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
我国古代音乐艺术的起源
葛天氏之乐
音乐,起源于劳动和生活。原始人在劳动中,为了协调动作、减轻疲劳,会发出有节奏的呼喊,这便是音乐的雏形。在狩猎、采集活动中,用石块、木棍敲击发出声音,以传递信息或表达情绪,逐渐形成乐器。原始宗教活动,也是音乐产生的源头,人们通过唱歌、跳舞来祈求神灵庇佑。最早产生的音乐是打击乐和吹奏乐,乐器有石磬、木鼓、骨哨、土埙等。《葛天氏之乐》,反映先民的生产劳动和原始宗教信仰,被视为音乐之祖。
我国古代音乐艺术的分类
按发声体的不同分,有声乐和器乐:声乐,发自人体发音器官;器乐,发自乐器。
宫廷燕乐
按风格和用途分,有雅乐、燕乐、清乐、俗乐等:雅乐,庄重、典雅,常用于帝王祭祀、朝贺等大典;燕乐,欢快、热烈,常用于宫廷庆贺、宴享等场合;清乐,清新、明快,常用于民间休闲、欣赏、品味;俗乐,通俗、灵活,常用于民间节日欢庆、婚丧嫁娶等。
按有无歌词分,有歌曲和纯音乐:歌曲,有曲有词;纯音乐,有曲无词。
我国古代音乐艺术的发展
高山流水
夏商周时期,乐器种类增加,出现青铜乐器编钟和弦乐器琴、瑟等。根据制作材料,当时的乐器分八音:金,如钟;石,如磬;土,如埙;革,如鼓;丝,如琴;木,如柷;匏,如笙;竹,如箫。还创立了宫、商、角、徵、羽等五声音阶,后又在角和徵、羽和宫之间加上变徵、变宫,称为七音。从西周到春秋产生的歌曲,有305首被收集起来编为《诗三百》。春秋时期,琴曲《高山流水》,以优美的旋律,表现高山的巍峨和流水的潺潺;《阳春白雪》,清新流畅,表现生机勃勃的初春景象,体现了雅乐的韵味。战国时期,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楚辞这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歌曲形式。
胡笳十八拍
汉朝,朝廷设乐府,收集整理民间音乐,促进了音乐的传播和发展,《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民歌的巅峰之作。汉朝音乐的最高形式,是相和歌和鼓吹乐。相和歌,最初是民间清唱,后加上管弦乐器伴奏,有的还有和声、伴舞,后又成为纯乐器合奏;相和歌的代表作有《陌上桑》《白头吟》等。鼓吹乐,是吸收外来音乐的成果,从西域传入的乐器笳、角、横笛等,与汉族的鼓、箫以及民歌相结合而逐渐形成的。笳是匈奴族的吹奏乐器,声音高亢悲凉;蔡文姬的琴曲《胡笳十八拍》,以胡笳音调融入古琴,表达了流落匈奴时的思乡之情和对命运的感慨。鼓吹乐最初是军乐,后来也用于宴饮、郊祭和丧葬等。
魏晋南北朝,西域乐器大量传入中原,以琵琶影响最大,一种是曲项琵琶,一种是五弦琵琶。出现多种乐器合奏的形式,如演奏清乐,用琴、瑟、琵琶、箜篌、筝等弦乐器,笙、箫、笛等吹奏乐器,以及鼓等打击乐器。琴乐有了新发展,如嵇康的《广陵散》,演绎聂政刺韩王的故事,旋律激昂慷慨,贯注浩然之气;桓伊的《梅花三弄》描写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赞颂具有高尚情操的人,“三弄”即同一曲调演奏三次,形成回环往复的旋律,酣畅淋漓地表达情感,体现中国传统音乐重章叠唱的韵味。
霓裳羽衣曲
隋唐时期,是音乐的鼎盛期。唐朝乐器有300多种,古筝、箜篌、羯鼓等乐器,特别是琵琶,在演奏中占据重要地位。唐朝见于文献记载的乐曲名,有数百之多,流传下来的有《风雅十二诗谱》等。宫廷燕乐高度发达,形成多部乐,规模宏大,风格多样。《霓裳羽衣曲》,描绘仙女翩翩起舞的景象,旋律优美,营造出缥缈虚幻的音乐氛围,展现了宫廷音乐的华丽、精致;《秦王破阵乐》,表现唐太宗率军征战的英勇形象和宏大场面,初为军歌,后成为宫廷燕乐,气势磅礴、节奏明快,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春江花月夜》通过古朴典雅、流畅婉转的音乐形象,把春天静谧夜晚的迷人景色展现出来,把张若虚诗歌的意境传递出来。唐朝还发明了半字谱,用笔画简易的半字符号记录宫廷燕乐的曲谱。
宋元时期,市民音乐兴起,出现瓦舍勾栏等娱乐场所,说唱、戏曲音乐蓬勃发展。诸宫调、杂剧等,有着丰富的故事情节和多样的音乐风格;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以说唱形式讲述张君瑞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音乐丰富多样,对后世戏曲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宋词、元曲十分繁荣,文人们创制了大量词调、曲调;姜夔创作的词体歌曲,是最早由作曲家自己写定的乐谱,是中国音乐史上的珍贵资料,也是世界音乐中的稀有财富。乐器的发展也有突破,奚琴等弓弦乐器逐渐流行;奚琴是拉弦兼弹弦乐器,能机动灵活地演奏各种乐曲,抑扬顿挫,连续自如,为音乐增添了新的音色和表现力。
平沙落雁
