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雉、武则天、慈禧这三个女人无疑是中国封建时代女人掌权的典型代表,民间关于她们的演义、传说也很多,对于有一定历史常识的人来说,这三个人几乎是无人不知,很多影视作品及文字作品也喜欢以她们为素材来表达对历史的津津乐道。这三个人中,尤其以头顶“中国唯一一个女皇帝”的武则天更受民众欢迎!
毫无疑问,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历史符号,她身上和背后代表的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和政治逻辑。只是武则天身上这种历史内涵有多少人真正读懂了就不得而知了!如果不能真正读懂武则天背后的历史内涵,虽然那些香艳、阴沉、热血、悲壮的画面也会让大家觉得这段历史很热闹,但是,这种热闹的背后恰恰是历史的遗憾和损失。
武则天是什么出身?
武则天为唐朝开国功臣武士彟次女,母亲杨氏虽是出身隋朝皇室,但也是落魄的凤凰不如鸡,否则也不会嫁给卖木材出身的武士彟。唐朝建立以后,武士彟以“元从功臣”身份官至工部尚书、荆州都督,封应国公。他能够得到唐朝的“厚待”的原因是,他在李唐反隋的时候,他把他家做生意的钱财都捐出来做军费了。相当于买中了“李唐”这支股票,由于几乎是原始股,所以回报率比较高而已。
武则天没有同母兄弟,只有两个同母姐妹。这在男权社会就注定她在过早失去父亲的庇佑后,必然会在家族内没有什么话语权。果不其然,在武则天12岁的时候,武士彟便驾鹤西游了。她的堂兄武惟良、武怀运及武元爽等落井下石,甚至对其母亲杨氏失礼。荆州武家已经很难有她们的立锥之地,所以,武则天随母亲搬到了长安居住。
这次搬迁改变了武则天的命运,也改变整个中国历史的命运。因为两年后(贞观11年),李世民听说武则天容貌过人,便召入宫中,封为五品才人。赐号“武媚”,后世讹称武媚娘。这直接改变了武则天的人生轨迹。另外,在武家经历的排挤和委屈对武则天的性格成形有很大影响,我们通常说不要去随便去刺激一个小孩子,就是这个道理,因为小孩子容易认死理、容易过激反应。武则天被家人排挤之后,心灵上受到了刺激,已经在心理上偏向于“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性格养成了。例如按照习俗,武则天进宫,其母要哭哭啼啼地表示不舍,武则天则语气果决地说:“进宫可能是好事,没什么好哭的!”
从上述的描述来看,武则天贵为国公之女,又能被皇帝选入后宫,无疑是出身豪门大族。但是,这个确实不准确,我们知道唐初是士族政治浓度比较高的一段时期,“五姓七望”那些世家大族甚至可以不把皇族放在眼里,甚至不屑于与皇室通婚。李世民为了抬高皇室的威望,又是忙着给自己找个有名望的祖宗;又是忙着修改士族排名谱。可是,效果甚微,世家大族在唐初的政治体系之中绝对是超然的存在,其地位和力量是皇帝都感到恐惧的。所以,再来看看武则天的出身,确实谈不上什么士族出身,只是其父因缘际会获取了一定社会地位,然后她们接触社会资源的机会和能力更多一些而已。
当然,我这么解释,很多朋友并不一定能理解,但是,我想打个比方,比如,我们现在一个农民家庭培养出了几个大学生,甚至研究生、博士生,更甚者,有个别还获取了一定的社会地位。那么这样一个农民家庭能称自己是书香门第吗?
