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万年前,非洲黑犀的原始祖先竟然生活在中国!青报网

犀牛是世界濒危动物,目前全球仅存约2.5万头,其中超过2.2万头分布在非洲,它们分为非洲白犀和黑犀。非洲犀牛的生活空间与我国相距万里,且远隔重洋,相互之间几乎不可能产生交集。我们发现,非洲犀牛与我国之间不仅关系密切,而且曾相依相存。中国科学院研究团队最新研究发现,现存的非洲黑犀和已灭绝的伊朗犀,它们的远祖全部都起源于中国。

作为一种古老的物种,犀牛家族拥有超过5000万年的演化史,彼此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谱系关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邓涛研究团队,通过对发现于甘肃临夏盆地的化石标本,进行连续演化序列的计算分析后得出结论,包括非洲黑犀在内的部分现存非洲物种,它们的原始祖先早在1000多万年之前,就已生活在中国的土地上。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 邓涛:比如说现在非洲的黑犀牛,它的祖先在1000万年前的时候,就在甘肃的临夏盆地出现了。非洲的羚羊,我们也在这个1000万年的地层里面,跟黑犀牛在同一个动物群里面找到了它的起源。

利用目前较为先进的古生物复原技术、CT解剖方法等,科研团队最先从这种被命名为“甘肃黑犀”的化石标本中,发现了可能与今天的非洲黑犀存在亲缘关系的端倪。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 邓涛:这些化石从它的解剖特征里面,我们能够推断,比如说甘肃黑犀跟今天的非洲黑犀很接近,它们都有两个角,我们也可以进行形态的复原,这就是甘肃黑犀,跟今天的黑犀牛它们是同一个属的不同的种,所以说它们的亲缘关系是非常接近的。

要明确1000多万年之前的“甘肃黑犀”与现存非洲黑犀的谱系关系,仅从形态学判断尚不能完全立足,最终的精确结论需要分子生物学证据的支撑,科研团队需要进行海量数据的运算与庞杂分析。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 邓涛:我们要用到两组数据,一组是形态的特征,比如说举个简单的例子,这个角是大,大到什么样的程度?小,小到什么程度,我们给它一个数字的编码。那同时这些现生的动物,比如说非洲黑犀,它都有分子的数据,把这些分子的数据也进行编码,放到一个数据的矩阵里面,然后用数学的方法来进行程序的分析,我们再用到这个超级计算机,因为这个数据量会非常大。

1000万年前甘肃黑犀向西迁徙进入非洲

非洲大陆与欧亚大陆虽然相邻但并不接壤,中间阻隔着一片地中海。自中国的甘肃临夏到非洲大草原,最近的距离也超过8000公里。那么,远古的甘肃黑犀牛又是如何远涉山水,到达非洲大陆繁衍生息呢?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邓涛介绍,在新生代的一些时期,地球处于一片天寒地冻的冰河环境,由此导致海水大范围结冰及海平面下降,使得地球各大陆板块之间具有了与现在不尽相同的格局。原本并不接壤的欧亚大陆与非洲大陆之间,也有了连接通行的可能。在科研组勾绘出的古地理图中,距今1000多万年前,以甘肃黑犀为代表的诸多物种,正是利用这次亚洲大陆与非洲大陆的偶然连接,而完成了一次壮丽的生命迁徙与物种沟通的历程。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 邓涛:我们可以看得见,这样的黑犀,包括非洲的这些羚羊,它们的祖先在距今1000万年,这里写的“晚中新世”。它沿着青藏高原北缘这样的路线,就跨过红海,当时跟非洲是可以连接在一起,从阿拉伯半岛进入了北非,进入了非洲的这个中部,直到今天它仍然在非洲,我们还可以看得见它的后代。

专家介绍,这次长达上万公里、远涉山水的迁徙,并非短期之功,而是历经了上百万年,包括甘肃黑犀在内的犀牛家族一路迁徙扩散,一路演化分支,并在这条跨越时空的道路上,以其多样性的化石遗存,为人类留下了一部反映生命演化的“家谱”,和地球历史变迁的“史书”。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 邓涛:1000万年前的时候,青藏高原已经隆起到显著的高度,所以说这样的动物它不能在南北之间、没法到印度去,它顺着青藏高原的北缘,一直向西迁徙,所以说我们在很多的地点发现了化石,可以构建出动物多样性的演变的过程。而今天我们在某个地点看见很丰富的动物,那也许它们的起源地并不在当地。比如说我们刚才提到的非洲动物大迁徙,形形色色的这些哺乳动物,很多都能追踪到它的祖先在亚洲、东亚、在我们中国。

