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学习内容考试和参考资料整理

与数理化生地5门理科学科不同,文史哲(语文、历史和政治(小初阶段是道德与法治))这三门课,从2017年开始,教育部开始在全国小初高推行部编本统编教材,也就是说全国所有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使用了同一套文史哲的课本。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提的“历史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方面。

按照课标的解释:“唯物史观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理论保证;时空观念是诸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史料实证是诸素养达成的必要途径;历史解释是诸素养中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要求;家国情怀是诸素养中价值追求的目标。”

高中历史课程结构

和其他学科一样,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构成。

必修课程以中国史和世界史的重要史事和发展脉络,基本形成对历史的整体认识。

选择性必修课程是必修课程的递进与拓展,从三个主要领域呈现更为丰富多彩的历史内容,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认识历史的发展与变迁。

历史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通过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强化学生的史学专业基础。

高中历史学习内容

高中历史课本共5本,通史即《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为必修课。选择性必修有三本,是专题史,高考选考历史的学生才需要学习。

必修(上、下)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为中国通史,下册为世界通史,是历史学的基础知识。由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和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构成。

中国古代史分成4个单元共15课,中国近代史有6个单元共14课,另加一个活动课,总共30课。

和初中历史课本对比了一下,古代史和近现代史的比例与初中基本保持了一致,高中历史课本中现代史内容略多。

世界古代史分成3个单元共7课,世界近现代史分成6个单元共16课,另加一个活动课,总共24课。

世界史中近现代史内容占了2/3多,与中国史中古代史和近现代史各一半的比例比较,世界史更偏向近现代史。对比了一下初中历史课本,世界史中古代史和近现代史的比例基本保持了一致。不过初中阶段初一初二都是学习中国史,初三才学习世界史比较,高中阶段世界史的比重大幅提升了。

选择性必修(一、二、三)

选择性必修课是在必修课基础上进一步扩展知识面,以专题史方式,让学生从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角度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打破了中国史和世界史的分界,各专题下的具体内容按照时序分别表述中外历史的重要内容,引领学生从不同视角认识历史。

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分成6个单元17课,加上活动课总共18课,从政治制度史角度分别讲述历代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法律与教化、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货币与赋税制度、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历史。

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分成6个单元15课,另加活动课总共16课,从社会经济生活史角度分别讲述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交通与社会变迁、医疗与公共卫生等方面的历史。

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分成6个单元15课,加上活动课,总共16课,从文化交流史角度分别讲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人口迁移文化交融与认同、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战争与文化交锋、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等方面的历史。

高中历史考试

与其他学科一样,高中历史需要参加的考试主要也是两个: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和高考。

历史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

历史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内容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的必修课程要求(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必修上册和下册)为依据。

2022年北京历史学业水平合格考试卷面100分,考试时长90分钟(内容详见《2022年北京市第一次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试卷》),考试内容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为选择题,每题1.5分,40题共计60分;

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2题共计40分;

大概看了一下考题,题目内容覆盖面还是挺广的,如果没有好好学历史的孩子,还是需要准备一下的。后面的非选择题只有2题,相对于高考历史题,难度较低,很多内容在题干中也有表述,属于送分的题型。

历史高考

第一部分为选择题,每题3分,15题共计45分;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5小题,共55分;

相较于历史合格考的选择题更多记忆性内容,高考历史选择题型中更多需要进行分析和推理。我做了一下,15个选择题错了3个,主要是近现代史和世界史内容不熟悉。非选择题5道题,与合格考更多类似阅读理解不同,历史高考卷更多需要结合材料进行论证:

第16题以绢马贸易为例,阐述农耕与游牧民族互动影响。第17题要求阐述毛泽东思想的独创性,应该说还属于比较常考的内容。

第18题拉丁美洲与欧洲的交流和互相影响,对于我的知识储备来说,还属于盲点;

第19题考了军费与财政,对于经济学知识很少的高中的孩子来说要求真是有点高;

第20题更是考了史料分析的方法,应该属于历史选修的内容了。

看完高中历史书和历史高考题后,真的是改变了我对高中文科的印象,看来文科也不容易学,还是让豆宝死磕理科吧。

历史学习资料总结

关于历史,在豆宝初中阶段我是花了不少功夫的,自我感觉功底还是不错的,看完必修上和必修下的内容,我很得意,中外通史又来了一遍,初中历史的升级版,不难。

但是翻完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后,我开始困惑了,面对如此广泛的知识内容,该如何讲给孩子们听呢?如果豆宝高考选考历史,我该给她推荐哪本书参考呢?面对书柜中两排中外历史书籍,我感觉挑不出来合适的书籍。

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

学校的历史学习,都是按照中国史和外国史分别进行学习的,缺少中外互相联系和影响的内容。这个节目以中国人的视角,谈了全球史及这些变化对于中国的影响。第二季到第五季更偏向专题史的内容,对于高中历史学习还是很有帮助的。

