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斌著《季风之北,彩云之南》(2008,2021)
《禹迹图》(1136)
倒置的伊德里西绘世界地图(1154)
扫特尔地图(约1260)
宋念申著《发现东亚》(2018)
杜乐著《中国的国家与家庭:“孝”及其现代改革》(2021)
晚清康有为在变法的时候,上了一个《请君民合治满汉不分折》,他给的一个策略是,我们要改国号,不能叫“大清”,应该叫“中华国”,因为易姓改物是对于前朝,以前我们都是大一统,还要区分大清和大明,现在问题不在于大清、大明,而是面对真正的外国,这对我们才是威胁,因此就改名叫“中华国”。康后来也说需要换国旗,龙旗不行,让大家设计国旗。当时很多反对变法的人说,变法的人保中国不保大清,其实康有为还是想保大清的,可是他们确实想把大清合并到中国里面去保,而不是以保大清为主。梁启超后来也说,中国无国,因为中国以朝廷为国家,一直没有国家的观念。梁这个说法有点像用现在的观念套到过去。因为以前国家,有国有家,就是王朝,中国一直有国,只是梁启超对国家的认识改变了,他就觉得中国以朝廷为国家有问题,是无国。如何理解国家观念和中国认同的关系?清朝的《尼布楚条约》就把“中国”和“大清”互相交替使用,这意味着清朝皇帝有中国认同吗?我觉得未必。我们现在说我是中国人,并不会觉得自己是字面意义上的“中间那个国家”的人,如今“中国”是一个地理的或者民族的概念。可是至少对于清朝皇帝,很可能对于明朝或者之前的皇帝也有这个问题,当他们说中国、中土、中华、中原,他们可能很在乎“中”,就好像中国就是一个舞台,大宋、大金、大元都来抢这个舞台,谁抢到了谁就是天下之主,就可以说我的国家是中国。清朝和俄国人谈判,把蒙古人叫中国之人,中国的语言包括满语、汉语、蒙古语。这里的中国,可能就指“中间的国”。当你认为世界是天下,是大一统,那最重要的他者,实际上并不是外国(尽管有时候也提外国),而是过去占据中国或中土的王朝国家。我觉得当中国人需要在国际法上翻译这种跨王朝的国家观念,当外国变成主要的他者,中国的国家观念就发生转变了,中国对中国自己在世界上位置的认识也变了。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