云南石林已成最大人工白犀牛繁殖基地

我国是包括非洲黑犀在内的多种犀牛的发源地之一。在历史上,我国也是犀牛资源极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拥有分布在亚洲的全部三个犀牛亚种。非常遗憾的是,根据官方资料记录,1922年,我国最后一只野生犀牛在云南省灭绝。犀牛是我国原始自然的瑰宝。如今,在云南省一批来自南非的白犀牛,正在这里茁壮成长,并屡屡添丁进口。

近日,在位于昆明市石林县东北部的石林龙晖野生动物科研中心,一头来自南非的白犀牛程程,生下了它的第六胎幼崽。这是科研中心自2009年落户石林后,在这里成功繁育的第86头犀牛幼崽。

石林龙晖野生动物科研中心主任 王宇:我们科研中心目前有164头白犀牛,是世界最大的白犀牛种源繁殖基地。

据了解,犀牛的繁殖率非常之低,母犀牛孕期为16至18个月,且每次只能生产一胎。小犀牛要跟随母亲生活2年多才能独立生活。在野生环境里,犀牛母亲在最好的状态下每隔6至7年才能生育一头犀牛宝宝,繁殖率低,短时间内野外种群扩大艰难,也是全球野生犀牛濒危的重要原因之一。

目前在石林的龙晖野生动物科研中心,犀牛的低繁殖率这个瓶颈难题已被攻破,科研人员介绍,科研中心共计有33头参与繁殖的雌性犀牛,大多数都生育过二胎,有14头犀牛育有四胎以上,基地每年都有5至8头犀牛幼崽平安降生。这一组看似简单的数据,却蕴含着在我国重建犀牛种群的希望。那么,来自非洲的白犀牛能够在云南石林如此健康高产,其中隐藏着什么样的玄机呢?

石林龙晖野生动物科研中心主任 王宇:我们中心所在的位置,叫做犀牛沟,从名字我们就能听出来,这里曾经有犀牛分布,据这里的老人说,上世纪初还有犀牛在这里活动。从历史到现在,这里的阳光、空气、湿度和温度,非常适合犀牛在这里面生长和繁育。

引进非洲白犀 力争重建犀牛野外种群

让我国特有珍稀物种能够回归故乡,重建原真自然,这是我们努力的目标。上世纪末,我国通过人工圈养,成功将一批曾经从中国大地上灭绝的动物——麋鹿,放归自然并野化成功,重建了其野外种群。与此同时,普氏野马、朱鹮、扬子鳄、大熊猫等,纷纷取得了通过物种重引入建立野外种群的成功。那么,在中国土地生息繁衍了5000多万年之久,离开一个世纪的犀牛种群,能否通过物种重引入实现它们的“世纪回归”?我们继续通过石林圈养的非洲白犀牛的经历,来探知一二。

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发布的《物种重引入指南》中,对于物种重引入的定义为:让“土著”野生动物返回它们祖先曾经繁衍生息的地方,而石林引进的白犀牛,源产地为非洲南部,与曾经生活在中国的三个亚种全都不同,据悉,这三个亚种并没有灭绝,为什么不选择它们来繁育呢?

石林龙晖野生动物科研中心主任 王宇:我们一开始搞犀牛研究的时候,准备引进亚洲犀,其中苏门答腊犀、爪哇犀、印度犀属于CITES(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里面的附录一物种,由于国际法律上的一些障碍,所以说我们就选择非洲的白犀牛,它符合公约要求和国际法律规定,但是引进过程还是比较艰难的,和南非谈了三个多月,第一批引进了6头,最后共引进了77头。

中心科研人员介绍,犀牛在其他国家也珍稀无比,其引进过程可谓费尽周折。首批引进的犀牛,曾经陆续尝试在人工饲养条件相对成熟的杭州、海南两地饲养,因为受到生活场地、自然条件等的种种限制,最后决定把大部分犀牛迁至中国最后的犀牛生存地——云南。在这里的仿野生的环境中,非洲白犀呈现出远超预期的高生育率和幼崽的高成活率。

来自非洲的白犀牛在中国犀牛生活过的土地上,毫无障碍地安家落户,生息繁衍。这个神奇的现象也让工作人员倍感迷惑,他们尝试以基因溯源的方式来探寻究竟。通过查询大量资料,他们有了新的发现。