不过这个节目内容确实有点多 ,六季共208集,前前后后花了两年多才更新完。豆宝看我听,也很有兴趣,她有时候没有东西可听的时候就听这个。

《枢纽:3000年的中国》

前文说面对柜子中的历史书籍,我感觉挑不出来合适的书籍推荐给孩子,于是我求助群友,群友给我推荐了施展老师的《枢纽:3000年的中国》。

《枢纽》这本书在不同渠道都看到有人推荐,但是因为有一段时间看了不少中国通史类,我不想在这类书上再多花时间。在网友的推荐下,我开始了这本书的阅读,前前后后花了近半个月,这本书共50万字,700来页,偏历史哲学方向的,对于我来说,阅读起来还是有些难度,但是感觉还是值得花时间的。

这本书涉及了地理、历史、哲学、思想、经济、财政、货币、军事、人口、社会、法律、国际政治等各个学科领域,描写了中国数千年的复杂历史、百年来的成败兴衰、以及这一切与世界的关系,对于专题史的学习感觉很有帮助。尤其是西方技术和思想对于近现代中国的影响和中国的应对,让我受益颇多。

在知乎上翻到了一个这本书的读书笔记,借用了上面这张图,大家感受一下书中的主要内容。

《西方史纲:文明纵横3000年》

群友推荐《枢纽》时,我印象中好像购买过,在家里翻了一遍没有翻到,就去查购买记录,发现我虽然没有买《枢纽》,但是曾经买过和《枢纽》捆绑销售的李筠老师的《西方史纲:文明纵横3000年》,在等待新购《枢纽》到货的时间中,我翻开了《西方史纲:文明纵横3000年》一书。

我被前言中的“不了解西方,我们就很难理解自己,很难理解中国”的说法深深的吸引了。不知不觉把这本书读完了,相对于《枢纽》,这本书的阅读难度低了不止一个等级,只有28万字,厚度也只有《枢纽》的一半多点。它通过“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现代”4个时间阶段、50个关键节点,从宏观上梳理了西方文明的发展脉络,串联起西方文明3000年的演化史。

历史学习公众号

推荐两个我觉得不错的历史学习的公众号给大家吧。

“国家人文历史”是杂志《国家人文历史》的公众号,这个杂志是豆宝有一段时间喜欢罗马史,群友给我推荐了《国家人文历史》一期罗马专题,我才知道原来还有这个杂志呀!后来关注了公众号,经常会看公众号上面的历史故事。

“高中历史教研”是群里一位高中历史老师的妈妈推荐给我的,对于高中历史学习也很有价值。

本期总结

历史学科,不再是记忆中好好背就能学好的学科了。要想在高考历史学科考出好成绩,还是需要花很多功夫的。

豆妈:会计学硕士、注册会计师,四大多年风控咨询从业经历,家有15岁乖巧女儿一枚。机缘巧合做了全职妈妈,探索将企业管理的思路和方法应用于孩子教育,希望和大家一起努力摸索孩子教育的科学的方法和经验。

