙发现后,考古工作者就曾撰文认为,显然不宜将晚商马车的源头直接追寻到西亚去。许宏博士说,尽管从二里头遗址中发现了我国最早的车辙,但仍然难以确认这就是马车的起源。因为从二里头遗址发现的车辙看,当时的车体较窄,只有1米左右,而殷墟发现的商代晚期马车的轨距一般为2米多,二者之间有明显不同。因此,在二里头宫殿区南侧大路上留下辙印的双轮车,与偃师商城遗址发现的一样,很可能是具有某种特殊用途的车子。当时是人力驾车还是使用牲畜驾车,使用什么牲畜驾车,都有待将来的考古发现去证实。二里头都城废弃于何时?考古学界按先后顺序,将二里头文化分为一、二、三、四期。以往的一般认识是,二里头文化四期(至少是其晚段)的二里头文化已出现衰落的迹象。几乎与此同时,偃师商城开始建设,偃师商城遗址与二里头遗址的关系可大体用“一兴一废”来表述。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学术界也把此期作为我国夏商文化的分界。但最新的勘察发掘与研究表明,二里头文化四期的遗存在遗址中心区分布相当密集;周围地区虽较此前有所减少,但遗址规模并未缩小,已发掘的遗迹数量也与二里头文化三期相近。同时,宫殿区仍延续使用,范围甚至有所扩大。1、2、4、7、8号等始建于三期的宫殿夯土基址、宫城城墙及周围大路等重要遗存直至四期的偏晚阶段,均未见遭遇毁灭性破坏的迹象。宫殿区范围此期遗存的丰富程度远远超过三期。在宫殿区东部还发现了筑于此期的6号大型基址和庭院围墙等。另外,考古工作者此次还在宫殿区南侧大路以南,距宫城南墙18米至19米处,又发现一道始建于二里头文化四期偏晚的夯土墙,其与宫城南墙大体平行,长度达200余米,宽度也在2米左右,其夯筑质量甚至高于宫城城墙。由于该墙与宫城南墙以大道相隔,考古工作者推测该墙为宫城以南另一处设施北墙的可能性较大。该墙建成不久即遭毁。同时,考古工作者此次还在宫城南墙外发现了当时制造贵族奢侈品——绿松石器的作坊和一处废料坑,废料坑出土了数千枚绿松石块粒,相当一部分带有切割琢磨的痕迹,还见有因钻孔不正而报废的石珠。该作坊与该坑的时代亦属二里头文化四期偏晚。二里头四期墓葬所见青铜容器和玉器等礼器的数量和质量均超过三期。大型青铜兵器亦始见于四期。属于四期的形体较大、纹饰精美的陶器也屡有发现。个别中型墓葬和青铜容器的下限可能已至偃师商城一期。种种迹象表明,在一般认为已实现了王朝更替的二里头文化四期(至少是其晚段)或稍晚,二里头宫殿区仍在使用中,它的繁荣程度并不逊色于三期,在若干方面甚至较三期有所发展。许宏博士认为,这一阶段的二里头应该仍属都邑性质的大型聚落。如作进一步推测的话,这一阶段最有可能是此前二里头都邑的持续发展期,即便在其间发生了王朝更替的历史事件,也并未导致这一都邑迅速而全面的衰败。相当于二里头文化第四期或稍晚阶段的二里头文化,仍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二里头都邑真的衰败甚至废弃于二里头文化四期吗?它最终是毁于敌手吗?作为都城的二里头的下限究竟在何时?二里头作为重要都邑,是否与初建期的偃师商城并存过一段时间?这些问题仍是待解之谜。
1961年至1975年,考古工作者先后对二里头遗址宫城区内发现的1号宫殿基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显示,该基址总面积达1万平方米。正殿居基址北中部,四周回廊围列。正殿之南为一宽敞的庭院,过庭院为面阔8间的牌坊式大门。这是当时发现的国内最古老的宫殿建筑基址。1977年至1978年,考古人员对2号宫殿基址进行了全面发掘,基址面积约4000平方米。此次考古工作者又在宫殿区内发现6座大型夯土宫室建筑基址(即3、4、5、6、7、8号建筑基址)。3号和5号建筑基址建于二里头文化二期。二者东西并列,其间的通道下发现了长达百米的木结构排水暗渠。其中的3号建筑基址部分被2号基址所覆压,其年代比1号宫殿基址的年代还早百年左右,是目前我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大型宫殿建筑基址。该基址已探明的长度达150米,主体部分至少有三重庭院组成,院内还发现成排的贵族墓。从中出土数十件(组)铜器、玉器、漆器、白陶器、原始青瓷、绿松石工艺品、蚌制工艺品等随葬品。一些器物如斗笠状白陶器、大型绿松石器等饰品均属首次发现。4号建筑基址台基长近40米、宽12米,位于2号宫殿基址的正前方。二者大体同时期,且有共同的建筑中轴线,应属同一建筑群。6号建筑基址始建于二里头文化四期,这是首次在二里头遗址内发现属于二里头文化四期的大型建筑。由于6号建筑基址的建设年代正值学术界热烈讨论的夏商王朝更替的关键时期,它的发现将有助于这一历史疑案的最终破解。7号、8号基址的始建年代应为二里头文化二、三期之交,一直延续使用至二里头文化四期晚段或稍晚。考古发掘显示,由于宫城城墙及1、2、4、7、8号等夯土基址大体同时兴建于二里头文化三期,使这时的宫殿区布局为之改观。仅就宫殿区东部的建筑基址群来说,始建于三期的2、4号基址与始建于四期的6号基址,都是在属二里头文化二期的3号基址被彻底废毁后又在其原址上兴建起来的。而且,早晚两个时期的建筑格局也发生了显著变化,由一体化的多重院落布局演变为多个单体建筑纵向排列。但与此同时,早、晚期建筑又基本上保持着统一的建筑方向和建筑规划轴线,说明宫殿区尽管在晚期筑以围墙,其内的建筑格局大变,但宫殿区的总体规划和范围却未发生大的变化。宫殿区布局结构的演化过程,既有显著变化又有延续性,这种现象究竟反映了怎样的历史事实,是考古工作者努力探究的问题。发现我国最早的车辙在发掘中,考古工作者在宫殿区南侧大路的早期路土之间,发现了两道大体平行的车辙痕。发掘区内车辙长5米多,且继续向东西延伸。车辙辙沟呈凹槽状,两辙间的距离约为1米。这两条车辙的发现,将我国双轮车的出现时间提早了约200年,推至距今3700年左右的夏代,为探索我国古代车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二里头遗址夏代车辙的发现,引起了国内学术界高度关注。由此,一个话题再度被提及:中国古代马车起源何处?中国马车的起源一直是悬而未决的问题,对此,国内外学术界争论颇多。有的持“马车中国本土独立起源说”,有的则持“外来说”,认为中国马车是来源于中西亚或欧亚草原的,在商代晚期时辗转传入我国。关于车子在我国的发明与使用,我国古代文献多有记载。根据文献记述,夏代已有了管理车政的官吏车正等。如这些记载属实,夏代的车子及用车制度已相当发达,但直至目前,尚未找到考古学证据。在以往的考古发掘中,商代早期都城遗址郑州商城遗址曾发现铸造车用青铜配件的陶范,在与此同期的偃师商城遗址也曾发掘出车用青铜配件。这些都说明我国在商代晚期之前,不仅有车,而且车上已使用了青铜配件。偃师商城遗址车辙发现后,考古工作者就曾撰文认为,显然不宜将晚商马车的源头直接追寻到西亚去。许宏博士说,尽管从二里头遗址中发现了我国最早的车辙,但仍然难以确认这就是马车的起源。因为从二里头遗址发现的车辙看,当时的车体较窄,只有1米左右,而殷墟发现的商代晚期马车的轨距一般为2米多,二者之间有明显不同。因此,在二里头宫殿区南侧大路上留下辙印的双轮车,与偃师商城遗址发现的一样,很可能是具有某种特殊用途的车子。当时是人力驾车还是使用牲畜驾车,使用什么牲畜驾车,都有待将来的考古发现去证实。二里头都城废弃于何时?考古学界按先后顺序,将二里头文化分为一、二、三、四期。以往的一般认识是,二里头文化四期(至少是其晚段)的二里头文化已出现衰落的迹象。几乎与此同时,偃师商城开始建设,偃师商城遗址与二里头遗址的关系可大体用“一兴一废”来表述。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学术界也把此期作为我国夏商文化的分界。但最新的勘察发掘与研究表明,二里头文化四期的遗存在遗址中心区分布相当密集;周围地区虽较此前有所减少,但遗址规模并未缩小,已发掘的遗迹数量也与二里头文化三期相近。同时,宫殿区仍延续使用,范围甚至有所扩大。1、2、4、7、8号等始建于三期的宫殿夯土基址、宫城城墙及周围大路等重要遗存直至四期的偏晚阶段,均未见遭遇毁灭性破坏的迹象。宫殿区范围此期遗存的丰富程度远远超过三期。在宫殿区东部还发现了筑于此期的6号大型基址和庭院围墙等。另外,考古工作者此次还在宫殿区南侧大路以南,距宫城南墙18米至19米处,又发现一道始建于二里头文化四期偏晚的夯土墙,其与宫城南墙大体平行,长度达200余米,宽度也在2米左右,其夯筑质量甚至高于宫城城墙。由于该墙与宫城南墙以大道相隔,考古工作者推测该墙为宫城以南另一处设施北墙的可能性较大。该墙建成不久即遭毁。同时,考古工作者此次还在宫城南墙外发现了当时制造贵族奢侈品——绿松石器的作坊和一处废料坑,废料坑出土了数千枚绿松石块粒,相当一部分带有切割琢磨的痕迹,还见有因钻孔不正而报废的石珠。该作坊与该坑的时代亦属二里头文化四期偏晚。二里头四期墓葬所见青铜容器和玉器等礼器的数量和质量均超过三期。大型青铜兵器亦始见于四期。属于四期的形体较大、纹饰精美的陶器也屡有发现。个别中型墓葬和青铜容器的下限可能已至偃师商城一期。种种迹象表明,在一般认为已实现了王朝更替的二里头文化四期(至少是其晚段)或稍晚,二里头宫殿区仍在使用中,它的繁荣程度并不逊色于三期,在若干方面甚至较三期有所发展。许宏博士认为,这一阶段的二里头应该仍属都邑性质的大型聚落。如作进一步推测的话,这一阶段最有可能是此前二里头都邑的持续发展期,即便在其间发生了王朝更替的历史事件,也并未导致这一都邑迅速而全面的衰败。相当于二里头文化第四期或稍晚阶段的二里头文化,仍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二里头都邑真的衰败甚至废弃于二里头文化四期吗?它最终是毁于敌手吗?作为都城的二里头的下限究竟在何时?二里头作为重要都邑,是否与初建期的偃师商城并存过一段时间?这些问题仍是待解之谜。