武则天其实就是一个“暴发户”的女儿,她的骨子里还是有商人那种“敢赌”、“无情”的基因。这种出身对于她的人生选择和所要面对的问题都是影响至深的。
李治的英明和武则天的狠辣
武则天进宫之后,为了早日出头,想尽了一切办法去获取李世民的青睐。最能直接反映武则天做事不择手段的一件事就是,李世民有一匹脾气暴躁的马,名叫狮子骢,难以驯服,武则天便自告奋勇地对李世民说:“我能制服它,用铁鞭抽打它、用铁棍敲击它的脑袋、用匕首割断它的喉管,不怕它不服,只怕它不死。”这种高压手段其实是很符合李世民的政治心理需求的,但李世民虽然表示很赞赏,却并没有宠爱武则天。这其实也都是因为她的出身,李世民的老婆背后政治牵扯都是千丝万缕的,武则天这样没有家族背景的人不可能得到宠爱的,即便得到了宠爱,也很难活下来。
武则天默默无闻地给李世民当了十二年才人,但不甘平庸的武则天并没有闲着,而是利用自己的美貌和太子李治勾结到一起了。而且极有可能是趁唐太宗病重期间,太子进宫尽孝时,武则天主动勾引的。为什么这么说,首先,这是武则天的天性决定的,要赢、敢赌!其次,大家都知道,李治的太子之位得来不易,并且主要还是装老实装得好才顺利逆袭的。李治不大可能在登基前的关键时刻主动出击。
但是李治想不想喝武则天这杯酒和喝了之后停不停得下来是两回事!李治在品尝武则天这人间美味之后就念念难忘,最难能可贵的还是武则天“身世清白”(后面会解释)。李世民去世后,按例把后宫那些没有子嗣的妃子全部送到感恩寺去当尼姑。
但李治在登基后,稍微调整一下姿势,就迫不及待地要把武则天接回宫。这一招李治的孙子李隆基也学得挺好的。武则天重新进入后宫不要紧,因为你虽然得宠,但也得排资论辈一阵子才能进入后宫的核心圈子。但这次武则天是居然是李治的皇后王皇后“请”回来对付另外一个得宠的妃子萧淑妃的,这简直是直接助攻武则天这只母鸡中的战斗机。
李治本来就对武则天情有独钟,奈何守孝期间也不能丝毫不注意形象地经常出宫和武则天缠绵,所以才把“多余的爱”分给了萧淑妃。所以武则天一进宫,萧淑妃这个备胎就直接悲剧了,很快就在争宠的路上败下阵来了。
王皇后原本是想收拾完了萧淑妃,再看武则天的态度,要么用,要么斗。根本就没想到武则天的野心和李治的精明都是超乎她想象的。武则天根本没想过老老实实听她的话,李治时常和武则天秀恩爱。她多次要求李治冷落、打压武则天,可是李治根本不搭理,还有意无意地提升武则天在后宫中的地位。
王皇后就是出身于“五姓七望”的王家,而且是李世民在世的时候为李治选定的老婆,她当上皇后实际上皇权与门阀世家之间的一种政治妥协和默契,李世民是无奈地安排,李治也是无奈地接受,但不代表李姓皇室对这种局面比较满意,毕竟谁也不想如芒在背地生活。武则天这种没有家族背景的身世,正是李治所需要的的武器,关键是武则天还真有这种能力。
武则天利用自己的出身具有亲民优势,在宫中广泛团结太监、宫女这些普通出身的劳苦大众,屡次破解、反击王皇后的进攻。但这种明争暗斗是不可能动摇王皇后的政治地位的,更不可能削减她背后的关陇贵族集团的势力的。要瓦解那个庞大又恐怖的集团,必须先要把王皇后的位置给撸下来。
对此,武则天下了血本,把刚出生女儿弄死,然后诬陷这一切都是王皇后干的。李治早就在等这个机会了,而且后宫中几乎都是武则天的人,这事王皇后是解释不清楚了,而且解释也没有用。李治借此机会要废掉王皇后的皇后之位。
王皇后慌了,赶紧向宫外发求救信号。这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事,把握外庭的关陇贵族自然坐不住了,以长孙无忌为代表的关陇贵族在朝堂之上频频给李治施压。试想,长孙无忌是当年李世民都不得不敬畏三分的人,又是李治的亲舅舅,又是扶持李治上位的主要功臣,更是关陇贵族的领袖,李治一下子真有点顶不住了。
