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作为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一直以来都给人一种神秘的色彩,虽然相隔万里,但同拥有8000年文化历史的东方国度——中国文旅互鉴的历史要追述到唐代。早在1200年前,一艘满载瓷器的商船从湖南长沙出发,在前往北非的途中沉没。千年之后,人们从这艘被命名为“黑石号”的沉船里打捞起5万件唐代长沙窑瓷器,也打捞出一段隐没在大洋中的中非古老故事。千年光阴流转,中国与非洲之间的情缘延续至今。
“黑石号”上出水的长沙窑瓷碗。央广网记者 林馥榆 摄
一、中非文旅交流源远流长
史书记载中国唐代旅行家杜环,在唐天宝十年(751年)﹐随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出征西域。在与“大食国”的军队发生冲突时,杜环被俘并被转送到阿拉伯,后经埃及、苏丹到埃塞俄比亚的摩邻国,成为第一个到过非洲的中国人,其所著《经行记》记录了亚非数国的历史﹑地理﹑物产和风俗人情。唐代海上丝绸之路远至波斯湾乃至非洲东海岸一带,有学者考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也有少量来自非洲的尼格罗人抵达中国。
位于赞比亚与津巴布韦接壤处的维多利亚瀑布。新华社发(陈文昌摄)
塞舌尔拉迪格岛的海岸风光。新华社记者吕帅 摄
二、新时期的中非文旅发展
2021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上宣布中国将同非洲国家密切配合,共同实施“九项工程”。其中第八项人文交流工程提到“中国愿支持所有非洲建交国成为中国公民组团出境旅游目的地国。在华举办非洲电影节,在非洲举办中国电影节。举办中非青年服务论坛和中非妇女论坛。”
截至2023年初,53个同中国建交的非洲国家中,有52个国家以及非盟委员会已经同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文件。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的《“十四五”“一带一路”文化和旅游发展行动计划》中也提出,要推动“一带一路”文化和旅游发展,构建全方位发展新格局。
2018年发布的《中非旅游数据报告》显示,中非双边出入境人数在2017年全年达到142.6万人次。其中,中国游客旅非79.78万人次,非洲游客旅华62.83万人次。综合出境游数据,开罗、路易港、卡萨布兰卡、约翰内斯堡、卢克索、马埃岛、阿斯旺、内罗毕、开普敦、赫尔格达是我国游客赴非旅游的十大热门目的地。中非文旅交流已成为拉动中非经贸促进的重要引擎。人文交流对中非人民增进了解、传承友谊和拓展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在位于卢旺达西南部的吉萨库拉,卢旺达农民在茶园里在摘茶。新华社记者吕天然 摄
肯尼亚博戈里亚湖的火烈鸟。新华社记者田光雨 摄
三、非洲旅游业发展现状
非洲旅游资源丰富,埃及的金字塔、东非塞伦盖蒂和马赛马拉动物迁徙、桑给巴尔岛的阳光沙滩和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等旅游景点常年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非洲约2400万人以旅游业为生,一些非洲国家的旅游业收入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10%。
近年来,非洲各国都意识到了旅游业在经济增长领域的重要性,纷纷出台方案,旨在通过旅游业来拉动经济、社会、环境持续高效发展。旅游业是埃及经济支柱产业之一。据国际旅行与旅游业协会的报告,旅游业产值占埃及国内生产总值的13%—15%,直接和间接创造了全国12%的就业岗位。塞内加尔政府将发展旅游业写入《振兴塞内加尔计划》,并积极建设旅游服务中心,着力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马达加斯加经济发展局专门发布《马达加斯加旅游业投资指南》,为外国投资者提供投资信息指引。喀麦隆希望通过优化旅游行业标准、强化公共投资、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吸引更多游客到喀麦隆旅游。毛里求斯为促进旅游发展,制定了以实现基础设施现代化、确保游客安全、发展文化、经济旅游项目和提供特别医疗旅游为重点的旅游发展方案。