此次考古工作者又在宫殿区内发现6座大型夯土宫室建筑基址(即3、4、5、6、7、8号建筑基址)。3号和5号建筑基址建于二里头文化二期。二者东西并列,其间的通道下发现了长达百米的木结构排水暗渠。其中的3号建筑基址部分被2号基址所覆压,其年代比1号宫殿基址的年代还早百年左右,是目前我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大型宫殿建筑基址。该基址已探明的长度达150米,主体部分至少有三重庭院组成,院内还发现成排的贵族墓。从中出土数十件(组)铜器、玉器、漆器、白陶器、原始青瓷、绿松石工艺品、蚌制工艺品等随葬品。一些器物如斗笠状白陶器、大型绿松石器等饰品均属首次发现。4号建筑基址台基长近40米、宽12米,位于2号宫殿基址的正前方。二者大体同时期,且有共同的建筑中轴线,应属同一建筑群。6号建筑基址始建于二里头文化四期,这是首次在二里头遗址内发现属于二里头文化四期的大型建筑。由于6号建筑基址的建设年代正值学术界热烈讨论的夏商王朝更替的关键时期,它的发现将有助于这一历史疑案的最终破解。7号、8号基址的始建年代应为二里头文化二、三期之交,一直延续使用至二里头文化四期晚段或稍晚。考古发掘显示,由于宫城城墙及1、2、4、7、8号等夯土基址大体同时兴建于二里头文化三期,使这时的宫殿区布局为之改观。仅就宫殿区东部的建筑基址群来说,始建于三期的2、4号基址与始建于四期的6号基址,都是在属二里头文化二期的3号基址被彻底废毁后又在其原址上兴建起来的。而且,早晚两个时期的建筑格局也发生了显著变化,由一体化的多重院落布局演变为多个单体建筑纵向排列。但与此同时,早、晚期建筑又基本上保持着统一的建筑方向和建筑规划轴线,说明宫殿区尽管在晚期筑以围墙,其内的建筑格局大变,但宫殿区的总体规划和范围却未发生大的变化。宫殿区布局结构的演化过程,既有显著变化又有延续性,这种现象究竟反映了怎样的历史事实,是考古工作者努力探究的问题。发现我国最早的车辙在发掘中,考古工作者在宫殿区南侧大路的早期路土之间,发现了两道大体平行的车辙痕。发掘区内车辙长5米多,且继续向东西延伸。车辙辙沟呈凹槽状,两辙间的距离约为1米。这两条车辙的发现,将我国双轮车的出现时间提早了约200年,推至距今3700年左右的夏代,为探索我国古代车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二里头遗址夏代车辙的发现,引起了国内学术界高度关注。由此,一个话题再度被提及:中国古代马车起源何处?中国马车的起源一直是悬而未决的问题,对此,国内外学术界争论颇多。有的持“马车中国本土独立起源说”,有的则持“外来说”,认为中国马车是来源于中西亚或欧亚草原的,在商代晚期时辗转传入我国。关于车子在我国的发明与使用,我国古代文献多有记载。根据文献记述,夏代已有了管理车政的官吏车正等。如这些记载属实,夏代的车子及用车制度已相当发达,但直至目前,尚未找到考古学证据。在以往的考古发掘中,商代早期都城遗址郑州商城遗址曾发现铸造车用青铜配件的陶范,在与此同期的偃师商城遗址也曾发掘出车用青铜配件。这些都说明我国在商代晚期之前,不仅有车,而且车上已使用了青铜配件。偃师商城遗址车辙发现后,考古工作者就曾撰文认为,显然不宜将晚商马车的源头直接追寻到西亚去。许宏博士说,尽管从二里头遗址中发现了我国最早的车辙,但仍然难以确认这就是马车的起源。因为从二里头遗址发现的车辙看,当时的车体较窄,只有1米左右,而殷墟发现的商代晚期马车的轨距一般为2米多,二者之间有明显不同。因此,在二里头宫殿区南侧大路上留下辙印的双轮车,与偃师商城遗址发现的一样,很可能是具有某种特殊用途的车子。当时是人力驾车还是使用牲畜驾车,使用什么牲畜驾车,都有待将来的考古发现去证实。二里头都城废弃于何时?考古学界按先后顺序,将二里头文化分为一、二、三、四期。以往的一般认识是,二里头文化四期(至少是其晚段)的二里头文化已出现衰落的迹象。几乎与此同时,偃师商城开始建设,偃师商城遗址与二里头遗址的关系可大体用“一兴一废”来表述。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学术界也把此期作为我国夏商文化的分界。但最新的勘察发掘与研究表明,二里头文化四期的遗存在遗址中心区分布相当密集;周围地区虽较此前有所减少,但遗址规模并未缩小,已发掘的遗迹数量也与二里头文化三期相近。同时,宫殿区仍延续使用,范围甚至有所扩大。1、2、4、7、8号等始建于三期的宫殿夯土基址、宫城城墙及周围大路等重要遗存直至四期的偏晚阶段,均未见遭遇毁灭性破坏的迹象。宫殿区范围此期遗存的丰富程度远远超过三期。在宫殿区东部还发现了筑于此期的6号大型基址和庭院围墙等。另外,考古工作者此次还在宫殿区南侧大路以南,距宫城南墙18米至19米处,又发现一道始建于二里头文化四期偏晚的夯土墙,其与宫城南墙大体平行,长度达200余米,宽度也在2米左右,其夯筑质量甚至高于宫城城墙。由于该墙与宫城南墙以大道相隔,考古工作者推测该墙为宫城以南另一处设施北墙的可能性较大。该墙建成不久即遭毁。同时,考古工作者此次还在宫城南墙外发现了当时制造贵族奢侈品——绿松石器的作坊和一处废料坑,废料坑出土了数千枚绿松石块粒,相当一部分带有切割琢磨的痕迹,还见有因钻孔不正而报废的石珠。该作坊与该坑的时代亦属二里头文化四期偏晚。二里头四期墓葬所见青铜容器和玉器等礼器的数量和质量均超过三期。大型青铜兵器亦始见于四期。属于四期的形体较大、纹饰精美的陶器也屡有发现。个别中型墓葬和青铜容器的下限可能已至偃师商城一期。种种迹象表明,在一般认为已实现了王朝更替的二里头文化四期(至少是其晚段)或稍晚,二里头宫殿区仍在使用中,它的繁荣程度并不逊色于三期,在若干方面甚至较三期有所发展。许宏博士认为,这一阶段的二里头应该仍属都邑性质的大型聚落。如作进一步推测的话,这一阶段最有可能是此前二里头都邑的持续发展期,即便在其间发生了王朝更替的历史事件,也并未导致这一都邑迅速而全面的衰败。相当于二里头文化第四期或稍晚阶段的二里头文化,仍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二里头都邑真的衰败甚至废弃于二里头文化四期吗?它最终是毁于敌手吗?作为都城的二里头的下限究竟在何时?二里头作为重要都邑,是否与初建期的偃师商城并存过一段时间?这些问题仍是待解之谜。
4号建筑基址台基长近40米、宽12米,位于2号宫殿基址的正前方。二者大体同时期,且有共同的建筑中轴线,应属同一建筑群。6号建筑基址始建于二里头文化四期,这是首次在二里头遗址内发现属于二里头文化四期的大型建筑。由于6号建筑基址的建设年代正值学术界热烈讨论的夏商王朝更替的关键时期,它的发现将有助于这一历史疑案的最终破解。7号、8号基址的始建年代应为二里头文化二、三期之交,一直延续使用至二里头文化四期晚段或稍晚。考古发掘显示,由于宫城城墙及1、2、4、7、8号等夯土基址大体同时兴建于二里头文化三期,使这时的宫殿区布局为之改观。仅就宫殿区东部的建筑基址群来说,始建于三期的2、4号基址与始建于四期的6号基址,都是在属二里头文化二期的3号基址被彻底废毁后又在其原址上兴建起来的。而且,早晚两个时期的建筑格局也发生了显著变化,由一体化的多重院落布局演变为多个单体建筑纵向排列。但与此同时,早、晚期建筑又基本上保持着统一的建筑方向和建筑规划轴线,说明宫殿区尽管在晚期筑以围墙,其内的建筑格局大变,但宫殿区的总体规划和范围却未发生大的变化。宫殿区布局结构的演化过程,既有显著变化又有延续性,这种现象究竟反映了怎样的历史事实,是考古工作者努力探究的问题。发现我国最早的车辙在发掘中,考古工作者在宫殿区南侧大路的早期路土之间,发现了两道大体平行的车辙痕。发掘区内车辙长5米多,且继续向东西延伸。车辙辙沟呈凹槽状,两辙间的距离约为1米。这两条车辙的发现,将我国双轮车的出现时间提早了约200年,推至距今3700年左右的夏代,为探索我国古代车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二里头遗址夏代车辙的发现,引起了国内学术界高度关注。由此,一个话题再度被提及:中国古代马车起源何处?中国马车的起源一直是悬而未决的问题,对此,国内外学术界争论颇多。有的持“马车中国本土独立起源说”,有的则持“外来说”,认为中国马车是来源于中西亚或欧亚草原的,在商代晚期时辗转传入我国。关于车子在我国的发明与使用,我国古代文献多有记载。根据文献记述,夏代已有了管理车政的官吏车正等。如这些记载属实,夏代的车子及用车制度已相当发达,但直至目前,尚未找到考古学证据。在以往的考古发掘中,商代早期都城遗址郑州商城遗址曾发现铸造车用青铜配件的陶范,在与此同期的偃师商城遗址也曾发掘出车用青铜配件。这些都说明我国在商代晚期之前,不仅有车,而且车上已使用了青铜配件。偃师商城遗址车辙发现后,考古工作者就曾撰文认为,显然不宜将晚商马车的源头直接追寻到西亚去。许宏博士说,尽管从二里头遗址中发现了我国最早的车辙,但仍然难以确认这就是马车的起源。因为从二里头遗址发现的车辙看,当时的车体较窄,只有1米左右,而殷墟发现的商代晚期马车的轨距一般为2米多,二者之间有明显不同。因此,在二里头宫殿区南侧大路上留下辙印的双轮车,与偃师商城遗址发现的一样,很可能是具有某种特殊用途的车子。当时是人力驾车还是使用牲畜驾车,使用什么牲畜驾车,都有待将来的考古发现去证实。二里头都城废弃于何时?考古学界按先后顺序,将二里头文化分为一、二、三、四期。以往的一般认识是,二里头文化四期(至少是其晚段)的二里头文化已出现衰落的迹象。几乎与此同时,偃师商城开始建设,偃师商城遗址与二里头遗址的关系可大体用“一兴一废”来表述。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学术界也把此期作为我国夏商文化的分界。但最新的勘察发掘与研究表明,二里头文化四期的遗存在遗址中心区分布相当密集;周围地区虽较此前有所减少,但遗址规模并未缩小,已发掘的遗迹数量也与二里头文化三期相近。同时,宫殿区仍延续使用,范围甚至有所扩大。1、2、4、7、8号等始建于三期的宫殿夯土基址、宫城城墙及周围大路等重要遗存直至四期的偏晚阶段,均未见遭遇毁灭性破坏的迹象。宫殿区范围此期遗存的丰富程度远远超过三期。在宫殿区东部还发现了筑于此期的6号大型基址和庭院围墙等。另外,考古工作者此次还在宫殿区南侧大路以南,距宫城南墙18米至19米处,又发现一道始建于二里头文化四期偏晚的夯土墙,其与宫城南墙大体平行,长度达200余米,宽度也在2米左右,其夯筑质量甚至高于宫城城墙。由于该墙与宫城南墙以大道相隔,考古工作者推测该墙为宫城以南另一处设施北墙的可能性较大。该墙建成不久即遭毁。同时,考古工作者此次还在宫城南墙外发现了当时制造贵族奢侈品——绿松石器的作坊和一处废料坑,废料坑出土了数千枚绿松石块粒,相当一部分带有切割琢磨的痕迹,还见有因钻孔不正而报废的石珠。该作坊与该坑的时代亦属二里头文化四期偏晚。二里头四期墓葬所见青铜容器和玉器等礼器的数量和质量均超过三期。大型青铜兵器亦始见于四期。属于四期的形体较大、纹饰精美的陶器也屡有发现。个别中型墓葬和青铜容器的下限可能已至偃师商城一期。种种迹象表明,在一般认为已实现了王朝更替的二里头文化四期(至少是其晚段)或稍晚,二里头宫殿区仍在使用中,它的繁荣程度并不逊色于三期,在若干方面甚至较三期有所发展。许宏博士认为,这一阶段的二里头应该仍属都邑性质的大型聚落。如作进一步推测的话,这一阶段最有可能是此前二里头都邑的持续发展期,即便在其间发生了王朝更替的历史事件,也并未导致这一都邑迅速而全面的衰败。相当于二里头文化第四期或稍晚阶段的二里头文化,仍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二里头都邑真的衰败甚至废弃于二里头文化四期吗?它最终是毁于敌手吗?作为都城的二里头的下限究竟在何时?二里头作为重要都邑,是否与初建期的偃师商城并存过一段时间?这些问题仍是待解之谜。