这个时候,一个人的一句话直接给这段历史改道了,他就是英国公李勣,他是名将,也是元老,但他也是山东集团的代表。山东集团在李唐建立过程中卖命、出力最多(武将多),但是胜利果实却大部分被归拢贵族瓜分了,而且关陇贵族这些年没少打压山东集团,所以两者有积怨。山东集团这种寒门崛起的背景更容易得到皇帝的认可,只是苦于关陇贵族的势力太大了,皇帝和山东贵族都要忍让三分。
李勣是一个明白人,早就看穿了这场政治斗争,一直置身事外,一言不发,任由李治和武则天以新扶持的许敬宗等新生政治势力为道具,和长孙无忌的关陇贵族斗得个死去活来。在李治渐渐不支的时候,李勣说话了:“立谁当皇后,这是皇帝的家事,谁都无权干涉!”这个发言很有水平,既委婉地表明了态度,又巧妙地进行了提示。
心领神会的李治和武则天便以干涉皇室家事为由,把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一大批反对者一撸到底,可怜凌烟阁第一功臣、李世民的大舅子、李治的亲舅舅、三朝元老、关陇贵族领袖长孙无忌接受不了这样的失败,也深感愧对阶级同胞的托付,在流放途中自杀了。
这次“废王立武”之后,武则天算是彻底站到了大唐的权力核心圈内了,这一过程,大家也可以看出,李治绝非历史上所传的软弱无能,武则天更是天生的铁血手腕、冷血性格。
李治的温和败给了武则天的狠决
可以这么说,在李治打败长孙无忌之前,大唐的江山其实都不能完全算是“姓李”。现在好了,长孙无忌这只最大的老虎已经除去了,李治终于成了真正的至高无上的皇帝了。那么,按照权谋故事的一般逻辑,李治要是干脆果断的话,就应该把武则天除掉了,然而历史的最终呈现却是,武则天称帝了!这中间又发生了什么?
首先,李治是一个雄才伟略的皇帝,他打下了唐朝最大的疆域就是最好的佐证。凡是有作为有追求的皇帝,他得通篇布局,长久谋划。所以当时,李治觉得还不能把武则天弄掉,因为当初对付关陇集团而培养的“打手”都是以武则天的名义培植的,可以说,大唐现在有很多武则天的人,如果壮士断腕地把武则天清算了,势必会引起时局大乱。毕竟这么大个国家总得人办事吧,即便是重新组班子也需要时间,而且重新选拔也极有可能选出来的大部分人还是出身关陇贵族。所以,李治当时不能清算武则天。这跟一个领导的理智是相关的,如果换做秦武王那样头脑简单的人,估计就直接举个鼎把武则天给砸死了。
其次,李治对武则天还是有感情的,这点很重要又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会造成李治决定上的犹豫,不重要的是它不会从根本上改变李治要清算武则天的想法。
在李治决定“再忍忍”的这段时间,李治很聪明地选择去加强对军方的控制力,比如打算亲征高句丽等。武则天则私下里继续广泛地培养庶族官员、皇宫亲信。这一对一个被窝里睡觉的人,果然都很了解对方,谁也没落下。只不过,在私人感情中,似乎李治还是比他这个小妈兼老婆嫩了许多,有点上瘾。
麟德元年(664年),李治觉得时机差不多了,便让宰相上官仪(上官婉儿的爷爷)起草了废掉武则天的诏书。但是武则天此时在皇宫内已经手眼通天了,立马得到了消息,赶过来时,圣旨上的墨迹还未干。于是,一把眼泪一把鼻涕打感情牌、写保证书,讲道理、许愿望……把李治弄得很尴尬又很犹豫。估计李治觉得也是这么个道理,毕竟历史以前还没出过女皇帝,她还能怎么折腾?就算折腾来折腾去,她娘家没什么亲人,不还是我老李家的。于是,心一软,手一抖,就放过了武则天。