南非比勒陀利亚的蓝花楹树。新华社记者翟健岚 摄
乞力马扎罗山。新华社记者丁海涛 摄
四、中非旅游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中非双边对旅游合作认识不足
旅游业作为服务行业,离不开专业的从业者。但目前的从业者往往忽略产品开发、市场推广和业务运营中的深层文化因素。同时,非洲民众对于中国和中国游客的了解也往往模糊粗陋,对中国习俗、生活习惯和旅游模式认知有限,这阻碍了中非旅游交流合作的健康发展。
(二)非洲旅游业发展处于初级阶段
非洲旅游资源丰富,但发展规划不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备、资金短缺、旅游项目单一、旅游安全存在隐患、信息业落后,缺乏专业的旅游管理服务系统和人才培养体系。其次,非洲人对宗教、风俗和习俗的理解存在差异,其内部文化差异也阻碍了非洲旅游业的发展。另外,非洲旅游服务资源紧缺,表现在旅游旺季酒店资源稀缺,当地酒店需要提前很久预定;中文服务人员稀缺,不会外语的游客在当地交流困难。
(三)赴非旅行成本高
性价比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游客对非洲各国的旅游热情。有数据显示,中国游客出境摩洛哥人均花费为15428元,消费10000-20000元的游客占比66%,相对高昂的花费让一些游客“望非止步”。其次,在非洲,移动支付和在线预订困难、个别景区欺瞒游客等问题普遍存在。尽管目前非洲已有50个国家和地区受理银联卡,但基于年轻客群的消费习惯,移动支付的普及程度有待提高。非洲自身航空业发展滞后,近年中非已逐步增加往来直航航班,但难以覆盖非洲大陆众多热门旅游景点,航空线路规划有待完善。
马达加斯加西海岸穆龙达瓦落日下的猴面包树。新华社记者何险峰 摄
五、中非旅游业合作对策建议
(一)深化中非论坛合作机制助力中非旅游业发展
中非合作论坛,是中国和非洲国家在南南合作范畴内的集体对话机制,在论坛下务实开展经贸往来是中非双边一致的选择。《中非达喀尔行动计划》明确鼓励双方政府开展旅游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实施“中非文化和旅游研修合作计划”增加人员往来,利用各种渠道加强旅游发展信息和经验的交流。中国与非洲国家要在旅游政策研究、市场推广、教育培训、接待服务等方面加强合作,共同制定便利化旅行政策,提升旅游接待品质。
(二)加大中非旅游宣传推广力度
积极打造中非经贸文旅合作示范区,举办中非旅游文化周、中非旅游对接会等形式,鼓励更多中国公民去非洲旅游;利用电视、新媒体等渠道,打破人们对非洲固化对认知;开通互惠旅游专线、规划更多直飞非洲热门旅游景点航线,开展万人游非洲专项活动,为中非双边旅游提供更便利的航班服务。
(三)非洲端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非洲政府要加强旅游业基础设施的数字化升级,运用数字化手段介绍旅游景点和文化遗产、创建电子签证门户网站、开发相关手机应用程序、升级酒店和商店的智能服务等。中非双边要积极寻求国际旅游合作,签署双边或多边旅游合作执行计划,结成旅游合作城市,共同开展旅游营销和推广。
(四)鼓励中资企业对非旅游投资
2020年中国对非新增直接投资42亿美元,中国对非投资存量已经超过434亿美元,投资遍及50多个非洲国家,超过3500家中国企业扎根非洲,投资兴业。旅游业的投资应成为未来中企在非洲投资的一个重要领域,如建设星级酒店、开办旅游培训学校、兴建景点基础设施等,通过投资拉动非洲旅游消费。
(五)加强中非青年在旅游领域的合作
最新调查数据显示,非洲14亿人,其中25岁以下人口占比60%以上。预计到2030年,非洲青年将占全球青年人数的42%以上。因此,通过消除中非青年在文化认知上的差异,利用中非经贸博览会等平台推动人员往来交流对未来中非交流与合作具有重大意义。目前应进一步做好青年旅游从业者等培训工作,开展“中非青年旅游训练营”等活动,为中非青年在旅游行业创新创业提供平台,促进中非青年交流工作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