明清时期,随着戏曲、曲艺的发展,乐器也迅速发展。奚琴演变为纯拉弦乐器胡琴,胡琴又衍生出二胡、板胡、京胡等,标志着弦乐器的成熟;三弦成了民间说唱重要的伴奏乐器;月琴、柳琴、道情、渔鼓、扬琴等,均流行开来;器乐合奏也颇为盛行。优秀的音乐作品不断出现,如琴曲《平沙落雁》,通过时隐时现的雁鸣,描写雁群降落前在天空盘旋顾盼的情景,悠扬流畅;琴箫曲《渔樵问答》,表现渔夫、樵夫在青山绿水间自得其乐的情趣,节奏舒缓;琵琶曲《十面埋伏》,描写楚汉垓下决战的情景,展现了金戈铁马的战争场面;《汉宫秋月》,表现宫女的幽怨悲泣,哀婉凄美,其演奏形式由琵琶曲发展为古筝曲、二胡曲、江南丝竹等。明清的戏曲音乐十分繁荣,出现了昆曲、京剧等多种形式。还流传着大量民歌,如《山歌》《秧歌》《采茶歌》《茉莉花》等,朗朗上口,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我国古代音乐艺术的价值
音乐之美
古代音乐,可以用于礼教,维护社会秩序;用于传递军令,鼓舞士气;用于节庆、祭祀、礼宾、宴会等,表达各种情感;用于娱乐、休闲,调节身心。还具有多方面审美价值。
旋律美。古代音乐有高低不同的音阶,层次分明的结构,起承转合,形成鲜明的节奏和优美的旋律,演唱、演奏或聆听音乐,可以获得美的享受,产生愉悦。
情感美。古代音乐能细腻地表达各种情感,或哀怨、或愤怒、或喜悦、或激昂,引发人们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潜移默化地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
意境美。古代音乐通过节奏、旋律、情感等要素,将自然、社会、人生等元素融入其中,人们接触音乐时,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深远的意境,提升美的素养。
课 后 练 习
简析下面有关古代音乐艺术的文段和诗歌。
1.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有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对楚王问》)
2.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白居易《琵琶行》)
——拢、捻、抹、挑,弹琵琶的动作。拢,扣弦;捻,揉弦;抹,顺手向下拔弦;挑,反手回拨。《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六幺》,即《绿腰》。大弦,粗弦。小弦,细弦。拨,用来弹拨弦乐器的小薄片。用一连串比喻描写乐曲旋律的变化——快速粗重,缓慢细弱,轻快流利,悲抑哽塞,停歇无声,突然而起,戛然而止;表明弹奏技艺的高超。
3.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皇。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韩愈《听颖师弹琴》)
——写作者听颖师弹琴,从颖师演奏起笔,到琴声终止完篇。先用多种手法摹写音乐形象,精细入微,形象鲜明,显得高雅、空灵、醇厚;然后写音乐的效果,以自己坐立不安、泪雨滂沱和冰炭塞肠的感受,表明音乐的感人力量。
4.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李贺《李凭箜篌引》)
附:课后练习答案
1.《下里》《巴人》,楚国的通俗歌曲。《阳阿》《薤露》,春秋时中等水平的歌曲。《阳春》《白雪》,楚国的高级音乐。引商刻羽,杂以流徵,时而用商音高歌,时而以羽声细吟,间杂宛转流利的徵音。宋玉用曲高和寡比喻自己的才华和品德常人难以理解。
2.拢、捻、抹、挑,弹琵琶的动作。拢,扣弦;捻,揉弦;抹,顺手向下拔弦;挑,反手回拨。《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六幺》,即《绿腰》。大弦,粗弦。小弦,细弦。拨,用来弹拨弦乐器的小薄片。用一连串比喻描写乐曲旋律的变化——快速粗重,缓慢细弱,轻快流利,悲抑哽塞,停歇无声,突然而起,戛然而止;表明弹奏技艺的高超。
3.写作者听颖师弹琴,从颖师演奏起笔,到琴声终止完篇。先用多种手法摹写音乐形象,精细入微,形象鲜明,显得高雅、空灵、醇厚;然后写音乐的效果,以自己坐立不安、泪雨滂沱和冰炭塞肠的感受,表明音乐的感人力量。
4.生动地记录了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技艺,传神地再现了李凭创造的诗意浓郁的音乐境界。对乐曲本身,仅用“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略加描摹:先以声写声,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后以形写声,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而用大量的联想、想象和神话传说,渲染乐曲惊天地、泣鬼神的效果。