然后,李治就再也没有机会了,因为他身体不好。武则天利用他身体不好,不便参与政事,开始全面爆发小宇宙。利用各种理由和机会直接参与政事,宫内宫外基本上都换成了自己人,毕竟这样才更有安全感。关键是武则天还真是这块料,大唐在她和李治的共同治理下,一切有条不紊地向前发展着,那些李世民想干又没干成的事几乎都被他俩干成了。比如灭高句丽、比如瓦解关陇贵族、比如全面推行科举制、比如抬高皇室威望等等
但也正是武则天这二十年来强行抢镜头,所以历史给人一种错觉,好像李治就是一个病恹恹的毫无作为的昏君一样,其实,根据上述的逻辑思路,我们不难发现,李治是历史上难得的有为之君。历史和人民应该给他公平的认识和评价。
李治在面对武则天时还是比较温和的,没有那么果决,否则历史恐怕出现不了武则天(称帝后的世人叫法)这个名字。当然,这种温和可能也是建立在胸有成竹的自信和迷魂香阵的不舍的基础上。
武则天的可怜、可恨、可敬
在李治放过武则天的20年后,也就是嗣圣元年(684年),武则天开始接过李唐的权柄。但是并没有直接称帝,而是让李显、李旦这两个窝囊儿子先后过了一把皇帝瘾。最后觉得这两人实在没水平,还不如我自己来。
载初元年(690年)九月,武则天在做好一系列铺垫之后,比如什么天意所示、民心所向之类的,然后“扭扭捏捏”地当上了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女皇帝,而且当了15年,直到公元705年,因病重,被宰相张柬之、崔玄暐与大臣敬晖、桓彦范、袁恕己等趁机发动“神龙政变”才退位,同年去世,享年82岁
武则天用自己的一生给历史留下了精彩纷呈的画面和曲折离奇的故事,同时也给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这些限于篇幅,肯定是无法详细介绍的。只简单讲一下她的几个主要功绩:1、推翻了关陇贵族对中国政治长达数百年的统治,重新构建了政治格局。2、大力推行了科举制制度,为中国后世的人才选拔和政治约束提供了模板。3、扬我国威,用强硬的态度和超强的实力开疆拓土,做到了真正的“四方来朝”4、休养民生,武则天执政的很多政策都是接地气的,都是注重老百姓的感受的,当时社会的经济也很繁荣……
武则天的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皇帝,她的功绩也很明显。这是她的可敬之处。如果她是一个男人,或许很多问题都不会像现在这样被广泛讨论。但可惜,她是一个生在男权社会的女人,一个狠毒又可怜的女人。
武则天的可怜是表现在她作为一个女人,在那个时代漩涡中似乎没有更好的选择,永远都活在被淘汰的边缘,活在一种恐惧与不甘之中。少年时,被家族的族兄们欺负;第一次进宫,被李世民冷落;第二次进宫被当作斗争工具。当上皇后,又险些被废。当上太后,两个儿子无能又不对路;当上皇帝,要用血腥镇压才能维护自己的宝座;即便是临死之前,传位于李家还是武家,她其实也没有选择。一个没有选择的女人终究是可怜的。
武则天的可恨是表现在她为了无底线地满足自己的欲望所采取的行为。人有欲望是很正常的,但是为了满足欲望不择手段就有点可恨了。例如牺牲自己刚出生的女儿去搞后宫斗争、大肆迫害李唐宗亲和一些功勋之臣、在私生活方面过度地放纵和没有尺度可言等。实际上,我们现在很多成功女性也都和武则天相似,因为不甘人下而步步惊心地取得名利,然后,迷失了自我,放纵、骄奢、淫乱、狂妄……更可怕的是,她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顾道德名声、不计成本代价、不讲规矩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