考古发掘显示,由于宫城城墙及1、2、4、7、8号等夯土基址大体同时兴建于二里头文化三期,使这时的宫殿区布局为之改观。仅就宫殿区东部的建筑基址群来说,始建于三期的2、4号基址与始建于四期的6号基址,都是在属二里头文化二期的3号基址被彻底废毁后又在其原址上兴建起来的。而且,早晚两个时期的建筑格局也发生了显著变化,由一体化的多重院落布局演变为多个单体建筑纵向排列。但与此同时,早、晚期建筑又基本上保持着统一的建筑方向和建筑规划轴线,说明宫殿区尽管在晚期筑以围墙,其内的建筑格局大变,但宫殿区的总体规划和范围却未发生大的变化。宫殿区布局结构的演化过程,既有显著变化又有延续性,这种现象究竟反映了怎样的历史事实,是考古工作者努力探究的问题。发现我国最早的车辙在发掘中,考古工作者在宫殿区南侧大路的早期路土之间,发现了两道大体平行的车辙痕。发掘区内车辙长5米多,且继续向东西延伸。车辙辙沟呈凹槽状,两辙间的距离约为1米。这两条车辙的发现,将我国双轮车的出现时间提早了约200年,推至距今3700年左右的夏代,为探索我国古代车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二里头遗址夏代车辙的发现,引起了国内学术界高度关注。由此,一个话题再度被提及:中国古代马车起源何处?中国马车的起源一直是悬而未决的问题,对此,国内外学术界争论颇多。有的持“马车中国本土独立起源说”,有的则持“外来说”,认为中国马车是来源于中西亚或欧亚草原的,在商代晚期时辗转传入我国。关于车子在我国的发明与使用,我国古代文献多有记载。根据文献记述,夏代已有了管理车政的官吏车正等。如这些记载属实,夏代的车子及用车制度已相当发达,但直至目前,尚未找到考古学证据。在以往的考古发掘中,商代早期都城遗址郑州商城遗址曾发现铸造车用青铜配件的陶范,在与此同期的偃师商城遗址也曾发掘出车用青铜配件。这些都说明我国在商代晚期之前,不仅有车,而且车上已使用了青铜配件。偃师商城遗址车辙发现后,考古工作者就曾撰文认为,显然不宜将晚商马车的源头直接追寻到西亚去。许宏博士说,尽管从二里头遗址中发现了我国最早的车辙,但仍然难以确认这就是马车的起源。因为从二里头遗址发现的车辙看,当时的车体较窄,只有1米左右,而殷墟发现的商代晚期马车的轨距一般为2米多,二者之间有明显不同。因此,在二里头宫殿区南侧大路上留下辙印的双轮车,与偃师商城遗址发现的一样,很可能是具有某种特殊用途的车子。当时是人力驾车还是使用牲畜驾车,使用什么牲畜驾车,都有待将来的考古发现去证实。二里头都城废弃于何时?考古学界按先后顺序,将二里头文化分为一、二、三、四期。以往的一般认识是,二里头文化四期(至少是其晚段)的二里头文化已出现衰落的迹象。几乎与此同时,偃师商城开始建设,偃师商城遗址与二里头遗址的关系可大体用“一兴一废”来表述。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学术界也把此期作为我国夏商文化的分界。但最新的勘察发掘与研究表明,二里头文化四期的遗存在遗址中心区分布相当密集;周围地区虽较此前有所减少,但遗址规模并未缩小,已发掘的遗迹数量也与二里头文化三期相近。同时,宫殿区仍延续使用,范围甚至有所扩大。1、2、4、7、8号等始建于三期的宫殿夯土基址、宫城城墙及周围大路等重要遗存直至四期的偏晚阶段,均未见遭遇毁灭性破坏的迹象。宫殿区范围此期遗存的丰富程度远远超过三期。在宫殿区东部还发现了筑于此期的6号大型基址和庭院围墙等。另外,考古工作者此次还在宫殿区南侧大路以南,距宫城南墙18米至19米处,又发现一道始建于二里头文化四期偏晚的夯土墙,其与宫城南墙大体平行,长度达200余米,宽度也在2米左右,其夯筑质量甚至高于宫城城墙。由于该墙与宫城南墙以大道相隔,考古工作者推测该墙为宫城以南另一处设施北墙的可能性较大。该墙建成不久即遭毁。同时,考古工作者此次还在宫城南墙外发现了当时制造贵族奢侈品——绿松石器的作坊和一处废料坑,废料坑出土了数千枚绿松石块粒,相当一部分带有切割琢磨的痕迹,还见有因钻孔不正而报废的石珠。该作坊与该坑的时代亦属二里头文化四期偏晚。二里头四期墓葬所见青铜容器和玉器等礼器的数量和质量均超过三期。大型青铜兵器亦始见于四期。属于四期的形体较大、纹饰精美的陶器也屡有发现。个别中型墓葬和青铜容器的下限可能已至偃师商城一期。种种迹象表明,在一般认为已实现了王朝更替的二里头文化四期(至少是其晚段)或稍晚,二里头宫殿区仍在使用中,它的繁荣程度并不逊色于三期,在若干方面甚至较三期有所发展。许宏博士认为,这一阶段的二里头应该仍属都邑性质的大型聚落。如作进一步推测的话,这一阶段最有可能是此前二里头都邑的持续发展期,即便在其间发生了王朝更替的历史事件,也并未导致这一都邑迅速而全面的衰败。相当于二里头文化第四期或稍晚阶段的二里头文化,仍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二里头都邑真的衰败甚至废弃于二里头文化四期吗?它最终是毁于敌手吗?作为都城的二里头的下限究竟在何时?二里头作为重要都邑,是否与初建期的偃师商城并存过一段时间?这些问题仍是待解之谜。
但与此同时,早、晚期建筑又基本上保持着统一的建筑方向和建筑规划轴线,说明宫殿区尽管在晚期筑以围墙,其内的建筑格局大变,但宫殿区的总体规划和范围却未发生大的变化。宫殿区布局结构的演化过程,既有显著变化又有延续性,这种现象究竟反映了怎样的历史事实,是考古工作者努力探究的问题。发现我国最早的车辙在发掘中,考古工作者在宫殿区南侧大路的早期路土之间,发现了两道大体平行的车辙痕。发掘区内车辙长5米多,且继续向东西延伸。车辙辙沟呈凹槽状,两辙间的距离约为1米。这两条车辙的发现,将我国双轮车的出现时间提早了约200年,推至距今3700年左右的夏代,为探索我国古代车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二里头遗址夏代车辙的发现,引起了国内学术界高度关注。由此,一个话题再度被提及:中国古代马车起源何处?中国马车的起源一直是悬而未决的问题,对此,国内外学术界争论颇多。有的持“马车中国本土独立起源说”,有的则持“外来说”,认为中国马车是来源于中西亚或欧亚草原的,在商代晚期时辗转传入我国。关于车子在我国的发明与使用,我国古代文献多有记载。根据文献记述,夏代已有了管理车政的官吏车正等。如这些记载属实,夏代的车子及用车制度已相当发达,但直至目前,尚未找到考古学证据。在以往的考古发掘中,商代早期都城遗址郑州商城遗址曾发现铸造车用青铜配件的陶范,在与此同期的偃师商城遗址也曾发掘出车用青铜配件。这些都说明我国在商代晚期之前,不仅有车,而且车上已使用了青铜配件。偃师商城遗址车辙发现后,考古工作者就曾撰文认为,显然不宜将晚商马车的源头直接追寻到西亚去。许宏博士说,尽管从二里头遗址中发现了我国最早的车辙,但仍然难以确认这就是马车的起源。因为从二里头遗址发现的车辙看,当时的车体较窄,只有1米左右,而殷墟发现的商代晚期马车的轨距一般为2米多,二者之间有明显不同。因此,在二里头宫殿区南侧大路上留下辙印的双轮车,与偃师商城遗址发现的一样,很可能是具有某种特殊用途的车子。当时是人力驾车还是使用牲畜驾车,使用什么牲畜驾车,都有待将来的考古发现去证实。二里头都城废弃于何时?考古学界按先后顺序,将二里头文化分为一、二、三、四期。以往的一般认识是,二里头文化四期(至少是其晚段)的二里头文化已出现衰落的迹象。几乎与此同时,偃师商城开始建设,偃师商城遗址与二里头遗址的关系可大体用“一兴一废”来表述。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学术界也把此期作为我国夏商文化的分界。但最新的勘察发掘与研究表明,二里头文化四期的遗存在遗址中心区分布相当密集;周围地区虽较此前有所减少,但遗址规模并未缩小,已发掘的遗迹数量也与二里头文化三期相近。同时,宫殿区仍延续使用,范围甚至有所扩大。1、2、4、7、8号等始建于三期的宫殿夯土基址、宫城城墙及周围大路等重要遗存直至四期的偏晚阶段,均未见遭遇毁灭性破坏的迹象。宫殿区范围此期遗存的丰富程度远远超过三期。在宫殿区东部还发现了筑于此期的6号大型基址和庭院围墙等。另外,考古工作者此次还在宫殿区南侧大路以南,距宫城南墙18米至19米处,又发现一道始建于二里头文化四期偏晚的夯土墙,其与宫城南墙大体平行,长度达200余米,宽度也在2米左右,其夯筑质量甚至高于宫城城墙。由于该墙与宫城南墙以大道相隔,考古工作者推测该墙为宫城以南另一处设施北墙的可能性较大。该墙建成不久即遭毁。同时,考古工作者此次还在宫城南墙外发现了当时制造贵族奢侈品——绿松石器的作坊和一处废料坑,废料坑出土了数千枚绿松石块粒,相当一部分带有切割琢磨的痕迹,还见有因钻孔不正而报废的石珠。该作坊与该坑的时代亦属二里头文化四期偏晚。二里头四期墓葬所见青铜容器和玉器等礼器的数量和质量均超过三期。大型青铜兵器亦始见于四期。属于四期的形体较大、纹饰精美的陶器也屡有发现。个别中型墓葬和青铜容器的下限可能已至偃师商城一期。种种迹象表明,在一般认为已实现了王朝更替的二里头文化四期(至少是其晚段)或稍晚,二里头宫殿区仍在使用中,它的繁荣程度并不逊色于三期,在若干方面甚至较三期有所发展。许宏博士认为,这一阶段的二里头应该仍属都邑性质的大型聚落。如作进一步推测的话,这一阶段最有可能是此前二里头都邑的持续发展期,即便在其间发生了王朝更替的历史事件,也并未导致这一都邑迅速而全面的衰败。相当于二里头文化第四期或稍晚阶段的二里头文化,仍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二里头都邑真的衰败甚至废弃于二里头文化四期吗?它最终是毁于敌手吗?作为都城的二里头的下限究竟在何时?二里头作为重要都邑,是否与初建期的偃师商城并存过一段时间?这些问题仍是待解之谜。
