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勒长江中游史前文明图卷(探访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屈家岭文化,是长江中游最早发现并正式命名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也是长江中游最兴盛的一支新石器时代文化。屈家岭文化得名于湖北省荆门市屈家岭遗址。1954年,在配合石龙过江水库工程建设而进行的考古调查中发现了该遗址。历经多次调查勘探和考古发掘,屈家岭遗址丰富的文化遗存带给考古界一次次惊喜。屈家岭遗址的发现,改变了“黄河流域文化中心论”的传统观点,证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都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2024年,屈家岭遗址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稻作文明源远流长

一望无际的稻田之间、蜿蜒而过的河水之畔,坐落着静谧的屈家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402万平方米的公园里绿意葱茏,放眼望去,只见一座造型独特的土黄色建筑,那便是屈家岭遗址博物馆。走进博物馆,跟随“农魂屈家岭”展览路线,开启一段跨越5000年的文明溯源之旅。

展厅墙上,斑驳的泥土被一条条曲线划分成不同的断面,代表着屈家岭遗址地层下埋藏着不同年代的遗迹。屈家岭遗址不仅有屈家岭文化时期(距今5300年—4500年)的遗迹,还有更早的油子岭文化时期(距今5900年—5300年)和稍晚的石家河文化时期(距今4500年—4200年)的重要遗迹。屈家岭遗址基本涵盖了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江汉平原史前文明的主要发展阶段,对研究中国史前人类聚落和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长江中游地区的史前遗址中,屈家岭遗址的多个“第一”令人瞩目:“第一个发现并进行科学发掘的史前遗址,填补了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空白”“第一个被命名的考古学文化”“第一次明确了中国距今五千年的稻作遗存”等。

展柜里,3个圆形玻璃器皿中,依次陈列着屈家岭遗址出土的碳化稻谷、碳化粟、碳化栎,表明屈家岭先民已经学会了栽培稻谷和粟等粮食作物。屈家岭遗址发现的水稻遗存,是长江中游第一次发现史前稻作遗存。考古学家进一步研究发现,屈家岭遗址的农作物种子中碳化稻米数量最多,且以粳稻为主;粟只占极小的比例,说明粟并非长江中游主要农作物。早在油子岭文化时期,屈家岭地区就有了较为成熟的稻作农业。如今,包括湖北荆门在内的江汉平原地区依然是全国重要的水稻生产基地,水稻品种以粳稻为主。五千年稻作文明一脉相承,令人感怀。

造型各异、功能多样的陶器,是屈家岭遗址的代表性文物。在博物馆内,可以看到色泽艳丽、绘有花纹的陶球、陶纺轮,红色的陶杯,黑色的陶鼎等。有些陶球像铃铛一样叮当作响,考古学家认为这是为孩子制作的玩具。由于有机质难以保存,史前服装至今尚未发现实物遗存,但陶纺轮的大量出土,证明先民已经学会了纺布制衣。

屈家岭先民的制陶技艺令考古学家惊叹。博物馆收藏的蛋壳彩陶杯,距今5000多年,薄如蛋壳,质地细腻,图案精美,色彩鲜艳,体现了当时高超的制陶工艺和独特的审美观念。屈家岭遗址还发现了黑彩蛋壳陶器,表面光滑细腻,光泽感强,甚至有近似玻璃的质感,其胎体厚度仅0.2—0.5毫米,表明当时快轮拉坯成型技术已达到很高水平。学者研究发现,新石器时代其他地区出土陶器中的黑彩绝大多数是由含铁、锰的矿物原料绘制的,而屈家岭遗址的蛋壳黑彩陶与之不同,其呈色原理与后世的黑釉陶几乎完全相同。这一发现深化了学界对屈家岭先民制陶技艺的认识,对黑釉陶器的溯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史前建筑颇具匠心

屈家岭先民住在哪里?房子是怎样的?2012年—2013年,考古人员在屈家岭南部台地发现了面积约510平方米的屈家岭文化大型建筑遗迹F38,有黄土台基和数量众多、体量巨大、建造工艺考究的磉墩,这是国内迄今所见磉墩的最早形态,为中国古代土木建筑技术研究提供了考古学依据,填补了中国建筑史的空白。

磉墩是古建筑的基础部分,起到承载柱子、柱础及墙体的作用。紫禁城等皇家建筑也是用磉墩来保持砖木结构的稳定性。在屈家岭遗址F38,深埋地下的巨大磉墩引起了考古人员的注意。该建筑的磉墩总计有70余个,最大的长约3.3米,宽约1.7米,深约1.5米。正如现代建筑楼层越高地基就越深,古建筑的磉墩越深越坚固,说明建筑的体量越大。建筑学专家通过对地面、地下遗迹的分析推断,该建筑应有3层,是一座宏伟的宫殿式建筑。

该建筑被发掘之后,按惯例对其进行保护性回填,并用改性土进行了模拟复原展示。在复原现场,可以看到黄色的地面和红色磉墩的大小、位置,遗迹旁还有磉墩的剖面展示。展板上介绍了这一建筑的细节。为何建筑的地面如此硬实,磉墩呈类似红陶的颜色?那是因为它的基础和垫土均经过特殊处理。古代建筑工匠在完成选址之后,先将原有的松软土壤挖走,再用晾晒、筛选后的黄土铺填、夯实;在黄土地面上挖坑,烧烤坑洞使其硬化,然后在坑洞里填筑细碎的红烧土颗粒和少量褐色黏土,还有焚烧过的猪骨,形成结实的磉墩。考古学家分析,该建筑并非民居,应为公共礼仪议事场所,埋藏猪骨应出于祭祀目的而非为了加固建筑。在这一重要建筑周边,还有其他建筑遗迹正在被发掘和研究。这些建筑的年代均为屈家岭文化早期晚段(距今约4900年—4800年),共同构成了屈家岭文化高等级建筑区。

