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风情丨邓宇鹏:传奇凌冲

从靖港古镇沿靖格公路向西走10公里便是靖港镇凌冲村。这里是望城区西北角,也是靖港镇的西北角,因而是工业化遗忘的角落;全村没有一家工业企业,称得上是真正的绿水青山。原来的凌冲人以没有工业而遗憾,现在的凌冲人以绿水青山而自豪。

2004年由原来的华林、茯林、凌冲三个村合并而成新的凌冲村。这一合并使凌冲的地形活像一个快要降生的婴儿,头朝下(南)、脚朝上(北)和脐带居中,简直活灵活现,令人称奇。但这还不算,还有更多的奇妙之处。

这里五千年前就是祖先的乐园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在凌冲靠团头湖边发现了祖先的六处生活遗址,每一处都有村民看护。

1、桔园遗址

桔园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凌冲村东塘组。地处绿草湖南岸的一高出周围地面约1.5米的台地上,平面形状略呈椭园形,保护面积1000平方米,在台地西北侧断崖上可见文化层,厚约30—40厘米。包含物主要为陶片、红烧土颗粒和碳屑颗粒,采集有少量残陶纺轮及陶片,以夹砂陶为主,多红陶和红褐陶。

2、仙人墩遗址

仙人墩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保护面积2292平方米,位于凌冲村高塘组。遗址位于团头湖西南岸一处临湖台地上,地表中部高四周低,略呈龟背形,在临湖一侧断面上可见文化堆积,厚20—30厘米,内夹少量陶器残片和红烧土颗粒、碳粒,陶片主要有黑陶片、鼎足等。该遗址东南距螺坨晒衣遗址约150米

3、火头山遗址

火头山遗址位是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位于凌冲村长塘组。遗址地处团头湖南岸的临湖台地上,略呈长方形,东西长约30米,南北宽约24米,总面积约660平方米。遗址南侧的断面可见文化堆积层,厚约50厘米,标本均为泥质红陶,陶器器形不辨。

4、庙山嘴遗址

庙嘴山遗址为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凌冲村长塘组。遗址地处团头湖西南岸的一处台地上,面积约5000平米,台地高出周围地表约30-60厘米,文化层厚约30厘米,距地表深度不一,最浅处距现地表仅10厘米。包含物主要为红烧土颗粒及陶器残片。陶片以红陶为主,兼有红褐陶及少量灰陶,泥质、夹砂均有,可辨器型包括鼎、豆、罐、盆等。

看到这些文物我们不难想象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应该有成百上千的祖先在这里惬意地劳动和生活。前面是湖后面是山。当水位低时他们就下水捕鱼捞虾,用自己烧制的陶罐煮鱼吃。当洞庭湖水上涨淹没了团头湖时,他们退到山里采集野生动植物充饥,进退自如,其乐融融。如此家园,何其乐也。

三千五百年前祖先们仍在这里劳动和生活,而且有了新的进步

繁衍到约3500年前的商周时期,祖先们在劳动中积累了新的经验和技术。从以下两处遗址中明显地看出这种进步。

1、螺坨晒衣遗址

螺坨晒衣遗址为商周遗址,位于凌冲村高塘组,保护面积约6000平方米。遗址中部有

一条东西向脊线,南北两侧为缓坡,表面分布有石器和陶器两大类文物。其中石器包括石斧、砺石和石箭镞等,陶器多为夹砂红陶,包括陶鼎、陶罐、陶豆等器形。该址东南距石巴嘴遗址150米。

2、石巴嘴遗址

石巴嘴遗址为商周遗址,位于凌冲村桃源组。遗址地处团头湖堤内侧的一块台地上,东、北、西三面为团头湖水包围,仅南面与湖堤相连,平面形状略呈梯形,东西宽约40-60米,南北长约90米,总面积约4000平方米。遗址中部隆起,东、北、西三面为缓坡河滩,表面分布有较丰富的文化堆积,有陶器残片和石器,其中陶器器形为陶罐,器表多饰方格纹,均为夹砂红褐陶。石器有段状石锛和石球等。

从以上两处遗址我们可以看出,商周时期的祖先们,他们能制造石斧、砺石、石箭镞、石锛和石球等工具,还能烧制有花纹的陶罐、鼎等器具。有很多人愉快地生活在这里。由于生产工具的改善生产力也提高了。他们带着石制工具上山打猎,下水捞鱼,然后用有纹饰的陶罐煮食自己的劳动果实。既不怕水灾,又不怕旱灾,人间乐园也就是如此了。现在的凌冲也仍然是水旱无忧的鱼米之乡。我们不得不惊叹和感谢祖先寻找家园的智慧。