发现我国最早的车辙在发掘中,考古工作者在宫殿区南侧大路的早期路土之间,发现了两道大体平行的车辙痕。发掘区内车辙长5米多,且继续向东西延伸。车辙辙沟呈凹槽状,两辙间的距离约为1米。这两条车辙的发现,将我国双轮车的出现时间提早了约200年,推至距今3700年左右的夏代,为探索我国古代车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二里头遗址夏代车辙的发现,引起了国内学术界高度关注。由此,一个话题再度被提及:中国古代马车起源何处?中国马车的起源一直是悬而未决的问题,对此,国内外学术界争论颇多。有的持“马车中国本土独立起源说”,有的则持“外来说”,认为中国马车是来源于中西亚或欧亚草原的,在商代晚期时辗转传入我国。关于车子在我国的发明与使用,我国古代文献多有记载。根据文献记述,夏代已有了管理车政的官吏车正等。如这些记载属实,夏代的车子及用车制度已相当发达,但直至目前,尚未找到考古学证据。在以往的考古发掘中,商代早期都城遗址郑州商城遗址曾发现铸造车用青铜配件的陶范,在与此同期的偃师商城遗址也曾发掘出车用青铜配件。这些都说明我国在商代晚期之前,不仅有车,而且车上已使用了青铜配件。偃师商城遗址车辙发现后,考古工作者就曾撰文认为,显然不宜将晚商马车的源头直接追寻到西亚去。许宏博士说,尽管从二里头遗址中发现了我国最早的车辙,但仍然难以确认这就是马车的起源。因为从二里头遗址发现的车辙看,当时的车体较窄,只有1米左右,而殷墟发现的商代晚期马车的轨距一般为2米多,二者之间有明显不同。因此,在二里头宫殿区南侧大路上留下辙印的双轮车,与偃师商城遗址发现的一样,很可能是具有某种特殊用途的车子。当时是人力驾车还是使用牲畜驾车,使用什么牲畜驾车,都有待将来的考古发现去证实。二里头都城废弃于何时?考古学界按先后顺序,将二里头文化分为一、二、三、四期。以往的一般认识是,二里头文化四期(至少是其晚段)的二里头文化已出现衰落的迹象。几乎与此同时,偃师商城开始建设,偃师商城遗址与二里头遗址的关系可大体用“一兴一废”来表述。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学术界也把此期作为我国夏商文化的分界。但最新的勘察发掘与研究表明,二里头文化四期的遗存在遗址中心区分布相当密集;周围地区虽较此前有所减少,但遗址规模并未缩小,已发掘的遗迹数量也与二里头文化三期相近。同时,宫殿区仍延续使用,范围甚至有所扩大。1、2、4、7、8号等始建于三期的宫殿夯土基址、宫城城墙及周围大路等重要遗存直至四期的偏晚阶段,均未见遭遇毁灭性破坏的迹象。宫殿区范围此期遗存的丰富程度远远超过三期。在宫殿区东部还发现了筑于此期的6号大型基址和庭院围墙等。另外,考古工作者此次还在宫殿区南侧大路以南,距宫城南墙18米至19米处,又发现一道始建于二里头文化四期偏晚的夯土墙,其与宫城南墙大体平行,长度达200余米,宽度也在2米左右,其夯筑质量甚至高于宫城城墙。由于该墙与宫城南墙以大道相隔,考古工作者推测该墙为宫城以南另一处设施北墙的可能性较大。该墙建成不久即遭毁。同时,考古工作者此次还在宫城南墙外发现了当时制造贵族奢侈品——绿松石器的作坊和一处废料坑,废料坑出土了数千枚绿松石块粒,相当一部分带有切割琢磨的痕迹,还见有因钻孔不正而报废的石珠。该作坊与该坑的时代亦属二里头文化四期偏晚。二里头四期墓葬所见青铜容器和玉器等礼器的数量和质量均超过三期。大型青铜兵器亦始见于四期。属于四期的形体较大、纹饰精美的陶器也屡有发现。个别中型墓葬和青铜容器的下限可能已至偃师商城一期。种种迹象表明,在一般认为已实现了王朝更替的二里头文化四期(至少是其晚段)或稍晚,二里头宫殿区仍在使用中,它的繁荣程度并不逊色于三期,在若干方面甚至较三期有所发展。许宏博士认为,这一阶段的二里头应该仍属都邑性质的大型聚落。如作进一步推测的话,这一阶段最有可能是此前二里头都邑的持续发展期,即便在其间发生了王朝更替的历史事件,也并未导致这一都邑迅速而全面的衰败。相当于二里头文化第四期或稍晚阶段的二里头文化,仍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二里头都邑真的衰败甚至废弃于二里头文化四期吗?它最终是毁于敌手吗?作为都城的二里头的下限究竟在何时?二里头作为重要都邑,是否与初建期的偃师商城并存过一段时间?这些问题仍是待解之谜。
在发掘中,考古工作者在宫殿区南侧大路的早期路土之间,发现了两道大体平行的车辙痕。发掘区内车辙长5米多,且继续向东西延伸。车辙辙沟呈凹槽状,两辙间的距离约为1米。这两条车辙的发现,将我国双轮车的出现时间提早了约200年,推至距今3700年左右的夏代,为探索我国古代车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二里头遗址夏代车辙的发现,引起了国内学术界高度关注。由此,一个话题再度被提及:中国古代马车起源何处?中国马车的起源一直是悬而未决的问题,对此,国内外学术界争论颇多。有的持“马车中国本土独立起源说”,有的则持“外来说”,认为中国马车是来源于中西亚或欧亚草原的,在商代晚期时辗转传入我国。关于车子在我国的发明与使用,我国古代文献多有记载。根据文献记述,夏代已有了管理车政的官吏车正等。如这些记载属实,夏代的车子及用车制度已相当发达,但直至目前,尚未找到考古学证据。在以往的考古发掘中,商代早期都城遗址郑州商城遗址曾发现铸造车用青铜配件的陶范,在与此同期的偃师商城遗址也曾发掘出车用青铜配件。这些都说明我国在商代晚期之前,不仅有车,而且车上已使用了青铜配件。偃师商城遗址车辙发现后,考古工作者就曾撰文认为,显然不宜将晚商马车的源头直接追寻到西亚去。许宏博士说,尽管从二里头遗址中发现了我国最早的车辙,但仍然难以确认这就是马车的起源。因为从二里头遗址发现的车辙看,当时的车体较窄,只有1米左右,而殷墟发现的商代晚期马车的轨距一般为2米多,二者之间有明显不同。因此,在二里头宫殿区南侧大路上留下辙印的双轮车,与偃师商城遗址发现的一样,很可能是具有某种特殊用途的车子。当时是人力驾车还是使用牲畜驾车,使用什么牲畜驾车,都有待将来的考古发现去证实。二里头都城废弃于何时?考古学界按先后顺序,将二里头文化分为一、二、三、四期。以往的一般认识是,二里头文化四期(至少是其晚段)的二里头文化已出现衰落的迹象。几乎与此同时,偃师商城开始建设,偃师商城遗址与二里头遗址的关系可大体用“一兴一废”来表述。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学术界也把此期作为我国夏商文化的分界。但最新的勘察发掘与研究表明,二里头文化四期的遗存在遗址中心区分布相当密集;周围地区虽较此前有所减少,但遗址规模并未缩小,已发掘的遗迹数量也与二里头文化三期相近。同时,宫殿区仍延续使用,范围甚至有所扩大。1、2、4、7、8号等始建于三期的宫殿夯土基址、宫城城墙及周围大路等重要遗存直至四期的偏晚阶段,均未见遭遇毁灭性破坏的迹象。宫殿区范围此期遗存的丰富程度远远超过三期。在宫殿区东部还发现了筑于此期的6号大型基址和庭院围墙等。另外,考古工作者此次还在宫殿区南侧大路以南,距宫城南墙18米至19米处,又发现一道始建于二里头文化四期偏晚的夯土墙,其与宫城南墙大体平行,长度达200余米,宽度也在2米左右,其夯筑质量甚至高于宫城城墙。由于该墙与宫城南墙以大道相隔,考古工作者推测该墙为宫城以南另一处设施北墙的可能性较大。该墙建成不久即遭毁。同时,考古工作者此次还在宫城南墙外发现了当时制造贵族奢侈品——绿松石器的作坊和一处废料坑,废料坑出土了数千枚绿松石块粒,相当一部分带有切割琢磨的痕迹,还见有因钻孔不正而报废的石珠。该作坊与该坑的时代亦属二里头文化四期偏晚。二里头四期墓葬所见青铜容器和玉器等礼器的数量和质量均超过三期。大型青铜兵器亦始见于四期。属于四期的形体较大、纹饰精美的陶器也屡有发现。个别中型墓葬和青铜容器的下限可能已至偃师商城一期。种种迹象表明,在一般认为已实现了王朝更替的二里头文化四期(至少是其晚段)或稍晚,二里头宫殿区仍在使用中,它的繁荣程度并不逊色于三期,在若干方面甚至较三期有所发展。许宏博士认为,这一阶段的二里头应该仍属都邑性质的大型聚落。如作进一步推测的话,这一阶段最有可能是此前二里头都邑的持续发展期,即便在其间发生了王朝更替的历史事件,也并未导致这一都邑迅速而全面的衰败。相当于二里头文化第四期或稍晚阶段的二里头文化,仍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二里头都邑真的衰败甚至废弃于二里头文化四期吗?它最终是毁于敌手吗?作为都城的二里头的下限究竟在何时?二里头作为重要都邑,是否与初建期的偃师商城并存过一段时间?这些问题仍是待解之谜。