与这一重要建筑区同时被发掘的,还有熊家岭、郑畈两处水利系统。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熊家岭水利系统位于屈家岭遗址东北部,包括水坝、蓄水区、灌溉区和溢洪道等,是目前已知构成要素最完备的史前水利系统。考古研究显示,熊家岭水坝可分为早晚两期,晚期坝在早期坝的基础上加高加宽扩建而成;晚期坝的形成年代为距今约4900年—4800年,早期坝的年代为距今约5100年—4900年,是国内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水利设施之一。郑畈水利系统位于屈家岭遗址西南角,其建造工艺、构筑方式、堆积特征与熊家岭早期坝高度一致,测年数据表明其年代为距今约5000年—4900年。

屈家岭遗址高等级建筑区的营造和熊家岭晚期坝的扩建,均发生于屈家岭文化早期晚段,表明这一时期社会进入加速发展阶段。正是由于这两个重要发现,屈家岭遗址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科普研学寓教于乐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期间,屈家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开展了“屈家岭文化进校园”社科普及宣传周活动。在3所中小学校园里,一幅幅屈家岭文化代表性文物图片、考古发掘现场照片,搭配着详细的文字介绍,吸引了许多中小学生驻足观看。《屈家岭传奇》3D动画在学校上映,绚丽的画面、有趣的剧情,将屈家岭文化的起源、发展历程和古代先民的生活场景生动呈现出来,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对屈家岭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近年来,屈家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每年都开展“移动的博物馆”宣讲活动,向屈家岭管理区内5000余名中小学生进行图文并茂的科普宣传;与研学机构合作,开展遗址参观教育和遗址核心区现场研学活动,已累计接待学生30余万人次。遗址公园还先后承办七国华裔青少年参加的“寻根之旅”夏令营等活动,共接待20余个国家7000余名海外游客参访交流。

射箭比赛、汉服舞蹈、陶艺体验……屈家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里,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走近文物古迹,感受传统文化,领略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魅力。(本报记者 田豆豆)

THE END
0.考古遗址揭秘岛民史前生活——海南远古史话随后,调查队以桥山遗址为辐射点,相继发现陵水莲子湾以及三亚市英墩三处史前遗址,并首次建立起“英墩早期文化遗存”→“莲子湾文化遗存”→“桥山文化遗存”的基本年代框架,为构建海南东南部沿海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编年与谱系提供了关键证据。 大量而细致的考古发掘,不仅为研究海南史前文明提供重要材料,也让海南考古收获颇jvzq<84jk0vfqyqg0eun0ls1p4532;6123861l7533?1/<9767=627mvon
1.1937年,农民挖沟排涝,意外挖出7000年前史前文明,多国专家考察消息很快传到了考古部门,专业人员迅速赶到现场展开调查。经过初步勘探,专家们确认这里埋藏着一处规模庞大的古文化遗址。随后的发掘工作逐步揭开了河姆渡的神秘面纱,一个震惊世界的史前文明遗迹浮出水面。 遗址的规模与重要发现 河姆渡遗址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经过两次局部发掘,出土了数量惊人的文物,总数超过7000件,包括骨器jvzquC41jkyuq{~0uqnv0lto1c5:5B=768<6a:7338<95;
2.巨石阵:神秘的史前遗迹与考古迷思考古学家新浪财经屹立于英国索尔兹伯里平原上的巨石阵,是全世界最具辨识性、也最神秘的史前遗迹之一。在过去几百年间,无数人为之倾倒,围绕着它的建造和用途,更是涌现出了五花八门的理论和猜测——其中不乏一些耸人听闻的奇谈怪论。 在《巨石阵:神秘的史前遗迹与考古迷思》一书中,英国考古学家弗朗西斯·普莱尔吸收最新研究成果,对jvzq<84hkpgoen3ukpg/exr0ep5kl|14282/98/435eql2kmmtukjr7;487593ujvsm
3.北大考古与“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石家河新石器时代遗址群石家河遗址群作为长江中游新石器晚期的区域中心是一个逐步发展、等级不断加强的过程,由石家河遗址各类物质文化成就所体现出来的社会发展高度,是长江中游文明化特征的集中表现和核心代表。 在文化遗产工作理念不断更新的今天,如何更好保护石家河遗址群,并充分利用好其遗产价值,向公众讲好江汉平原的史前文明故事也成为了jvzquC41ctiicntnqi/rtz0gf{/ew4kphu0398215:927mvo
4.地球有38亿年生命史,人类才几百万年,史前文明真的存在吗?那么,这些神秘的史前文明遗迹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奥秘?如果它们确实存在过,又为何会突然销声匿迹?这个困扰学界多年的谜题,至今仍引发着无数学者的激烈争论。要解开这个谜团,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史前时期的准确定义。在考古学范畴内,史前时期特指文字出现之前的漫长岁月。以中国为例,这段历史跨度从二十万年前一直延续到公元前jvzquC41jkyuq{~0uqnv0lto1c5:5<679292a:7338::4>
5.说一点史前文明及遗迹我们生活中离不开石油煤炭。科学家说石油是动物死了尸体慢慢的变成了石油,煤炭是植物。 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不相信,因为这么大一个上亿桶上亿吨的油田煤田,动物死了要想变成石油,得多少动物加起来啊,得几千年几万年去积攒吧,还不能腐烂,然后还需要正好的各种时机地质运动什么的把他们合一起,去除里面的各种杂质jvzquC41yy}/5?5fqe4dp8ftvkimg88666622Ad;8;?339760jz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