THE END
0.《中国人史纲》这是中国历史上由政府所发动,对文 字所作的第一次剧烈改革,使原来十分笨重的文字,变为灵活,是中国文化最大的一项跃进。其次赢政大帝规定标准长度(度),标准容量(量)和标准重量 (衡)。从此在中国境内,文字、尺寸、升斗、斤两以及车辆的轮距,完全一致。这件事奠定了中国人万世大一统思想观念的基础。 帝国的领导人,jvzq<84v0kifuvfnn0io1€frdqul1;44875327mvon
1.张荫麟《中国史纲》与钱穆《国史大纲》不分轩轾南方日报:张荫麟以史学为平生志业,但他在世时出版的惟一一部史学著作是高中教科书《中国史纲》,并且只有半帙,如何透过这部书来看待他的史学成就? 曹家齐:一部《中国史纲》,虽终于后汉之立,却于社会之变迁、思想之贡献、人物之性格,兼顾而并详之;又于历史全局之因果,以网状之维路,具哲学之思辨。独断而中的之见jvzq<84yyy4djrscytoug{3eqo4dp87235532:8/3431586:58<70qyon
2.党史研究的代表作党史频道《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是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金冲及50年研究中国历史的总结之作,也是他几十年从事党史文献研究的思想结晶。2009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全书除引言、后记外,共有29章,分成4卷出版。 该书是一部全面完整反映20世纪中国历史的著作,体现了宏观叙事的特点。它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时代主题jvzq<84fcpmtjr3rgqvmg7hqo0io1w61428119;371i97989/5786?8890nuou
3.考研政治中国近代史纲要各章节必背知识点总结中国近代史纲要相对重要的是政治史,党的历史发展以及毛泽东思想的确立,是近代史中的重中之重,学习史纲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以时间或事件为节点,梳理线索与框架,再加以背景、意义等内容分析,不断完善考点。 考研政治近代史纲要各章节知识点 第一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民jvzquC41yy}/gxq0ep5ccxpcq1il/€~y146359>263;96:3jvor
4.革命的兴起测试题—2025~2026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这两点,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其他任何政党能够做到。——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3)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的主要特点,说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意义。(6分)15.【新考向·开放性试题】[2025湖南张家界期末]围绕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jvzquC41yy}/|}m0eun1|thv1;57A74:44ivvq
5.“中国人”的历史中国人史纲(上中下)中国人史纲(上中下)的书评。这是一本奇书,改变了我对于中国历史很多方面的看法。 首先,这本书没有叫做中国历史而叫做中国人史纲,加了一个“人”字,便让本书有了全新的视角。本书是站在“人”的角度看历史,这里的“人”包括帝王将相,jvzquC41ycv/fxzdcp4dqv4dqqq0tn{kgy532?73435
6.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与“三大体系”建设而左玉河的《唯物史观与中国历史研究的发展》一文对坚持唯物史观的指导地位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该文从四个方面总结了唯物史观指导地位受到挑战的原因:一是历史原因造成了人们对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歪曲或误解;二是苏东剧变以后,国际上出现的攻击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在国内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应和;三是国内学界对jvzquC41dp{ij7gpw0kew7hp1u~mn85899?g:l=g4;:fglgg7h6:99f:48:9c:3jvor
7.简述20世纪的“重写中国历史”——关于“重写历史”话题的随笔二、简述20世纪的“重写中国历史” 本文不应局限在对“重写历史”问题理论层面的纠缠。无可质疑,20世纪中国史学逐渐进行着转型。事实上,这个转型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线条的存在。 历史研究最终要表现在史学写作上来,史学的转型必然会出现“重写历史”的现象,可以这样说,一部20世纪的史学史近乎一部不断“重写历史”的jvzq<84yyy4hwx}wg0ipo8Dr?986
8.储著武:新时代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科是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史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学科。严格意义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科建设,是在改革开放后开始起步发展的。经过几代学人的探索实践,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科已初步形成自己的学科体系。近年来,随着党史学习教育与“四史”宣传教育的广泛展开,以及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jvzq<84jrti/e|xp0et0i|~l1zqku8}mlurm1;544270v;5442726h:5::<367mvon
9.宁可:沉浸于历史时空的史学大家他仔细阅读范文澜等《中国通史简编》、翦伯赞《中国史纲》,并对这两部书做了悉心批注。他还阅读了其他马克思主义史学家郭沫若、侯外庐、吕振羽、胡绳等人的著作。可以说,正是这两年间集中对马克思主义史学观点的学习和吸收,使宁可对历史学产生浓厚兴趣,并开始窥见一些学史和治史的门径。jvzquC41yy}/e|xp0et0utl|14635961v46359625a;69@8630yivvq
10.《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形成与历史地位理论第三,四项基本原则为中国共产党科学总结历史经验提供了思想指导。邓小平在全国理论工作务虚会上阐述的“四个坚持”是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中总结和概括出来的,这其中也体现和蕴含着总结党的历史的新的思想方法,例如“宜粗不宜细”、“恰如其分”等原则。其中,邓小平在阐述四项基本原则时,着重强调了评价毛泽东和毛泽jvzq<84vjgus{7ugqrrf0lto0et0p87237518<51e:998@2494922?<0jvsm
11.文化差异就像镜子想进步就需要照照最初,高立志买到一套《张荫麟全集》,其中有《儿童中国史》,只有薄薄几页。“我过去读过张荫麟先生的《中国史纲》,序言中介绍,这是民国教育部委托其编的一部中学教科书。没有想到他还编有小学教科书。”在序言中,张荫麟提到如何普及中国历史的问题,认为我们的历史从小学学到大学都是由三皇五帝到现在,实在是浪费精力,所以应该编适合各阶段jvzq<84pgyy/e‚tn0eun1pg1ctzjeuju1463465514?0exsvgpz`TaJRrjM1N7mvon
12.唐仕春|心系整体史——中国区域社会史研究的学术定位及其反思民国时期,地方史研究得到初步发展,例如,彭子明先生的《台湾近世史》,傅斯年先生的《东北史纲》,金毓黻先生的《东北通史》,等等。另外,也不乏区域性的专史研究,如冀朝鼎先生的《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等。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地方史研究方面的高质量学术成果并不多见。80年代后,中国地方史、jvzq<84lfu4du|s0ep5yull1zurx1;545270v;5452722h:79;6297xjvor
13.枢纽:3000年的中国(枢纽)书评如果再展开来写大家已经熟悉的历史共识,这本书的容量最少要扩大两倍,且对构建历史哲学部分并无太多价值。如果缺乏中国历史的深刻理解,在阅读这部分的时候可以借助各类“中国通史”来补充阅读带来的困惑。同时,阅读这本书一定得反复读,最好能读上三四遍再来思考作者提出的历史观点、哲学总结和历史评价。这本书刚出版的jvzquC41dqul0mtwdct/exr1tg|jg€4373;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