二里头遗址夏代车辙的发现,引起了国内学术界高度关注。由此,一个话题再度被提及:中国古代马车起源何处?中国马车的起源一直是悬而未决的问题,对此,国内外学术界争论颇多。有的持“马车中国本土独立起源说”,有的则持“外来说”,认为中国马车是来源于中西亚或欧亚草原的,在商代晚期时辗转传入我国。关于车子在我国的发明与使用,我国古代文献多有记载。根据文献记述,夏代已有了管理车政的官吏车正等。如这些记载属实,夏代的车子及用车制度已相当发达,但直至目前,尚未找到考古学证据。在以往的考古发掘中,商代早期都城遗址郑州商城遗址曾发现铸造车用青铜配件的陶范,在与此同期的偃师商城遗址也曾发掘出车用青铜配件。这些都说明我国在商代晚期之前,不仅有车,而且车上已使用了青铜配件。偃师商城遗址车辙发现后,考古工作者就曾撰文认为,显然不宜将晚商马车的源头直接追寻到西亚去。许宏博士说,尽管从二里头遗址中发现了我国最早的车辙,但仍然难以确认这就是马车的起源。因为从二里头遗址发现的车辙看,当时的车体较窄,只有1米左右,而殷墟发现的商代晚期马车的轨距一般为2米多,二者之间有明显不同。因此,在二里头宫殿区南侧大路上留下辙印的双轮车,与偃师商城遗址发现的一样,很可能是具有某种特殊用途的车子。当时是人力驾车还是使用牲畜驾车,使用什么牲畜驾车,都有待将来的考古发现去证实。二里头都城废弃于何时?考古学界按先后顺序,将二里头文化分为一、二、三、四期。以往的一般认识是,二里头文化四期(至少是其晚段)的二里头文化已出现衰落的迹象。几乎与此同时,偃师商城开始建设,偃师商城遗址与二里头遗址的关系可大体用“一兴一废”来表述。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学术界也把此期作为我国夏商文化的分界。但最新的勘察发掘与研究表明,二里头文化四期的遗存在遗址中心区分布相当密集;周围地区虽较此前有所减少,但遗址规模并未缩小,已发掘的遗迹数量也与二里头文化三期相近。同时,宫殿区仍延续使用,范围甚至有所扩大。1、2、4、7、8号等始建于三期的宫殿夯土基址、宫城城墙及周围大路等重要遗存直至四期的偏晚阶段,均未见遭遇毁灭性破坏的迹象。宫殿区范围此期遗存的丰富程度远远超过三期。在宫殿区东部还发现了筑于此期的6号大型基址和庭院围墙等。另外,考古工作者此次还在宫殿区南侧大路以南,距宫城南墙18米至19米处,又发现一道始建于二里头文化四期偏晚的夯土墙,其与宫城南墙大体平行,长度达200余米,宽度也在2米左右,其夯筑质量甚至高于宫城城墙。由于该墙与宫城南墙以大道相隔,考古工作者推测该墙为宫城以南另一处设施北墙的可能性较大。该墙建成不久即遭毁。同时,考古工作者此次还在宫城南墙外发现了当时制造贵族奢侈品——绿松石器的作坊和一处废料坑,废料坑出土了数千枚绿松石块粒,相当一部分带有切割琢磨的痕迹,还见有因钻孔不正而报废的石珠。该作坊与该坑的时代亦属二里头文化四期偏晚。二里头四期墓葬所见青铜容器和玉器等礼器的数量和质量均超过三期。大型青铜兵器亦始见于四期。属于四期的形体较大、纹饰精美的陶器也屡有发现。个别中型墓葬和青铜容器的下限可能已至偃师商城一期。种种迹象表明,在一般认为已实现了王朝更替的二里头文化四期(至少是其晚段)或稍晚,二里头宫殿区仍在使用中,它的繁荣程度并不逊色于三期,在若干方面甚至较三期有所发展。许宏博士认为,这一阶段的二里头应该仍属都邑性质的大型聚落。如作进一步推测的话,这一阶段最有可能是此前二里头都邑的持续发展期,即便在其间发生了王朝更替的历史事件,也并未导致这一都邑迅速而全面的衰败。相当于二里头文化第四期或稍晚阶段的二里头文化,仍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二里头都邑真的衰败甚至废弃于二里头文化四期吗?它最终是毁于敌手吗?作为都城的二里头的下限究竟在何时?二里头作为重要都邑,是否与初建期的偃师商城并存过一段时间?这些问题仍是待解之谜。
关于车子在我国的发明与使用,我国古代文献多有记载。根据文献记述,夏代已有了管理车政的官吏车正等。如这些记载属实,夏代的车子及用车制度已相当发达,但直至目前,尚未找到考古学证据。在以往的考古发掘中,商代早期都城遗址郑州商城遗址曾发现铸造车用青铜配件的陶范,在与此同期的偃师商城遗址也曾发掘出车用青铜配件。这些都说明我国在商代晚期之前,不仅有车,而且车上已使用了青铜配件。偃师商城遗址车辙发现后,考古工作者就曾撰文认为,显然不宜将晚商马车的源头直接追寻到西亚去。许宏博士说,尽管从二里头遗址中发现了我国最早的车辙,但仍然难以确认这就是马车的起源。因为从二里头遗址发现的车辙看,当时的车体较窄,只有1米左右,而殷墟发现的商代晚期马车的轨距一般为2米多,二者之间有明显不同。因此,在二里头宫殿区南侧大路上留下辙印的双轮车,与偃师商城遗址发现的一样,很可能是具有某种特殊用途的车子。当时是人力驾车还是使用牲畜驾车,使用什么牲畜驾车,都有待将来的考古发现去证实。二里头都城废弃于何时?考古学界按先后顺序,将二里头文化分为一、二、三、四期。以往的一般认识是,二里头文化四期(至少是其晚段)的二里头文化已出现衰落的迹象。几乎与此同时,偃师商城开始建设,偃师商城遗址与二里头遗址的关系可大体用“一兴一废”来表述。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学术界也把此期作为我国夏商文化的分界。但最新的勘察发掘与研究表明,二里头文化四期的遗存在遗址中心区分布相当密集;周围地区虽较此前有所减少,但遗址规模并未缩小,已发掘的遗迹数量也与二里头文化三期相近。同时,宫殿区仍延续使用,范围甚至有所扩大。1、2、4、7、8号等始建于三期的宫殿夯土基址、宫城城墙及周围大路等重要遗存直至四期的偏晚阶段,均未见遭遇毁灭性破坏的迹象。宫殿区范围此期遗存的丰富程度远远超过三期。在宫殿区东部还发现了筑于此期的6号大型基址和庭院围墙等。另外,考古工作者此次还在宫殿区南侧大路以南,距宫城南墙18米至19米处,又发现一道始建于二里头文化四期偏晚的夯土墙,其与宫城南墙大体平行,长度达200余米,宽度也在2米左右,其夯筑质量甚至高于宫城城墙。由于该墙与宫城南墙以大道相隔,考古工作者推测该墙为宫城以南另一处设施北墙的可能性较大。该墙建成不久即遭毁。同时,考古工作者此次还在宫城南墙外发现了当时制造贵族奢侈品——绿松石器的作坊和一处废料坑,废料坑出土了数千枚绿松石块粒,相当一部分带有切割琢磨的痕迹,还见有因钻孔不正而报废的石珠。该作坊与该坑的时代亦属二里头文化四期偏晚。二里头四期墓葬所见青铜容器和玉器等礼器的数量和质量均超过三期。大型青铜兵器亦始见于四期。属于四期的形体较大、纹饰精美的陶器也屡有发现。个别中型墓葬和青铜容器的下限可能已至偃师商城一期。种种迹象表明,在一般认为已实现了王朝更替的二里头文化四期(至少是其晚段)或稍晚,二里头宫殿区仍在使用中,它的繁荣程度并不逊色于三期,在若干方面甚至较三期有所发展。许宏博士认为,这一阶段的二里头应该仍属都邑性质的大型聚落。如作进一步推测的话,这一阶段最有可能是此前二里头都邑的持续发展期,即便在其间发生了王朝更替的历史事件,也并未导致这一都邑迅速而全面的衰败。相当于二里头文化第四期或稍晚阶段的二里头文化,仍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二里头都邑真的衰败甚至废弃于二里头文化四期吗?它最终是毁于敌手吗?作为都城的二里头的下限究竟在何时?二里头作为重要都邑,是否与初建期的偃师商城并存过一段时间?这些问题仍是待解之谜。
在以往的考古发掘中,商代早期都城遗址郑州商城遗址曾发现铸造车用青铜配件的陶范,在与此同期的偃师商城遗址也曾发掘出车用青铜配件。这些都说明我国在商代晚期之前,不仅有车,而且车上已使用了青铜配件。偃师商城遗址车辙发现后,考古工作者就曾撰文认为,显然不宜将晚商马车的源头直接追寻到西亚去。许宏博士说,尽管从二里头遗址中发现了我国最早的车辙,但仍然难以确认这就是马车的起源。因为从二里头遗址发现的车辙看,当时的车体较窄,只有1米左右,而殷墟发现的商代晚期马车的轨距一般为2米多,二者之间有明显不同。因此,在二里头宫殿区南侧大路上留下辙印的双轮车,与偃师商城遗址发现的一样,很可能是具有某种特殊用途的车子。当时是人力驾车还是使用牲畜驾车,使用什么牲畜驾车,都有待将来的考古发现去证实。二里头都城废弃于何时?考古学界按先后顺序,将二里头文化分为一、二、三、四期。以往的一般认识是,二里头文化四期(至少是其晚段)的二里头文化已出现衰落的迹象。几乎与此同时,偃师商城开始建设,偃师商城遗址与二里头遗址的关系可大体用“一兴一废”来表述。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学术界也把此期作为我国夏商文化的分界。但最新的勘察发掘与研究表明,二里头文化四期的遗存在遗址中心区分布相当密集;周围地区虽较此前有所减少,但遗址规模并未缩小,已发掘的遗迹数量也与二里头文化三期相近。同时,宫殿区仍延续使用,范围甚至有所扩大。1、2、4、7、8号等始建于三期的宫殿夯土基址、宫城城墙及周围大路等重要遗存直至四期的偏晚阶段,均未见遭遇毁灭性破坏的迹象。宫殿区范围此期遗存的丰富程度远远超过三期。在宫殿区东部还发现了筑于此期的6号大型基址和庭院围墙等。另外,考古工作者此次还在宫殿区南侧大路以南,距宫城南墙18米至19米处,又发现一道始建于二里头文化四期偏晚的夯土墙,其与宫城南墙大体平行,长度达200余米,宽度也在2米左右,其夯筑质量甚至高于宫城城墙。由于该墙与宫城南墙以大道相隔,考古工作者推测该墙为宫城以南另一处设施北墙的可能性较大。该墙建成不久即遭毁。同时,考古工作者此次还在宫城南墙外发现了当时制造贵族奢侈品——绿松石器的作坊和一处废料坑,废料坑出土了数千枚绿松石块粒,相当一部分带有切割琢磨的痕迹,还见有因钻孔不正而报废的石珠。该作坊与该坑的时代亦属二里头文化四期偏晚。二里头四期墓葬所见青铜容器和玉器等礼器的数量和质量均超过三期。大型青铜兵器亦始见于四期。属于四期的形体较大、纹饰精美的陶器也屡有发现。个别中型墓葬和青铜容器的下限可能已至偃师商城一期。种种迹象表明,在一般认为已实现了王朝更替的二里头文化四期(至少是其晚段)或稍晚,二里头宫殿区仍在使用中,它的繁荣程度并不逊色于三期,在若干方面甚至较三期有所发展。许宏博士认为,这一阶段的二里头应该仍属都邑性质的大型聚落。如作进一步推测的话,这一阶段最有可能是此前二里头都邑的持续发展期,即便在其间发生了王朝更替的历史事件,也并未导致这一都邑迅速而全面的衰败。相当于二里头文化第四期或稍晚阶段的二里头文化,仍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二里头都邑真的衰败甚至废弃于二里头文化四期吗?它最终是毁于敌手吗?作为都城的二里头的下限究竟在何时?二里头作为重要都邑,是否与初建期的偃师商城并存过一段时间?这些问题仍是待解之谜。