石林龙晖野生动物科研中心主任 王宇:未来,我们也期望犀牛像麋鹿一样,通过科学驯化、放归,重建中国野外种群。

THE END
0.《山海经》揭开中国历史及世界文化之谜宫玉海等的《山海经》研究,他们的“世界圈论”以大量材料论证中华民族的史前文化的性质及其对世界的影响,对于史学界的“西欧中心说”、“中亚中心说”、“两河流域中心说”是个冲击。在学术上也颇有启发。 近十多年来的考古新发现,推翻了某些中外学者关于“非洲是人类的发源地”、“中国猿人是从非洲过来的”等旧论jvzquC41yy}/onnrkct/ew477fhsv:t
1.第八单元上古至中古时期: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多元世界的初现单元贯通——梳理主干线索1.古代文明的交流 方式 表现 评价 战争 如亚历山大远征、罗马帝国的对外扩张 战争在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但它对人类社会造成的破坏也是非常巨大的 和平交往 经贸往来 如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等 和平交往既有利于各个地区的科学和文化交流,又加强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因此和平交往jvzquC41o0€yzt3eqo5tqoy176=46B:90jznn
2.隋唐五代中外医药交流隋唐五代医学(公元581960年)中医中药>中国医学通史> 隋唐五代医学(公元581-960年) 隋唐五代中外医药交流 隋唐时期,国富民强,百业兴旺,促进了国内外贸易的发展和科学文化的交流,长安成了中外文化与经济交流的中心。医药学,在隋唐时期比以往任何一代都更繁荣,而且由于当时中医学处于领先地位,对近邻如日本、朝鲜等国的影响更大。当然,中医药在中jvzquC41yy}/i~tzwgsj0lto1|nppp~k17<3n{4796=9c~3jvor
3.《新时代中非文明交流互鉴》(中国非洲研究院)简介书评当当网图书频道在线销售正版《新时代中非文明交流互鉴》,作者:中国非洲研究院,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最新《新时代中非文明交流互鉴》简介、书评、试读、价格、图片等相关信息,尽在DangDang.com,网购《新时代中非文明交流互鉴》,就上当当网。jvzq<84rtqjve}3fcpmecwl0eqs04B;649<90qyon
4.阿拉伯文化论文通用12篇如“汉地生‘莲’: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受西方天主教影响的17世纪日本文学和文化”、“巴西文学与欧洲文学的特殊渊源关系”等等。另外,也不乏如“平行研究”的运用。虽然没有直接交流,但是东西方文学发展史上的逻辑与美学的联系,也有很多。文学史上的重要流派、作家团体或是作家作品中,都有对本土文学与异域jvzquC41pepziu3zwgyiw7hqo1nbq€jp19;5593jvor
5.中国阿拉伯世界文化交流史全本书评在线阅读作者从阿拉伯世界、中阿往来关系史勾勒、古代中阿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相互影响、《古兰经》的翻译以及阿拉伯文学在中国几大版块出发,历时和横向并存,深入浅出地为我们勾画出中国与阿拉伯世界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方面的文化交流史。丝绸之路长,长城通天方。 目录展开 jvzq<84g0fgoimfpi0ipo8utqf{dv|43;2738=<750nuou
6.世界中国学大会为什么世界亟需加深理解中国埃塞俄比亚前总理海尔马里亚姆·德萨莱尼在开幕式上表示,中埃交流历史源远流长,在公元1世纪的中国史书上就有记载。而在当代,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埃两国开展了深入合作,成为“南南合作”的典范。“今天中国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非洲的中国研究正在不断发展壮大,埃塞俄比亚是重要版图之一,涌现了很多研究中国学的jvzq<84yyy4djrscpg}t0lto1it04975137.4>4323789=;0ujznn
7.古代中国与非洲的交流,早在3000年前就开始了非洲新浪财经可能大多数人并不了解,最早约在公元前1000年,中国就与非洲开始了跨越数千公里的联系与交流。从古至今,中国与非洲国家之间始终保持着和平、友好、平等的关系。近日,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王延庆在甘肃卫视“丝路大讲堂”节目中介绍了中非三千年交流史。以下为演讲主要内容。 jvzq<84hkpgoen3ukpg/exr0ep5kl|14285/:7/355eql2kpe€ijƒ{45498293ujvsm
8.中國與西亞文化交流史(起源篇)(豆瓣)社會學院教授,負責指導「文化交流與現代化」的研究,培養多名碩士生,研究領域為亞洲文化、中外文化交流、現代化與世界經濟。主要著作:《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國與非洲》、《中外文化因緣》、《中國與西亞、非洲文化交流志》。先後擔任十卷本《中華文明史》、四卷本《中華歷史通鑑》中外文化交流學科主編及撰稿人。發表jvzquC41dqul0mtwdct/exr1uwhkgly158=22?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