北纬30度线上奇妙的地理景观

地球上以北纬30゜线为中线,上下5度,称为北纬30゜线地带。凌冲地处北纬28゜25′31″至28゜26′46″,正在北纬30゜范围内。

中央电视台2012年摄制的《北纬30°·中国行》长达189集,从浙江舟山群岛出发,沿北纬30°线,自东向西一路行进采访,横跨浙江、江西、安徽、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川、西藏等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最后抵达西藏阿里地区,沿途将到访300多个市县,总行程超2万公里,着重展现了北纬30°线在中国的奇特风光和历史文化。

国内外科学家长期考察和研究发现,在地球的北纬30度线附近的区域,地质地貌最纷繁多样,自然生态最奇特多姿,水文气候最复杂多变,自然之谜、神秘现象最集中多现,是地球远古自然奇观和人类史前文明遗迹最为集中,也最为神秘的地带。

黄土高原、云贵高原、武陵山脉、雪峰山脉本来是一路南下进入南海的,可是到了罗霄山脉却分出一部分向北行,经衡山、岳麓山进入洞庭湖,形成了凌冲的独特地形;还形成了全国罕见的由南向北流的湘江;最后,群山和湘江都进入了洞庭湖,奇特而有趣,令人难解,至今未见地质学家作出科学解释。

地球上海拔最高的珠穆朗玛峰和最深的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正位于北纬3O度地带;世界上几条著名的大江大河一一美国的密西西比河、埃及尼罗河、中国的长江等都在北纬30度区域入海;此外,像古埃及金字塔“狮身人面像”、玛雅文化遗址,撒哈拉大沙漠壁画、复活岛“巨石人像”、百慕大三角区、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三星堆遗址等世界奇迹都在北纬3O度区域。

湘江作伴,群龙入湖虽不是宏大的地理构造,但称得上小而奇巧的地理景观。众多的古人生活遗址集中于此也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山环水绕,群龙汇湖,插根筷子都发芽

站在团头湖边向南眺望,可见一排长短不一的锯齿形的山头伸向团头湖,俨然就是一幅群龙入水图。这些大大小小的龙就是从黄土高原---云贵高原---武陵山脉---雪峰山脉而来的一大群奔腾而下,直扑南海的中华巨龙。由于罗霄山脉阻挡,一部分小龙便顺势向北经衡山、岳麓山一路奔向洞庭湖,在凌冲沿岸扑腾入湖了。

在“群龙”入湖前呈现出多条并行的低矮山脉。两山之间的低地形成了多条垅田。山脉是南高北低进入洞庭湖,而垅田是北高南低。垅田的水向南流经何家湾流入管家河,向西转了一个大弯经黑公嘴再流入团头湖。整个凌冲村正好是一个山环水绕的岗地。

凌冲是丘陵与洞庭湖平原的过度地带,属于第四纪红色粘土。旱土为可耕型红土红壤。两山之间的垅田为红黄泥土属。在靠近团头湖的平地原为洞庭湖的冲积地区,水田为河沙泥,潮沙泥土属。土壤质地粘重,含盐基物质少,呈弱酸性,适合各种植物生长。年均气温在15.9度和17.0度之间。由于北有洞庭湖,东有湘江形成的河谷效应,凌冲的气温比靖港以南的地区略低0.1至0.7度。适合各种植物生长。可以说,在凌冲这片土地上插根筷子都发芽。

这种得天独厚的地形结构和气候条件培养了凌冲人独特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只要看到那里有自己喜欢的树木花草和蔬菜就要想办法搞种子回来种,搞苗子回来栽。

中国的十大名茶有九大产于北纬30度线地带。凌冲也生产出了获全国特等奖和湖南省金奖的云游绿茶。

现在凌冲的珍贵树木、水果、蔬菜应有尽有。各种家禽、家畜样样不缺。

这种种什么得什么,养什么成什么的生产条件还培育了凌冲人接受新事物快,敢于创新的思维方式。凌冲没有工业,村民便发展了建筑业。大批凌冲人进城搞建筑和装修。包工头、施工员、水电工、泥木工、小工样样齐全,几乎每家都有从事建筑装修的手艺人。村民们从城里赚回钱,家家都建起了漂亮的房子,买了汽车。凌冲人创出了自己的致富路。

天护地佑寿星频出,超过联合国长寿之乡标准

历史的、地理的独特优势让凌冲人天护地佑,寿星频出。

2020年凌冲村总人口4285人,70岁岁以上的老人有405人,其中80岁以上的有133人,90岁以上的有16人,百岁老人3人。

联合国规定,长寿之乡的标准是每百万人口中要有75位以上的百岁老人,即每万人0.75人。80岁以上的老人占总人口的1.4%。凌冲80岁以上的老人占总人口的3.1%,超过联合国标准一倍多。凌冲的百岁老人每万人有6人,超过联合国标准8倍。