许宏博士说,尽管从二里头遗址中发现了我国最早的车辙,但仍然难以确认这就是马车的起源。因为从二里头遗址发现的车辙看,当时的车体较窄,只有1米左右,而殷墟发现的商代晚期马车的轨距一般为2米多,二者之间有明显不同。因此,在二里头宫殿区南侧大路上留下辙印的双轮车,与偃师商城遗址发现的一样,很可能是具有某种特殊用途的车子。当时是人力驾车还是使用牲畜驾车,使用什么牲畜驾车,都有待将来的考古发现去证实。二里头都城废弃于何时?考古学界按先后顺序,将二里头文化分为一、二、三、四期。以往的一般认识是,二里头文化四期(至少是其晚段)的二里头文化已出现衰落的迹象。几乎与此同时,偃师商城开始建设,偃师商城遗址与二里头遗址的关系可大体用“一兴一废”来表述。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学术界也把此期作为我国夏商文化的分界。但最新的勘察发掘与研究表明,二里头文化四期的遗存在遗址中心区分布相当密集;周围地区虽较此前有所减少,但遗址规模并未缩小,已发掘的遗迹数量也与二里头文化三期相近。同时,宫殿区仍延续使用,范围甚至有所扩大。1、2、4、7、8号等始建于三期的宫殿夯土基址、宫城城墙及周围大路等重要遗存直至四期的偏晚阶段,均未见遭遇毁灭性破坏的迹象。宫殿区范围此期遗存的丰富程度远远超过三期。在宫殿区东部还发现了筑于此期的6号大型基址和庭院围墙等。另外,考古工作者此次还在宫殿区南侧大路以南,距宫城南墙18米至19米处,又发现一道始建于二里头文化四期偏晚的夯土墙,其与宫城南墙大体平行,长度达200余米,宽度也在2米左右,其夯筑质量甚至高于宫城城墙。由于该墙与宫城南墙以大道相隔,考古工作者推测该墙为宫城以南另一处设施北墙的可能性较大。该墙建成不久即遭毁。同时,考古工作者此次还在宫城南墙外发现了当时制造贵族奢侈品——绿松石器的作坊和一处废料坑,废料坑出土了数千枚绿松石块粒,相当一部分带有切割琢磨的痕迹,还见有因钻孔不正而报废的石珠。该作坊与该坑的时代亦属二里头文化四期偏晚。二里头四期墓葬所见青铜容器和玉器等礼器的数量和质量均超过三期。大型青铜兵器亦始见于四期。属于四期的形体较大、纹饰精美的陶器也屡有发现。个别中型墓葬和青铜容器的下限可能已至偃师商城一期。种种迹象表明,在一般认为已实现了王朝更替的二里头文化四期(至少是其晚段)或稍晚,二里头宫殿区仍在使用中,它的繁荣程度并不逊色于三期,在若干方面甚至较三期有所发展。许宏博士认为,这一阶段的二里头应该仍属都邑性质的大型聚落。如作进一步推测的话,这一阶段最有可能是此前二里头都邑的持续发展期,即便在其间发生了王朝更替的历史事件,也并未导致这一都邑迅速而全面的衰败。相当于二里头文化第四期或稍晚阶段的二里头文化,仍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二里头都邑真的衰败甚至废弃于二里头文化四期吗?它最终是毁于敌手吗?作为都城的二里头的下限究竟在何时?二里头作为重要都邑,是否与初建期的偃师商城并存过一段时间?这些问题仍是待解之谜。
二里头都城废弃于何时?考古学界按先后顺序,将二里头文化分为一、二、三、四期。以往的一般认识是,二里头文化四期(至少是其晚段)的二里头文化已出现衰落的迹象。几乎与此同时,偃师商城开始建设,偃师商城遗址与二里头遗址的关系可大体用“一兴一废”来表述。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学术界也把此期作为我国夏商文化的分界。但最新的勘察发掘与研究表明,二里头文化四期的遗存在遗址中心区分布相当密集;周围地区虽较此前有所减少,但遗址规模并未缩小,已发掘的遗迹数量也与二里头文化三期相近。同时,宫殿区仍延续使用,范围甚至有所扩大。1、2、4、7、8号等始建于三期的宫殿夯土基址、宫城城墙及周围大路等重要遗存直至四期的偏晚阶段,均未见遭遇毁灭性破坏的迹象。宫殿区范围此期遗存的丰富程度远远超过三期。在宫殿区东部还发现了筑于此期的6号大型基址和庭院围墙等。另外,考古工作者此次还在宫殿区南侧大路以南,距宫城南墙18米至19米处,又发现一道始建于二里头文化四期偏晚的夯土墙,其与宫城南墙大体平行,长度达200余米,宽度也在2米左右,其夯筑质量甚至高于宫城城墙。由于该墙与宫城南墙以大道相隔,考古工作者推测该墙为宫城以南另一处设施北墙的可能性较大。该墙建成不久即遭毁。同时,考古工作者此次还在宫城南墙外发现了当时制造贵族奢侈品——绿松石器的作坊和一处废料坑,废料坑出土了数千枚绿松石块粒,相当一部分带有切割琢磨的痕迹,还见有因钻孔不正而报废的石珠。该作坊与该坑的时代亦属二里头文化四期偏晚。二里头四期墓葬所见青铜容器和玉器等礼器的数量和质量均超过三期。大型青铜兵器亦始见于四期。属于四期的形体较大、纹饰精美的陶器也屡有发现。个别中型墓葬和青铜容器的下限可能已至偃师商城一期。种种迹象表明,在一般认为已实现了王朝更替的二里头文化四期(至少是其晚段)或稍晚,二里头宫殿区仍在使用中,它的繁荣程度并不逊色于三期,在若干方面甚至较三期有所发展。许宏博士认为,这一阶段的二里头应该仍属都邑性质的大型聚落。如作进一步推测的话,这一阶段最有可能是此前二里头都邑的持续发展期,即便在其间发生了王朝更替的历史事件,也并未导致这一都邑迅速而全面的衰败。相当于二里头文化第四期或稍晚阶段的二里头文化,仍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二里头都邑真的衰败甚至废弃于二里头文化四期吗?它最终是毁于敌手吗?作为都城的二里头的下限究竟在何时?二里头作为重要都邑,是否与初建期的偃师商城并存过一段时间?这些问题仍是待解之谜。
考古学界按先后顺序,将二里头文化分为一、二、三、四期。以往的一般认识是,二里头文化四期(至少是其晚段)的二里头文化已出现衰落的迹象。几乎与此同时,偃师商城开始建设,偃师商城遗址与二里头遗址的关系可大体用“一兴一废”来表述。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学术界也把此期作为我国夏商文化的分界。但最新的勘察发掘与研究表明,二里头文化四期的遗存在遗址中心区分布相当密集;周围地区虽较此前有所减少,但遗址规模并未缩小,已发掘的遗迹数量也与二里头文化三期相近。同时,宫殿区仍延续使用,范围甚至有所扩大。1、2、4、7、8号等始建于三期的宫殿夯土基址、宫城城墙及周围大路等重要遗存直至四期的偏晚阶段,均未见遭遇毁灭性破坏的迹象。宫殿区范围此期遗存的丰富程度远远超过三期。在宫殿区东部还发现了筑于此期的6号大型基址和庭院围墙等。另外,考古工作者此次还在宫殿区南侧大路以南,距宫城南墙18米至19米处,又发现一道始建于二里头文化四期偏晚的夯土墙,其与宫城南墙大体平行,长度达200余米,宽度也在2米左右,其夯筑质量甚至高于宫城城墙。由于该墙与宫城南墙以大道相隔,考古工作者推测该墙为宫城以南另一处设施北墙的可能性较大。该墙建成不久即遭毁。同时,考古工作者此次还在宫城南墙外发现了当时制造贵族奢侈品——绿松石器的作坊和一处废料坑,废料坑出土了数千枚绿松石块粒,相当一部分带有切割琢磨的痕迹,还见有因钻孔不正而报废的石珠。该作坊与该坑的时代亦属二里头文化四期偏晚。二里头四期墓葬所见青铜容器和玉器等礼器的数量和质量均超过三期。大型青铜兵器亦始见于四期。属于四期的形体较大、纹饰精美的陶器也屡有发现。个别中型墓葬和青铜容器的下限可能已至偃师商城一期。种种迹象表明,在一般认为已实现了王朝更替的二里头文化四期(至少是其晚段)或稍晚,二里头宫殿区仍在使用中,它的繁荣程度并不逊色于三期,在若干方面甚至较三期有所发展。许宏博士认为,这一阶段的二里头应该仍属都邑性质的大型聚落。如作进一步推测的话,这一阶段最有可能是此前二里头都邑的持续发展期,即便在其间发生了王朝更替的历史事件,也并未导致这一都邑迅速而全面的衰败。相当于二里头文化第四期或稍晚阶段的二里头文化,仍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二里头都邑真的衰败甚至废弃于二里头文化四期吗?它最终是毁于敌手吗?作为都城的二里头的下限究竟在何时?二里头作为重要都邑,是否与初建期的偃师商城并存过一段时间?这些问题仍是待解之谜。
但最新的勘察发掘与研究表明,二里头文化四期的遗存在遗址中心区分布相当密集;周围地区虽较此前有所减少,但遗址规模并未缩小,已发掘的遗迹数量也与二里头文化三期相近。同时,宫殿区仍延续使用,范围甚至有所扩大。1、2、4、7、8号等始建于三期的宫殿夯土基址、宫城城墙及周围大路等重要遗存直至四期的偏晚阶段,均未见遭遇毁灭性破坏的迹象。宫殿区范围此期遗存的丰富程度远远超过三期。在宫殿区东部还发现了筑于此期的6号大型基址和庭院围墙等。另外,考古工作者此次还在宫殿区南侧大路以南,距宫城南墙18米至19米处,又发现一道始建于二里头文化四期偏晚的夯土墙,其与宫城南墙大体平行,长度达200余米,宽度也在2米左右,其夯筑质量甚至高于宫城城墙。由于该墙与宫城南墙以大道相隔,考古工作者推测该墙为宫城以南另一处设施北墙的可能性较大。该墙建成不久即遭毁。同时,考古工作者此次还在宫城南墙外发现了当时制造贵族奢侈品——绿松石器的作坊和一处废料坑,废料坑出土了数千枚绿松石块粒,相当一部分带有切割琢磨的痕迹,还见有因钻孔不正而报废的石珠。该作坊与该坑的时代亦属二里头文化四期偏晚。二里头四期墓葬所见青铜容器和玉器等礼器的数量和质量均超过三期。大型青铜兵器亦始见于四期。属于四期的形体较大、纹饰精美的陶器也屡有发现。个别中型墓葬和青铜容器的下限可能已至偃师商城一期。种种迹象表明,在一般认为已实现了王朝更替的二里头文化四期(至少是其晚段)或稍晚,二里头宫殿区仍在使用中,它的繁荣程度并不逊色于三期,在若干方面甚至较三期有所发展。许宏博士认为,这一阶段的二里头应该仍属都邑性质的大型聚落。如作进一步推测的话,这一阶段最有可能是此前二里头都邑的持续发展期,即便在其间发生了王朝更替的历史事件,也并未导致这一都邑迅速而全面的衰败。相当于二里头文化第四期或稍晚阶段的二里头文化,仍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二里头都邑真的衰败甚至废弃于二里头文化四期吗?它最终是毁于敌手吗?作为都城的二里头的下限究竟在何时?二里头作为重要都邑,是否与初建期的偃师商城并存过一段时间?这些问题仍是待解之谜。
另外,考古工作者此次还在宫殿区南侧大路以南,距宫城南墙18米至19米处,又发现一道始建于二里头文化四期偏晚的夯土墙,其与宫城南墙大体平行,长度达200余米,宽度也在2米左右,其夯筑质量甚至高于宫城城墙。由于该墙与宫城南墙以大道相隔,考古工作者推测该墙为宫城以南另一处设施北墙的可能性较大。该墙建成不久即遭毁。同时,考古工作者此次还在宫城南墙外发现了当时制造贵族奢侈品——绿松石器的作坊和一处废料坑,废料坑出土了数千枚绿松石块粒,相当一部分带有切割琢磨的痕迹,还见有因钻孔不正而报废的石珠。该作坊与该坑的时代亦属二里头文化四期偏晚。二里头四期墓葬所见青铜容器和玉器等礼器的数量和质量均超过三期。大型青铜兵器亦始见于四期。属于四期的形体较大、纹饰精美的陶器也屡有发现。个别中型墓葬和青铜容器的下限可能已至偃师商城一期。种种迹象表明,在一般认为已实现了王朝更替的二里头文化四期(至少是其晚段)或稍晚,二里头宫殿区仍在使用中,它的繁荣程度并不逊色于三期,在若干方面甚至较三期有所发展。许宏博士认为,这一阶段的二里头应该仍属都邑性质的大型聚落。如作进一步推测的话,这一阶段最有可能是此前二里头都邑的持续发展期,即便在其间发生了王朝更替的历史事件,也并未导致这一都邑迅速而全面的衰败。相当于二里头文化第四期或稍晚阶段的二里头文化,仍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二里头都邑真的衰败甚至废弃于二里头文化四期吗?它最终是毁于敌手吗?作为都城的二里头的下限究竟在何时?二里头作为重要都邑,是否与初建期的偃师商城并存过一段时间?这些问题仍是待解之谜。