1991年11月,国际自然医学会正式宣布,原苏联的高加索地区、巴基斯坦的罕萨、厄瓜多尔的比尔卡班巴、中国新疆的南疆和广西的浦北为全球五大长寿之乡。

2021年湖南省总人口为66444864人。其中,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193.43万人,占2.9%。百岁及以上老人3193人。每万人中有0.48人。虽然80岁以上的老人占比超过联合国标准,但百岁以上老人还有较大差距。

凌冲人长寿有史可考。在凌冲采访我们在牌楼屋场发现了一个建于民国十四年的百岁牌坊遗址。石碑上阴刻着“降服男文锦因报亲恩竭诚专建”。这是刘何氏的三儿子刘文锦出继后为庆贺生母百岁生日而建。据传当牌坊竣工那天正是刘何氏百岁生日,由于高兴,大笑而亡,被凌冲人传为佳话。

凌冲人长寿早几年被望城区首肯,将凌冲村确定为“百岁健康村”。这倒也名副其实。

当我们挖掘出了凌冲这么多珍贵的、奇特的元素时,本文开头描述的那个活灵活现的婴儿的确应该降生了。一旦他问世将迎来国人的热切关注!更会给国人带来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

THE END
0.考古遗址揭秘岛民史前生活——海南远古史话随后,调查队以桥山遗址为辐射点,相继发现陵水莲子湾以及三亚市英墩三处史前遗址,并首次建立起“英墩早期文化遗存”→“莲子湾文化遗存”→“桥山文化遗存”的基本年代框架,为构建海南东南部沿海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编年与谱系提供了关键证据。 大量而细致的考古发掘,不仅为研究海南史前文明提供重要材料,也让海南考古收获颇jvzq<84jk0vfqyqg0eun0ls1p4532;6123861l7533?1/<9767=627mvon
1.1937年,农民挖沟排涝,意外挖出7000年前史前文明,多国专家考察消息很快传到了考古部门,专业人员迅速赶到现场展开调查。经过初步勘探,专家们确认这里埋藏着一处规模庞大的古文化遗址。随后的发掘工作逐步揭开了河姆渡的神秘面纱,一个震惊世界的史前文明遗迹浮出水面。 遗址的规模与重要发现 河姆渡遗址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经过两次局部发掘,出土了数量惊人的文物,总数超过7000件,包括骨器jvzquC41jkyuq{~0uqnv0lto1c5:5B=768<6a:7338<95;
2.巨石阵:神秘的史前遗迹与考古迷思考古学家新浪财经屹立于英国索尔兹伯里平原上的巨石阵,是全世界最具辨识性、也最神秘的史前遗迹之一。在过去几百年间,无数人为之倾倒,围绕着它的建造和用途,更是涌现出了五花八门的理论和猜测——其中不乏一些耸人听闻的奇谈怪论。 在《巨石阵:神秘的史前遗迹与考古迷思》一书中,英国考古学家弗朗西斯·普莱尔吸收最新研究成果,对jvzq<84hkpgoen3ukpg/exr0ep5kl|14282/98/435eql2kmmtukjr7;487593ujvsm
3.北大考古与“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石家河新石器时代遗址群石家河遗址群作为长江中游新石器晚期的区域中心是一个逐步发展、等级不断加强的过程,由石家河遗址各类物质文化成就所体现出来的社会发展高度,是长江中游文明化特征的集中表现和核心代表。 在文化遗产工作理念不断更新的今天,如何更好保护石家河遗址群,并充分利用好其遗产价值,向公众讲好江汉平原的史前文明故事也成为了jvzquC41ctiicntnqi/rtz0gf{/ew4kphu0398215:927mvo
4.地球有38亿年生命史,人类才几百万年,史前文明真的存在吗?那么,这些神秘的史前文明遗迹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奥秘?如果它们确实存在过,又为何会突然销声匿迹?这个困扰学界多年的谜题,至今仍引发着无数学者的激烈争论。要解开这个谜团,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史前时期的准确定义。在考古学范畴内,史前时期特指文字出现之前的漫长岁月。以中国为例,这段历史跨度从二十万年前一直延续到公元前jvzquC41jkyuq{~0uqnv0lto1c5:5<679292a:7338::4>
5.说一点史前文明及遗迹我们生活中离不开石油煤炭。科学家说石油是动物死了尸体慢慢的变成了石油,煤炭是植物。 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不相信,因为这么大一个上亿桶上亿吨的油田煤田,动物死了要想变成石油,得多少动物加起来啊,得几千年几万年去积攒吧,还不能腐烂,然后还需要正好的各种时机地质运动什么的把他们合一起,去除里面的各种杂质jvzquC41yy}/5?5fqe4dp8ftvkimg88666622Ad;8;?339760jz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