同时,考古工作者此次还在宫城南墙外发现了当时制造贵族奢侈品——绿松石器的作坊和一处废料坑,废料坑出土了数千枚绿松石块粒,相当一部分带有切割琢磨的痕迹,还见有因钻孔不正而报废的石珠。该作坊与该坑的时代亦属二里头文化四期偏晚。二里头四期墓葬所见青铜容器和玉器等礼器的数量和质量均超过三期。大型青铜兵器亦始见于四期。属于四期的形体较大、纹饰精美的陶器也屡有发现。个别中型墓葬和青铜容器的下限可能已至偃师商城一期。种种迹象表明,在一般认为已实现了王朝更替的二里头文化四期(至少是其晚段)或稍晚,二里头宫殿区仍在使用中,它的繁荣程度并不逊色于三期,在若干方面甚至较三期有所发展。许宏博士认为,这一阶段的二里头应该仍属都邑性质的大型聚落。如作进一步推测的话,这一阶段最有可能是此前二里头都邑的持续发展期,即便在其间发生了王朝更替的历史事件,也并未导致这一都邑迅速而全面的衰败。相当于二里头文化第四期或稍晚阶段的二里头文化,仍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二里头都邑真的衰败甚至废弃于二里头文化四期吗?它最终是毁于敌手吗?作为都城的二里头的下限究竟在何时?二里头作为重要都邑,是否与初建期的偃师商城并存过一段时间?这些问题仍是待解之谜。
二里头四期墓葬所见青铜容器和玉器等礼器的数量和质量均超过三期。大型青铜兵器亦始见于四期。属于四期的形体较大、纹饰精美的陶器也屡有发现。个别中型墓葬和青铜容器的下限可能已至偃师商城一期。种种迹象表明,在一般认为已实现了王朝更替的二里头文化四期(至少是其晚段)或稍晚,二里头宫殿区仍在使用中,它的繁荣程度并不逊色于三期,在若干方面甚至较三期有所发展。许宏博士认为,这一阶段的二里头应该仍属都邑性质的大型聚落。如作进一步推测的话,这一阶段最有可能是此前二里头都邑的持续发展期,即便在其间发生了王朝更替的历史事件,也并未导致这一都邑迅速而全面的衰败。相当于二里头文化第四期或稍晚阶段的二里头文化,仍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二里头都邑真的衰败甚至废弃于二里头文化四期吗?它最终是毁于敌手吗?作为都城的二里头的下限究竟在何时?二里头作为重要都邑,是否与初建期的偃师商城并存过一段时间?这些问题仍是待解之谜。
种种迹象表明,在一般认为已实现了王朝更替的二里头文化四期(至少是其晚段)或稍晚,二里头宫殿区仍在使用中,它的繁荣程度并不逊色于三期,在若干方面甚至较三期有所发展。许宏博士认为,这一阶段的二里头应该仍属都邑性质的大型聚落。如作进一步推测的话,这一阶段最有可能是此前二里头都邑的持续发展期,即便在其间发生了王朝更替的历史事件,也并未导致这一都邑迅速而全面的衰败。相当于二里头文化第四期或稍晚阶段的二里头文化,仍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二里头都邑真的衰败甚至废弃于二里头文化四期吗?它最终是毁于敌手吗?作为都城的二里头的下限究竟在何时?二里头作为重要都邑,是否与初建期的偃师商城并存过一段时间?这些问题仍是待解之谜。
许宏博士认为,这一阶段的二里头应该仍属都邑性质的大型聚落。如作进一步推测的话,这一阶段最有可能是此前二里头都邑的持续发展期,即便在其间发生了王朝更替的历史事件,也并未导致这一都邑迅速而全面的衰败。相当于二里头文化第四期或稍晚阶段的二里头文化,仍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二里头都邑真的衰败甚至废弃于二里头文化四期吗?它最终是毁于敌手吗?作为都城的二里头的下限究竟在何时?二里头作为重要都邑,是否与初建期的偃师商城并存过一段时间?这些问题仍是待解之谜。
二里头都邑真的衰败甚至废弃于二里头文化四期吗?它最终是毁于敌手吗?作为都城的二里头的下限究竟在何时?二里头作为重要都邑,是否与初建期的偃师商城并存过一段时间?这些问题仍是待解之谜。
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村,于1959年发现,遗址距今大约3800-3500年,相当于中国历史上的夏、商时期,属探索中国夏朝文化的重要遗址。1960年考古学家在二里头遗址的上层发现了一处规模宏大的宫殿基址,为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宫殿建筑基址。这一发现为研究中国历史早期国家的出现及其特点,提供了最原始的研究资料。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里头遗址共分四期,一二期属石器、陶作坊、村落文化;三四期属青铜和宫殿文化。学术界对二里头遗址有两种看法,目前尚无定论:一种认为二里头遗址一至四期都是夏朝文物,发现的宫城就是夏都;另一种认为一二期是夏朝文物、三四期是商朝文物,所以发现的宫城是商都。 与后来的商周文明一道,构成华夏文明形成与发展的主流,确立了以礼乐文化为根本的华夏文明的基本特质。 10月下旬,70多位来自大陆、香港、台湾及韩国、日本、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知名专家学者云集“华夏第一王都”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参加在这里举办的国际学术研讨会。研讨会形成的“意见书”中说:“建议尽早启动二里头遗址和偃师尸乡沟商城遗址作为夏商都城遗址群,共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 寻找夏文化 为了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中国社科院二里头工作队的二层小楼装扮一新,“华夏第一王都”的大碑,也在工作队门口竖起,等待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庆柱为其揭碑。在专家眼里,这是一块分量很重的石碑,因为在二里头这个看似普通的村庄下,埋藏着中华民族的重大秘密:公元前19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这里曾是中国第一个王朝的都城所在地,上演过夏的繁荣和夏商周三代王朝更替的壮阔史剧。 上个世纪,甲骨文的发现以及对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证明了商王朝的存在。这给了中国学者以极大的鼓舞,他们希望能从考古学上寻找夏族和夏王朝的文化遗存,进而恢复夏代历史的本来面貌。寻找夏王朝存在的证据,成了近半个世纪中国学者孜孜以求的目标。 1959年夏,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徐旭生率队在传说中夏人活动的中心地区豫西开始了对“夏墟”的考古调查。偃师二里头被纳入学者的视线。这是首次明确以探索夏文化为学术目标所进行的田野考古工作。 此后,中国三代考古工作者对二里头遗址进行了持续不断的发掘,发现了大型宫殿基址、大型青铜冶铸作坊、制陶、制骨遗址,与宗教祭祀有关的建筑以及400余座墓葬,出土了成组的青铜礼器和玉器,证明了它是一处早于郑州商城的具有都城规模的遗址,二里头遗址和二里头文化成为公认的探索夏文化和夏商王朝分界的关键性遗址。 由于它所处的年代正是中国历史上的夏商时期,所以从发现至今,围绕它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其中最大的悬念是:它是夏都还是商都西亳。“夏商周断代工程”结束后,二里头文化的主体为夏人遗存的观点逐渐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学术界也都倾向于认为二里头是夏王朝中晚期的都城之所在。 20年前提出“二里头一到四期都是夏文化”的观点时,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邹衡孤军奋战,如今,此一“异说”逐渐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年届80的邹衡先生说,“夏的存在与否,在国际学术上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二里头遗址用事实证明了夏朝的真实存在。” 二里头:一个不断改写中国之最的地方 在皓发白首的专家群中,社科院考古所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许宏显得年轻而有活力。正是这位在世纪之交接任队长的年轻博士,用他的城市(都邑)考古学理念,给二里头遗址考古工作迎来了转型和振兴。这种理念着重于遗址的范围与城市布局、城郭遗迹的寻找、礼制建筑的发掘、中心遗址与周围其他聚落的关系等。 几年来,二里头考古工作取得了令人称赞的成绩:廓清了遗址的实有范围,找到了遗址中部的井字形街道、勾勒出城市布局的基本骨架,还发现了宫城城垣,证实了宫城的存在。此外还揭露出部分二三四期宫殿建筑基址,发现一些有关遗址布局的新线索,获得一些包括大型绿松石镶嵌龙在内的珍贵文物。 社科院考古所所长刘庆柱称,新发现证明这是一处经过缜密规划、布局的大型都邑,二里头都邑规划性的判明,对于探索中国文明的渊源具有重大的标尺性意义,为人们研究二里头遗址和二里头文化、夏商文化以及中国早期城市与宫室制度、中国早期文明与国家的形成等课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说起二里头,许宏喜欢用5个“中国之最”来形容:这是迄今可确认的中国最早的王朝都城遗址,发现有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大型宫殿建筑群、最早的宫城、最早的青铜礼器群及铸铜作坊,还发现了最早的车辙痕迹,将中国发明双轮车辆的年代前推了300多年。 “把二里头遗址放到其出现前后大的历史背景中去考察,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它的每一项发现都牵动人心,并有理由相信,在这片神秘的土地上,还将会有更多的中国之最出土”,对未来,许宏充满自信,“殷墟的发现曾震惊了世界,二里头将像20世纪的殷墟一样,引领21世纪的中国古代文明研究走向新的辉煌。” 约公元前3000年至前1500年这一千多年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急剧动荡的社会大变革。这一变革可以用文明化、国家化或社会复杂化来概括,作为中华文明最早阶段的夏商周三代王朝文明,即诞生肇始于这一时期。这一时期一个大的分水岭是公元前2000年前后。此时,数百年异彩纷呈的中原周边地区的各支考古学文化先后走向衰落;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了覆盖广大地域的核心文化,即以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为典型代表的二里头文化,在极短的时间内吸收了各地的文明因素,以中原文化为依托而迅速崛起。二里头文化与后来的商周文明一道,构成华夏文明形成与发展的主流,确立了以礼乐文化为根本的华夏文明的基本特质。 发现“龙图腾” 当刘庆柱揭开红色绸布、一件大型绿松石龙形器(复制品)展示在世人面前时,在场的70余名专家学者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是“中国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最为精彩的一幕。 这件距今至少3700年,出土于二里头遗址的大型绿松石龙形器,被学者正式命名为“中国龙”,认为它的出土,为中华民族的龙图腾找到了最直接、最正统的根源。 绿松石龙形体长大,总长70.2厘米,由2000余片各种形状的绿松石片组合而成,每片绿松石的大小仅有0.2至0.9厘米,厚度仅0.1厘米左右。其用工之巨、制作之精、体量之大,在中国早期龙形文物中都是十分罕见的。 将之命名为“中国龙”的考古所夏商周研究室主任杜金鹏阐释了其中的原因:“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西周初期一件名为“何尊”的青铜器上,其铭文将包括偃师在内的洛阳平原称为“中国”,意为“天下之中”。“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看,二里头遗址地处最早被称作'中国’的地方,所谓'天下之中’的洛阳平原,又是我国年代最早的'中国’即第一个王朝都城所在地,那么,二里头遗址所见的龙,自然就是天经地义的'中国龙’”,杜金鹏说。 虽然在以往的考古发现中,有许多比二里头还早的龙的形象,如距今7000多年的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猪龙等,但它们跟秦汉以来的文化没有直接的联系,杜金鹏说,“从文化传统的亲缘关系上看,只有中原地区发现的龙,从夏、商、周到秦汉一脉相承,从这个意义上讲,发现于二里头的龙形器是中华民族龙图腾最直接、最正统的源头。” 杜金鹏说,偃师二里头被学术界推定为夏代都城遗址,而夏王朝被学者认为是中国第一个中央王朝,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龙文物,应该视为华夏民族共有的最早的龙图腾。 据龙的发现者许宏博士介绍,它是在二里头宫殿区一座高等级贵族墓葬中被发现的。当时,它被放置于墓主人骨架之上,由肩部至髋骨处。这引起了专家学者对绿松龙的用途及墓主人身份进行种种猜测。杜金鹏推测,它是一个在红漆木板上粘嵌绿松石而成的“龙牌”,色彩艳丽,对比强烈,富有冲击效果,是在宗庙祭祀典礼中使用的仪仗类器具。 除了绿松石龙,二里头遗址还发现有其他与龙有关的文物,如陶器、铜牌饰上的龙图像,有的似蛇,有的脱离了原始形态的蛇形象,有爪有鳍。据目前所知,在全国现有250处二里头文化遗址中,集中出土龙文物的只有作为都城的偃师二里头遗址,且都是出土在宫殿区或其附近重要地点如铸铜遗址或祭祀区。专家认为,这表明二里头时期,龙文物的地位是显赫尊贵的,是与夏王和其他贵族密切相关的,龙已经成为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代表了王权,这种观念代代相传。 新的考古发现,使一度归于沉寂的中国考古界关于夏商分界的讨论重新出现新的兴奋点,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关于二里头文化与夏商文化的关系问题,持不同观点的学者都能从新发现中找到有利于自己的证据,“这完全是两个声音,但有一点值得放心,无论持什么观点,没有人怀疑新发现的价值,”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许宏说。“从新发现中,人们几乎可以触摸到中国第一个王朝的脉动了,”许宏说,但作为都城的二里头,它的内涵布局及其演变过程、它的文化面貌及其背后人们共同的社会生活与组织结构、它的族属国别以及人地关系等诸多课题,目前还只是粗线条的把握。就其族属和国别而言,目前的研究尚未超出推论的范畴,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问题的最终解明,仍有待于带有较多历史信息的内证性遗存比如文字的发现。 二里头文化 中国最早都城遗址首次发现始建于二里头文化晚期偏晚阶段大型建筑基址该发现影响不下殷墟考古学家近日在中国最早的都城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首次发现了一座始建于二里头文化晚期偏晚阶段 (第四期)的大型建筑基址,这使得夏商周断代工程结束后,关于夏商分界的讨论一度归于沉寂的中国考古界出现了新的兴奋点。意味:人们可以从中触摸到中国第一个王朝的脉动 这座建筑基址发现于著名的二里头遗址 2号宫殿的北墙外,现编号为6号。“它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它的始建年代正值一般认为的夏商王朝更替的关键期。”由于地处古代文献所记载的夏王朝的中心区域,年代也大体在夏王朝的纪年范围内,二里头遗址理所当然地成为目前探索夏文化和夏商王朝分界的关键性遗址,它留给人们最大的悬念是:它是夏都还是商都西亳。 夏商周断代工程以后,二里头文化的主体为夏人遗存的观点逐渐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学术界也都倾向于认为二里头是夏王朝中晚期的都城之所在。“这意味着人们几乎可以从中触摸到中国第一个王朝的脉动了。说'几乎'是因为二里头遗址本身还存在着许多未解之谜。”主持发掘工作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许宏说。 考古学家最近在我国已知最早的大型宫殿基址———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 2号宫殿下面,发掘出一座时代更早、规模更大、结构更为复杂的大型建筑基址,将迄今为止可确认的我国最早的宫殿建筑群的年代提早约百年左右。许宏介绍说,这座现编为 3号的建筑基址属于二里头文化早期,它结构复杂,规模庞大,是迄今为止可确认的二里头文化最早的大型夯土基址。发掘结果表明, 2号基址下面叠压着时代更早、规模更大、结构更为复杂的二里头文化早期大型建筑基址。 考古队在 3号基址中院和南院院内还分别发现了成排的中型墓葬,现已清理了5座。成组贵族墓发现于宫殿区,在以往的考古发掘中尚属罕见,在二里头遗址则属首次发现,这对判明3号基址的性质及二里头文化葬俗有重要意义。经过新中国三代考古学者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中国最早可确认的都城遗址、素有“华夏第一都”之称的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布局基本搞清。 上个世纪,甲骨文的发现以及对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证明了商王朝的存在。 1959 年夏,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徐旭生率队在传说中夏人活动的中心地区豫西开始了对“夏墟”的考古调查。偃师二里头,从此被纳入学者的视线。此后,中国三代考古工作者对二里头遗址进行了持续不断的发掘,发现了大型宫殿基址、大型青铜冶铸作坊、制陶、制骨遗址、与宗教祭祀有关的建筑以及 400 余座墓葬,出土了成组的青铜礼器和玉器,证明了二里头是我国最早的都城遗址。主持发掘工作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许宏博士说:“殷墟的发现曾震惊了世界,有理由相信,二里头将像 20 世纪的殷墟一样,引领 21 世纪的中国古代文明研究走向新的辉煌。” 考古学家最近在我国已知最早的大型宫殿基址——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 2 号宫殿下面,发掘出一座时代更早、规模更大、结构更为复杂的大型建筑基址,将迄今为止可确认的我国最早的宫殿建筑群的年代提早约百年。许宏说,这座现编为 3 号的建筑基址属于二里头文化早期,它结构复杂,规模庞大,是迄今为止可确认的二里头文化最早的大型夯土基址。它南北窄长,已探明的长度达 150 余米,主体部分至少由三重庭院组成。许宏说,过去为材料所限,学术界对肇始期的中国早期宫室建筑的认识来源于过去发掘的二里头遗址 1 号、 2 号宫殿,认为其形制简单,独门独院,到了稍后的偃师商城时期,宫室建筑的结构才复杂起来, 3 号基址的发掘改变了这种看法。 考古队在 3 号基址中院和南院院内还分别发现了成排的中型墓葬,现已清理了 5 座。成组贵族墓发现于宫殿区,在以往的考古发掘中尚属罕见,在二里头遗址则属首次发现,这对判明 3 号基址的性质及二里头文化葬俗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